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性设计在当代纪念性建筑中的应用研究
2021-05-19刘明睿
刘明睿
仝 晖
李 磊
1 叙事性设计的含义
叙事一词早在亚里士多德(Aristotélēs)时期的史诗与小说等题材中便已出现。随着时代发展,叙事及其相关理论也持续影响着历代的社会家、哲学家、文学家以及建筑师……,成为重要的学术文化。在各种传统的学术领域中:叙事或指陈述、表达、呈现故事等的表达方式,或指具有组织性、故事情节的叙述文本,或指在时间和因果上有联系的一系列语汇符号[1],或指对人类离散经验进行内在意义和秩序营建的方式。尽管叙事所指的对象各有不同,但都为叙述或叙事的方式、结构、作品等的衍生副本。叙事是一个事件得以叙述的原始内容、范本以及结构的含义[2]。
近代以来,在总结历代及同代叙事理论基础之上,美国叙事理论家杰拉德·普林斯(Gerald Prince)在《叙述学词典》一书中较为明确地界定了叙事概念。其界定中,叙事和事件构成主要的叙述内容,即叙事发生在特定时间和空间中的事件。因此,叙事性设计就是以特定的语言、方式来进行故事意义的诠释,进而进入场所情境产生认同感,增强空间的体验性和感染力。普林斯以后,叙事研究进一步在社会学、哲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等学科中展开[3]。这些研究对叙事理论中叙事的来源、概念界定、表现形式、应用范围做出进一步的拓展和丰富。
表1 叙事性的类型图示
2 叙事性设计的类型
叙事是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进行故事意义的陈述,由于故事和意义具有多层次、多类型以及多样化的特征,因此叙事也具有多个层次及类型。按照叙事表达故事和意义的叙事手法、创作技巧的特征不同,可总结出当代纪念性建筑多采用文献中常提及的各种叙事性设计的结构层次和主要类型。
图1 圣本尼迪克教堂
图2 柏林犹太人纪念馆
图3 罗马千禧教堂
叙事基本可划分为诗词型、散文型及小说型三种层次类型(表1)。诗词型是遣词造句、隐喻与象征的修辞手法和主题精神的演绎。由于空间难以像文学、影视等进行完整详细的故事叙述而呈现出通俗的可读性,因而诗词型具有最为广泛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多采用精炼的语言传达无限的用意。隐喻象征、时空蒙太奇、空间叠印、非常态组合是诗词型四个最主要的设计手法。隐喻象征是托意于物,基于形象化思维把抽象意义转化为具象事物;时空蒙太奇是将不同场景有机拼贴在一起,整合成为能够传达一定思想意义或场所精神的整体;空间叠印是以凝炼生动的语言进行物质空间上的叠合,将其组合形成整体的空间图景,达到场所精神的诠释与升华;非常态组合是异质要素的并置组合呈现出打破逻辑的连续性,以创造充满趣味性空间。散文型是指作者本人对其真情实感的抒发与陈述[4]。与表达抽象意义的诗词型相比,散文型强调原真性的表现,以最少的干预满足人们对自然、原生态最大的需求,呈现出空间最原始、最真实的美。保罗·泰勒(Paul Taylor)的生态伦理观和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深刻揭示了散文型的语意传达形式和基本思想。诗词型与散文型是人类某种思想形式或某方面文化精神的空间场景呈现,具有抽象性、稳定性和集中性的特征。它们既以内在的中心思想、内容及意向的形式映射于具体的空间与物体,存在于物质空间形式与要素本身之中;也向上渗透至参观者的意识、观念等各个层面,构成人们对空间的基础性意识。
图4 克瑞斯基小教堂
此外,陈述一个逻辑性、连续性很强的故事,如一篇自传、一部小说、一场电影……,也往往被看作故事叙述。因为这种类型在画面场景的演绎和故事情节的推进过程中,或体现了某种中心思想,或其本身就是某种典型情景的心理积淀的陈述,在画面推进过程中特定的思想意义与空间场景形成较为深层的联系。这种类型主要通过如小说般逻辑性很强的连续空间进行呈现,因此可称为小说型。与诗词型和散文型相比,小说型及与其相关的思想意义、空间场景皆具有相对逻辑性、秩序性、连续性的特点,整体空间中对于不同空间场景的形态、结构、意义等特征来说是相互连续的。另外,随着空间逐步发展,也同时产生了某些故事情节和发展节奏的推进。
图5 长崎和平纪念馆
3 叙事性设计的表达
位于诗词、散文及小说层次上的各种叙事类型,或是以精炼语言进行无限意义的传达,或是作者真实情感的呈现,亦或是在故事情节的推进过程中呈现某种特定的意义,它们都意图传达出人们及特定主体的主题思想。叙事本身具有叙事性、意义传达的特征,与纪念性建筑所追求的特定精神情感的传递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因此,各种纪念性建筑本身就是具有叙事性的,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去叙述特定主体意义的叙事性设计是当代纪念性建筑传达其内在精神情感的重要途径。
3.1 诗词型的设计表达
