APP下载

毒品预防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
——以四川警察学院为例

2021-05-20刘建强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宣传教育毒品学业

刘建强

(四川警察学院四川泸州 646000)

禁毒工作事关国家安危、民族兴衰、人民福祉,毒品一日不除,禁毒斗争就一日不能松懈[1]。世界百年来的禁毒实践证明,禁毒工作以预防为主,毒品预防是禁毒工作的治本之策[2]。我国2008年6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第4条规定“禁毒工作实行预防为主”,从法律层面明确毒品预防是禁毒工作的首要任务[3]。毒品预防教育人才培养成为有效开展全民毒品预防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四川警察学院自2001 年开始在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等专业开设《毒品预防》课程。2014 年,学院根据四川毒情形势和禁毒队伍建设的需要增设了禁毒学专业,本课程成为禁毒学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2016 年,为满足新时代全民禁毒宣传教育的需要,禁毒学教学团队开始实施“学以致用·服务社会”的课程教学改革,期望培养更多高素质应用型的毒品预防教育人才。通过近5年来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明晰了课程培养目标,重构了教学模块,形成了“三维立体式”毒品预防教学新模式和多维学业评价体系。教学改革受到了师生的热烈欢迎和社会的广泛认可,2020年该门课程先后被省和国家认定为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在此,对本门课程的改革创新作一些回顾和探讨,以期对毒品预防教育人才培养和同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借鉴与参考。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禁毒的国家之一,1729年(雍正七年),雍正皇帝颁布了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个禁烟法令,这是清政府第一次明令禁止鸦片[4],学术界普遍认为这是中国禁毒工作的开端。“在中国与毒品斗争的漫长历史中,统治者一直注意将严惩毒品犯罪与预防吸毒的宣传教育相结合……当在政府的倡导下禁毒运动拉开序幕的时候,与禁毒相关的宣传和教育也同时登场了”[5]。关于我国毒品预防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禁毒宣传教育政策法规研究;禁毒宣传教育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禁毒宣传教育的形式研究;面向特定群体的禁毒宣传教育研究;禁毒宣传教育的案例和跨学科研究等方面。关于《毒品预防》课程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文献不多,通过对中国知网的中国知识资源总库、维普网的维普期刊资源整合服务平台、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仅检索到两篇文献,一是王炜、付晓琼、贾宗平、谭等泰的《公安类专业毒品预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以甘肃政法学院为例》[6]32-35;二是赵幼鸣、蒋剑云、马滔的《毒品预防教学新模式的探究》[7]。《公安类专业毒品预防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一文以“实践能力提升”为课程改革目标,从教学大纲制定、实训讲义编写、教学方法创新、考核方式改革和成绩评定方式完善等环节,对毒品预防课程教学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提高了学生教学参与度、学习兴趣、自学能力和实践能力。《毒品预防教学新模式的探究》主要介绍了湖南警察学院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毒品预防教学改革与实践。二者为《毒品预防》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和有效实践。本文主要研究《毒品预防》课程培养目标、教学模块,实践育人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精准的学业评价考核,拓展了研究内容和研究的视角。

一、解析课程培养目标

课程培养目标是确定课程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基础。过去我们将课程培养目标描述为: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毒品预防工作在整个禁毒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系统掌握开展学校、社区、家庭、同辈群体、劳动场所和共同体毒品预防教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备针对不同的场所和人群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能力和素质。这种描述较为笼统,人才培养质量较难测量。我们在广泛调研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将课程培养目标修改为: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有:国际国内毒品形势;毒品预防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和方法;毒品预防教育的评价。应达到的能力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毒品预防教育活动方案策划能力;文献资料查阅和收集能力;社会调研能力;教案和课件制作能力;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表达演讲能力;针对不同人群和场所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的能力;毒品预防评价能力。应具备的素质有: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提出具体要求,做到了课程培养目标清晰、精准和可测量。

二、重构课程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的按章节的教学体系,根据课程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体系性改造,将整个内容重构为三个教学模块,仅用6 学时开展课堂教学,用22 学时来开展4 个社会实践项目,用4 学时开展项目实践汇报总结。具体见表1:

表1 教学内容与课时分配

三、创新课程教学方法

毒品预防课程属于理论与实践结合较为紧密的专业课程,单纯的“填鸭式”课堂理论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实践教学与实训要求,导致学生空有理论,缺乏自主设计、开展、完成毒品预防宣传教育的实践能力[6]32-33。通过讨论、学习和研究,我们决定开展教学改革,摒弃传统的课堂教学、理论教学、单向教学。进行课堂革命,贯彻国家“实践育人”的教育方针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施了一些列的教学创新。

(一)创设“三维立体式”毒品预防教学模式

“三维立体式”,即第一课堂知识维度,以课堂上教师精讲毒品预防教育知识、方法和技能为主;第二课堂能力维度,以课下学生小组开展毒品预防教育方案设计为重;第三课堂素质维度,以大量的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要。整个教学强调知识要宽度,能力要深度,素质要高度,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的协调发展。

图1 “三维立体式”毒品预防教学模式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制定了标准的项目实施流程,在教学准备、项目实践和项目总结阶段,教师和学生的任务十分明确。

图2 项目实施流程

(二)引入PBL教学法

改变过去老师在课堂上重理论、满堂灌的单向教学模式,推动完全意义的PBL教学,将学习的主动权和自主权交付给学生,增加课程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老师在课堂精讲的基础上,将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小组在老师的指导和要求下,充分利用课下时间,根据毒品预防教育的对象和场所,制定实施方案,收集资料,开展必要的实践调研,制作教案和课件,准备物资并有效实施,整个过程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开展实践育人

