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建设的实践路径探析

2021-01-29马中全

四川警察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金课师生思政

马中全

(四川警察学院 四川泸州 646000)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相继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在不长的时间内如此频繁地出席全国教育会议特别是涉及思政教育的会议,这在新中国教育史上还从未出现过。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凸显了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思政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为思政课创新提出了重要实践遵循,为办好思政课提供了政治保障。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指出,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1]。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后,教育部明确提出要把课堂教学建设强起来,把课堂教学质量提起来,淘汰“水课”、打造“金课”。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2]因而,如何办好思政课,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建设思政“金课”,成为新时代高校面临的最紧迫、最现实的课题。

一、新时代对高校思政课建设提出新要求新期待

新时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转型和不断变革的时代,迎来了很多时代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时代性挑战。进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发展新境界。中国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的国际方位发生历史性变化,正从世界体系的边缘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中国的角色发生历史性转换,正从现存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为人类面临的发展赤字、和平赤字、治理赤字提供中国方案和贡献中国智慧的积极参与者。中国道路的成功,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自身发展又想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同时也正在改变世界学术格局,导致诸如西方中心论、历史终结论、文明优越论等西方的标识性话语、标识性概念出现解释力危机甚至破产,这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树立学术自信、提升学术主体性、形成世界学术的中国主张,并创立强大解释力的中国学派迎来了历史性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客观上为我国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崭新的时代背景和全新的话语语境,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也理所当然地对高校思政课提出了更高期待,要求我们在当代风云激荡的社会思潮中更主动地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更充分地彰显“四个自信”。

与此同时,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思政课受重视程度之深、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近年来,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到教育部相继出台了加强高校思政课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文件,大大加强了思政课教学从组织机构、师资配备到经费保障的建设力度,制约思政课建设的外围政策制度瓶颈已经基本打破,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也普遍感到“迎来了思政课的春天”。近年来,全国高校思政课改革步伐加快,改革力度加强,改革效果明显,但与党中央和总书记提出的要求有不小差距。特别是2018 年新时代中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后,教育部不断发出消灭“水课”、建设“金课”的强烈信号,事实上提出了积极建设思政“金课”的崭新任务和更高要求。而根据教育部文件精神,“金课”是强调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即“两性一度”的高质量课程的总称。但思政“金课”的内涵和标准还有更高的要求,在教学理念、教学形态、教学内容等诸多方面,理应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八个相统一”为原则和指导,并结合“金课”“两性一度”标准而定。

不可否认,目前思政课教学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些大学生不愿意上课、不认真听课的现象依然存在。可见,在新时代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推进立德树人工作,既要做好宏观层面的导航定向、顶层设计工作,也要做好微观层面的具体落实、实践践行工作[3]。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仅仅是解决了思政课教育教学的宏观政策问题,而关涉思政“金课”建设最微观却也是最根本的课程建设尤其是课堂教学仍然是短板,尚缺乏精准发力。正如教育部高教司司长吴岩指出,课程是教育最微观、最普通的问题,解决的却是教育最根本问题——培养人,但课程又是我国大学带有普遍性的短板、瓶颈和关键问题[4]。高校思政课如何才能真正发挥塑造大学生灵魂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有效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精神风貌?解决这一问题核心在教与学“一对关系”,关键在师生“两个主体”。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思政课教师是建设好思政课、实现铸魂育人的关键主体。同时,广大青年学子正处于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既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更需要用心打磨好自己。可以说,青年学生是办好思政课、实现成人成才的实践主体。因此,高校要推进思政“金课”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教学两个主体的疏离,重塑教与学“一对关系”,再造师生“两个主体”,开展提升课堂教学质效“三大行动”,从而实现教师发展,学生成长,课堂增效。

二、重塑思政课教与学“一对关系”,再造师生“两个主体”

