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OBE理念下研讨式教学法在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2021-05-19

华中建筑 2021年5期
关键词:研讨课程设计案例

王 凌

1 城市设计课程培养新需求

2018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遵循“学生中心”、“产出导向(OBE)”、“持续改进”三大原则,强调培养应用型人才,即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能够在相关领域从事系统分析、设计、开发与管理工作,解决复杂问题的人才[1]。在当前“存量规划、城市双修”的城市发展阶段,城市设计已成为各种社会、经济、文化、产权利益与民众诉求之下的物质空间在组织与精细化设计。城市设计作为城市空间由“规模扩张”走向“品质提升”的重要手段[2],对具有较强专业素养的城市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迫切的需求。

城市设计既强调空间及形态塑造,体现城市的风貌特色,又具有生态、人文与社会科学等领域的外延。在城市设计中要求以多元、多学科的角度审视存量空间中复杂、冲突的问题并具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3],城市设计往往又是一个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静态的唯一结果[4],是根据城市的发展及不同阶段出现的各种情况和问题不断地调整与完善。城市设计的特征与需求,使城市设计这门课程涉及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培养多角度思考,并采用多种方法与手段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及综合分析研究能力。这些培养需求是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完全满足的,因此,在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中,需要探讨新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 OBE理念下研讨式教学法在城市设计课程中的运用

OBE(Outcomes-Based Education),即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或译为成果导向的教育)理念,是近年提出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以预期学习产出为中心来组织、实施和评价教育[5]。该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成果,着力点在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研讨式教学法起源于德国,是一种具有教学和研究双重性质的教学模式,研讨式教学的核心是使学生变被动的知识接受者为学习的主动参与者[6]。研讨式教学法在学习过程中设置一种开放式的环境,使学生围绕某些主题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与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7]。并有助于师生共同探索,促进教学相长[8]。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自主意识、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研讨式教学法可视为基于产出导向(OBE)理念下的一种具体的教学实施方法,对培养应用型人才有重要的价值。

表1 课程各阶段各模块的内容关系

研讨式教学法结合了教学与研究,符合城市设计课程教学的特征与教学目标要求,因此,华南农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在城市设计课程中对研讨式教学法的运用进行了探索。华南农业大学城乡规划专业的城市设计课程的研讨式教学采用模块化和专题化的方式,在课程组织上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在研讨内容上则采用专题化的形式。

2.1 课程研讨式模块设置与组织

城市设计课程所涉及多维度的内容,其根本在于空间和形态的处理。因此,在城市设计的课程设置上,以设计为核心,以课程的设计作业为课程主体,要求学生在设计中综合考虑空间及形态的塑造。在此基础上,可探究空间运作等相关问题。课程的教学组织主要包括课程设计作业、专题讨论及案例研究三个模块。其中,课程设计作业一直贯穿整个课程。在课程设计作业进行的过程中,穿插安排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两个模块,三个部分相互联系,相辅相成,形成课程的整体教学系统。其中,专题讨论和案例分析主要侧重于研究与探讨,课程设计作业则将研讨和实践操作相互联系,注重综合运用的过程。三个模块均采用小组形式完成,学生自行分组,小组共同完成设计方案、专题研究及案例分析几个部分的内容,并最终制作一个完整的课程成果文本。三个模块的内容及组织如下。

(1)课程设计作业

该模块为课程的主体与核心部分。课程的设计作业选用实际的场地,针对场地特征提出相应的设计要求。学生可以对场地进行实地调查并进行现状问题研究,基于现状特征进行设计思考。将创意、表达、反复的实践工作流程引入思考、沉淀、提升的教学过程[9],各小组学生可在设计过程中进行场地研究及问题探讨,从而培养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分析研究与解决能力。如2018学年城市设计课程所安排的课程设计作业,结合当前城市更新的趋势,选择广州市高第街地段作为城市设计的基地,该地段内既有许氏宗祠等文物建筑,又有高第街等传统商业街道,还有大片的老旧居住社区等,需要学生从多角度、多因素对场地进行分析与考虑,在对场地特征等的分析基础上,探讨并提出综合解决场地问题的空间方案。

