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技术科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体系初探
2021-05-19段依竺林振亮
凌 贵 段依竺 林振亮
(1.华南理工大学科技处,广东 广州 510640;2.广东省技术经济研究发展中心,广东 广州 510070)
0 引言
人类对社会技术的应用和研究由来已久,作为协调和解决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社会技术是伴随着社会生产实践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由于自然科学技术的片面发展而产生的一系列社会矛盾问题,即“现代性”问题迫切需要发挥“社会技术”的作用和功能[1]。事实上,现在的“社会科学”的概念广义上已经包括了“社会技术科学”,由于历史发展的原因,人们甚至将包括“社会工程”学科在内的知识范畴都笼统的称为社会科学,这与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状况是不相称的,有必要积极探索划分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层次结构,构建专门的社会科学的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等学科体系,使“社会技术”类科学在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矛盾中发挥重要作用,提供合理的科学定位。
我国学者王续琨[2]对自然科学的学科层次进行了划分,提出将自然科学分为自然基础科学、自然应用科学、自然工程科学或工程技术科学的命名方案。与之相对应的社会科学亦可以划分为社会基础科学、社会技术科学和社会工程科学(或社会工程技术科学)三个学科层次。哲学作为整个科学体系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应处于三个学科层次之上。社会科学交叉学科(边缘科学)在日益纷繁庞杂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发展中也应该得到相对独立的学科地位。其中,社会技术科学在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既是对社会基础科学的应用也是社会工程科学研究的“手段”。科学合理的社会技术科学体系结构不仅有利于推进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深化发展,同时对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社会技术研究的兴起与社会技术科学
随着科学逐渐成为独立的社会职业分工,以历史、政治、法律等为代表的社会科学研究也逐渐发展起来。在自然科学和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日益凸显的经济、社会矛盾也更需要社会科学(社会技术)发挥其解释和引导功能。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都得到了全面快速地发展,然而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伦理道德等社会问题也日益突出,迫切需要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技术来解决社会关系矛盾问题。建立专门的社会技术或社会技术科学体系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1980年,钱学森在发表于《文汇报》的《从社会科学到社会技术》一文中提出了“社会技术”的概念,倡导发展“社会技术”、“社会工程”,社会科学要发展或转化为社会应用技术。到了21世纪初,国内相继涌现了一批对社会技术进行了较为全面研究的学者,如田鹏颖、王伯鲁、肖峰、李世雁、潘天群等。2003年,田鹏颖[3]等对社会技术做了界定:“社会技术是调整和改善人(组织)际社会关系,解决社会矛盾,以促进社会进步和全面发展的实践性知识体系(方法、程序的集合),是人们在利用社会、改造社会的实践中所创造、掌握和运用的各种活动方式的总和”。从中国知网的检索平台以“社会技术”作为篇名进行检索,有237篇文献,而以“社会技术学”作为篇名进行检索,仅吴卫东分别发表于1998年和2001年的文章有所涉及。从数据库的检索结果来看,我国学者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关注社会技术相关问题研究,但对社会技术学的研究则起步较晚,且相关研究成果不足。
1957年,钱学森先生提出技术科学的概念,但对应的英文是“engineering sciences”,可见钱先生当时讲的技术科学其实是包括了工程技术在内的工程技术科学。此外,工程和技术本来就是属于同一层次的概念,技术是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活动手段,工程则是改造和利用自然界的活动过程[2]。手段与过程是不可分割的,二者是同一对象的两个方面。在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中,同样存在这一情况。因此,以社会技术及其应用为研究对象的社会科学知识结构应该称为“社会技术科学”。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给社会技术科学做出如下界定:社会技术科学就是以社会技术的现象、理论和应用为研究对象的一个学科门类。广义上的社会技术科学是对社会科学的应用层面进行整体性和一般性研究的科学范畴。狭义上的社会技术科学也可以称为应用社会技术学,主要以社会技术的具体应用领域为研究对象,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具体领域的社会技术研究。