诗词型式是人们内在思想及实践活动中某些主题思路及特征在空间中进行精炼演绎的内容、结构形态以及意象。它们具有凝炼性、精简性与写意性的特点,在当代纪念性建筑中以多种形式得到广泛的应用。隐喻象征、时空蒙太奇、空间叠印、非常态组合是其最主要的四种设计手法,下面论述这几种手法在当代纪念性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图6 孟良崮战役纪念馆
图7 英格兰犹太人屠杀纪念馆
图8 费利克斯努斯鲍姆纪念馆
图9 伊纳哥教堂
隐喻象征在纪念性建筑中主要通过基于抽象意义的特定场所空间形态、结构及内容等设计的方式来表达,这种设计手法在当代纪念性建筑中也是普遍存在的。彼得·卒姆托的圣本尼迪克教堂(Saint Benedict Chapel,图1)便是采用上述手法,通过对教堂粗犷的桦树木瓦外表面肌理和质感的设计进行其岁月流逝的表达,成为表述诗词型式的典范[5]。丹尼尔·里伯斯金的柏林犹太人纪念馆(Jüdisches Museum,图2)也是通过非理性的空间网络、实体的长方形建筑以及连续的线性空间设计来表达大屠杀时期那段“虚无”的历史,也是成为表达诗词型式的代表建筑作品。
在一个个空间场景的跳跃与转换过程中进行故事情节的趣味转化与推进,以叙述场所意义的方式也是当代纪念性建筑设计的常用手法[6]。这些时空蒙太奇的设计手法所表达的场景跳跃并非不同镜头的凌乱呈现,而是众多跳跃的空间整合形成连贯整体的感觉。由一个白色单一空间转换至复杂光影空间而形成丰富知觉体验的罗马千禧教堂(Jubilee Church,图3),通过一个圣坛区域与一个教徒席光影的明与暗的跳跃,形成对神灵敬畏的麻省理工克瑞斯基小教堂(Kresge Chapel,图4),皆是采用上述设计手法,结合具体环境表达诗词型的经典。
图10 聂耳纪念碑
空间叠印在纪念性建筑中主要通过空间语言的精心锤炼与并列叠合形成完整的空间图景,实现场所意义的合成与升华等手法来表达[6]。这种手法必须是以凝炼生动的空间场景追求无限生动的感受,在当代纪念性建筑中是普遍存在的。日本长崎和平纪念馆(Nagasaki Peace Memorial,图5)就是通过7万余微小但明亮“光点”的叠合来激发人们对7万亡灵祈愿与悼念的情绪,从而获得场所记忆的认同。山东省的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图6)也是通过一个个烈士雕像的并置和叠合,传达此次战争的主题和精神,上述纪念性建筑作品皆可视为以空间叠印的设计手法表达诗词型式的典型。
非常态组合在当代纪念性建筑中主要通过异质空间的非逻辑性组合,创造趣味性空间的方式来实现。美国的新英格兰犹太人屠杀纪念馆(New England Holocaust Memorial,图7)就是通过玻璃塔、地坑煤气炉这些异质空间的非连续性组合形成丰富的触觉体验,从而表达诗词型式。德国的费利克斯·努斯鲍姆纪念馆(Felix-Nussbaum-Haus,图8)也是以木头、金属、混凝土三种异质体块的非常态组合来引起观者震撼人心的记忆与想象,可视为纪念性建筑诗词型式的典型。
图11 水之教堂
3.2 散文型的设计表达
散文型是以最少的干预,最大可能保留原生态和真实美,以获得人们对自然的最大需求。上述类型具有自然性、原真性和真实性的特点,在纪念性建筑设计中得到广泛的采用。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安藤忠雄(Tadao Ando)及卡洛·斯卡帕(Carlo Scarpa)等著名建筑师的纪念性建筑作品便经常是最少程度的破坏自然,最大可能结合空间或形体的方法来表达其散文型式的。上述型式在纪念性建筑中以多样方式得到广泛表达,并列、婉转是最为主要的两种设计手法,下面论述其在当代纪念性建筑中的应用。
并列在纪念性建筑中主要通过几个内容大致相同的空间画面并列在一起,集中的、多侧面地反映空间主题的方式来表达。这种设计手法在当代纪念性建筑设计中普遍存在,其特色是各个画面相对独立且内容大致相同,在不同侧面趋向于主题思想的传达。霍尔的伊纳哥教堂(Ignatius Chapel,图9)便主要采用上述方式,基于“不同光聚集”的理念,将几个不同色的光桶空间并列,投射出的多彩光影集中贴合宗教空间氛围,是表达散文型式的典型。日本藤泽市的聂耳纪念碑(Nier monument,图10)也是通过一个纪念碑和一个台体空间的并列来呈现出汉文“耳”字形的方式来表达散文型式的。
图12 布里翁家族墓园
图13 德国达豪新教纪念堂
图14 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纪念馆扩建项目
图16 南京大屠杀历史纪念馆扩建工程平面图
婉转在当代纪念性建筑中主要通过将各个空间画面曲折相连、相互穿插,以婉转曲折的流线组织方式来表达。这些方式所表达的曲折并非计数或度量上真正的曲折,而是在众多的曲折迂回中引起“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空间体验。以婉转舒缓的游览路线一步步引导看到水上十字架的安藤忠雄的水之教堂(Church on the Water,图11);通过内倾围墙及狭小空间的相互穿插,以曲折婉转流线来传达墓园主人敬意的斯卡帕的布里翁家族墓园(Burrion family cemetery,图12),皆是采用上述的设计手法,结合具体环境条件表达散文型式的经典。
