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城板栗:中国板栗在河北,河北板栗在宽城
2021-05-18郭春梅
郭春梅
本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河北省宽城板栗栽培系统,是以万株百年以上树龄的板栗林为特色的古板栗复合栽培系统。遗产地位于宽城满族自治县境内的18个乡(镇),核心区分布在铧尖、碾子峪、桲罗台、塌山等长城沿线10个乡镇,具有3000多年利用历史。
宽城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燕山山脉东南端,光照充足,土壤富含铁,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森林覆盖率65.89%,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其中,板栗林面积占林地总面积42%,素有“中国板栗之乡”之称,宽城板栗不仅具有色泽光亮,果实易储、易剥的特点,而且入口香甜清脆,味道圆醇,风味独特,具有“中国板栗在河北,河北板栗在宽城”的美誉。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2014年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板栗分布在全县18个乡镇,面积533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分布在铧尖、碾子峪、桲罗台、塌山等长城沿线10个乡镇,板栗面积333 平方千米。
悠久浓厚的板栗文化
板栗既可作粮食,又可作果品,并可入药,与枣、柿并称“铁杆庄稼”“本木粮食”,并有“山中药”“树上饭”之美名。
板栗在宽城有着悠久的栽植历史。据考证,宽城板栗栽植已有3000年历史。《战国策》与汉代《史记·货殖列传》所记载的“北”“燕”之地,主要指现在的宽城一带,说明宽城很早就是板栗的著名产地,靠板栗足可保证百姓的富庶生活。目前,全县百年以上树龄的板栗树达到10万余株,现存最老的板栗树栽植时间为1303年,树龄达到711年,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宽城早在商代就有人居住,元代开始建宽河驿,明代筑宽河城。清代大批旗人和汉人流入本地后,境内的土地开始大面积开发,随之,板栗也随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不断与人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传统的栗文化。
因板栗树能绿化、固土,花点燃后能驱蚊祛瘟,枝能做饭取暖,果可生吃、熟吃,果肉可做窝头、做粥、做馅,既能当作粮食,又可做果品,并可入药,所以人们都以栽栗子、吃栗子、用栗子为荣。
据《宽城外贸志》记载,自元代建宽河驿后,就有商販将宽城板栗运销唐山转天津出口。
清代以后,种栗、食栗、用栗逐步成为时尚。大户人家娶妻生子,都要栽栗树以示纪念。每到板栗花期季节,人们都拾栗花打成绳,储起来,进入夏秋季节,家家户户点燃花香,用以驱赶蚊子和祛瘟。尤其栗果收获后,栗子就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食生栗子治腹胀,食熟栗子治腹泻是人们最常用的土药方。拜师、求学、升迁、商号开业、嫁娶庆寿,人们都以栗子相赠,以祝其大吉大利。男女婚配洞房,炕上的四角都要摆上栗子,以示吉利,并祝愿早早生子。在日常生活中,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春节的午夜年饭,栗子都是必不可少之物。同时,供奉祖先、祭奠先人,也都把栗子作为首选之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栗子就是吉祥的象征,可喻示吉利、立子、立志、获利、官吏、胜利。这种传统自古一直延续至今。所以,尽管人们都知道栗子是爷爷种孙子吃,但宽城人却把它当铁杆庄稼去种,一代接一代地发展到现在。
高效循环的栽培系统
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中通过板栗栽植、修建梯田以及发展林下间作与林下种养业,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挖掘山地、经济效益低劣的沙滩地潜力,防止水土流失,提高了经济效益,创造了独特的间作景观。同时,与山顶上的油松等用材林和水源涵养林相结合,绿化了荒山、荒滩,创造了独特的山地立体景观,改变了生态环境条件。
宽城板栗栽植体系具有明显的养分循环作用,使板栗园的土壤肥力得以维持,很多百年以上的板栗园仍能维持较高的产量。通过林下种植栗蘑,可以对板栗树裁剪的树枝加以利用,而进行栗蘑栽培的基质也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促进板栗树的生长。此外,林下养殖的家禽减少了板栗树病虫害的发生,家禽的粪便为板栗树的生长提供了有机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生态环境污染,实现了资源可持续利用。而在地形平坦的地区,林下间作的粮食、蔬菜等农作物既保证了粮食供应,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保护开发与守护传承
宽城板栗栽培历经数千年而久盛不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悠久的栽培历史形成了传统的宽城板栗栽培系统,板栗栽培和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措施,如撩壕整地、林下间作、林下养殖、有机肥使用、生物防治等,不但有利于提高板栗的产量,还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维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肥力,有效防止病虫草的危害。传统的管理技术使得板栗林下的土壤肥力得到维持,产量也能够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是一种典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方式。全县已有21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板栗)标准化生产基地和11万亩有机板栗生产基地。
悠久的宽城板栗文化丰富了宽城板栗的产品内涵,也成为宽城农业产业发展的无形资产。近年来,宽城县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名片,大力发展板栗产业,打造“宽城板栗”区域公用品牌,宽城板栗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宽城板栗品牌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纳入乡村发展的总体布局,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板栗资源普查,建立板栗资源圃(种质资源库),建立板栗古树及古板栗园的资源数据库,建立板栗古树及古板栗园保护区,进行农业文化遗产地环境监测,做好良种保护;开展板栗文化普查,收集相关物质、非物质遗产,包括文学作品、民间故事、民俗习惯、节日等;开展栗花节、采摘节、遗产保护赛事、宣传培训等完善保护制度体系,将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融合到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产业等发展战略中,为“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奠定坚实基础,把宽城传统板栗产业建设成富民强县的特色支柱产业,为宽城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浓墨重彩的文学艺术
古人关于板栗的文学创作多是写其食疗之功效。如宋代散文家苏辙所写“老去自添腰脚病,与翁服栗旧传方。来客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诗中道出了栗子的食疗功效。
南宋诗人陆游也曾在《老学庵笔记》中对糖炒栗子的由来做了生动的记述。他喜欢啖栗子,深谙栗子的养生作用,晚年齿根浮动,常食用栗子治疗。正如他在诗中所写道:“齿根浮动欲我衰,山栗炮燔疗食肌。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时。”
明代诗人吴宽讲究栗子的食用方法,喜欢用栗子和米一起煮粥,以增加营养。他在《煮栗粥》诗中写道:“腰痛人言食栗强,齿牙谁信栗尤妨。慢熬细切和新米,即是前人栗粥方。”字里行间反映了诗人对栗子粥的钟爱,也道出了栗子粥补肾气、益腰脚之功效。
清代乾隆皇帝一次吃过糖炒栗子后龙颜大悦,写下了《食栗》诗:“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待火候调。惟盘陈立几,献岁同春椒。何须学高士,围炉芋魁烧。”此处的板栗应为宽城板栗,因为康熙四十五年,康熙途经宽河城,正值板栗成熟,食后赞曰:“天下美味也”。此后,朝廷先后在宽城设立黄庄30多个,向内务府供应粮油及特产,其中最受皇帝和太后们喜爱的就是宽城板栗。
历经时代变迁,宽城人民延续千年薪火,接力历史跫音,坚持把宽城板栗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给未来,宽城板栗文化会更加厚重,历久弥香!
(作者单位: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