2 社会技术科学建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直以来,与对待社会科学的态度相比,人们更热衷于自然科学以及由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自然技术和工程,这一方面源于社会科学建立的时期要远远晚于自然科学,另一方面也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现实生产力功能更为直接,对客观世界的作用更为明显。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实践日益复杂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作用的负面效应不断显现,越来越危害人类自身和社会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也暴露出复杂的矛盾关系,这都亟待需要社会科学和社会技术的发展来积极应对。社会技术及其建立起来的社会技术科学在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社会技术的范畴是成立的,社会技术是存在的,社会技术在社会主体改造社会世界、调整社会关系、控制社会运行中的价值是不可替代的[1]。
2.1 社会技术科学建立的必要性
随着人类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不断深入和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技术应该从自然技术中独立出来,并且成为独立于社会基础科学的社会应用知识体系,即社会技术科学。首先,自然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社会技术科学提供方法论和扩展研究对象范畴。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不断发展,需要社会技术的研究来解决出现的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其次,社会化大生产需要社会技术科学的指挥、组织和协调,实际工作需要社会技术解决实际的操作问题,社会实践证明了社会技术的巨大威力,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技术或方法,无论多么美好动听的社会科学理论都只是海市蜃楼[4]。因此,建立社会技术科学具有强大的社会实践需求。再次,从人类科学知识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社会技术科学的建立有利于推动科学知识体系的拓展和深化发展,将自然技术科学研究中的方法、理论等移植到对社会各领域应用问题的研究,不断完善社会技术科学的学科体系,而社会技术科学的研究手段和思想也大大推动了自然技术科学的向前发展。
2.2 社会技术科学建立和发展的可行性
在以自然科学为知识背景的狭义的技术观念,越来越难以概括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合流和交叉为知识背景的技术内涵的情况下,社会技术的概念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社会技术科学也应该逐步建立并发展起来。社会技术科学的建立和发展不仅具有理论和现实的重大需求,而且具备学科建立和发展的可行性。
社会实践和社会科学的深化发展为社会技术科学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直接的学科理论基础。自然科学知识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技术科学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方法论基础。自然科学中的研究方法(如数学方法、假说方法、统计方法等)和概念(如无序、有序、反馈、控制、藕合等)[4]等移植到社会技术科学的研究中,推动了社会技术科学的深化发展,并且扩展了社会技术科学的研究范畴。信息科学、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社会技术科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工具和技术手段,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研究领域,推动社会技术科学向定量化和精确化方向发展。
2.2.2 相对成熟的研究方法和手段
社会技术科学的建立和发展除了在自然技术科学中移植和借鉴了一部分研究方法以外,也具有独立的研究方法和手段。对社会技术的本质、功能、作用及其发展规律等问题的研究属于哲学的范畴,对社会技术史、社会技术发展思想史等研究需要史学的研究方法。在宏观的社会技术科学层面,如社会治理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政治技术学等则综合了多种社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在微观层面,具体领域的社会应用研究,如管理决策技术(学)、人际交往技术(学)等领域,也都有其独特的研究手段。
2.2.3 明确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推动了科学知识体系的分化发展,使科学技术知识体系在横宽和纵深方向不断拓展。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建立起来的关系网络和社会环境日趋复杂化、系统化,这为社会技术科学的研究提供了明确的、广阔的研究对象。另一方面,自然技术科学和社会技术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明显,社会技术科学的研究范畴不断拓展。社会技术科学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其研究方法和思想不断被应用于自然技术和工程领域,如工程管理技术、成本管理技术等,这也为社会应用研究领域的不断拓展提供了重要的保障。
