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肉种鸡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应对策略

2021-05-19陈合强

河南畜牧兽医 2021年7期
关键词:种鸡均匀度产蛋

陈合强

(江苏京海禽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 海门 226103)

现代肉种鸡均为宽胸品系,对环境条件要求较高,对料量变化更加敏感,具有很强的沉积肌肉组织的倾向,需要密切关注体质量控制和饲料分配。目前在饲养管理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从而导致种鸡生产性能差异较大,因此实际生产中预防生产现场出现的问题尤为重要。

1 存在的主要问题

1.1 饲养管理关键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1.1 体质量

周增重忽高忽低、不均衡;16~20 w 周增重或增重率不达标;产蛋高峰期母鸡过度超重;产蛋后期公母鸡体型差异不匹配;对体况监测不重视。

1.1.2 均匀度

分群过晚;育成前期均匀度不理想;育成后期和产蛋期均匀度维持不好。

1.1.3 光照

坏灯泡没有及时更换,光照强度不均匀;遮黑不严密;同一栋鸡舍使用不同强度的灯泡;频闪灯出现后没有及时更新。

1.1.4 饮水

有效水位不足;饮水器漏水或水位太高;使用水线时水线不平直;水压过高或过低,水流量不足;乳头漏水或不出水;水温控制不合理。

1.1.5 饲喂

有效料位不足;料线或料槽间距不够;称料不准确、加料不均匀、指导料量错误。

1.1.6 免疫

免疫程序不合理;免疫不到位;免疫反应大;免疫操作不规范。

1.1.7 饲养环境

温度不稳定或温差大;相对湿度低;饲养密度大;垫料管理缺失;光照不均匀;通风不良;空气质量差。

1.2 不同饲养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育雏期

食欲培养不好,有的企业仍使用粉状料导致采食量低;种公鸡早期体质量不达标、种母鸡过度超标或个别种母鸡体质量不达标;公母鸡体型和体质量差异不合理;对早期均匀度的控制重视不够;育雏温度过高或过低、垫料温度低;相对湿度不达标;没有真正关注体感温度,对温湿度与通风的关系重视不够;温度计或温度探头放置的位置不合适;光照强度不足或不均匀等。

1.2.2 育成期

对称重的重要性重视不够;遮黑不严密,转群时后舍光照强度高于前舍;育成后期均衡的周增重、总增重和增重率不达标;对体况评估认识不足,体况发育差;累积营养不足;加光时机错误。

1.2.3 产蛋期

公母分饲不彻底;加料时机错误,高峰料量过高或过低;加料过早或过晚、降料幅度过大或过小;直观监测项目如蛋重、产蛋重、双黄蛋比例等做得不细致或无监测;窝外蛋比例偏高;死淘鸡不减料;体质量超重现象普遍,公母鸡体质量差异不合理等。

1.2.4 种公鸡

育成期饲养密度过高;早期均匀度不理想,混群后均匀度出现明显下降;育成期公母鸡采用同一种喂料器,育成期和产蛋期公鸡使用不同的饲养器具;体型过大或过小;公鸡死淘率高,公鸡腿病及足部肿胀、感染;25~35 w部分公鸡状态下滑,45 w后受精率下降快;产蛋后期公母比例不够或有效公鸡数量不足等。

1.3 生产性能不理想的主要原因

1.3.1 鸡群健康状况出现问题

鸡群健康状况差对成活率、产蛋率和受精率等都会产生不利影响。生产实践中如鸡群出现病毒性、细菌性或其他疾病都会导致生产性能下降、死亡率高。

1.3.2 鸡舍环境控制不佳

主要是温度与温差、通风、通风与温湿度的协调、光照等。

1.3.2.1 温度及温差 保温伞工作不正常、保温棚塑料(彩条)布相邻小棚联结处缺损、门窗破旧漏风形成贼风、工人工作时嫌热敞开鸡舍窗门或从窗门进出后忘记关闭,造成低温或瞬间低温。

1.3.2.2 温度突变 温度突然升高或降低,如夏季出现持续闷热天气,舍内形成高温环境;冬季突然遭受寒流袭击,舍内形成低温环境,会使鸡群采食量下降,产蛋量亦随之下降。

1.3.2.3 通风 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必须有足够的通风,污浊的空气会影响呼吸系统,进而引起鸡的呼吸道疾病。

