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城市博物馆馆藏精品青铜器赏析

2021-05-19宋文婷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6期
关键词:诸城青铜器博物馆

宋文婷

摘 要:青铜器是文明的象征,也是我国礼乐制度的重要物质载体,在历史上有重要地位。诸城,人类文明起源早、文化渊源深,文章主要就诸城出土的精美青铜器做简要赏析。

关键词:诸城;博物馆;青铜器

青铜器作为人类文明的象征和礼乐制度的重要载体,在历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诸城人类文明起源较早,文化源远流长,出土了大量铸造技术高超、纹饰精美的青铜器。现将诸城市博物馆馆藏部分精品青铜器鉴赏一二。

西周“父乙作”铜爵,酒器,1982年3月13日诸城市石桥子镇齐家近戈庄村后出土。通高20.5厘米,流长7.7厘米,最大腹径5.9厘米,重650克。爵口呈椭圆形,深腹,圜底,长流,短尾,双柱立于腹沿上,菌状柱头,底三足。足横断面呈三棱形,尾部内壁铸铭文“□父乙作□□”。器身素面,腹部饰两周凸弦纹,兽首形鋬。此爵造型优美,古朴大方,两柱的位置已由早期的流上移至腹沿上,具有典型的西周特征。爵作为酒器到西周穆王以后已极少见,这件带铭文的青铜爵的发现,对于研究爵的器形变化以及酒器的兴衰演变史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春秋子孟姜双耳铜盘,盥洗器。1981年10月诸城市石桥子镇都吉台村春秋墓出土。通高7厘米,口径43厘米,底径27.3厘米,重4.64千克。盘呈圆形,方唇,平折沿,沿下饰对称的两个环形耳,平底,圈足,素面,盘内底部铸篆书铭文“赒孙叔子(辟)为子孟姜媵盥盘,其万年眉寿,室家是保,它它熙熙,妻□寿考舞期”,共计五行30字(其中含重文二),字体工整,文字秀美,转折圆润。春秋早期,媵器(女儿出嫁的陪嫁品)出现,并逐渐增多并流行起来,这件铜盘具有明显的春秋时期特点。由铭文可知,此铜盘是齐国的一个姜姓贵族,孙叔子辟送给即将出嫁的长女的嫁妆。盘常与匜配合使用,属贵族可用的洗漱用具。此類媵器的出现,对于分析春秋时期贵族婚嫁风俗以及姓氏研究都有重要的意义。

战国鹰首提梁铜壶(图1),酒器,1970年诸城市马庄乡臧家庄(今贾悦镇龙宿村)战国墓出土。通高54.6厘米,最大腹径28.4厘米,底径15.3厘米,重10.01千克。壶圆形,鼓腹,圈足,顶部制作成一只双目高突、昂视长空的鹰首,盖的上方有一个可供提携的横梁,器壁轻薄,通体饰瓦棱纹。鹰首壶的设计十分巧妙,将壶顶作成仰视的鹰首,利用鹰嘴的自然形态作为壶的流口,形象逼真,自然流畅。当人们提着横梁倾斜壶身倒酒时,鹰嘴的上唇便可自动打开,倒完酒将壶直立,鹰嘴又会自动闭合。整个壶盖用铜环与提梁相连,既能自由开启,又可避免掉落。这件铜壶造型独特,既体现了战国时的器物特点—器壁轻薄、纹饰简朴,又继承了前代庄严稳重、凝练浑厚的遗风,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此壶出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贵族墓中,齐国分封于东夷族旧地,东夷族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民族,而齐国建国之初就对东夷族推行“因其俗,简其礼”的政策,所以保留了较多的东夷族旧俗。由此可推知,齐国贵族使用的这件以鹰的形象为主要造型的重要礼器,与东夷族的敬鸟为神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件铜壶也是文化交流与融合的珍贵物证。

战国齐公孙朝子造龙纹青铜编钟,乐器,1970年诸城市马庄乡臧家庄(今贾悦镇龙宿村)战国墓出土,分为一套钮钟(9件)和一套镈钟(7件)。钮钟为方形纽,合瓦式音腔,外壁饰有龙纹和三角云雷纹,下端于部铸有铭文,铭文自左而右铸在于部一条微凹的铭文上:“立事岁十月己亥莒公孙朝子造器九”17字,共9件,最大者通高37.4厘米,最小的通高17厘米,除大小不同外,器形、花纹、铭文皆相同;镈钟下口平齐,周身饰龙纹、旋涡纹和云雷纹,顶部的纽由两条蟠龙组成。钟的于部自左向右铸有一行铭文:“立事岁十月己亥莒公孙朝子造器”16字,共7件,最大者通高50厘米,最小的通高30.2厘米,除大小不同外,器形、花纹、铭文皆相同。这套编钟形体厚重,铸造规整,纹饰华丽,线条细腻流畅,是难得的精品。从墓葬中出土的这套编钟以及列鼎列豆等成套礼器来看,墓主人应是地位较高的贵族,铭文中的字从土,这是战国时齐国田氏的专用字,而“立事岁十月己亥”这种行文格式,主要是在春秋晚期到战国中期流行,战国晚期虽然也有“立事”这种格式,但是通常不带日月。因此墓主人或是战国中期齐国贵族。钟多与磬组合出现,此墓葬另出土石编磬13件,钟磬合奏,即所谓的“金声玉振”,其乐声妙不可言。