2.2.4 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前景
在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同时,也产生了对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更为复杂化,社会矛盾也凸显出来,这一切都迫切需要专门的社会技术科学知识发挥其重要的功能,社会技术科学将日渐凸显出其在人类社会发展和生产实践中的积极作用,并在科学知识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社会技术科学未来发展的空间极其广阔,具有美好的发展前景。
对于墨西哥而言,发展竹建筑的意义不仅仅是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还可以缓解5个世纪以来土著群体所受的社会压迫。墨西哥土著居民尽管被殖民化,但他们的传统仍然存在,而且他们的生产潜力也仍然存在。正如墨西哥谚语所说“他们试图埋葬我们,但他们不知道我们是种子”。
3 社会科学体系结构与社会技术科学的学科定位
自然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社会科学知识体系不断完善,学科知识体系日渐庞大,学科横向和纵向的分化趋势明显,社会科学研究对象和范畴不断拓展。传统的社会科学的概念过于笼统,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及其研究对象逐步细化的需求,应重新建立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划分标准和层次结构。从整体上,按照社会科学研究对象领域的范畴及其特征,至少可以将社会科学知识体系划分为社会基础科学、社会技术科学、社会工程科学和社会科学边缘学科等层级结构(见图1)。其中,社会技术学科是处于社会基础科学和社会工程技术科学之间的学科层级,是将社会科学基础理论转化为社会生产力的直接物质手段和中介环节。
图1 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结构划分
3.1 社会技术科学的中介地位
钱学森[5]先生在《论技术科学》一文中坚持和拓宽了技术科学的中介桥梁作用。他认为技术科学是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综合的“化合物”,而不是“混合物”,技术科学是工程技术的理论,也是自然科学的应用。这里钱先生讲的技术科学显然是指自然科学知识体系的第二个学科层次,即自然应用科学。在社会科学知识体系的学科层级中,抽象性、普遍性渐次减弱,而实践性、特殊性逐渐增强。社会基础科学是关于人与社会客观运动形式的普遍规律和理论的学问。社会技术科学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般机制和原理的学问,是社会工程科学的理论学科。社会的发展与变迁在本质上具有“工程”特征[6],社会工程科学就是关于设计和改造特定的社会结构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实践过程的学问。因此,与自然技术科学相对应的,社会技术科学在社会科学层级结构中具有中介过渡的学科特征。
3.2 社会技术科学与自然技术科学
钱学森提出的技术科学的概念,广义上既包括自然技术(应用)科学(如力学、材料科学等),也包括社会技术科学(管理技术学、预测技术学等)。社会科学部门三个层次中的技会科学部门是从自然科学部门中的技术科学引申到社会科学部门,并与社会科学结合而形成的。这样,技术科学便成为沟通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一座桥梁[7]。社会技术与自然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两者统一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人和社会技术的关系问题与人和自然技术的关系问题同样重要,都是技术哲学的基本问题[8]。这里所指的自然技术科学和社会技术科学就是本文划分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第二学科层次的技术科学。
自然技术科学与社会技术科学在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研究对象与范畴等方面都存在差别。自然技术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自然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量方法、模型设计、公式推导等,研究的对象和范畴主要是自然界物质的运动规律及其特征。社会技术科学的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社会科学基础理论,研究方法主要是哲学、管理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领域的方法手段,而研究对象则主要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和矛盾运动规律等。随着人类实践活动的不断进步,自然技术科学和社会技术科学交叉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在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对象和范畴等方面重叠的区域越来越多,逐渐展现广义的技术范畴的系统性特征。
3.3 社会技术科学与思维科学、人文科学
