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宽城板栗:中国板栗在河北,河北板栗在宽城

2021-05-18郭春梅

农产品市场周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宽城板栗树栗子

郭春梅

本期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

河北省宽城板栗栽培系统,是以万株百年以上树龄的板栗林为特色的古板栗复合栽培系统。遗产地位于宽城满族自治县境内的18个乡(镇),核心区分布在铧尖、碾子峪、桲罗台、塌山等长城沿线10个乡镇,具有3000多年利用历史。

宽城满族自治县位于河北省东北部,地处燕山山脉东南端,光照充足,土壤富含铁,雨热同期,昼夜温差大,森林覆盖率65.89%,是“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和生态环境支撑区”。其中,板栗林面积占林地总面积42%,素有“中国板栗之乡”之称,宽城板栗不仅具有色泽光亮,果实易储、易剥的特点,而且入口香甜清脆,味道圆醇,风味独特,具有“中国板栗在河北,河北板栗在宽城”的美誉。

“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2014年被认定为“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板栗分布在全县18个乡镇,面积533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分布在铧尖、碾子峪、桲罗台、塌山等长城沿线10个乡镇,板栗面积333 平方千米。

悠久浓厚的板栗文化

板栗既可作粮食,又可作果品,并可入药,与枣、柿并称“铁杆庄稼”“本木粮食”,并有“山中药”“树上饭”之美名。

板栗在宽城有着悠久的栽植历史。据考证,宽城板栗栽植已有3000年历史。《战国策》与汉代《史记·货殖列传》所记载的“北”“燕”之地,主要指现在的宽城一带,说明宽城很早就是板栗的著名产地,靠板栗足可保证百姓的富庶生活。目前,全县百年以上树龄的板栗树达到10万余株,现存最老的板栗树栽植时间为1303年,树龄达到711年,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宽城早在商代就有人居住,元代开始建宽河驿,明代筑宽河城。清代大批旗人和汉人流入本地后,境内的土地开始大面积开发,随之,板栗也随着人类的文明与进步不断与人们的生活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传统的栗文化。

因板栗树能绿化、固土,花点燃后能驱蚊祛瘟,枝能做饭取暖,果可生吃、熟吃,果肉可做窝头、做粥、做馅,既能当作粮食,又可做果品,并可入药,所以人们都以栽栗子、吃栗子、用栗子为荣。

据《宽城外贸志》记载,自元代建宽河驿后,就有商販将宽城板栗运销唐山转天津出口。

清代以后,种栗、食栗、用栗逐步成为时尚。大户人家娶妻生子,都要栽栗树以示纪念。每到板栗花期季节,人们都拾栗花打成绳,储起来,进入夏秋季节,家家户户点燃花香,用以驱赶蚊子和祛瘟。尤其栗果收获后,栗子就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食生栗子治腹胀,食熟栗子治腹泻是人们最常用的土药方。拜师、求学、升迁、商号开业、嫁娶庆寿,人们都以栗子相赠,以祝其大吉大利。男女婚配洞房,炕上的四角都要摆上栗子,以示吉利,并祝愿早早生子。在日常生活中,端午节吃粽子,中秋吃月饼,腊月初八吃腊八粥,春节的午夜年饭,栗子都是必不可少之物。同时,供奉祖先、祭奠先人,也都把栗子作为首选之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栗子就是吉祥的象征,可喻示吉利、立子、立志、获利、官吏、胜利。这种传统自古一直延续至今。所以,尽管人们都知道栗子是爷爷种孙子吃,但宽城人却把它当铁杆庄稼去种,一代接一代地发展到现在。

高效循环的栽培系统

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中通过板栗栽植、修建梯田以及发展林下间作与林下种养业,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挖掘山地、经济效益低劣的沙滩地潜力,防止水土流失,提高了经济效益,创造了独特的间作景观。同时,与山顶上的油松等用材林和水源涵养林相结合,绿化了荒山、荒滩,创造了独特的山地立体景观,改变了生态环境条件。