近年来,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推进,但在这一过程中也存在不少误区。有的高校片面强调实践教学,忽视了与课堂理论教学有机衔接,导致“两张皮”或者实践教学表面化、形式化。有的高校关注改革创新教学形式,过度依赖信息技术手段,使得课堂看起来形式多样、气氛活跃,却往往“雨过地皮湿”,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也有的高校固守传统理论课堂,缺乏对学生主体性的应有尊重与满足,不注重运用信息技术和方法连接青年大学生,未能实现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而失去了思政课应有的吸引力。这说到底还是没有真正抓住思政课教学中最核心的问题,即教与学“一对关系”。事实上,教学关系是教学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的本体性存在方式,其本身蕴藏着不可替代的教育性,良好的教学关系往往胜过许多教育手段。构建良好的教学关系,能使师生成为一个教育共同体,相互依赖、美美与共,实现教学相长。

教学关系,即教学实践主体作为具有独特历史感、社会性、文化性和行为特征的“人”之间的关系特征与状态[5]。从共生哲学来看,真正的教学关系是教学实践主体即师生在特定文化与情境中的互动、共处关系,是建立于教学主体间、主体与其文化环境之中的理解、同情与感通的内在关系,而这种内在关系应当是相互依存、和谐共生的。浙江大学陆国栋认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其中所讲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本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就其根本而言,是忽视学生的。因而提出“学者,所以悟道求业生惑也”,即作为学生的“学者”毫无疑问是“悟道求业生惑”的主角,“悟道求业生惑”理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行为,即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6]。不可否认,目前高校思政课大多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关系为主,或者表现为教师主宰学生被动接受式教学,或者表现为高科技版本的教师讲授式教学,亦或表面上让学生自主实际沦为放任式自学。如何才能真正重塑教与学这一对关系,实现二者“形离”而“神合”?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积极构建教学实践主体的师生间在认知和情感上深度关联的内部共生性教学关系样态。

事实上,今天由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所构成的教育新时代迫切要求对学校教育包括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进行反思,重新发现师生,重新定义教学。网络飞速发展和在线教育资源爆发性增长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学关系发生深刻变化。学习者从传统学习环境下的索取者转变为信息化、网络化环境下教学的贡献者、学习的主导者,教育者由过去的知识信息特权者、学习掌控者转变为现在学习的顾问、指导者。同时,教学内容也从确定性转变为生成性、非确定性[7]。思政课教学相较于其它课程更注重价值引领而非知识传授的课程特性,更需要学生在思想上认同、情感上共鸣,也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关系不应是高压型或放任型,而理应是平等对话、和谐共生的民主型关系。古语说,教学相长。思政课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学生在参与教学中收获获得感,教师也在学生积极参与中受到鼓舞并从中受益,面对理论及时事热点,大学生有关注、有思考、有抱负,这又进一步促进教师去关注和思考,不仅对问题本身进行思考,而且会更深入地思考思政课教师的责任,由此,师生之间在课堂上构建起一个良性互动、共同成长的学习空间,以此达到师生之间彼此激发,促进形成良好教学生态。

因而,要真正推出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的思政“金课”,就应当促进师生两个主体“再造”。教师要能够放下身段,不怕受到学生挑战,甚至有时需要敢于承认和直面在知识信息甚至观点上逊于思想活跃甚至“前卫”的学生。教师的角色也要从课堂主宰者转变为课堂组织者、话题发起者、方向引领者。而学生也需打破应试教育烙印下被动学习的惯性,打破学习中的沉默,甚至敢于“冒犯”教师权威。学生的角色也要从学习的被动接受者,甚至旁观者转变为真正参与者、教学贡献者和学习主导者。课堂也将由集中学习的空间转变为思想交流的场所,一举打破思政课教学多数仍停留在大学课堂教学“五重境界”中“沉默”(silence),“回答”(answer)这两重境界,而“互动交流”很少,“提问质疑”和“辩论”则更为稀缺的现状[8],从而向更高层次迈进,思政“金课”才能自然而然涌现。

三、开展提升课程质效、建设思政“金课”的“三大行动”

