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某滑坡的变形机制分析及其稳定性评价

2021-05-20黄绍琼

中国金属通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后缘滑坡体前缘

黄绍琼

(湖南省核工业地质局三0六大队,湖南 衡阳 421008)

滑坡是斜坡的岩土沿着某一破坏面(或软弱面)整体向下滑动的现象,是一种常见的不良地质现象,常会给社会经济和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危害[1-3]。很多滑坡现象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与人类的工程活动息息相关。滑坡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经济及环境等属性。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滑坡及其危害问题日益突出[4-6]。

2015年7月3日上午10时,受持续强降雨影响,湖南省某小学后山滑坡发生滑动,直接威胁滑坡体下方民居47户、商住房85户计635人、某小学师生952人(学生917人、教师35人),共计1587人,以及坡体上部电力微波塔一座,直接经济损失1000万元,潜在经济损失约1亿元。本文通过对滑坡的基本特征、变形机制及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滑坡的防治措施。

1 地质环境条件

1.1 地形地貌

滑坡区位于侵蚀丘陵山坡,地势较为平缓。滑坡区内丘顶浑圆,山顶较平缓呈台地,海拔标高75m~125m。相对高差20m~45m,坡角为10°~20°,坡面植被欠发育,主要以耕地为主。坡体前缘为某小学和居民房屋。

1.2 地层岩性

滑坡区出露的前第四纪地层主要为白垩系下统(K2):岩性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夹砾岩,抗风化能力较弱,强风化——中风化,薄层状,软岩,裂隙较发育,岩体较完整,主要分布在滑坡调查区西侧。

第四纪地层主要为全新统(Q4):主要为坡积层,少量滑坡堆积层、崩积层。坡积层(Q4dl)厚度变化较大,在3~15m不等,主要由含砾粉质粘土组成,褐黄色,多呈可塑-硬塑状分布,含泥岩碎块,含量10%~30%,粒径5~40mm,棱角状。滑坡堆积层(Q4dcl)厚度变化较大,在5~15m之间,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黄褐色,可塑-软塑状,含少量砾石,为滑坡体的主要土层,呈层状、带状分布。

1.3 地质构造与地震

据《1:20万衡阳幅区域地质报告》,滑坡区大地构造单元属新华夏构造体系中。根据野外现场实地调查,未发现断裂构造。区内岩层为单斜构造,区域内岩体相对破碎,节理裂隙发育。岩层产状为350°∠10°。

根据衡阳地震史及近期资料记载,场区内未发生过大于Ⅵ级的地震,属弱震区。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场区地震设防烈度为Ⅵ度区,地震动峰加速度值a为0.05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Ts=0.35s。

1.4 水文地质条件

滑坡区及其附近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纪松散层孔隙水和裂隙岩碎屑水。

1.5 人类工程活动

滑坡区常年耕作,表土疏松,地表水容易浸润软化岩土体,并下渗补给地下水,不利于斜坡的稳定。同时,滑坡体前缘修建民房和学校,大量的民房修建,需开挖填平、切坡弃土,改变了斜坡的原始地貌景观,增加了斜坡体的下滑力,对滑坡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在滑坡区中部修建了公路,破坏了坡体的原始地貌,有利于水体入渗,不利于滑坡稳定。

2 滑坡变形机制分析

2.1 滑坡体的形态及规模

受持续降雨影响,雨水从勇明小学后山甑米山、五里排山老滑坡的裂缝渗入、软化软弱层及加重上部土体重量,山体沿不同方向往下滑动,其中西面坡往西滑、北面坡往北滑动,根据低空航拍和地面踏勘结果,该滑坡体为复合型土质滑坡,由4个滑坡体(H1~H4)组成(见图1)。

H1滑坡位于甑米山的西北面坡度靠近山顶的斜坡地带上,前缘为耕地,自然坡度10°~20°;中部为灌木林,自然坡度15°~25°;后缘较陡,自然坡度30°~45°,微地貌属缓坡,原始坡形为弧形。该滑坡平面形态呈圈椅状,主滑方向为358°,滑坡体长度约170m,宽度约150m,前缘高程90m,后缘高程125m,高差约35m,滑体最大厚度约为25m,平均厚度12m,体积约为30.6×104m3,剖面形态整体呈直线型,为一中型推移式岩质滑坡。该滑坡后缘以坡顶下挫陡坎为界,滑坡前缘以居民区后陡坎为界,滑坡左、右侧界线以变形裂缝消失为界。

