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庆县草海湿地保护现状与对策探讨
2015-01-06高淑钰
高淑钰
摘要:指出了保护湿地,对维护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护湿地、可持续利用湿地,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关键词:草海湿地;保护现状;问题;对策
中国分类号:X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4)04-0035-03
1、引言
鹤庆县湿地类型丰富多样,其生态系统完整,功能独特,湿地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县境内地下水较丰富,形成上百个泉潭(又名龙潭),故鹤庆自古有“泉潭之乡”的美称。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需求水平的不断提升,社会各界对湿地的关注程度日益增强,保护和管理好鹤庆县的湿地资源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2、鹤庆县湿地资源情况
2.1 自然概况及湿地种类、分布特点
鹤庆县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经100°01~100°29,北纬25°57~26°42之间。东隔金沙江与丽江市永胜县相望,南与宾川接壤,西以马耳山脉与剑川、洱源为界,北与丽江市古城区、玉龙县相毗邻。全县南北长约73km,东西宽约32km,呈狭长形,国土总面积2365.65km2,其中山区、半山区和峡谷区面积占89.7%。现辖辛屯、草海、云鹤、金墩、松桂、西邑、六合、龙开口、黄坪等9个乡(镇)。属滇西北横断山区与滇中高原连接部位。境内主要山脉有马耳山、大黑山、石宝山和鸡足山等,由此衍生成纵横连亘的大小山脉,形成群山林立、山高谷深,高山、中山、盆地、河谷相间分布的复杂地形。地处北亚热带与寒温带的过渡带,属冬干夏湿的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季、干湿分明、夏秋多雨、冬春多旱,年温差小、日温差大的特点。由于水热条件优越,生物资源极其丰富,生态系统具有高度多样性,是各种湿地资源丰富的地区之一,湿地总面积约2930.59hm2,其中河流湿地2174.08hm2,湖泊湿地293.1hm2,人工湿地463.40hm2,全县水田面积8613.33hm2,具有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目前,按国家重要湿地确定标准,鹤庆县现有1片州级自然保护区湿地,这些湿地是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可持续发展和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2.2 湿地资源
2.2.1 湿地植物资源
按生物学分类划分,湿地植被以蓼科、灯心草科、禾本科、轮藻科、茨藻科、眼子菜科、莎草科、苋科、金鱼藻科、菊科、水鳖科为主的植物群落构成。主要以:酸模叶蓼、金鱼藻、双穗雀稗、马来眼子菜、青蒿、辣蓼、喜旱莲子草、茭草、芦苇等湿地植物居多。大部分河流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湿地植被组成较为单一,仅草海湿地植被较为丰富。植被类型主要有草丛湿地植被型和组杂类草湿地植被型:水葱群系、灯心草群系、茭草群系,主要分布于坝区库塘、永久性河流、湖泊;莎草型湿地植被型:蒿草苔草群系,主要分布于季节性河流;禾草型湿地植被型:芦苇群系、稗群系,主要分布于坝区库塘、永久性河流、湖泊和浅水;植物湿地植被型组漂浮植物型:水鳖群系,主要分布于坝区库塘、湖泊。浮叶植物型:茭群系,主要分布于坝区湖泊;沉水植物型:金鱼藻群系、菹草群系、丝草群系,主要分布于坝区湖泊、河流等。
2.2.2 湿地动物资源
鹤庆县已经记录到鸟类资源有80种,分属13目27科56属。在所记录的80种鸟类中非雀形目鸟类57种,占鸟类种数的71%;雀形目鸟类23种,占鸟类种数的29%。雁形目、鸥形目、鹆形目、鹳形目等属于游禽和涉禽的水鸟有42种,占非雀形目鸟类种数的73.68%,占所有鸟类种数的52.5%。所记录的鸟类中,鸽形目、鹃形目、雀形目等森林鸡农田鸟类31种,占所有鸟类种数的38.75%:隼形目等猛禽6种,占所有鸟类种数的7.5%。从数量和种类上看,越冬水鸟在草海湿地鸟类中占据核心地位。
据相关调查结果统计,鹤庆湿地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1种:黑鹳。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6种,分别是:黑翅鸢、普通篱、乌雕、白尾鹞、白头鹞和小天鹅。云南省珍稀鸟类8种,除上述6种国家保护鸟类,还有云南省二级保护鸟类灰雁和斑头雁。保护鸟类占鸟类种数的10%,加上中日候鸟协定保护的赤麻鸭、斑头雁等,受保护的鸟类种类共有24种,占所有鸟类种数的30%。
2.2.3 湿地鱼类资源
鹤庆县共记录到的鱼类有25种,分别隶属于4目8科9亚科21属。主要分为湖泊鱼类、江河鱼类和引进鱼类,其中湖泊鱼类主要有:鲤鱼、鲫鱼、鳝、鳅、白条鱼、榛花鱼等,占全县产量的30%左右。除了以上鱼类以外,还有适宜在冷水中生存的裂腹鱼类。江河鱼类有:鲈鱼、鲤鱼、墨头鱼、泉水鱼、齐口裂腹鱼、重口裂腹鱼等30种鱼类。引进鱼类有: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高背鲫鱼、罗非鱼、武昌鱼、胡子鲶等,占全县总产量的70%。
3、鹤庆县草海湿地保护取得的成效
通过多年对草海湿地的保护治理,草海湿地的水质从原来的Ⅳ类逐步上升到Ⅲ类,局部区域达到Ⅱ类。草海湿地生物多样性得到了逐步恢复,草海湿地清澈如镜,水草丰茂,夏季荷花盛开,冬季越冬候鸟随波嬉戏的秀美景象逐渐呈现,治理工作初见成效。
