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线谱在民乐普及中的优势
2021-05-19安祉怡青岛柳声阮韵音乐工作室
□安祉怡 青岛柳声阮韵音乐工作室
一、五线谱和简谱的产生与发展
(一)五线谱
五线谱最早可追溯到欧洲的中世纪。7 世纪,天主教为了更好地推广格里高利圣咏发明了纽姆谱。纽姆谱以一根横线为标准,用符号表示音的高低,并在音的下方标注歌词。由于记谱方式简单,这种谱子只能作为演唱者回忆旋律的提示,并不能起到精准读谱的作用[1]。
11 世纪,意大利的奎多将纽姆谱发展到了4 根线,并对音高作出了规定。13 世纪,有人在四线谱上又加了一根线,由此五线谱的基调正式确立。13 世纪,弗兰科发明了有量记谱法,规定了音的时值。之后,五线谱不断吸收其他记谱方式的长处、不断改进,终于在18 世纪定型,并沿用至今。
五线谱于17 世纪中叶,由葡萄牙天主教传教士徐日升传入中国,1673 年1 月,徐日升受到了清康熙帝的赏识,出任康熙帝宫廷音乐教师一职,并在此期间撰写了《律吕纂要》,该书详细、系统地向中国介绍了包括五线谱在内的西洋乐理知识。康熙帝对此大为赞赏,可惜由于种种原因,此书在当时并没有刊印发行。1713 年,清康熙帝敕撰《律吕正义》续编《协韵度曲》,又详细刊载了五线谱、音阶等西洋音乐理论知识。由于这部书得以刊印,其在一定范围内得到了传播[2]。
20 世纪初,经过萧友梅等国内音乐家对西方音乐的不断学习和传播,五线谱终于在中国专业音乐领域中占得一席之地。
(二)简谱
简谱又名数字谱,于16 世纪出现于欧洲,经由17 世纪法国天主教会教士苏艾蒂,18 世纪中叶的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卢梭,以及19 世纪的P.加兰、A.帕里斯和E.J.M.谢韦的不断改进和推广,才最终定型[3]。但这种记谱法不便于记录多声部及结构复杂的音乐,因此在欧洲从未普及过。19世纪,简谱曾在日本广泛应用过一段时间,后来也不再使用了。
20 世纪初,中国开始兴起“学堂乐歌”活动,简谱随之传入中国。由于它简单易学,并与当时中国使用的传统记谱法——工尺谱相似,所以,相比于五线谱,国人对简谱的接受程度更高一些。放眼全世界,中国是将简谱吸收并普及最广泛的一个国家。
二、五线谱在民乐普及教育中的优势
(一)降低试奏难度,提高练琴效率
笔者将考级教材中的简谱转换成五线谱教学已有两年时间,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对于初学者或愿意学习五线谱的学员来说,学习五线谱并不是一件特别吃力的事情,且当达到能够熟练记住音在五线谱上的位置的程度后,其视奏的速度和质量会大幅提高。
同西洋乐曲目一样,民乐曲目在演奏中,也会碰到多次转调的问题,如宁勇的《丝路驼铃》根据版本的不同可能会有三到四次转调。若看简谱,学习者则每次转调都要想新的定弦、新的音位,加上他们还容易出现“串调”的现象,所以会降低练琴的兴趣。而看五线谱,学习者则不用想转调后定弦的问题,只需根据调号提示将音升高或降低即可。
现如今,各地的少年宫或学校都会组织儿童或青少年民族管弦乐团,乐团所使用的乐谱以五线谱为主,很多学生为了更快地弹出音符,会在课下将五线谱翻成简谱。若学生在初学时就学习五线谱,就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由此可见,五线谱不仅提高了乐团排练效率,也降低了学生准备和练琴的时间。
(二)便于学生架构调式概念
简谱记录的是首调,五线谱记录的是固定调,对于看简谱的学生来说,调号就是一个字母,不利于学生架构调与调之间的关系概念;而对于看五线谱的学生来说,调号是几个升号或几个降号,能够加深学生对乐理中调式概念的记忆[4]。
在进行视唱练耳考试时,一般使用的是五线谱,这对于平时使用简谱的学生来说是非常不利的,且需要学生快速地从固定调转换成首调,这样就增加了学生应试的难度。若使用五线谱教学,学生在平时学习时就可以同时接触到首调和固定调,不仅可以训练音准,也可熟练掌握首调和固定调,对乐曲转调也更明确。
(三)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并不理解如何划分乐句、如何看出乐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如何将乐曲的情感表达出来。简谱是以数字来表示音符,对于学生来说,练琴就是照搬音符,他们对旋律走向没有概念。五线谱是音在五条线上根据音高进行有序排列,学生在识谱时即可通过音符的走向大致判断出旋律的走向。
在同一首乐曲中,不同乐谱给人视觉上的感受是不同的,以吴俊生作曲的《火把节之夜》为例,谱例1 是五线谱版,从谱面中音符的走向就可以看出乐曲旋律走向,学生在识谱时就可根据音符起伏的规律感受乐曲的情感。谱例2是简谱版,由于简谱中只有数字大小之分,学生无法直观地看出音高的走向,视觉感受比较平淡,没有起伏。在视奏时,学生会先将注意力放在将音弹对上,下一步才是分析乐谱。
图1 谱例1
图2 谱例2
(四)便于与国际音乐文化交流,跟上时代发展脚步
五线谱是世界通用记谱法,而简谱只在国内普及率较高,因此,学生若不学习五线谱,将无法与其他国家音乐家或其他乐器演奏者顺利交流。
以阮和柳琴为例,近代作曲家创作了许多需要钢琴伴奏的乐曲,如刘星的中阮协奏曲《云南回忆》,苏文庆、郑翠萍的柳琴协奏曲《雨后庭院》等,这些都有钢琴伴奏的版本。钢琴是看五线谱,若主奏乐器使用的是简谱,排练时,将不利于演奏者之间的交流。
每个民族的音乐文化都是世界音乐文化的一部分,因为有了各民族的音乐文化才有了现在瑰艳奇伟的世界民族音乐。由于中国古代使用的传统记谱法是文字谱,限制了乐谱的传播,加上一些民间从事音乐活动的演奏者存在不识谱的现象,传承的条件不足,导致很多乐谱失传,如阮的古谱就已全部失传。若民乐使用国际统一的记谱法记谱,那么就可避免因找不到传承人而失传的现象,也有利于音乐文化的传播,使得更多国家的学者及听众了解中国的音乐文化,更好地发扬中国的音乐文化。
(五)便于与高等教育相衔接
高等教育是旨在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和职业人员的社会活动,高等教育的学历层级主要包括普通专科、本科和研究生。在音乐高等教育学习期间,学生会接触到大量的协奏、重奏、室内乐等作品,由于作曲家都更倾向于使用五线谱记谱创作,演奏者也需要有一定的五线谱识谱能力。若民乐学习者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没有接触过五线谱,那么其在进行高等教育的学习时会感觉非常吃力,在练习的过程中会出现识谱慢等问题,从而增加学习和练习的负担,降低学习的兴趣。
结 语
很多人在学习五线谱后再接触简谱,感觉简谱十分简单,数字记音十分方便,对具体音高很快就能反应过来。相反,学生先学习简谱再学习五线谱则感觉认音吃力,且对于调式调性的把握不如先学习五线谱的人。民族器乐的普及教学所面对的大多为没有接触过系统音乐学习的人群,他们如同一张白纸,对于简谱或五线谱的接受程度是一样的。如何选择适合学员发展的记谱法就成了器乐教育工作者共同探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