基于如何正确处理教与学“一对关系”成为了制约思政“金课”建设的核心因素,新时代高校思政“金课”建设实践路径需要从师生“两个主体”出发,通过开展教师能力提升、学生主体性激发、教学共同体建设“三大行动”,再造师生“两个主体”,重塑教与学关系,推进思政“金课”建设取得实效。

(一)开展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行动

习近平在主持召开的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思政课教师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的关键主体,在建设好思政“金课”中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这些年来,国内高校思政课教学有两种值得关注的现象其一,不少高校面临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授课率不高,甚至到了教育部文件中专门提了一个本不用提、本不必提的“教授给本科生上课”这样一个命题。这一问题形成的直接原因在于教学的付出与效果难以衡量,而科研的产出与成果易于量化,背后深层次的原因就是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评价导向。这一现象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也不同程度存在。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首先教师要回归课堂,要敬畏课堂、珍惜课堂、热爱课堂,把更多精力投入课堂教学。因而回归教学,营造重教氛围,激发教师的主体性、积极性成为建设思政“金课”的必要前提。其二,近年来随时可见招聘思政课教师或临时急聘思政课教师担任课程教学任务情况,这种情况在地方普通高校一定程度存在,在高职院校则比较严重。这反映出思政课教师队伍缺编严重或者思政课教师疲于上课。与此同时,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近年来大量新教师入职从事思政课教学工作,而青年教师教学成长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而,建设思政“金课”,提升课程质效,必须抓住“牛鼻子”,即着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开展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行动。

进入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做到“转时态、转语态、转状态、转心态”,全方位提升教学能力。要善于深入把握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紧密结合思政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将教材中抽象的理论与现实中生动的实践相结合,将政治理论所涉及的宏观结构性命题具象为大学生可感知的事件与场景,直击学生思想困惑,有效引发学生共鸣,努力做到“将天下事讲成身边事,将有意义的事讲成有意思的事,把最难讲变成最精彩”,让思政课成为可触摸、能互动、有效度的课程。要善于用大学生习惯的方式来表达,用教师自己的语言呈现理论、诠释理论,结合大学生思想实际和课堂教学实际出思想、讲新话,努力形成自己的话语风格,改变传统思政课教学的“说教感”,将“思政味”蕴藏在大学生听得懂、愿意听的语言中,讲道理讲情理、讲现实讲事实、字字讲到最“渴”处、句句暖到心坎上,真正呈现一堂堂深度、效度、温度俱佳的思政“金课”,引导大学生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实现入耳入心。要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思政课教学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快捷、海量、互动的优势和特点结合,发挥两者深度融合的“乘法效应”,为思政课教学添加“一键启动”,做到网上网下、课内课外互联互通,最大限度发挥信息技术的正效应,最大限度提升思政课学生的获得感,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二)探索激发思政课课堂学生主体性

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了人的发展,因而教育强调学生是主体。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当尊重、满足并引导学生成长需要,为此必须持续不断激发唤醒学生主体性。传授不等于接受,听见不等于听懂。思政课教学单纯的填鸭式满堂灌或者单通道式信息传递的传统教学模式早已不合时宜,无法满足“00 后”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他们更需要表达自己观点、展现自己个性、满足自我诉求的“存在感”。思政课教学理应是师生情感共鸣的“双边对话”,你来我往的思想碰撞,“言之凿凿、心有戚戚”。只有认同才能共鸣,只有走心才能动容。因此,充分激发学生主体性成为增强学生获得感、提升思政课质效至关重要的问题。

1.探索以灵活丰富的教学参与形式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大学生参与教学,更多地给大学生表达观点的机会。有表达、有讨论甚至有辩论,就能更好地激发大学生深入思考理论问题。这就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启发式、参与式、互动式、案例式、问题式等教学方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真正把学生“引过来”“留下来”,让学生从“坐在台下”到“走上讲台”,让学生既当“听众”更当“主角”,使学生“动”起来,让思政课“活”起来,不断唤醒学生的主体性,在平等沟通、自由讨论、互动交流中推动教学内容入脑入心。

