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冼妮娜:延安的一天从音乐开始

2021-05-19高塬

环球人物 2021年9期
关键词:鲁艺冼星海妮娜

高塬

2021年3月,冼妮娜在杭州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朱红羽/摄)

烟花三月,杭州市西湖区马塍路上绿树成荫。午间小憩后,82岁高龄的冼妮娜独自下楼,在吴侬软语间与相熟的邻里擦肩而过。她手里拎着一个鼓囊囊的布袋,又挎着单肩包,没有拄拐棍,也不乘电梯,看见《环球人物》记者就开心地打招呼,声音高高的,眼神亮亮的,讲话依然带有一丝西北口音。

冼妮娜是著名音乐家冼星海的独女,上世纪70年代末从大西北回到杭州陪伴外婆和母亲。几十年过去,她依然心系延安,和黄土高原上的那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是土生土长的延安娃”

“我刚出生时声音就很亮。”冼妮娜对记者说,“我父亲当时还赞叹说‘好一个女高音!”对延安的那段岁月,冼妮娜怀着满腔倾诉的热情。“我小时候,在延安吃得最多的是小米饭,里头放点南瓜红枣,算是很高级的。”她给记者看自己珍藏的一张童年照片——4岁的小妮娜嘟着红红的小圆脸,手捧妈妈种的番茄,啃得开心。

冼妮娜回忆,战时的延安物资紧缺,每家一个月不足一斤白面。小妮娜却并不在意这些,每天开饭的号子一响,她就抱起饭缸子往食堂跑。“打游击喽!”这是她和小伙伴的“暗号”。“延安《解放日报》曾刊登过丁玲为‘三八妇女节所写的一篇文章,其中提到:‘延安的妇女是比中国其他地方的妇女幸福的。甚至有很多人都在嫉羡的说——为什么小米把女同志吃得那么红胖?”

那时候,谁家有吃的,就贡献出来先紧着孩子吃。当时,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副院长赵毅敏的孩子赵战生也刚刚出生,没有奶水喝,冼妮娜的妈妈钱韵玲就把两个孩子一块儿喂。于是,不满1岁的小妮娜和小战生因为都吃着钱韵玲的乳汁,成了“奶姐奶弟”。二人长大后也一直保持联系,情同手足。

“爸爸是鲁艺的音乐系主任,每天忙着创作,有时一连几天不眠不休,一家的生活全靠妈妈照料。”说起妈妈,冼妮娜很是自豪。出生于湖北咸宁的钱韵玲,是时任上海暨南大学教授、社会活动家钱亦石的女儿,身为大家闺秀的她吃苦耐劳、心灵手巧,看不到一丁点儿“小姐做派”,在延安曾多次被评为三八红旗手。1942年前后,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延安军民展开了大生产运动,实行以农业为主,畜牧业、手工业、运输业等全面发展的方针。“大人們要种地、种菜、纺纱线、打毛衣,我妈妈很能干,打的毛衣款式新花样多。”冼妮娜说。

看着大人们热火朝天地劳动,小妮娜坐不住了,嚷嚷着“我也要干活”。她学着母亲的样子打毛线,两根小树杈,一双小手穿来引去,一颗扣子倒也有模有样地被她打出来了。“妮娜的扣子打得真好看,也给我打两个?”看见的邻居都逗她。初尝劳动的光荣感,小妮娜心里美滋滋的。后来有了自己的孩子,冼妮娜也是亲自动手缝棉袄、补裤子、打毛衣、装被子。

从1939年出生到1945年抗战胜利撤离延安,6年的童年时光,用冼妮娜的话说“在延安过的还是蛮愉快的”。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延安娃,冼妮娜的一生证明了一个道理——“假如你有幸童年时在延安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走到哪里它都与你同在。”

冼星海与妻子钱韵玲、女儿冼妮娜在延安。

冼妮娜(右)和赵战生。

冼妮娜和小伙伴一起捡煤核。

“《黄河大合唱》是我的胎教音乐”