(2)专题研讨

图1 专题研讨汇报PPT节选

图2 案例借鉴节选

该模块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对城市设计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加深对城市设计的认识,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程设计过程开始阶段,教师提供参考书目及文献资料,并根据设计题目特征及当前的城市设计研究提供几个专题研究的板块参考,要求学生在所提供的专题板块内根据自己的设计构思与主题,自行选择确定研究专题的具体题目,题目要求紧扣设计项目,并能结合当前城市中的问题或热点。研究内容要在项目中进行体现,体现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专题探讨和课程设计作业形成双向互动,共同推进,能够较好的将研讨与实践相结合。在上述高第街地段城市设计相对应的专题讨论中,根据课程设计题目的场地特点设了空间形态更新、人的行为活动与空间的互动、更细周期中管理与运行机制等几个大的板块,学生可从这几个板块中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具体题目,如社区空间更新、历史街区保护、商业活化机制等,进行专题的分析与探讨。

确定题目之后,各个小组根据所选题目在课余时间自主搜索与查找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梳理与推敲。前期阶段以小组内研究为主,小组成员对所选专题进行分析、思考与总结。这个过程,可以培养学生学习和逻辑思维、综合运用的能力;而小组内的自由交流,则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及沟通能力。在课程的后期阶段,则加入教师及其他同学的讨论。课程后半段实践,每次辅导课课堂上会安排一个时间段,由不同小组学生对其选择的专题进行讲解。小组需制作PPT进行汇报并讲解其探讨过程和研究阶段成果(图1),老师及其他同学针对汇报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或建议,与讲解的小组同学一起对专题进行充分讨论交流。课后,讲解的小组结合老师及其他同学所提的问题及建议,继续查找资料,对专题进行思考和研究,完善专题研究的成果,撰写最终的专题研究报告,并作为课程最终文本的组成部分之一。这个过程,可使师生间相互学习,加强师生互动,并提高学生的接纳及总结能力。

图3 课程设计与专题研讨的相互作用

(3)案例研究

案例分析对城市设计的直观及具象理解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案例分析,可对城市设计的功能、形态、技术等方面进行认知、分析、借鉴、批判[10],学生通过案例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进而达到学习知识和培养技能的目的,从而提高城市设计综合能力[11]。该模块设置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做的专题研究,选取国内外的相关优秀案例进行分析与研究。选择案例需与所做课程设计相类似。在案例研究过程中,要求对案例资料进行较全面的收集,依据收集的资料,分析案例的设计思路及手法,结合专题的理论知识,对案例可借鉴之处进行分析、研究与总结(图2)。二是实际案例的参观调研。由教师带领学生对课程设计类似的方案实例进行实地的参观调研,要求学生在实地调研中感受与体验城市设计中相关的各种要素的处理,在实际案例的调研中,同样要求学生针对所选专题对所参观的案例进行分析研究。

案例分析研究也随着课程设计的开展而逐渐推进,分为几个阶段。在案例资料收集分析及案例实地调研中,主要拓展学生的专业视野,加深学生对城市设计的感受与理解。在案例探讨研究的基础上,促进学生自我思考和主动学习的能力。案例研究从案例分析及资料查阅中,寻找和发现与课程设计相关的问题进行研究,并从专题研究的角度对城市问题及相应的空间处理进行思考,鼓励学生将案例中好的处理解决方法及手段借鉴到自己的设计中。学生通过案例研究与学习,并将案例的思路和方法运用到自己的课程设计中,使其真正成为自己掌握的知识和方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三个模块相互交叉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教学整体系统(图3),在此教学体系中,研讨成为课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改变之前城市设计教学中不够重视城市问题的发现和分析探讨的不足之处,通过研讨式教学过程综合训练学生的资料查阅、收集整理、分析、归纳、总结、运用及表述等一系列能力与技巧,从而达到更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性能力的培养。

2.2 教学过程组织

城市设计的教学过程先讲授城市设计的发展历程、相关理论、设计元素及方法等理论知识。然后以课程设计为主线,分为前期调研与概念构思、中间方案设计及后期成果形成三个阶段,在课程设计主线开展过程中,穿插融合案例分析与专题研究的内容(表1)。