1.3.2.4 温湿度与通风协调不一致 对温湿度与通风的关系重视不够,没有充分考虑体感温度的重要性,导致鸡群发病。

1.3.2.5 光照 育成期遮黑不严密,漏光现象严重,影响品种性能的正常发挥。

1.3.3 累积饮水不足

水压过低或过高、水线出现气阻、水流量不足、水线高度不适宜等造成供水不足,导致种鸡累积饮水不足,影响生长和产蛋。

1.3.4 羽毛覆盖差

主要是由环境、营养和应激因素引起。若饲料分配不均造成营养不足,易产生掉毛或断毛。因产蛋率下降而富裕了公鸡,造成交配过度,羽毛覆盖差。育成期均匀度低,24 w低于75%,造成产蛋期采食不均,胸肌大、脂肪少,种鸡停产会造成掉毛或断毛,中后期产蛋率和受精率下降快。

1.3.5 生物安全措施缺失

生物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措施不到位,导致鸡群健康出现问题。

2 预防措施

2.1 达到关键年龄阶段的目标

肉种鸡不同年龄阶段有其自身的生长发育特点,错失该阶段其生长发育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在下一阶段也无法弥补且不可逆转。不同阶段的管理重心存在差异,如10 w前重点抓好鸡群体质量和体型均匀度的控制,10 w后重点关注体质量和周增重增长、体况、脂肪沉积和换羽情况等。因此实际生产中应重点考虑育成期的光照控制、体质量、体况和均匀度的管理、加光刺激、羽毛覆盖、高峰料量的添加与减少、种公鸡日常管理等。

2.1.1 加强育雏期和育成期的管理

2.1.1.1 生长发育曲线 骨架发育始于早期,4~5 w 达到50%,12 w达到90%,对产蛋期有较大的影响;前期进行周中称重以调整周增重方案,尽可能达到4 w末的体质量标准和较高的均匀度。14 w后体质量增重加快,应有一定的脂肪沉积,胸肌呈V型;21 w80%的母鸡胸肌呈U型。15~24 w 周增重较快,脂肪开始沉积,21~22 w 胸肌呈U 型,期间油苗免疫强度大,应进行温和限饲。20~24 w是增重最快的阶段,应经常检查脂肪沉积、生殖器官发育,适时转群、混群和光照刺激。早期公鸡体质量如不达标,除缩短光照时间、延长颗粒破碎料的使用时间外,选用肉鸡花料作为开口料也是不错的选择。每周检测公鸡的体质量和身体结构发育情况,是取得和维持最佳受精率和孵化率的捷径,最好的办法是在育成期和产蛋期使用同样类型的喂料器(见表1)。

2.1.1.2 合理限饲 当鸡群吃料时间快于3~4 h时开始限饲。尽早采用限饲程序,不但有利于逐渐撑开鸡只嗉囊和肠道,降低暴食死亡的概率,而且有利于鸡群均匀采食,提高均匀度。在有较大应激或鸡群发病时,应停止限饲,待问题解决后再限饲。

表1 公母分开喂料,训练公鸡

2.1.1.3 重视遮黑工作 遮黑应严密,任何地方都不能有漏光现象出现。

2.1.1.4 关注体况 1~11 w 供给含有高蛋白和氨基酸的饲料,保证适宜的骨架大小和良好的羽毛覆盖。腹部脂肪少时肥胖不是问题;胸部肌肉过大腹部脂肪低是有问题的。最佳的胸肌比例为22%,此与产蛋的持续性有关,建议的腹部脂肪占体质量的比例如表2。母鸡在加光时的均匀度是管理的关键,最终目标是达到性成熟一致,性成熟同步意味着准时开产。

表2 建议的腹部脂肪水平

2.1.1.5 适时加光 20 w 种母鸡累积采食92.09 MJ 的能量和1 200 g 的平衡蛋白质。在加光前从体质量和周增重、均匀度、体况(胸肌发育)、腹部脂肪、耻骨间距、性成熟的同步性、主翼羽更换、营养累积、外观和外貌等方面对鸡群进行正确评估,以确定最适光照刺激时间。

2.1.2 重视产蛋期的管理

2.1.2.1 产蛋期体质量控制 统计结果表明,实际体质量越接近标准体质量,生产水平越高。25~32 w的总增重应达到555~610 g,体质量涨幅为19.8%~21.0%;高峰后周增重应保持在20~15 g;增重不足影响产蛋率的维持。