当记者问起,现在再回延安还能不能找到当年住过的窑洞时,冼妮娜脱口而出:“门口有石碾子的就是我家。”原来,每次冼星海的学生来找他请教问题,等待的间隙,他们就坐在石碾子上唱歌,这一幕给小妮娜留下了深刻印象。

1938年10月,在武汉任教的冼星海接到鲁艺师生的邀请电报。于是,他高兴地对钱韵玲说:“我们去延安吧,那里有光明的世界。”两人在奔赴延安的途中结婚。组织上安排他俩住在鲁艺旁边的一孔窑洞里。时年33岁的冼星海先是担任鲁艺音乐系教员,不久担任系主任,除了负责音乐理论、作曲课程,还教授音乐史及指挥。钱韵玲则进入了该院的高级研修班学习,之后在延安保育院小学任音乐教员。

在冼妮娜的记忆中,延安的一天是伴着音乐开始的。清晨的钟声一响,鲁艺的学员纷纷起床,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歌声。“这边是‘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那边是‘风在吼马在叫或是“二月里来呀”,大家一边唱着歌,一边端着脸盆到延河边洗漱,开始一天紧张的工作和学习。”冼妮娜时常和小伙伴去看鲁艺学员演戏唱歌。“我们看《白毛女》《血泪仇》看完了以后就扮着玩,你演白毛女,我演别的角色,有一句没一句的在那儿唱,也挺开心的。”回忆起童年,冼妮娜脸上挂着孩子般的笑容。

在延安,冼星海进入创作的巅峰期,《黄河大合唱》正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1939年1月,诗人光未然来到延安和平医院养伤。曾与他在上海、武汉合作过的冼星海听说后,立刻跑了十几里山路来找老朋友,两人一见面,彼此都有说不完的话。“我父亲给光未然提出再来一次厉害的合作。”光未然便把两次渡过黄河时感受到的震撼、雄奇、磅礴、悲壮,用5天时间口述了8段、400多行的长诗,并让演剧三队队员胡志涛记录了。冼星海被诗人激情澎湃的朗诵深深打动。“我父亲简直忍耐不住,一把抓住他的手,说‘我有把握将它谱好,保证在你们三队离延之前交稿!”

1939年3月26日至31日,6天6夜的时间里,冼星海凭着“抗战必胜的信心”、一杯杯黄豆粉磨成的“土咖啡”,还有光未然送来的白糖,夜以继日地伏案疾书,光蘸水笔用坏的笔尖就堆成了一个“小山头”,终于完成了8个乐章的谱曲工作。经过一轮轮紧张的排練和试演,5月11日,《黄河大合唱》在中央党校大礼堂正式公演,大获成功。“当时毛主席听完后,高兴地站起来把手举过头顶鼓掌。人们都说,从延安的窑洞里飞出了金凤凰。我父亲含着热泪向大家鞠躬,他的创作得到了主席和人民的首肯,非常高兴。演出结束以后,大家唱着‘风在吼马在叫离开了会场。”冼妮娜激动地向记者讲起这段往事。

20世纪30年代末期,冼星海在延安的窑洞里创作。

冼星海指挥鲁迅艺术学院合唱队排练《黄河大合唱》。

《黄河大合唱》部分乐章手稿(复印件)和冼星海用过的指挥棒。

一曲《黄河大合唱》,从鲁艺唱遍了延安,从解放区唱到了国统区,只要有人烟的地方,就有抗战的歌声。2007年10月24日,我国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又将《黄河大合唱》的歌声带到了茫茫宇宙。

《黄河大合唱》是冼妮娜的“胎教音乐”,她受艺术的熏陶,在心中埋下了一颗种子。“我喜欢艺术,上高中的时候,就想要学习工艺美术。”长大后的冼妮娜最喜欢国画和木刻,喜爱版画家古元先生“新颖又细腻”的木刻作品,只是这颗艺术的种子最终没有发芽,而是被另一个使命取代了。

