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病人恐惧疾病进展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021-05-19陈雨静蒋晓涵彭俊生
陈雨静,蒋晓涵,彭俊生
胃癌是来源于胃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肿瘤术后转移率可达60%,死亡率居我国恶性肿瘤第2位[1]。胃癌病人由于早期症状隐匿,确诊时多已至进展期;再加上病人以中老年人居多,对最新医疗信息的理解相对匮乏,因而常存在恐惧疾病进展心理。恐惧疾病进展是个体对于一切与其现实存在疾病相关的恐惧心理,包括恐惧疾病进展所带来的各种生物社会心理后果或者恐惧疾病的再次复发[2]。如病人无法有效调节自身恐惧导致恐惧程度过高,则会损害其情感、认知、社会功能[3],加重躯体不良反应甚至影响病人的治疗效果[4]。有研究指出,胃癌病人在随诊过程中存在广泛的恐惧情绪[5],且有学者提出胃癌病人的不良心理可能与临床分期、肿瘤转移等因素有关[6],但尚缺乏实证性报道。为明确胃癌病人恐惧疾病进展心理现状及影响因素,尤其是胃癌病人临床分期、肿瘤转移情况对恐惧疾病进展心理的影响,本研究为今后医务人员的临床心理干预提供循证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2018年10月—2019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门诊就诊的178例胃癌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2018年《中国临床肿瘤学会胃癌诊疗指南》确诊标准[7],病理报告确诊为胃癌;知晓自身病情;能够自主填写问卷。排除标准:有精神病史或正在服用抗精神疾病药物;合并严重的并发症或合并症;有其他恶性肿瘤史。
1.2 研究工具
1.2.1 一般资料调查表 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病人的一般资料,包括社会人口学资料和疾病资料。社会人口学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水平、是否接受院外随访(病人出院后是否得到医院或社区提供的随访服务)等,疾病相关资料包括病程、临床分期、肿瘤转移情况等。
1.2.2 恐惧疾病进展简表(Fear of Progression Questionnaire-Short Form,FoP-Q-SF) 采用Mehnert等[8]编制的恐惧疾病进展简表调查胃癌病人的恐惧心理。该量表包含12个条目,用于评估癌症病人的恐惧心理程度。采用Likert 5级评分,得分范围为12~60分,得分越高表明病人的恐惧程度越高,总分≥34分作为存在心理功能失调的分界点[9]。原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8]。吴奇云等[10]翻译的中文版量表形成生理健康恐惧和社会家庭恐惧2个维度,Cronbach′s α系数为0.812~0.829。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22~0.921。
1.3 调查方法 研究者提前与医院门诊的护士长和护士沟通并取得其同意和支持。征得胃癌病人同意后,研究者现场指导病人填写问卷,对病人不理解的内容进行答疑,所有问卷当场检查错漏并回收。本研究共回收问卷183份,有效问卷178份(97.27%)。
2 结果
2.1 胃癌病人一般资料 本次参与调查的病人共178例,男104例,女74例;年龄25~78(51.43±12.54)岁;学历:小学及以下42例,初中52例,高中或中专46例,专科及以上38例;未接受院外随访150例,接受随访28例;胃体癌65例,胃窦癌58例,贲门癌45例,全胃癌10例;临床分期:Ⅳ期96例,Ⅲ期58例, Ⅱ期17例,Ⅰ期7例;病程:1~5个月85例,6~11个月38例,12~17个月26例,18~24个月29例;存在淋巴结或远端转移135例,未发生肿瘤转移43例。
2.2 胃癌病人恐惧疾病进展情况 本研究178例胃癌病人FoP-Q-SF得分为(29.14±9.34)分,FoP-Q-SF得分≥34分57例,心理功能失调发生率达32.02%。其中生理健康、社会家庭2个维度得分以及各维度中得分最高与最低的条目情况见表1。
表1 胃癌病人恐惧疾病进展及各维度得分情况
2.3 胃癌病人心理功能失调的单因素分析 未接受随访的胃癌病人心理功能失调发生率为36.0%,高于接受院外随访的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于Ⅰ期病人未发生心理功能失调,因而将Ⅰ期、Ⅱ期病人共同视为早期病人与Ⅲ期、Ⅳ期病人比较,结果表明不同临床分期、肿瘤转移情况的胃癌病人心理功能失调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不同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肿瘤部位、病程胃癌病人心理功能失调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不同临床分期胃癌病人恐惧疾病进展总分及生理健康恐惧、社会家庭恐惧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采用Bonferroni检验进行组间两两比较发现,Ⅳ期胃癌病人在恐惧疾病进展总分及生理健康恐惧、社会家庭恐惧得分均高于Ⅰ期、Ⅱ期病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不同特征病人心理功能失调发生情况比较
表3 不同临床分期胃癌病人恐惧疾病进展各维度得分比较 单位:分