2.1.2.2 进入高峰期的饲喂 从光照刺激到开产,喂料程序确定还需考虑如下因素:母鸡体质量;蛋重控制;双黄蛋的比例2%~4%;降低产蛋高峰期的死亡率,如脱肛、产蛋猝死综合征和脂肪肝等;监测周死亡率并进行分析。根据产蛋量和体质量情况增料,通常产蛋率每提高5%增加1次饲料,产蛋率70%~75%时达到高峰料量。如果鸡舍温度超过26 ℃、产蛋高峰达不到标准、开产时鸡群超重、所使用饲料的粗蛋白和代谢能与标准建议的不符,高峰料量应做调整。

2.1.2.3 高峰后及时减料 当体质量开始超过高峰后的目标周增重15~20 g、日产蛋率保持稳定5~7 d 不再增加,须开始减料。同时还应考虑蛋重和产蛋重,现代肉种鸡最大的产蛋重为52.3 g,一般出现在产蛋高峰后2 w 并持续几周,所以高峰料应维持一段时间。高峰后每次减料不超过1g,减料后应观察产蛋率的变化,下降快的应重新加料;母鸡脂肪沉积少,减料应慢一些;一般高峰后减料6%~10%,产蛋期采用3 阶段饲喂(蛋白下降、能量不变、钙提高),母鸡产蛋期超重3%~5%,大于顺季体质量标准100~150 g;换料周龄为35~50 w或蛋重60~65 g,目标是57~60 w蛋重不超过70 g,以使蛋重均匀、蛋壳质量好、污染少、孵化率高。

2.1.2.4 控制窝外蛋 窝外蛋包括地面蛋和棚架蛋,不仅具有极高被污染的机会,也会带来孵化厅卫生方面的风险。窝外蛋最理想的数目为零,但每批种鸡都会有种蛋产在蛋箱外的现象。如果鸡群整个产蛋周期窝外蛋的水平超过2%~3%,那就成为一个问题。产蛋初期窝外蛋的数量会稍高一些,但到产蛋高峰期窝外蛋的比例应降至1%~2%,若窝外蛋的比例比这个标准高,需进行认真研究,寻求措施解决这一问题。防止窝外蛋最佳操作措施主要有通过训练让母鸡尽早使用产蛋箱、创造良好环境让母鸡产蛋时一直待在产蛋箱内、避免容易诱惑母鸡产窝外蛋的地方等。实际生产中对种母鸡进行适当的训练使其在蛋箱内产蛋可减少窝外蛋的数量。

2.2 均匀度控制

2.2.1 均匀度低的主要原因

饲料供应不当、饲喂空间不足、饲料分布不均匀、饲料类型(破碎与颗粒)不恰当、营养成分不佳;水质差、水流量小、乳头型号不正确;雏鸡在放置时没有按周龄大小分开;通风不良;疾病挑战、疫苗接种太多、注射位置、注射剂量不正确;不适当的分栏和不正确的鸡数;称重和记录不准确、计算错误等。13 w时均匀度低且有大量超重母鸡的可能原因有饲料分配不良、料量增加过多、高密度、料位空间太大、吃料时间太快(<15 min)。14 w时均匀度低且有大量母鸡低于体质量标准的可能原因有饲料分配不良、10~12 w时对菌苗有强烈反应、健康问题如球虫、寄生虫,饲料限制太严、光照强度过低(<1 lx)。16 w时均匀度低的可能原因有饲料分配不良、喂料空间不足或太大、吃料时间不一致、过密、健康问题等。

2.2.2 提高均匀度的措施

均匀度从出生后第1小时开始就要留意,育雏对均匀度有重大影响且不能在后面弥补,如果均匀度良好,根据平均值制定的管理就会更准确。育雏管理不好会导致鸡只无法在生命周期实现均匀的饲料采食量并产生体质量较小的鸡只,从而产生不好的体质量均匀度、较低的平均体质量和较高的饲料转换率,影响种鸡的生产性能(表3)。必要时进行分级,喂料均匀,料量精确一致,周增重符合标准,体质量曲线平滑,胸型合格,确保达到群体的一致性。母鸡均匀度的控制目标为10 w 80%、15 w 85%、20 w 90%。提供同等的机会如饲养密度、采食位置、饲料和饮水,饲料分配速度小于3 min;育成期采食时间大于40~45 min,产蛋期1.5~3 h。提供充足有效的采食位置,母鸡0~4 w 5 cm、5~8 w 9 cm、9~12 w 13 cm、13 w以上15 cm。关灯时转料能使鸡群更安静、平等竞争、分布良好,保持较好的均匀度、减少死淘率。