在前期调研与概念构思这个阶段中,要求学生在对场地的调研分析中,重视实际元素对设计的影响,并要求学生对与基地相类似的案例进行资料收集与分析研究,选择研讨的专题并在调研中重点进行关注。在场地现状研究基础上,针对设计地段的特点及发展前景,除了提出整体设计概念主题,还要求学生针对所选择的研讨专题,推演出相应的特色主题概念。

中间方案设计阶段是课程的重要阶段。此阶段,鼓励学生在方案构思的过程中,针对场地现状问题,参考所进行的案例研究,对所选专题进行思考和探索,并将案例研究与专题探讨的成果落实和运用到方案设计中,成为设计方案发展的引导。方案设计、案例研究与专题探讨相辅相成、相互连贯、形成整体,理论联系实践,学以致用。

后期成果形成阶段,要求学生在对设计方案进行成果制作,综合评价、阐述和汇报的同时,对案例研究及所选专题探讨进行分析,并对研讨的成果在方案中的体现进行总结,评估研讨的效果,强调其是否通过局部设计或城市设计导则等方式在方案中达到管控的作用。

2.3 考核方式设置

研讨式教学使课程教学不再是单线开展,除了课程作业之外,还有相关的搜集资料和分析研究的工作,为了使研讨式教学能够良好地开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研讨式教学的积极性,需要设置灵活多样的课程考核方式,以保证学生在课程各阶段的探讨与研究得到评判与肯定,并使考核能够充分体现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与工作量。

因此,在课程教学中,调整了课程的考核方式。在课程的考核中,加大平时成绩所占比例,由以往的30%增加到50%,并将平时成绩分为几个部分,包括到课考勤情况、专题及案例研究的成果、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在专题讨论及案例分析过程中的工作量等,将专题研究的条理性及清晰性、交流时的积极性等均纳入评判的指标。再结合最终的课程设计成果,共同构成课程的考查成绩。

由于课程的开展采用小组共同完成的形式,因此,在考核中也需要考虑小组各个成员的参与程度及贡献,以使考核的成果更为公平公正。为了达到此目的,课程除了老师进行考核评判,也让学生列出各自在整个课程过程中对不同模块中的参与量,并进行互评。这样的考核方式,将研讨过程每个环节的工作都能反映到课程的最终成绩中,能够促进和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及表现能力的考核,对研讨式教学的开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3 研讨式教学在城市设计课程中运用的分析与探讨

3.1 教学特点

研讨式教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城市设计课程的研讨式教学,通过课程设计、案例分析及专题探讨三个模块的融合,将对城市问题的研讨嵌入到城市设计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具有层级性、渐进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层级性一方面体现在课程的设置上,在课程模块设置上注重知识板块的交叉,在课程作业的方案前期阶段、中间阶段及后期阶段中,嵌入专题研究探讨,具有较清晰的层级递进;另一方面,允许学生进行有效的自行选择与自主学习,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与状况进行,从而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教学计划和深度方面的学习需求。

在课程设计、专题探讨及案例研究这三个模块相互穿插的教学过程中,采用循序渐进的教学引导方式。在课程设计的场地调研、前期主题构思、总体方案形成及导则构建等不同的阶段,针对场地分析、空间形态、经济、文化等不同的知识板块进行相关理论与研究的讲解,并根据学生的方案构思,引导学生对所选专题进行逐渐深入和细化的研究与讨论。针对专题的理论研究、案例分析及实际运用,达到对城市设计问题的深入研讨。由于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及主动性的差别,课程的教学采用小组形式开展,使学生之间能够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相互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逐渐共同进步。

在研讨内容的选择方面采用了教师通过提出研讨的板块把握教学研讨的主要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点或者关注的内容进行具体专题的选择的灵活方式。既保证了教师对课程教学研讨的把握、启发与指引,又给了学生充分的选择空间,激发学生对课程的不同兴趣,具有较高的灵活性和自由度。而通过课堂的汇报及交流,使学生能够了解其他组所进行的专题研究,使其能够对城市设计的其他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满足了教学研讨的多元性。