战国镂孔蟠螭纹筒形铜投壶(图2),1970年诸城市马庄乡臧家庄(今贾悦镇龙宿村)战国墓出土。通高35.1厘米,口径18.6厘米,底径19.9厘米,重9.65千克。壶身为直筒形,中部和足部饰镂孔透雕的蟠缡纹和龙纹。壁外侧装有两个对称的铺首衔环,底部为二层台式高圈足,圈足采用镂孔透雕装饰。铜投壶是古代宴饮时用的娱乐器具,执箭在规定距离处向壶内投掷,中多者胜,败者罚饮。普通投壶多似寻常酒壶,口阔,颈细长,腹鼓,而这件投壶设计非常与众不同,壶身采用直筒型,口、颈、腹连为一体,两侧装饰有铺首衔环,不仅美观大方,而且便于手提移动。壶身由镂孔透雕、平面地纹、素面宽带三种形式相间构成,层次分明,繁而不乱。高圈足挺拔稳健,采用镂孔透雕的装饰,与壶身上下呼应,相得益彰。整个壶体器壁厚薄均匀,造型规整,纹饰自然流畅。

西汉山纽星云纹铜镜,1989年出土于诸城市桃林镇东亮马村的一座西汉墓中。直径15.6厘米,厚0.6厘米,重512克。镜铜质,圆形,由多枚小乳钉组成山峰纽。纽座由六枚乳钉与曲线相连。座外区饰一周内向的连弧纹圈带。两周栉齿纹,其间为镜的外区。四枚并蒂四叶座的大乳钉环列四方,将镜背外区分为四个小区,每区内各有十枚小乳钉,乳钉间又由长短不等的弧线相连接。边缘饰一周内向十六连弧纹带。镜背纹饰中的乳钉及连接它们的曲线,好似天空中的星象图形,故称作星云镜,也有人称作百乳镜。铜镜是古人整容照面用的生活用具。这件铜镜镜面磨光发亮,镜背铸有纽和花纹,镜体轻薄,做工精致。它不但是一件实用器具,更是一件精美的工艺品。这件铜镜虽然已在地下埋藏了2000余年,如今却仍宛然如新、光可鉴人,可见当时的工匠们冶铸技术之高超。

西汉五铢铜钱范,1979年3月诸城市昌城镇辛庄子村出土,共计23方,其中正面范22方,背面范1方。正面范呈圆角长方形,长24.5厘米,宽8.3厘米,厚1.2厘米,范面中心有一条注铜液的长槽,两侧并列单行的阴文反字“五铢”钱型各6枚。钱型直径2.6~2.7厘米。“五”字交股两笔上下端外撇;“铢”字的“金”旁字头作三角形,“朱”字上部转角处方折,具有明显的西汉武帝时期“五铢”钱特征。钱范的出土地点位于汉置昌侯国故城遗址范围内。西汉时期此处曾两次为侯国封地,第一次是汉高祖八年(前199)六月,封圉侯卢卿为昌侯,此昌侯国传圉侯卢卿、侯卢通二世。汉景帝前元三年丁亥(前154),侯通反,昌侯国除。第二次是汉武帝元狩元年(前122)四月,封刘差为昌侯,元鼎五年(前112)国除。五铢钱始铸于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当时各郡国可自行铸钱,即所谓“任民铸钱”的政策。据《史记·平准书》载,汉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专令上林三官铸五铢钱,郡国前所铸钱皆废销之,输其铜入三官。由此可知,这批钱范应是汉武帝所封昌侯刘差时期的遗物,使用时间约在元狩五年(前118)至元鼎四年(前113)之间。这批钱范数量众多,保存完整,是研究西汉时期货币制度变迁、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资料。