宽城板栗栽植体系具有明显的养分循环作用,使板栗园的土壤肥力得以维持,很多百年以上的板栗园仍能维持较高的产量。通过林下种植栗蘑,可以对板栗树裁剪的树枝加以利用,而进行栗蘑栽培的基质也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促进板栗树的生长。此外,林下养殖的家禽减少了板栗树病虫害的发生,家禽的粪便为板栗树的生长提供了有机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生态环境污染,实现了资源可持续利用。而在地形平坦的地区,林下间作的粮食、蔬菜等农作物既保证了粮食供应,又增加了农民收入,实现了对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保护开发与守护传承

宽城板栗栽培历经数千年而久盛不衰,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悠久的栽培历史形成了传统的宽城板栗栽培系统,板栗栽培和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措施,如撩壕整地、林下间作、林下养殖、有机肥使用、生物防治等,不但有利于提高板栗的产量,还有利于防止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维持丰富的生物多样性,提高土壤肥力,有效防止病虫草的危害。传统的管理技术使得板栗林下的土壤肥力得到维持,产量也能够长期维持在较高水平,是一种典型的可持续农业发展方式。全县已有21万亩绿色食品原料(板栗)标准化生产基地和11万亩有机板栗生产基地。

悠久的宽城板栗文化丰富了宽城板栗的产品内涵,也成为宽城农业产业发展的无形资产。近年来,宽城县依托独特的自然条件,以“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为名片,大力发展板栗产业,打造“宽城板栗”区域公用品牌,宽城板栗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宽城板栗品牌产品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纳入乡村发展的总体布局,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板栗资源普查,建立板栗资源圃(种质资源库),建立板栗古树及古板栗园的资源数据库,建立板栗古树及古板栗园保护区,进行农业文化遗产地环境监测,做好良种保护;开展板栗文化普查,收集相关物质、非物质遗产,包括文学作品、民间故事、民俗习惯、节日等;开展栗花节、采摘节、遗产保护赛事、宣传培训等完善保护制度体系,将农业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融合到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文化产业等发展战略中,为“河北宽城传统板栗栽培系统”申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奠定坚实基础,把宽城传统板栗产业建设成富民强县的特色支柱产业,为宽城现代农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浓墨重彩的文学艺术

古人关于板栗的文学创作多是写其食疗之功效。如宋代散文家苏辙所写“老去自添腰脚病,与翁服栗旧传方。来客为说晨兴晚,三咽徐收白玉浆”,诗中道出了栗子的食疗功效。

南宋诗人陆游也曾在《老学庵笔记》中对糖炒栗子的由来做了生动的记述。他喜欢啖栗子,深谙栗子的养生作用,晚年齿根浮动,常食用栗子治疗。正如他在诗中所写道:“齿根浮动欲我衰,山栗炮燔疗食肌。唤起少年京辇梦,和宁门外早朝时。”

明代诗人吴宽讲究栗子的食用方法,喜欢用栗子和米一起煮粥,以增加营养。他在《煮栗粥》诗中写道:“腰痛人言食栗强,齿牙谁信栗尤妨。慢熬细切和新米,即是前人栗粥方。”字里行间反映了诗人对栗子粥的钟爱,也道出了栗子粥补肾气、益腰脚之功效。

清代乾隆皇帝一次吃过糖炒栗子后龙颜大悦,写下了《食栗》诗:“小熟大者生,大熟小者焦。大小得均熟,所待火候调。惟盘陈立几,献岁同春椒。何须学高士,围炉芋魁烧。”此处的板栗应为宽城板栗,因为康熙四十五年,康熙途经宽河城,正值板栗成熟,食后赞曰:“天下美味也”。此后,朝廷先后在宽城设立黄庄30多个,向内务府供应粮油及特产,其中最受皇帝和太后们喜爱的就是宽城板栗。

历经时代变迁,宽城人民延续千年薪火,接力历史跫音,坚持把宽城板栗农业文化遗产传承给未来,宽城板栗文化会更加厚重,历久弥香!

(作者单位:河北宽城满族自治县农业农村局)

猜你喜欢

宽城板栗树栗子
河北承德市宽城满族自治县税务系统首家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成立
我们捡起板栗时
宽城满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联动监督实现良好开局
我们捡起板栗时
“肾之果”——栗子
板栗树下打坑集水技术
鸡足山的板栗树
分栗子
过关
小小会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