3.3 小说型的设计表达
小说型式主要由一次经历、一部小说等类型的逻辑连续性强的故事构成。特定场所精神、空间意义或主题思想是诗词与散文型式的体现,而被人们重复利用着。当代纪念性建筑中还存在着以连续的故事情节及发展节奏编排来展现秩序空间的叙事型式,这种型式多如同小说般以一步步引人入胜的故事发展来表达。纪念性建筑中采用或体现这种型式,容易获得人们的空间体验感和场所认同感。德国达豪集中营纪念地的新教纪念堂(Dachau Memorial,图13)就是在入口处利用台阶使参观者身体进行垂直方向运动变化来讲述那段在集中营中不屈不挠反抗的故事;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纪念馆扩建项目(Nelson-Atkins Museum of Art Addition,图14)也是通过多样化的路径及时间的不确定性来进行中国山水长卷式的故事叙事。上述纪念性建筑作品都可视为小说型式纪念性建筑设计的典型。
图15 南京大屠杀历史纪念馆扩建工程
此外,在小说型式的叙事过程中,也积淀形成具有一定故事情节和发展节奏的时空逻辑。这些逻辑本身就是故事发展过程中故事情景的载体,或者说是时空发展逻辑的凝练。因此,它们可被认为是小说型式的发展节奏,同时也是纪念性建筑中小说型式叙事的主要表现对象。当代纪念性建筑中对起、承、转、合四部叙事的使用,可视为这类叙事型式的故事节奏应用的体现[7]。其中“起”是故事开端,用于入口引导与悬念设置;“承”是故事发展,用以空间的过渡与连接;“转”是故事高潮,用以空间兴奋点及主题呈现;“合”是故事结尾,以实现意义升华或制造余音缭绕、意犹未尽之感[8]。这些型式的纪念性建筑设计,往往体现在所涉及建筑的具体空间形态及材料、技术的应用上,是实现小说型式节奏性表达的重要途径。南京大屠杀历史纪念馆的扩建工程(图15)设计中,从序曲(入口广场、遗址庭院)——铺垫(新建纪念馆)——高潮(万人坑遗址和冥思厅)——尾声(和平公园)的一系列空间设计,可视为小说型式的纪念性建筑设计的代表作品(图16)。
结语
叙事性是人们以精炼语言进行无限意义传达的方式,它以空间、形式、意象及具体事物的形式存在。叙事性和追求的特定精神情感传递的纪念性建筑本质上具有一致性,叙事性是当代纪念性建筑设计和表达必不可少的条件。建构清晰的环境空间的叙述形式,分析各种的叙述形式在当代纪念性建筑中的表达,对实现当代纪念性建筑设计方法的创新和理论的完善、体现其内在的设计理念和深层场所精神都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资料来源:
图1:http://www. bunbo. hk/news/architecture/2015/PeterZumthor. html;
图2: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6909c7210100yrtg. html;
图3:https://www. mianfeiwendang. com/doc/32 a33b883e3129b622af40fc/11;
图4:张灿辉,胡晔旻. 光影之于建筑设计中的运用[J]. 自然杂志,2012(04);
图5:施燕冬. 日本长崎和平纪念馆评介[J]. 建筑学报,2004 (11);
图6:http://www. bytravel. cn/Landscape/11/taoxingzhijinianguan. html;
图7:http://blog. sina. com. cn/s/blog_bc9f8f830102v1nz. html;
图8:https://www. archdaily. cn/cn/750797/daniel-libeskind/5014522028ba0d5b490009f9-felix-nussbaum-museum-daniel- libeskindphoto;
图9:http://www. doc88. com/p-6953721164338. html;
图10:https://wenku. baidu. com/view/911f04b17 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50. html;
图11:http://www. chinabuildingcentre. com/show-6-1537-1. html;
图12:查玲. 由比及兴—浅谈布里恩家族墓园中的并置[D]. 中国美术学院,2015;
图13:薛 ,许懋彦. 重塑“异质空间”唤起小镇新生——德国达豪集中营纪念地设计意匠解析[J]. 建筑师,2012(05);
图14:https://max. book118. com/html/2018/1111/7162052130001156. shtm;
图15:陈科迪.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设计解读[J]. 浙江建筑,2011(10);
文中其余图表均为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