东汉铜獬豸(图3),1970年初诸城市前凉台村(现属于潍坊市坊子区)东汉汉阳太守孙琮墓出土,高31厘米,长64.5厘米,重13.1千克。獬豸,又称獬廌、解豸,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能断是非、别曲直的神兽,额上通常长一角。獬豸拥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称,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征,亦是司法“正大光明”“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征,许多古史典籍中都可查到关于它的记载。《后汉书》志第三十《與服下·法冠》载:“解豸神羊,能别曲直,楚王尝获之,故以为冠。”《太平御览》卷八百九十《兽部二·獬豸》:“《说文》曰:獬豸,似牛一角。古者史讼,命触不直。黄帝时,有遗帝獬豸者,帝问何食何处,曰:‘食荐,春夏处水泽,秋冬处竹箭松筠。”

古时法官遇到疑难案件,是非难辨时,就将獬豸带到争执的双方面前,獬豸用角抵触的一方,就是有罪者,反之则是无罪者。相传上古时代,舜帝时的执法官皋陶最早开始用獬豸参与断案。东汉王充《论衡》载:“獬豸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狱,其罪疑者,令羊触之,有罪则触,无罪则不触。斯盖天生一角圣兽,助狱为验,故皋陶敬羊,起坐事之。”这些传说反映了古代人们祈盼人世间能有一位公正无私而又神通广大的执法者,能公正清明地裁决是非。然而,现实中凭人的能力难以实现,于是便把希望寄托在了獬豸这种神兽身上,由于獬豸能辨是非、决诉讼,便成了我国历代法官的象征。如同龙象征皇帝、凤象征皇后一样,獬豸象征着公正威严的法律,《晋书》卷二十五《舆服志》:“法冠,一名柱后,或谓之獬豸冠。高五寸,以縰为展筒。铁为柱卷,取其不屈挠也。侍御史、廷尉正监平,凡执法官皆服之。或谓獬豸神羊,能触邪佞。《异物志》云:‘北荒之中,有兽名獬豸,一角,性别曲直。见人斗,触不直者。闻人争,咋不正者。楚王尝获此兽,因像其形以制衣冠。”在汉代,专司纠察之职的御史所戴的帽子就叫作“獬豸冠”,《后汉书·舆服志》载:“法冠……执法者服之,或谓之獬豸冠。”《汉官仪》云:“秦灭楚,以其冠赐近臣御史服之,即今獬豸冠也。古有獬豸兽,触不直者,故执宪以其形用为冠,今触人也。”唐宋时期,法冠皆名“獬豸冠”。明代以獬豸为风宪官公服,清代御史及按察史的官服前后皆绣獬豸图案。即便到了现代,也有很多法院门口会摆放独角兽雕像,以示对传统法律公正公平的继承和发扬。

獬豸作为法的象征,与汉字“法”也有密切的联系。最早的“法”字写作“灋”,《说文解字·廌部》云:“廌,獬廌兽也,似山牛,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象形,从豸省。”學者多认为“廌”就是獬豸。“廌”“法”二字合为一体,意为公正不阿、公平如水。后来,为方便书写和记忆,“灋”字中的“廌”字被隐去,简化为“法”。

在古代的壁画和墓葬中,也经常出现獬豸的形象,或卧,或立,凶猛孔武,这件馆藏獬豸就是出土于汉阳太守墓葬中,可知是为昭显孙琮的公正执法形象。随着历史的发展,獬豸的形象也不尽相同。早期的似羊、牛等家畜,晚期的则像麒麟、虎、豹、狮等猛兽,但是无论其形象如何演变,最大特征是头上有一突出的尖角,故又称“独角兽”。

在东汉至隋唐时期的墓葬中,多有随葬獬豸者,以其作为镇墓之用,所以又称“镇墓兽”。在诸城市出土的这件铜獬豸,经国家文物局专家鉴定组研究后,认定此兽就是古代传说中的“獬豸”。其时代之早、造型之美、保存之完整均属罕见。

此铜獬豸三脚踏地,低首翘尾,锐角前突,跃跃欲试。除头顶部的主角之外,又将颈背部的鬃毛变化作三支尖角。两只长耳亦前刺如矛。这独具匠心的设计更加突出了獬豸无所畏惧,集全身之力向邪恶冲刺的耿直本性。整个造型古朴简练,生动有力。其制作工艺亦有独到之处,将身、尾分体制模浇铸,然后镶嵌焊接而成。卯榫准确,技艺精湛,相接之处,天衣无缝,表现出古代高超的镶嵌焊接制作技术。这件铜獬豸出土于有纪年的汉墓之中,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时代较早的獬豸之一。

参考文献

[1]任日新.山东诸城臧家庄与葛布口村战国墓[J].文物,1987(12):47-56.

猜你喜欢

诸城青铜器博物馆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博物馆
诸城恐龙死亡原因的N种学说
实施世行贷款项目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实践与思考
露天博物馆
诸城发现纤角龙类新属种化石 获名“诸城坐角龙”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