表3 均匀度对产蛋的影响

2.2.2.1 检查嗉囊采食量的均匀情况 容易忽视的是采食速度不一致,采食量差异大。采食后饮水前,在鸡舍不同地点圈一部分鸡只逐一检查嗉囊情况;准备当天的饲喂量放在塑料袋内作为样本与嗉囊大小进行比较;对嗉囊大小进行评分,制定自己的评分标准。

2.2.2.2 及时正确分栏 每次进行分栏时,其目标是通过调整料量和饲养空间提高均匀性,以减少大小栏的差异。分栏的第1个时机是在开水开食6~8 h将嗉囊饱满度不好的雏鸡挑出用单独的围栏分开饲养;第2个时机7~10 d是最佳时机;第3 次分栏在3~4 w;第4 次分栏在7~8 w;10~12 w 第5 次分栏将大中小鸡分成5~6 个群体,每栏800~1 500 只,有助于均匀度的提高;推迟分栏的时间越长,体质量恢复就越困难。如果饲料分配和饲喂面积良好,12 w前不需再分级,最适合母鸡分级的周龄是12 w 之前90%骨架发育阶段。

2.2.2.3 使用自动喂料设备实现均匀度良好。大部分是在3 w 时分栏,分栏后对不同类型的种鸡进行分类管理(表4),提高均匀度。使用自动喂料设备实现均匀度良好,常见的做法是小栏和大栏都使用独立料线,中间有格网,可移动分区,取决于大小鸡的百分比。

表4 分级及饲料量/g

2.3 光照管理

鸡舍最暗的地方必须至少20 lx 的亮度,更高光照强度(>60 lx)会有更多好处(表5)。7 d后光照强度逐渐降至5 lx。3~22 w育雏育成期母鸡和公鸡采用连续不间断(8 h)的光照时间,育成期遮黑时间不少于18 w,强度为5~10 lx,黑暗期小于1 lx,二者应有10倍的差异。遮黑应严密,避免漏光现象出现,特别应注意进风口、出风口、门框、气眼等地方,以免影响种鸡生产性能的正常发挥。每天校验时钟,保证时间准确;定期清洁灯泡,发现损坏及时更换,确保所有灯泡性能良好,光照分布均匀,避免出现阴暗区域。

表5 育雏期光照强度与生产性能

2.4 饮水管理

水在动物体内所占的比例达70%以上,动物缺水5%会出现较大的应激;缺水10%会出现休克死亡。优质饮水是种鸡生命中的基本要素,是种鸡良好饲养管理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水是理想的营养品,每只雏鸡入舍后应在24 h内每小时饮水1 ml。

2.4.1 水管选择

入舍主水管应选择较粗的管道,不易堵,能保证鸡群饮水,同时还能做到冲洗一根水线时,其他水线照常供水。

2.4.2 水压与饮水量

高水压并不意味着饮水量会更高,水压低饮水量会减少20%以上,低水压需要雏鸡花更多的时间从饮水器处喝到水。在每次调节水压前都应检查垫料湿度和饮水量;每次到访鸡舍都要查看可饮用水量,水线下理想的垫料湿度为30%~35%。水流量为90 ml/min的水线系统,每个乳头饮水器最多供12只鸡使用;水流量为50 ml/min的水线系统,每个乳头饮水器最多供10只鸡使用;使用过滤器(40~50 μm滤网)时每周清洁1次。

2.4.3 水温

肉鸡能忍受5~30 ℃的水温变化。在20 ℃以上,温度每升高1 ℃,饮水量增加6%,饲料采食量减少1.2%;在32~38 ℃,温度每升高1 ℃,饮水量会增加5%。理想的水温在水源处为10~14 ℃,给鸡饮用的水从来不应超过30 ℃。在前3 d 应将水温维持在25.6 ℃,可饮用凉白开,水温如超过26.7 ℃,饮水量和每日增重将明显下降(表6),高于30 ℃会使肠绒毛膜变短,影响药物吸收,易引起肠炎或肠毒综合征发生。据试验,前4 d 水温保持在4.4 ℃、21.1 ℃和37.8 ℃,每个温度90只肉公鸡,每小时检查1次水温并调整到目标温度,测试7 d和14 d的体质量,结果如表7,如水温高于体温鸡只是不会饮用的。接种疫苗目标水温为20 ℃,可在水箱中加冰获得此温度。

