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字媒体语境下应急科普宣传的视觉分析

2021-05-19夏林苹华北科技学院

艺术家 2021年4期
关键词:艺术性科普大众

□夏林苹 张 丹 华北科技学院

一、数字媒体语境下应急科普宣传的多元化表现

数字媒体是指以二进制数的形式记录、处理、传播、获取过程的信息载体。这些载体包括数字化文字、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影像和动画等感觉媒体,其与表示这些感觉媒体的表示媒体等,统称为逻辑媒体[1]。数字媒体本身不存在艺术审美,但在其与艺术表现方式结合后,加速了原本的传播度。理性的数字程序融入艺术美,是数字化时代独有的产物。随着社会的发展,大众除了具有了解数据信息的需求外,对视觉艺术审美的需求也大大提高。挖掘和培养具有时代眼界和较高科技技术的应急科普宣传方面的人才,并进一步分析促进应急科普宣传工作发展的策略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学者钱洪伟在其《公共场所应急科普教育体系研究》一文中首次提出基于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相互融合,提出公共场所应急科普教育体系,即BTEIM(应急科学、技术、工程、产业即管理)应急科普教育体系。而本文将侧重于应急管理科普宣传主要依靠灾害教育和安全文化两个方面。一方面,灾害教育可以增强大众的警示意识,提高防灾减灾的相关技能;另一方面,安全文化可以提高大众对灾害信息的准确性、清晰化的了解程度。在构建本土特色且具有国际前瞻性的应急管理科普宣传教育体系方面,其宣传作品凸显的艺术因素尤为重要[2]。钱洪伟的研究观点更侧重“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根据应急科学与工程教育体系原理,将应急管理科普教育体系分为基础理论、技术攻关、项目工程、产业服务、管理整合五大类。本文研究基础和范围均属第一类,即基础理论。在事件发生前科学总结理论知识用于灾害教育和安全文化,以理论知识为基础,进行灾难发生前、中、后的预防救助知识普及。

安全生产事故、重大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本身就是社会关注热点,影响范围广泛。在“互联网+”背景下,每个人在社交平台上都可以自由发表言论,加之互联网信息传播速度快,地方性事件很容易发展为全国,乃至全球性事件。丰富应急管理科普宣传内容,采取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才能让科普宣传“入耳、进心”,才能有效增强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将其看到、听到的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动。特别是遇到突发事件时,人的身体第一反应是正确的应急知识,才能切实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智能手机较为普及的今天,形形色色的手机App 成为人们足不出户地了解社会发展的主要窗口。同时,App 也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丰富、扩展了教学模式。数字媒体环境下,应急科普作品的推广应以灾害场景教育为例,搭配好的交互应用设计,创建应急科普知识辅助应急管理的App 使用模式。

目前,随着我国应急管理部的工作逐渐深入,科普宣传作品多以条图、短视频的形式呈现。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引入辅助应急科普宣传作品的创作,拓展了其多元化的创作形式,动态图形、短视频、插图设计、H5 制作、UI 页面设计等作品开放建立交互链接,能使大众更清晰、更便捷地了解学习应急管理相关知识[3]。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宣传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日常及突发事件的科普宣传机制渐渐完善,科普宣传平台逐渐搭设起来,各地区、各层次的应急演练和防灾减灾宣教体系也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但在应急科普宣传作品方面,作品在准确传达知识信息和艺术性表现力上远远不够。科普宣传作品的多元化直接影响着大众的观看方式,创作内容的视觉表现也因形式的多元而更需要丰富表现力和创新表达吸引大众的眼球。

二、新时代应急科普宣传作品艺术性的创新表达

从艺术性的角度审视当下科普宣传作品会发现,这些作品呈现在大众眼前往往令人觉得枯燥乏味,但这并不能否定相关工作者的前期工作。艺术性美的展现是创作者或艺术家坚定的审美意志的体现。创作者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将成为作品艺术性的决定性因素,立足于应急科学的理论知识,在具体呈现设计时应适当融入符合时代依据的美学精神,从方方面面开展全民美育。

数字媒体的出现为应急科普宣传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基于虚拟现实的时空生态突破了传统宣传传播的创作限制,加之交互性作品的融入,使应急科普宣传作品与大众产生了高度的黏合性。传播速率的提高和创作软件的开发,又进一步激发了相关创作人员的创新表达,从而充分发挥宣传作品所传递的精神内涵。生活节奏较快的当下,艺术作品频频出现在大众面前。应急科普宣传作品的艺术性再加工过程充分体现了其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在满足大众对科普知识的需求之外,能够增添艺术美因素,将进一步提升应急科普作品的艺术价值,并间接推动社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新时代应急科普宣传作品从多元素整合开始,充分利用文字、图形、影视媒体等,采用视觉冲击感较为强烈的画面和镜头,展示新时代科普宣传作品和传递的美学价值,值得大力推广。

在应急科普宣传作品艺术性的创新表达进行构思创作时,设计者应按照艺术创作的规律将具有设计美、造型美、视觉美的形式丰富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将其转化为具有较强视觉表现力的科普宣传作品。如图1 和图2 所示,这些作品将枯燥的科普文字内容通过艺术创作以图像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具有较强的视觉表现力。

图1

图2

三、应急科普宣传的艺术性在于艺术因素的视觉体现

互联网出现前,科普宣传教育大致采取电视台等主流媒体渠道推广,在基层单位集中学习,公共场所通过标语或板报展现,进行先进工作者表彰来深化等。因为时代因素,传统的科普宣传教育传播范围小、推广面窄、学习效率低。互联网普及和5G 网络的逐渐出现,使互联网时代的传媒实现了与大众的互动性。随着手机产业的日益发展,“自媒体”时代来临,加速了信息的横向传播。信息时代更是大幅度提升了传播速度,在海量信息中,应急科普作品应充分运用人物和场景,将灾害教育与安全文化相结合,使受众准确便捷有效地获得相关知识,双轨并行推动应急科普宣传作品的艺术性体现。

需要注意的是,在科普宣传作品中,技术发挥着辅助作用,科普宣传作品的本质是艺术创作。科普宣传作品本身在于传达应急知识和安全文化,以此来优化大众在遇到突发事件时的处理方式。在创作科普作品时,设计者合理运用人物设定、情 节 发 展,利 用ComicStudio、Easy Paint Tool SAI、Adobe Photoshop、Adobe IllustStudio、Adobe Premiere、Adobe After Effects 等相关软件,从创作者预设的草图、草稿到制作出特殊和夸张的艺术效果,再通过不同的画面表现和肌理效果变化实现宣传作品的视觉表现,从而让大众身临其境。在这一过程中,技术处在辅助地位,创作的关键是用艺术美的眼光去塑造和表现作品。

结 语

简而言之,在数字媒体语境下,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的均衡发展丰富了新时代应急科普宣传的传播方式和互动方式,使大众便捷地接收到具有艺术因素的科普作品。在精神方面,科普作品与全民美育精神相契合,大众的艺术修养也得到了很好的提升,实现了人人可以接触艺术、事事可以嫁接艺术、物物可以展示艺术。

猜你喜欢

艺术性科普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科普达人养成记
科普漫画
科普漫画
数学课堂提问七要
浅析老龄化背景下公园小品设计
Understanding each o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