2.探索以生成性教学内容共同开发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生成性、交互性,突破以往由教师单方面决定教学内容的传统,鼓励学生共同参与教学内容的组织与设计,积极探索实现由教学资源内容“教师主宰”到“师生共建共享”的智慧“共生跃迁”。要真正践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一切从学生主体性出发,让学生成为兴趣点的“探究者”,难点问题的“突破者”,成为“悟道求业生惑”的主角,成为生成性教学内容的贡献者,成为生动活跃课堂气氛的推动者,促进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而,要以大学生思想困惑为靶向,使理论供给与大学生个人需求合拍对路,做到有针性地“滴灌”。要围绕学生、服务学生,聚焦其所思、所想、所盼、所求,共同设计并开发教学内容,真正抓好课堂内涵建设。

3.探索以学习过程为主的评价方式改革激发学生的自主性。要使课程质量提升体现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必须寻求思政课学习评价方式上的突破。要改变目前部分学生轻轻松松就能修满思政课程学分的情况,对学生合理“增负”,提升课程学习挑战度,真正把思政课变成有深度、有难度、有挑战度的“金课”。要改变思政课严格要求、考核难度大获“差评”,反而轻松过关大受欢迎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思政课教学的成效最终应体现在学生成长发展,而学生的成长发展是内在的,过程性的。因而,需探索实行以建立学习共同体为基础,以协作学习的参与度、贡献度以及学生自身成长发展变化作为评价依据的过程性考核、开放性评价方式,建立健全以形成性、差异化、个性化为特征的学习评价激励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真正改变思政课堂学习样态。

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提高思政课程质量的必然要求,也是一个师生之间同向同行、教学相长、双向发力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和有效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实现教师“务实教”和学生“有效学”的协调统一,以教学相长来保障思政课教学效果,以情感共鸣来推动思政课健康发展。

(三)推进思政课课堂教学“两个共同体”建设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强调指出,“课堂是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只有课堂进行了革命,教育才能真正革新。”[9]因此,必须紧紧抓住“40分钟课堂”主战场,围绕课堂教学的难点、痛点、热点问题,在学生困惑点、教材核心观点、社会热点的结合处提炼问题,开展教学创新攻关,推进课堂内涵式改革。为此,应当着力开展思政课程教学团队教研共同体和课堂师生教学共同体“两个共同体”建设。

1.推进课程教学团队教研共同体建设。讲好思政课,决不能单靠思政课教师个人“孤军奋战”“单打独斗”。必须彻底打破教学尤其课堂教学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个体行为个体活动的陈旧观念,通过建设好各门课程教学团队教研共同体,弥补教师个体在分析问题视角、学科知识背景、教学方法技巧乃至教学技术手段上的局限。针对课程阶段性教学中的难点痛点热点问题,充分发挥本课程教学团队力量与集体智慧进行专题研讨和集中攻关,帮助主讲教师明确思路、共享案例、改进方法,使教师个体获得团队教学能力上的襄赞,推动以研促教,推进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努力打造“金课”。

2.创新课堂师生教学共同体建设。教学实践主体间需要基于相互认可、接受、理解和信任而构建起师生教学共同体。它既是师生间特定时空框架下形成的有形共同体,更是师生间建立起来的心理共同体、情感共同体。为此,要主动邀请学生参与教师对课程教学内容选取、教学环节设计等课前教学准备工作,面对面倾听学生真实的声音,或利用师生微信群等平台开展问题征集、话题讨论,收集热点、焦点问题,在合理吸收学生意见建议基础上调整、修改和优化课程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设计,做到既符合思政课教学的课程定位,“上顶到天”,又瞄准需求侧关注大学生的兴趣,“下接地气”,以加强教学针对性,提升课堂教学实效。

猜你喜欢

金课师生思政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一流专业建设背景下打造监狱学专业实训金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探讨如何打造“金课”在中西医结合眼科教学上的实施
麻辣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