表6 前4d水温对肉鸡体质量的影响

表7 水温与饮水量

2.4.4 水质

每年在源头测试水质,包括矿物质与细菌含量。

2.4.5 洁净饮水系统

用50%过氧化氢加入硝酸银加以稳定,在养殖过程中保持洁净的饮水系统,每周冲洗3次。

2.4.6 密切关注饮水系统

执行饮水系统管理清单,如饮水系统用了多长时间、分配管线用什么做的、从水源到鸡舍需多长的管网、分配系统有没有清洗过及有无死角等均要做到心中有数。

2.4.6.1 检查加药器 检测消毒剂和水量,比较比例是否和设定的一样。检查每分钟的水流量也有助于检查加药器是否可靠,在重要的饮水阶段,软管较小会影响水流量。2.4.6.2 维护调压器 调压器有滤网易堵塞,切记水流量和水压不一样。检查不同地方饮水器的水流量,从饮水器处检查水流量,确认适当的静态流量。调压器老化后会使调压失效;水压管变脏时无法用来调压。

2.5 饲喂管理

饲喂管理的基础是“五准”:即鸡数准、称料准、加料准、称重准、计算准。种母鸡达到产蛋高峰前料量只能维持或增加不能减少,产蛋高峰后料量逐渐减少,减少总量不超过高峰料量的6%~8%;种公鸡的料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在产蛋高峰前,种鸡都不能减少任何营养摄入。限饲时必须遵循少量多次的原则,种鸡维持料量的天数不能太长,同时,限饲方式转变时要逐步进行,以免造成应激。每天必须在同一时间饲喂鸡群,如果饲喂时间不固定会影响均匀度的提高和保持。

2.6 使用仪器指导生产

2.6.1 温度管理

建议采用保温伞温差育雏,以供雏鸡自由选择温度区域。随日龄增长,每天约降0.4~0.6 ℃,直至21 ℃。育雏温度应以温度计对鸡舍和育雏区域的实际测定为准,不能以人的感觉为依据,人的舒适温度远低于初生雏所需的育雏温度。育雏前5 d,每天应检查两次鸡舍的温度与湿度,5 d 后每天检查1 次,测定温度和相对湿度的自动传感器的正确位置应与雏鸡高度一致或略高于鸡只头部位置;经常用常规温度计核对自动控制系统电子传感器的准确性。肉种鸡最佳舍温为18~25 ℃,一般控制在4~30 ℃对产蛋性能的影响不大,13~16 ℃产蛋率最高,15.5~20 ℃饲料利用率最高。

2.6.1.1 雏鸡体内温度 雏鸡体内温度应保持在40.4~40.6 ℃,超过41 ℃时会张口喘气,低于40 ℃时会太冷。雏鸡在4 d后能够控制体温,体内温度会升至41.5 ℃。因此,进鸡时应随机取样检测雏鸡的直肠温度达到39.4~40.5 ℃。

2.6.1.2 雏鸡水分流失 感觉舒适的雏鸡用鼻孔呼吸,在24 h内流失1~2 g水分,如雏鸡开始喘气,意味着在24 h内它们会流失5~10 g水分,出现脱水情况。由年轻种鸡生产的雏鸡要求有更高的育雏温度(表8),因为它们产生热量较少。育雏温度低会导致死亡率增加(表9),主要是由于弱小鸡淘汰率上升。

表8 温度与种鸡群年龄

表9 不同育雏温度对42 d公母鸡的影响

2.6.1.3 垫料温度 前2 w的垫料温度对雏鸡来讲是至关重要的(表10),因为雏鸡主要热量会由双脚散失,至少提前24 h或48 h预温,在雏鸡到达前达到目标温度,可使用红外线温度枪测量垫料温度。

表10 垫料温度对雏鸡的影响

2.6.2 垫料管理

每天翻垫料时必须将垫料全翻一遍而不要只翻表层,以利于鸡群的健康。垫料应干净卫生,无土块、羽毛、铁丝、木块、石块、煤块等杂物,不允许有料桶及饮水器配件。要牢记垫料也是一种饲料,雏鸡吃进去后会影响鸡群健康。