H2滑坡位于甑米山的西面坡度靠近山顶的斜坡地带上,前缘为耕地,自然坡度12°~22°;中部为耕地和灌木林,自然坡度15°~25°;后缘较陡,自然坡度20°~30°,微地貌属缓坡,原始坡形为凸形。该滑坡平面形态呈半椭圆状,主滑方向为307°,滑坡体长度约180m,宽度约130m,前缘高程80m,后缘高程118m,高差约38m,滑体最大厚度约为25m,平均厚度13m,体积约为30.42×104m3,剖面形态整体呈弧线型,为一中型牵引式岩质滑坡。该滑坡后缘以坡顶下挫陡坎为界,滑坡前缘以学校篮球场处陡坎为界,滑坡左、右侧界线以变形裂缝消失为界。

H3滑坡位于甑米山的西南面坡度靠近山顶的斜坡地带上,前缘为居民民房,自然坡度10°~15°;中部为灌木,自然坡度12°~28°;后缘较陡,自然坡度20°~30°,微地貌属缓坡,原始坡形为凸形。该滑坡平面形态呈圈椅状,主滑方向为273°,滑坡体长度约100m,宽度约130m,前缘高程75m,后缘高程110m,高差约35m,滑体最大厚度约为15m,平均厚度10m,体积约为13.0×104m3,剖面形态整体呈弧线型,为一中型牵引式岩质滑坡。该滑坡后缘以坡顶裂缝为界,滑坡前缘以居民房屋后陡坎为界,滑坡左、右侧界限以变形裂缝消失为界。

图1 滑坡区平面图

H4滑坡位于甑米山的南面坡度靠近山顶的斜坡地带上,前缘为居民房屋,自然坡度8°~12°;中部为灌木林,自然坡度15°~25°;后缘较缓,自然坡度10°~25°。原始坡形为凸形。该滑坡平面形态呈圈椅状,主滑方向为177°,滑坡体长度约80m,宽度约90m,前缘高程101m,后缘高程121m,高差约20m,滑体最大厚度约为12m,平均厚度8m,体积约为5.76×104m3,剖面形态整体呈直线型,为一小型牵引式岩质滑坡。该滑坡后缘以坡顶裂缝为界,滑坡前缘以居民房屋后陡坎为界,滑坡左、右侧界限以变形裂缝消失为界。

2.2 变形特征

滑坡于2015年7月3日发生滑动,本次滑动变形主要集中在H1和H2两个滑坡区域内:

2.2.1 H1滑坡

HI滑坡滑动剧烈,后缘出现下挫裂缝宽1m~3m,坡体中部出现下挫形成多级台阶,相对高差1m~2m地面下沉,中部水泥公路出现破裂,前缘滑移至房屋墙后毁坏房屋。

2.2.2 H2滑坡

H2滑坡滑动剧烈,后缘出现下挫裂缝宽0.5m~1m,坡体中部出现下挫形成多级台阶,相对高差1-2m地面下沉,前缘土体挤压教学楼、压占篮球场和操场。

2.2.3 H3、H4滑坡

H3、H4滑坡相对于H1和H2滑坡体俩说变形较少,主要集中在滑坡体的后缘出现少量的拉张裂隙,裂隙宽约0.5m~1m,裂隙长约10m~20m,可见深度约20cm。

2.3 滑坡岩性特征

(1)滑体:组成滑坡体的岩土层分为两层,一层为黄褐色的粉质粘土,呈可塑-硬塑状,含约10%的泥岩角砾,粒径一般为2mm~10mm,呈棱角状,表层见少量植物根系,用手捻时有滑腻的感觉,不易粘手,无摇振反应,主要分布与滑坡前缘,中、后缘分布较少。另一层为紫红色粉砂质泥岩,强风化,岩体裂隙较发育,岩体破碎,岩质软,容易被水软化,主要分布在滑坡后缘和中部。

(2)滑带组成滑带的岩土层为软-可塑粉质粘土,褐黄色,土体韧性较高,土体湿润含水量丰富,含约2%的角砾,用手捻时有滑腻的感觉,易粘手,无摇振反应,由于长期位于地下水位以下,质软,该层厚度在0.1m~0.5m,该层位于稳定基岩面以上,故易沿层面产生滑动。

(3)滑床滑床主要由白垩纪粉砂质泥岩组成,紫红色,泥质结构,薄层-中层状构造,泥质胶结,节理裂隙较发育,裂宽一般为2mm~8mm,多为泥质充填,岩质较软,岩体较完整,呈层状结构,遇水易软化、崩解,风干易开裂。

3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通过对滑坡所处地质环境条件、岩土体特征、人类工程活动以及出现险情时的降雨情况分析,本次滑坡成因机制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3.1 地质环境因素

滑坡所处为低山丘陵地貌,高差近50m,坡度10°~35°,斜坡呈阶梯,坡面凹凸不平,前缘形成临空面。滑坡区岩层产状平缓,坡向北西向,与地形坡向相同,构成顺层坡,岩层倾角与地表坡度相近,地层层面构成了岩土界面。滑坡区上部粉质粘土含少量砾石,土质松散,坡面多处开裂且未经覆土压实、雨水易渗入,结构力差;下部碎屑沉积物质成分较杂、泥质含量高、岩质软硬相间,抗风化能力弱,裂隙发育,暴露地表以崩解、脱落成碎石,堆积在斜坡地带,为滑坡形成提供有利条件。