社会技术科学与思维科学、人文科学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学科渊源,学科之间的相似度极高。社会技术科学以客观的社会活动为研究对象,思维科学和人文科学都是以“人”为研究对象。因此,社会技术科学的研究客观性较强,而思维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主观性较强。具体来看,社会技术科学主要是以社会活动以及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为研究对象。思维科学以人的思维活动为研究对象,包括人的意识与大脑、精神与物质、主观与客观等方面,是研究人的思维活动的综合性学科。人文科学则以人为中心,揭示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以人的社会存在为研究对象,它是即非自然科学又非社会科学的各学科的总称。现代广义上的人文科学主要包括哲学、美学、伦理学、宗教学、语言学等[9]。社会技术科学和思维科学是侧重方法论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人文科学则是理论性和思想性较强的学科,强调研究人的本质,它的内容几乎与客观性无关,完全取决于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明的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10]。
3.4 社会技术科学与社会技术哲学、社会技术史
社会技术科学与社会技术哲学、社会技术史都是将“社会技术”作为研究对象,但他们在研究层次、视角、方法、侧重点等方面是有差异的。社会技术科学是从整体上把握社会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性质、特征等基本问题,也包括在具体领域中探索解决社会各种矛盾问题的一般机制和原理。社会技术哲学是从哲学层面运用各种哲学分析方法和现代逻辑语言、逻辑方法探索人对社会实践的能动作用及其辩证关系,包括社会技术本质论、社会技术的价值论、社会技术方法论等,强调成果的哲理性。社会技术史则是从史学的视角对社会技术进行分析,强调史料的准确性,主要运用历时比较法、经验描述法对社会技术发展的历史、社会技术发展思想史等进行研究。
4 社会技术科学的学科体系构建
孕育在社会科学和技术科学中的社会技术科学已经在实践发展中建立了大量的学科或研究领域。然而由于重“理”轻“文”思想的影响,这些在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社会应用学科一直被笼统的称为社会科学甚至技术科学(如决策技术)。学术界对社会应用技术的强调和研究,特别是对社会技术科学的关注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学者对社会技术(学)的划分进行了论述,吴卫东[11]认为,按社会技术的作用划分,可划分为创建型社会技术、维系型社会技术和改革型社会技术。按社会技术的目的划分,可分为合作性社会技术、竞争性社会技术、平衡性社会技术。唐丽[12]根据社会技术概念的不同应用语境可将其划分为四种类型,即社会综合治理技术、社会化大生产技术、社会管理和控制技术和社会中的技术。胡志丹、王奎武、柏鑫[13]等将社会技术分为制度技术、组织技术、教育技术、文化技术4个组成部分。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当前已有、正在建立和有待建立的社会技术科学分支学科、边缘学科划分为六个学科群组,即普通社会技术科学,专门社会技术科学、宏观社会技术科学、中观社会技术科学、微观社会技术科学和社会技术边缘学科(图2)。由于社会应用技术系统的复杂性,社会技术科学知识体系十分庞杂,很难对这一科学知识体系进行严格界限的划分,并且随着实践和研究的不断深入,社会技术科学学科的层级性愈加明显,现有的六个学科群组中,都可以再划分成不同的学科系组和知识领域,而且这一学科知识体系仍在不断地快速发展中。
图2 社会技术科学的学科体系框图
第一群组是社会技术科学的总论和基础理论学科。包括普通社会技术科学或叫做一般社会技术科学。以社会技术学科本身为研究对象,是对社会技术科学的研究。主要包括社会技术科学哲学、社会技术科学史、比较社会技术学等学科。值得说明的是,这一学科群组中的社会技术学史与社会技术史学是两门不同的学科,前者以社会技术学科为研究对象,研究学科的创生和发展史等,而社会技术史学是研究社会技术发展及社会技术思想发展史的学科。
第二群组是专门社会技术科学,是指从管理、经济、教育、传播、战略(规划)等视角对社会应用技术进行研究的各门学科,或者说是社会技术科学与管理学、经济学、教育学、传播学等学科交叉渗透而形成的学科。主要包括社会技术管理学、社会技术经济学、社会技术教育学、社会技术传播学、社会技术战略(规划)学等。
第三、四、五学科群组分别是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社会技术科学,是以社会技术具体应用为研究对象。学科的划分是依据社会应用技术研究对象的范畴进行的。其中,宏观社会技术科学是以社会发展中普遍性和基础性的实践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群组,如社会治理技术、社会化大生产技术(学)、社会控制技术学、社会组织技术学、管理技术学、经济技术学、教育技术学、文化技术学等。需要指出的是,社会技术管理学、社会技术经济学等与管理技术学、经济技术学等学科名称虽然极其相似,但其研究的对象和侧重点却有着明显的区别,前者主要是侧重社会技术的管理学、经济学等研究,而后者则是管理学和经济学中的应用技术,是管理、经济等知识在社会生产实践中的技术应用。中观社会技术科学主要是介于宏观和微观社会部门和领域的社会技术知识体系,如设计技术(调查技术、信息技术、评价体系、预测方法、规划技术、决策技术),实施技术(人员组织、作业方法、运行机制、管理技术),控制技术(最优控制、自动控制、反馈调整、反馈方法),试验技术(试点方法、试验基地、模拟技术、效果分析)等。微观社会技术科学也可以称为实用社会技术科学,是以具体社会问题的应用技术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知识体系,属于社会技术的微观应用层面的知识。如①人际交往技术,包括交际、公共关系、礼仪礼节等;②管理决策技术,包括决策、领导、管理、组织等;③口才机智技术,包括咨询、谈判、讲演等;④策划创意技术,包括设计、策划、创意等;⑤销售服务技术,包括广告、推销、营销等。
