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想给父亲盖一栋房子
2021-05-19鲁北
鲁北
我父亲1941 年出生,快80 岁了,大半辈子,不容易,前前后后盖了5 起房子。
1962 年,爷爷把结了婚的父亲分出去,让我父母单独过日子。分家的家当,是一口八印锅。分家以后,我父亲在乡里乡亲的帮衬下,盖起了自己的三间土坯屋。那时,我刚刚出生不久。
1974 年,父亲33 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当时,我们全家6 口人挤在三间又矮又窄的土屋里,父亲觉得有些憋屈,不甘心。父亲从小要强,年轻时在人民公社里做过事,也有过鸿鹄之志,终因家境贫寒,含泪回到偏僻的小村,帮着爷爷操持家务。那些年,过穷日子,让人看不起,就连自己的大爷、叔叔,也看不起。父亲不服气,心里有一股不可战胜的力量,总想通过辛勤的劳动,改变自己,也改变全家人的命运。
父亲的重大行动,就是盖大房子。他去集市上,买上乘的梁檩,盖村里最高、最宽的房子。
不久,五间房子拔地而起。九层高的砖跟脚,南北宽四米四,墙高三米半,然后起脊。当时村里最好的五层砖跟脚,没有这么高的房子,也没有这么宽的房间。其中,三明间,一里间,一个单间,布局合理。三明间的房子,很宽敞,像人民公社的大礼堂。
我父亲比我小叔大15 岁。我小叔到了结婚的年龄,我爷爷已经老了,没有能力给我小叔盖房子了。那时候,如果没有几间房子,谁家闺女愿意嫁过来?我小叔的房子,也是我父亲一手操持着盖起来的。
现在盖房子,包工包料,给一些钱,包出去,万事大吉。盖好了,买上家具,搬进去,就可以起灶生火。那时候不行,盖屋不能当甩手掌柜,自己要有布局,还需要街坊邻居帮衬,一把椅子轮着坐,你帮我,我帮你。那时候的劳动,都是无偿的,不付任何工钱,但要管饭。当时母亲年轻,30 多岁,忙里忙外,烧水做饭,脚不沾地,一天下来,累得爬不上炕。
慢慢地,我也长大了,父母张罗着给我找媳妇,也张罗着给我盖房子。
我们村子的南边有一片废弃的涝洼地,紧挨着是一个大水库,村里人都在那里脱坯。这片涝洼地,是红土,有黏性,适合脱坯,再加上旁边水库里有水,正好和泥用,不用去远处拉水,就地取材,可以节省很多劳动力。
1985 年春上,寒风料峭,父亲带着我和弟弟在还有冰碴儿的泥土里和泥。一脚扎进去,有刺骨的寒意。不久,街里街坊们赶到,纷纷挽起裤腿,下到泥场里,和我们爷仨一起,和泥、倒泥,让麦穰均匀地分散在泥土里。之后,有的挑篼子,有的上泥,有的踩坯模子,不一会儿,一大片的土坯,星罗棋布般摆在近处的空地上。
挑篼子是力气活儿,也是技术活儿。扁担两头的篼子里,盛着60 斤左右的泥,要一口气把这些泥从泥场挑到脱坯的地方。干活儿懂窍门的人,挑着两篼子泥,通过扁担的弹性,颤颤悠悠地,减轻对肩膀的压力,并不觉得多么沉重。如果干活儿不懂技巧,就得出横力气,压得气喘吁吁。挑篼子的人,一个跟着一个。到了之后,弯一下腰,挺一下腰,不偏不倚地倒进相邻的两个坯模子里,脱坯的人,踩三脚、摸两泥板,把坯模子提起来,一个长9 寸、宽6 寸的坯,完成。
我常常干挑篼子的活儿。一天下来,肩膀压得生疼,火辣辣的。
1988 年,父亲又给弟弟盖了一处房子。那时候,经济条件略好了些,盖的房子结实又宽敞。弟弟的房子跟脚是石头的,一直到窗台,墙不是用土坯垒的,而是用泥叉墙。厚厚的墙,隔风又隔雨。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很好住。
父母現在居住的房子,是1974 年盖的,经过了40 多年的风风雨雨,已是斑驳淋漓。前几年维修过,把墙皮进行了处理,用石棉瓦包起来,房顶上的瓦,也换了新的,不再怕风吹雨淋。即使这样,也经不起日月的摧残。这所房子,像一位80 岁的老人,孤零零地站在那里。
去年夏天,暴雨连着下了三天三夜,父母的房屋台阶处于混浓状态,随时有倒塌的危险。弟弟让父母到他的房子里去住,他们执意不去。我打电话给父亲,父亲说没事。
那几个夜晚,弟弟穿着雨衣,拿着手电筒,站在暴雨中,围着父母的老屋转来转去。天亮了,他才回去。父母在屋里睡觉,一点儿也不知道。
春上的时候,我们回家,正好弟弟、弟媳、妹妹、妹夫都在。我妻子提出,明年给父母盖房子。对此,弟弟、弟媳没有意见,妹妹、妹夫非常支持。母亲说,都多大岁数了,不盖了。父亲没有说话,我没有表态。
回到县城,我托熟悉建筑行业的朋友打听了一下行情。朋友告诉我,盖三间房子,满打满算,也就是四万元。眼下,四万元不叫钱。
前几天,我们回家,父亲把我叫到一边,对我说:“我和你娘商量了,我们不盖房子了,我不是没有钱,不用你们出钱,也能盖起来,但有必要吗?我和你娘都是80 岁的人了,还能活几年?十年?八年?再说,这房子倒不了。”
父亲的这番话不无道理,但我不听父亲的,等到收拾完了秋,我们就备料,来年春天,把房子建起来。
我似乎看到了一座新房子矗立在小村的西北角,耄耋之年的父母微笑着在那里,出出进进、进进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