“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离开延安的冼妮娜一直没忘了那片土地,或许正是那一代人专属的眷恋与牵挂,促使她十几年后又回到了陕西。1964年,冼妮娜从天津大学无机化工系毕业,分配志愿第一个填的是服从组织安排,第二个填的就是大西北。“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学了干吗,学了不就是为祖国服务吗?”从小理科就不错的冼妮娜虽然没有追随父亲的艺术道路,却用另一种方式将青春挥洒在黄土高原上。她如愿来到陕西国防工厂,参与飞机制造工作,一干就是13年。

历经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举国上下百废待兴,生活条件依然艰苦,但衣食住行上的困难对于“延安娃”来说不值一提。没有吃的,就把西瓜皮晒干做成干菜;大冬天炕上铺盖太薄,就用鸡毛充当鸭绒一样暖和;纳鞋底没有料子就用玉米皮;脚上生了冻疮,一走路就往外渗血,没有药膏,就用红薯黏儿敷在伤口上,强忍着痛走路……“努力去做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理解的延安精神就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冼妮娜对记者说。即便自己生活尚且艰难,她一见别人有困难,便把省吃俭用省下来的钱倾囊相助。冼妮娜的一个徒弟,因为家里没钱,婆婆去世也不能去奔丧。冼妮娜知道后,毫不犹豫地拿出刚发的一个月工资:“不要紧,拿去用。”徒弟的丈夫忍不住感叹:“你师傅真好。”徒弟骄傲地回答:“我师傅就是好!”

除了艰苦奋斗、无私助人,延安岁月还养成了冼妮娜勤俭节约的习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记者采访当天,冼妮娜身上穿的黑色马甲是很早之前花5块钱在街边买的,一穿就是30多年;一支小学同学送的钢笔,一直用到现在还小心翼翼地收着。

她更加小心翼翼收着的,是父亲的照片、曲谱、书籍、指挥棒等。1940年5月,告别妻子和8个月大的女儿,冼星海远赴苏联执行任务——为大型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进行后期制作与配乐。1945年,在庆祝抗战胜利的一场联欢晚会上,毛主席把6岁的小妮娜抱到腿上:“爸爸要回来了,要见到爸爸了,高兴吗?”还不太懂事的小妮娜呵呵笑着。谁知等来的竟是噩耗。1945年10月30日,冼星海在莫斯科一家医院病逝,年仅40岁。后来,毛主席亲笔题词:“为人民的音乐家冼星海同志致哀。”并对他一生所作的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贡献给予了高度评价。

如今,冼妮娜已是82岁高龄,当记者问她还有什么愿望时,老人说:“我父亲为祖国奋斗,立志要‘拯救危难中的祖国,现在国家已经富强起来,但是我们的使命还没有完成,要建立强盛的中国,要让孩子们知道爱国,了解历史,刻苦学习。再一个就是,战争年代我父亲的作品丢失的比较多,我想尽办法要把它们搜集起来。”

采访结束时,杭州傍晚的暖阳还没有落下,十字路口熙熙攘攘,刚下班的年轻人步履匆匆,放学的孩子三五成群,叽叽喳喳。这满街的行人大概难以想象,曾经的历史如何抖落了尘埃,流动至今,而和他们擦肩走过的老人,即使步履蹒跚,依然不停搜寻着关于父亲、关于那段红色岁月中的一点一滴。

“在毛主席、周总理等党中央领导同志的关怀下,在延安这片土地上,我们感受到的都是积极正面的东西。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是同志,大家为着同一个目标奋斗。”冼妮娜说,“红色延安是中国进步青年心之向往的革命圣地,虽然艰苦,但生长在这里何尝不是一种幸运?而这份幸运只有在那片土地上真正生活过的人才能懂得、回味。”

人物介绍:冼妮娜,1939年出生于陕西延安,音乐家冼星海之女,曾在大西北国防工厂、浙江图书馆工作。

猜你喜欢

鲁艺冼星海妮娜
帮助与报答
帮助与报答
回望鲁艺初心共谋鲁艺学科发展新向度
当考拉离开桉叶
延安鲁艺与文化强国
淘气鬼妮娜
旧报纸的童梦
论延安“鲁艺”音乐的“红色经典”价值
冼星海的傲骨
毛绒怪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