第六群组属于社会技术边缘学科,主要是社会技术和自然技术交叉渗透形成的边缘学科。这些学科在研究方法上既有社会技术科学方法也广泛吸纳了自然技术科学研究的手段和工具,研究对象大多也是二者的重叠和交叉领域,因此这些边缘学科具有较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如发展战略(规划)技术学、公共关系技术学、宏观政策技术学、预测技术学、评估划技术学、发明技术学、工程管理技术学等学科。
社会技术科学的六个学科群组的划分具有相对性,并没有严格的界限区分。随着自然技术科学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实践活动的复杂化,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现象日趋明显,在研究方法上相互借鉴、移植和综合使用,研究对象和范畴也存在越来越多的重叠区域[14]。一个相对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是有等级和层次的。抽象程度较高的知识对于较具体的知识起着方法论的作用,概括程度较高的科学概念具有广泛转移的可能性。技术和社会科学自身的学科综合性,决定了社会技术科学也必然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应从更抽象的高度把握现代社会技术科学的总体发展趋势,在学科的相互作用中创建新学科是社会技术科学发展的重要途径。
5 社会技术科学的发展策略
20世纪80年代开始,钱学森等人开始积极倡导社会技术问题的研究、探讨和推广。但国内对社会技术和社会技术科学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问题凸显,矛盾日趋复杂,社会技术科学越来越显现和发挥其重要的功能,学科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大好机遇,为积极构建和推进社会技术科学的发展,提出以下学科发展策略:
5.1 倡导学科认同,提升学科地位
当前人们对社会技术科学乃至社会科学的研究仍然存在偏见,传统意识认为社会科学是“软”科学,不能快速转化成生产力。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社会科学特别是社会技术科学越发显示出其强大的生产力功能,在解决复杂社会矛盾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积极倡导社会技术科学的学科地位,增强其学科认同感是推进社会技术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一方面需要在思想观念上改变对社会技术科学的认识,通过积极宣传和普及其相关知识及其社会功效,使人们了解其重要性;另一方面,扩大社会科学知名度之后,吸纳和培养精英人才和科研队伍加入到社会技术科学的研究中,特别是培养和引导自然科学工作者积极投入到对社会应用技术的研究,促进研究方法、概念和理论的借鉴和移植,为推动社会技术科学的深化发展、提升学科地位提供基础保障。
5.2 鼓励多元化,推动学科协同发展
社会技术科学是交叉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都具有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特点。当前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的社会技术科学应积极与相邻学科联姻,借助相邻学科发展的优势,促进学科间的协同发展。一方面,不同学科,特别是相近学科的相互推动,可以达到方法和对象等的有机整合。另一方面应积极推动学科发展外部环境的协同,包括人才队伍,学科发展的物质资源、学科建制、政策等因素的协同。促进社会技术科学的协同发展既需要研究者自身也需要学科建设和管理部门的大力引导和支持。
5.3 促进学科交叉,拓展研究领域
社会技术科学在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具有学科交叉、融合渗透的特征。这不但广泛吸收了不同学科的研究方法和工具,而且也拓展了研究对象和范畴。社会技术科学是一个开放的科学知识体系,它与其他学科的边界是模糊的、动态变化的。近年来,社会技术科学的学科数量急剧增加,已经是一个不争的客观事实。人类的认识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在不断提高,随着研究的逐步深入,社会技术科学的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必将超出我们的预想,其学科边界仍将不断扩张,在广延和纵深的各个方向不断拓展和延伸研究领域。因此,要促进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寻找合适的契合点,增加学科的灵活度和应用广度,在学科本身得到发展的同时拓展研究领域。
5.4 密切联系实际,推进本土化发展
社会技术科学属于实践性、交叉性学科,研究必须密切联系实际。推进社会科学基础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促进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快速转化是社会技术科学实践性研究的重要环节。与此同时,在推进我国社会科学国际化研究进程中,社会技术科学的本土化发展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社会科学研究应进一步与我国生产实践相结合,解决我国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矛盾和新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提供智力服务和支持,这应该成为我国社会技术科学研究和发展的首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