贯彻国家实践育人的教育方针。改变过去教学主要在课堂进行的教学模式,改革后教师只用6学时讲授毒品预防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将近70%的教学放到社会实践中,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学生在“实地、实景、实战”中开展毒品预防教育社会实践活动,在学知识、增能力的同时,培养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四)构建协同育人机制

不断拓展人才培养的社会资源,学院先后与泸州市和江阳区禁毒办、泸州高中、西路学校、泸州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以及城区多个社区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泸州市和江阳区禁毒办的领导同志也积极参与学生社会实践指导,形成了多方协同育人机制。2020 年4 月,学院与专门从事智慧禁毒的成都凌感科技有限公司签订战略框架协议,在智慧禁毒教育基地打造和智慧禁毒人才培养方面将开展深度合作。

四、实施多维学业评价

学业评价是检验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手段。改变过去平时考核+期末考核较为单一简单的学业评价,整个学业由学校毒品预防教育、社区禁毒宣传教育、戒毒场所毒品预防教育、娱乐场所禁毒宣传教育四个实训项目和总结汇报五个模块构成,各占20%。每个实践项目均实施多维考核,包括态度、纪律、知识、能力、素质等;多主体考核,包括老师、学生、受教单位协助人员、受教对象、教学督导等。汇报总结环节由全体指导教师和每个小组推荐1 名同学组成考核小组。改革后的考核方式注重了考核的过程性和形成性,增强了学业评价的维度、效度和信度,评价更加精准、客观。我们给每个评价主体制定了科学的评价表。

表2 指导教师评分表设计

表3 学生互评评分表设计

表4 学校教学效果评分表设计

表6 小组汇报评分表设计

五、教学改革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课程教学改革有效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两性一度”低;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参与性不强;学业评价不精准、不客观等一些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

(一)解决了学生学习参与度低、积极性不高的问题

传统毒品预防教育人才培养以教师课堂单向理论灌输为主,课堂以教师为主体,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参与程度低,学习兴趣不高,人才培养质量低下。改革后的课程教学模式由单一的传统课堂教学转向“三个课堂”相互衔接融合的教学,尤其是第二、第三课堂,学生在教师的全程指导下,需要开展大量的自主研究学习和社会实践,整个教学由过去以“教师为中心”转向现在的以“学生为中心”,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二)解决了课程缺乏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问题

传统的课堂教学效果不佳,学生被动学习、主动学习动力不足,缺乏独立思考,更谈不上能力和素质提升。改革后的教学在教师少量课堂精讲的基础上,需要学生组建小组,在大量资料收集和必要的社会调研后自主设计禁毒宣传教育方案,准备相关物资,甚至负责联系实施单位,极大增加了课程的挑战度和创新性,实现了知识传授向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升转变。

(三)解决了学业评价单一、不精准、不客观的问题

传统的学业评价一般通过平时成绩+期末考试来完成,期末成绩占比较大,可谓一卷定终身。有的学生即使平时上课没怎么听,通过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也能考过,甚至还能得高分。学业评价的不精准、不客观饱受诟病。改革后的学业评价强调过程性和形成性,由四个社会实践项目+总结汇报组成,各占20%;评价的主体包括老师、学生、受教单位协助人员、受教对象、教学督导等,评价更加多维、准确、客观,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六、教学改革成效

教学创新改革使师生收益良多,社会反响强烈、专家评价良好,对毒品预防教育人才培养和公安院校同类课程改革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实践证明,通过PBL 教学和大量的社会实践教学,学生不仅升华了所学理论,掌握了在不同场所、人群中开展毒品预防教育、预防艾滋病宣传的技能和方法;同时接触社会、了解国情、锤炼品格,培养团队精神,增强了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爱国情怀。

2016 年,禁毒学专业学生参与申报的“无毒少年·健康家园”项目获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四川金奖、国家银奖;2017 年,禁毒学专业学生与学院禁毒志愿服务队组团参加四川省大学生禁毒辩论大赛斩获第三名、荣获三等奖;参加全国大学生禁毒辩论大赛挺进八强,是全国唯一进入前八的公安院校和地方普通本科院校。2014、2015 级禁毒学专业毕业生入警后,迅速成为了当地毒品预防教育骨干力量,人才培养质量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二)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得到提高

自教学改革伊始,禁毒学专业教学团队教师就全面参与项目的实施与完善,每年义务为全院新生开展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培训禁毒宣传服务队新成员,指导带领禁毒学专业学生和禁毒志愿服务队开展数十场禁毒防艾宣传进学校、进社区、进场所、进单位等活动;指导带领学生参加各类竞赛和创新创业;为各地市州开展毒品预防教育师资培训和毒品预防专题教育,锤炼了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教师队伍,担当起了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8]。

(三)成果实现转换,引领示范作用明显

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和总结,教学改革成效显著,形成了目标可达成、质量可监控、成效可评价的毒品预防教学新模式。形成的成果逐渐运用到教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成绩斐然。2019 年成功申报《毒品预防教育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院级重点教改项目和《基于社会实践的禁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院级一般教改项目。2020 年,该门课程先后被省和国家认定为社会实践一流本科课程,引起了国内同行的普遍关注,纷纷邀请前往作经验交流,这势必对毒品预防教育人才培养和同类课程教学改革起到引领示范作用。

猜你喜欢

宣传教育毒品学业
交通安全宣传教育
——宣教载体
销毁毒品
艰苦的学业
常州市安全宣传教育出“新”更入“心”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华
基于数据挖掘的学业预警模型构建
音乐提升学生学业表现
火烧毒品
做好新形势下的人防宣传教育工作
远离毒品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