2.4 胃癌病人恐惧疾病进展的多因素分析 胃癌病人是否存在心理功能失调为因变量(未存在心理功能失调=1,存在心理功能失调=2),以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一般资料(是否参与随访、临床分期、肿瘤是否转移)为自变量做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程,自变量赋值情况见表4。研究结果显示临床分期、肿瘤是否发生淋巴结或远处转移是胃癌病人心理功能失调的影响因素。其中,Ⅳ期病人的恐惧程度高于Ⅰ期、Ⅱ期病人;肿瘤发生淋巴结或远端转移的病人恐惧程度高于未发生转移的病人。研究结果见表5。
表4 自变量赋值表
表5 胃癌病人心理功能失调的影响因素分析
3 讨论
3.1 胃癌病人恐惧疾病进展现状分析 胃癌病人面对不佳的预后可能存在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临床医务人员的重视。Hinz等[11]对2 059例癌症病人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6.7%的病人达到恐惧疾病进展得分的分界点;有研究结果表明,结直肠癌病人和妇科肿瘤病人心理功能失调发生率分别为36%和20.5%[9,12];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胃癌病人心理功能失调发生率为32.02%,高于多数其他癌症病人。这可能是胃癌病人预后较差且病人以中老年人居多,对最新治疗信息的理解更为匮乏所致。这提示临床医务人员需重视胃癌病人的心理问题,及时提供有效的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有效缓解病人的恐惧情绪。
本研究通过对恐惧疾病进展各维度最高分和最低分条目的分析发现,胃癌病人恐惧程度最高的是生理健康维度的“我害怕此病引起的疼痛”。表明胃癌本身和治疗带来的症状困扰除了造成病人躯体不适外,已严重损害到了病人的心理健康,造成了病人的恐惧情绪和心理负担。社会家庭维度得分最高的条目为“我担心某些时候因病不能再继续自己的爱好”,表明胃癌病人对疾病给原有生活带来冲击和改变感到担忧。病人多数为中老年人,患病后需要重新建立新的饮食习惯,需避免进食腌制、油炸、难消化的食物;化疗病人则需要接受周期性化疗,院外期间每周需回门诊抽血、注射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原有的生活节奏和模式重新建立。因此,医务人员要从病人恐惧疾病的根本原因出发,帮助病人积极应对疾病从而逐步适应患病后生活。
3.2 影响胃癌病人恐惧疾病进展的相关因素
3.2.1 临床分期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临床分期的胃癌病人心理功能失调发生率有显著差异,且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Ⅳ期胃癌病人心理功能失调的发生率为Ⅰ期、Ⅱ期病人的7.76倍。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发现,Ⅳ期病人在恐惧疾病进展总分及生理健康恐惧、社会家庭恐惧得分均显著高于Ⅰ期、Ⅱ期病人。这与Kim等[6]的研究结果相似,可能是因为胃癌病人确诊时多已处于进展期,Ⅳ期病人已发生肿瘤转移因而失去手术根治机会,只能通过姑息化疗或支持治疗控制肿瘤扩散从而延续生命。病人不仅担心自身生理健康受到损害,还可能恐惧因该疾病造成经济负担拖累家庭,因而恐惧疾病进展程度严重,心理健康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对于晚期胃癌病人,医务人员应给予更多的关怀和抚慰,同时鼓励病人积极面对目前病况接受治疗。
3.2.2 肿瘤转移情况 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肿瘤转移情况的胃癌病人心理功能失调发生率有显著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已发生淋巴结或远端器官转移的胃癌病人心理功能失调发生率是未发生转移病人的4.422倍。这可能是因为已发生肿瘤转移的病人如未得到有效的疾病控制会对其生存期造成极大影响,病人极易产生恐惧疾病的情绪。此外,有研究表明躯体症状的严重程度与恐惧疾病进展水平相关[13],已发生转移的病人通常需要接受更多的治疗方式,受疾病和治疗影响,症状困扰较早期病人更为严重,因而更易发生心理功能失调。因此,医务人员应重视对发生肿瘤转移的胃癌病人的心理评估,强化治疗注意事项、副作用处理等相关宣教,减轻病人对疾病和治疗的恐惧情绪,促进病人身心健康。
3.2.3 是否接受院外随访 本研究结果中病人是否参与院外随访未进入Logistic回归模型,但单因素分析显示未接受随访的胃癌病人心理功能失调发生率显著高于接受随访的病人,与Rudolph等[14]的研究结果相似。本研究的取样医院仅胃肠外科某教授组为其病人提供术后院外电话随访服务,放化疗科及社区均尚未完善延续护理制度,且部分病人前期手术治疗在他院进行,整体院外随访率偏低仅为15.73%。院外随访过程中医护人员能评估病人的身心状况,及时提供相应护理措施改变病人不合理的认知从而降低病人对疾病进展的恐惧。该结果表明接受随访服务能够降低胃癌病人发生心理功能失调的可能性,提示医务人员的心理干预对于病人院外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医务人员应进一步完善随访制度的建立,可通过电话、微信群、公众号等方式向病人提供疾病、治疗、预后等相关知识,减轻病人对于疾病未知的恐惧。
4 小结
胃癌病人普遍存在恐惧疾病进展心理,约1/3的病人现存心理功能失调。是否参与随访、临床分期和肿瘤转移情况与病人发生心理功能失调相关。因此,临床医务人员应针对不同情况胃癌病人的心理健康给予其所需的心理干预。本研究探讨了胃癌病人恐惧疾病进展心理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有效的心理干预手段提供了循证依据,但样本来源单一且缺乏病人心理状况的纵向追踪,今后可扩大样本量及样本来源开展更为细致的纵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