3.2 工程活动因素

滑坡体前缘修建民房和学校,大量的民房修建,需开挖填平、切坡弃土,改变了斜坡的原始地貌景观,增加了斜坡体的下滑力,对滑坡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在滑坡区中部修建了公路,破坏了坡体的原始地貌,有利于地下水的下渗;同时,滑坡区常年耕作,表土疏松,地表水容易浸润软化岩土体,并下渗补给地下水,不利于斜坡的稳定。

3.3 降雨因素

滑坡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1322.4mm,本次滑坡前出现间歇性强降雨,其中某镇降雨量达148.3mm,大气降水与地表水长期沿坡体下渗,由于下伏碎屑沉积岩软硬相间,透水性不均匀,且上覆松散堆积层隔水,使上部粉质粘土、孔隙水压力不断增大,基岩浅部软化、岩面上部土层饱和,在稳定基岩面上形成软弱层,降低岩土力学性能,从而导致岩土体失稳,产生滑坡。同时,滑坡区地下水较丰富,松散堆积层赋存孔隙水,基岩浅部含裂隙水。地下水埋藏浅,位于基岩面上部,且流量稳定,顺层岩面、岩土界面渗透,浸润软化岩土层,形成滑动带。

表1 滑坡稳定性计算结果

4 滑坡的稳定性分析评价

4.1 计算模型

本滑坡稳定性计算分别选取H1~H4滑坡的主滑面1-1’~4-4’剖面4个滑移面进行计算,并对可能的滑移面进行稳定性计算。根据地质调查推断,本滑坡的滑移面为基岩与覆盖层接触面,起滑面形态呈折线型(图2),采用传递系数法计算滑移面稳定性及滑坡推力。

4.2 滑坡稳定性计算

对1-1’~4-4’剖面分天然状态和饱水状态两种工况下,采用相关软件,分别进行稳定性计算,结果如下:天然状态下,H1滑坡和H2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H3滑坡和H4滑坡处于稳定状态;饱水状态下H1滑坡、H2滑坡和H3滑坡处于不稳定状态,H4滑坡处于欠稳定状态(计算结果见表1)。

图2 折线滑动法模型及条块划分图(折线形滑动面)

4.3 滑坡稳定性分析

根据滑坡体的定性分析及定量评价,某小学滑坡现状为基本稳定—稳定状态,但滑坡体各处变态与稳定性现状不同,其中H1、H2滑坡变形较大,H3和H4滑坡变形较少,滑坡的形成地形地貌、地层岩性与构造、大地降水等的综合作用形成,其中大气降水与地下水活动是滑坡的诱发因素,斜坡地形为滑坡提供了势能。滑坡的发展趋势受人类工程活动影响较大,无序的工程建设与农业耕种破坏地形地貌景观,改变岩土体力学结构,不利于滑坡的稳定,将加速滑坡滑动。

5 滑坡治理措施

为保障居民和学校的安全,根据滑坡所处的地质环境条件结合周边自然环境。本滑坡主要采用的治理措施为:

(1)在H1和H2滑坡前缘布设抗滑桩工程;在H3和H4滑坡体前缘剪出口位置和H1和H2之前不稳定坡体位置布置挡土墙工程。

(2)为防止滑坡体内部地表径流无序排放,影响滑坡体整体稳定性,在滑坡周界外5m~10m设置截水沟,拦截地表径流,并在滑坡体中部村道内设置排水沟,引排流水,截排水沟通过村道及居民地坪处采用预制混凝土管涵进行穿越。

(3)对因滑坡破坏的路面进行修复,同时对滑坡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异常保证安全。

6 结语

该滑坡位于某小学后甑米山,目前该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滑坡堆积体严重影响勇明小学和当地居民的正常生产生活。且滑坡失稳将对将对小学和当地居民造成严重危害,必须对滑坡体进行治理。根据勘查结果,在分析滑坡机理和进行滑坡稳定性计算评价的基础上,滑坡主要采用详细勘查+抗滑桩+挡土板+截排水沟+道路修复+监测的综合治理措施,切实可行,最终达到消除滑坡隐患的效果[7,8]。

猜你喜欢

后缘滑坡体前缘
B737-NG飞机后缘襟缝翼卡阻问题分析
后缘发散翼型在宽体客机机翼设计中的应用
波音737NG飞机后缘襟翼常见故障分析及解决措施
滑坡体浅埋隧道进洞分析及应对措施
一种飞机尾翼前缘除冰套安装方式
高压涡轮前缘几何形状对性能影响分析
机翼后缘连续变弯度对客机气动特性影响
前缘
贵州省习水县桑木场背斜北西翼勘查区构造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