3.2 教学作用与效果

城市设计课程教学中,通过研讨式教学,可以拓展学生的多元能力及整体视野。研讨式教学引导学生在研究分析中发现场地现状的主要问题、核心影响因子与合理的发展方向,并基于理念与问题导向生成空间解决方案,从而在课程的过程中培养分析归纳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规划设计能力、技术能力(新技术应用)、方案表达能力等多元能力。在课程的研讨过程中,学生不再局限于对物质形态的设计与考虑,能够对城市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及其背后的机理进行思考,认识并通过相互的交流与讨论进行较深入的理解城市经济、社会、人文及多方利益需求等现象及其机制。拓宽自己的专业视角,洞察人与场所之间关系。

研讨式教学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与自由探索的精神。课程研讨专题的选择上教师仅提出大的板块范围与方向作为引导和参考,学生小组根据课程设计构思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具体专题进行研讨,学生具有较大的自由度,使学习由被动转换为主动,使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除此之外,整个课程教学过程均采用小组完成的形式,小组成员合作同时完成三个模块的内容,能够通过探讨的过程,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为今后的职业打好基础。

在城市设计课堂的教学中,研讨式教学充分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上述教学过程中不同小组的学生针对课程设计的城市更新主题,进行了如文化触媒、公共空间价值、历史遗产保护、更新的微循环等专题的探讨,并运用到方案中,加深了对城市更新的理解。

3.3 尚存在问题及提升策略探讨

当前的研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不同小组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仍在课堂上进行,由于课程教学学时有限,课堂上需要讲授理论知识,对设计方案等进行交流与辅导,从会而对研讨的深入开展产生一定的时间限制,影响研讨更深入的开展。

专题的研究与实践运用之间的连接不足也是研讨式教学中较常遇到的问题。城市设计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提出相应空间解决方案的能力,因此,城市设计课程的研讨式教学中,问题研究需要和实践相结合。但不少学生在专题研究方面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而忽视在实践中的运用。专题及案例研究两个部分的成果未能很好地运用到课程的设计中,对于解决设计中的问题未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从而降低了研讨式教学的成效。

针对在当前研讨式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可考虑一些相应的策略。为了使研讨式教学更加深入和灵活,可考虑增加多种交流研讨手段。如利用网络方式,创建交流群组或公众号,乃至建立研讨式教学平台系统。不同小组的研究过程及阶段性成果可以整理并发送到网络教学平台上,由教师与其他同学阅读并留言提出相应的意见与建议,使研究讨论能够灵活而持续的进行。

针对研讨内容与课程设计联系不强的问题,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并通过课程考核方式进行把控。在课程开始阶段,即对学生强调专题研究与课程设计的结合,在课程过程中不断加以引导和强化,并且将此项列为课程成果考核的重要项目之一,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意识到研究探讨与实践运用之间的连接,达到研讨式教学的良好效果。因此,研讨式教学虽然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但教师在教学中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要的,对教师的要求更高,教师需要在各个阶段对学生的工作进行点评与分析,与学生共同交流;对阶段性研讨成果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并提出自己的思考与方案。在整个研讨式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做出更多的努力,进行更全面、更细致的工作,保持与学生的良好沟通与交流,并根据各组学生的不同进展情况进行引导,使其能够更好地完成课程的成果。

结语

城市设计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多元。城市设计的研讨式教学基于“成果驱动”型的OBE理念,从培养的目标要求进行教学实施的深入探讨,并依据此进行回溯式的课程整体设计。在教学中需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引导和方向把控,调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的热情,培养自主研究的能力。教学过程采用模块化设计,将研讨融合入不同的模块,并采用课堂及课余双线开展的模式,构建教学交流的平台,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城市设计的内涵、工作框架和工作方法,进行协作性地研究和设计,以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及效果。

猜你喜欢

研讨课程设计案例
“苏州园林:景致与情思”课程设计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TWO VILLAS IN ONE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Bespoke Art Deco Media Room CEDIA 2020案例大赛获奖案例
朗智无界 盛享未来——与朗盛聚合物添加剂业务部的深入研讨
基于手机的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策略研究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水运发展与专业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A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Task—based Approach to English Vocabulary Teach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