2.6.3 空气质量

二氧化碳含量过高雏鸡会减少活动、减少进食饲料和饮水、脱水情况增加、增重减少、发病率增加或后期心室衰竭机会增加造成腹水。鸡舍氨气味太大影响生产性能。

2.6.4 合理通风

由于鸡群的大量活动,风机上灰尘堆积相当快,这对风机的转速和发动机负荷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实践表明,1台36寸4叶片排风扇出口拆下来,1 d时间粉尘堆积可达到589 g。为节约能源建议在鸡舍环境允许的条件下,使用最小通风量0.93 m3/kg;一般要求100 m3/min的排风量需要0.5 m2进风口;利用侧风窗进行最小通风,通风小窗开启宽度适宜,所需进风面积=排风扇×排风效率÷100×0.5 m2。注意进风口与出风口面积的匹配,避免通风过度、通风不足、负压太大、供氧不足、无效通风等造成通风不良。

2.7 免疫管理

根据本地实际科学制定免疫程序,免疫操作精确、有效、到位;不空免、不漏免;在确保免疫质量的前提下,提高免疫速度。

2.8 建立健全全进全出的生物安全体系

生物安全体序应考虑鸡场选址、鸡场和鸡舍设计、操作规程且应当具有强制性、实用性、成本合理性,其能有效防止疾病通过人类或动物传入鸡场,降低疾病风险。

2.9 种公鸡的管理

公鸡在鸡舍内占的比例较少,但对于雏鸡产量起到10倍的作用,应保持育成期饲养密度3~4只/m2。

2.9.1 公母混群

混群时尽可能使公鸡体质量、体型、性成熟的均匀度保持一致,选择中等体质量或体型稍小的公鸡混群,体质量小的公鸡单独饲喂,促进性成熟并作备用。混群后有较好的公母分饲系统,混群前与混群后公鸡使用的喂料设备应一致;混群后注意观察公母比例、过度交配、30 w后公鸡的管理等,避免均匀度出现恶化;现场观察公母鸡的反应情况,确定最佳公母比例。混群时间一般在18~23 w,22~23 w混群更有利于控制公母鸡的体质量和均匀度;混群太早,公鸡容易偷吃母鸡料,公鸡体质量增加比头部大小增加得快;混群太晚,公鸡过于成熟会造成交配伤害并影响受精率。

2.9.2 使用公鸡料

公鸡必须随增重定期加料,避免能量负平衡;产蛋期使用公鸡料。

2.9.3 公鸡30 w后的管理

产蛋期公鸡料线每天自动升降、布料均匀。决不允许减料,每日检查饲喂系统是否存在问题和偷吃饲料情况,每周称重,检查周增重并与标准比较,控制体质量分化;产蛋高峰后每周对公鸡进行体况评估,保持公鸡的体质量和体况(胸肌)很关键;每天用肉眼检查鸡群,淘汰胸肌过大或过小及不工作的公鸡,保留交配活跃的公鸡。及时淘汰不能使用的公鸡;管理好1%~1.5%的备用公鸡栏,2~4 w整批轮换;适时替换公鸡以提高公鸡的活跃性。

3 小结

肉种鸡在一些特定的条件满足时有潜力达到高的产蛋性能,应关注育雏期与育成期的培育,良好的鸡群管理是基础性的,控制种鸡生命的各个方面。养好肉用种鸡需要管理、技术、营养、品质分析与控制和后勤保障等人员的共同努力,这个团队需要团结、爱岗、敬业、务实、细心、担当才能成功。应树立精养每只鸡、健康每只鸡的思想,尽量避免并减少生产实践中差错的产生,只有这样,才能取得较好的生产成绩。

猜你喜欢

种鸡均匀度产蛋
种鸡转群注意这七点
肉种鸡的饲养管理措施
种鸡休产期该咋管理
新西兰祖代种鸡加速入关:黑龙江引入3.32万只;江苏引入1.66万只
蛋鸡育成期的饲养管理要点
种鸭产蛋饲料宜分期控制喂量
母鸡喜欢在舒服的地方产蛋
影响肉种鸡均匀度的因素及提高措施
提高肉种鸡均匀度
蛋鸡需要强制换羽的六项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