(1)实施了草海湿地退塘退田还湿地工作。经过艰:苦细致的群众工作,退塘退田46.36亩,兑付土地开垦补偿资金106.628万元。
(2)对草海湿地退塘退田还湿地面积和北海西南角、中海西北角进行清淤。清淤量为6.5万m3,在增加了湿地面积的同时,也增加了草海湿地6.5万3的蓄水量,在有效地改善湿地生态环境的同时,缓解了母屯、彭屯片区农业灌溉供水不足的矛盾,深受群众好评。
(3)实施了环湖道路建设工程。首先实施荷花池道路建设工程,把荷花池列入草海核心区进行保护,使荷花池与草海中海连为一个整体,同时也解决了母屯上片群众出行难的问题。
(4)实施了环湖植物多样性恢复工程。在草海湖滨带种植垂柳和樱花,使草海湿地湖滨带功能得以提升。
(5)实施草海湿地环保宣教基地建设工程。建设了大理州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基地,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平台,有力推动了鹤庆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
(6)实施了草海湿地水生植物收割工程。按《草海湿地水污染防治规划》,对草海湿地中的芦苇、茭草等水生植物进行合理收割,控制蔓延,防止沼泽化,改善草海水质,共收割水生植物和腐烂水草2000t。
(7)根据草海湿地恢复项目建设需要,配备草海湿地部分监测设备,加强了环保自身能力建设。
(8)加大草海湿地管理力度。将草海湿地水质监测纳入常规监测管理。在原来聘请5位草海环保协管员的基础上新增聘了3位协管员,把清水河和五龙河列入了草海湿地管护范围。
4、鹤庆县草海湿地保护面临的主要问题
县环保部门监测数据表明:近年来,草海湿地水质有所改善,但仍面临水质下降和水域面积缩减两大威胁。如不加以认真保护,湿地“肾功能”将会退化,对生态环境和人民生产生活造成较大影响。
4.1 水质下降及原因
一是手工业污水和城镇生活污水的污染。近年来,随着新华村大量旅游设施的建成使用,游客数量的增加,新华村的污水排放量已达505t/d,污水主要来源于餐饮服务行业和民族手工艺加工业生产的废水。据估算,新华村每年加工银器75.8t,产生500m3含有多种重金属元素的废水。由于新华村尚无污水处理设施,这些废水直接排入保护区的大登沟、清水河、黑龙河中,严重污染了湿地的水质。二是农村生活污染。农村生活污染包括农业人口产生的生活污水和粪便。三是畜禽养殖污染。草海湿地流域畜牧业较发达,牲畜粪便作为农家肥进入农田,部分粪便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对水质造成污染。四是农田化肥污染。
4.2 发展与保护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一个地区工业化时期必将面临的主题,草海地区也不例外。在仍以农业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经济条件下,人们往往只关注当前的经济收益,而不关心长远的发展和全局利益。常常只会打自己的“小算盘”,而不打关系子孙后代生存和发展的“大算盘”。因此,尽管县委、政府和各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工作,仍有少数群众围泽造塘发展水产养殖、乱围滥占湿地、乱捕滥捞野生动植物。加之体制上的不成熟,造成管理主体在部分管理节点上的缺位,使得在湿地与经济发展“博弈”过程中丧失主动权,从而让个别群众侵占了湿地。
5、对策与建议
湿地保护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需要多方积极配合,稳妥地推进,并在探索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建立起完善规范的制度和有效的机制,不断提高湿地管理保护水平。根据草海湿地保护区的具体情况,应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5.1 加强宣传教育
要广泛运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集市、集会、标语等各种形式与手段,加强对广大干部职工和群众的教育与引导。要让每一个干部职工和群众都明确保护草海湿地是关系子孙后代幸福安康的大事,从而自觉投入到湿地保护行动中。
5.2 尽快建设污水处理设施
周边小手工业和村民生产生活废水是导致草海水质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只有在合理选址、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建设雨污分离管网系统和污水处理设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5.3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
农业污染是草海水质富营养化污染的又一重要原因。而农业生产,又是当地不可替代性产业,要想限制其发展是不可能的。只有发展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低排放的生态农业,才能实现对农业生产废物的多级利用和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从根本上减少农业污染。
5.4 尽快建立和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
湿地保护管理涉及许多行业和领域,牵涉多个政府职能部门,建议上级有关部门应尽快建立有利于保护与管理湿地资源的管理体制和法规体系;建立联合执法和执法监督机制,加强执法力度,杜绝过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的行为,实现保护与发展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