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综述
2021-05-18段湘辉
段湘辉
(广西大学 商学院,南宁 530004)
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依托自然环境,需要消耗或占用自然环境资源,因此旅游不仅会对经济、社会产生影响,还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对旅游地来说,自然环境是其核心吸引力之一,是旅游资源存在的基础,是景观得以开发建设的前提,是提升游客满意度和景区美誉度的重要因素。然而,过去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常常因旅游带来的巨大经济收益而被忽略,偏重于经济利益的旅游开发使得水体污染、垃圾成堆等环境问题频发,甚至造成了旅游地自然环境难以修复的严重后果,不利于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和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环境保护话题引起热议,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受到重视,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保护旅游地良好的自然环境以促进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绿色发展理论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注重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应的协调,“两山”理论更是突出了青山绿水的重要性。在旅游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形势下,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部分,学者们基于不同的理论、方法等对其进行了研究。本文聚焦旅游对环境的影响研究深入期阶段的文献,对其进行分析总结,为未来进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以期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一、旅游对环境影响研究的时间进程和空间地域
(一)旅游对环境影响研究的时间进程
旅游环境的概念在国内并未形成统一定论,一般指旅游地的自然生态环境,也有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给出了其他的定义,如旅游环境包含旅游地的人文、社会环境等。国内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对旅游的环境影响展开相关研究,大致经历了探索期、发展期、深入期三个阶段。探索期(1980—1994年)研究成果较少,当时环境资源丰富,破坏较少,学者们的关注点在经济发展上。他们主要针对旅游对环境的影响进行描述性研究,调查旅游景区的环境质量,探讨影响景区环境的因素等。发展期(1995—2005年)研究成果逐步增多,这一时段旅游对自然的破坏导致出现了较大的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让人们开始关注旅游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们引入了多种研究方法和理论进行研究。深入期(2006—2019年)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越来越全面,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和对环境的高关注度使得旅游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成果众多,其中定量研究数量增幅较大,研究内容不断深入,研究方法趋于成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旅游业向绿色发展转变。
(二)旅游对环境影响研究的空间地域
学者在研究地域上大多聚焦于某个旅游景区,较少对大、中地理范围的旅游区域进行研究。这说明当前的研究还是以具体的旅游景区为主要对象,关注的是单个景区中旅游对环境的影响。研究景区涉及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对山地景区的研究占比较大。山地景区一般位置偏僻,经济条件较差,交通不够便利,但同时其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旅游业是这些地区的优先选择。而当景区的旅游密度不断加大时,旅游发展和资源保护的矛盾就会显现出来,并成为普遍关注的问题。全婷婷[1]研究了天山天池景区的土壤磁学响应问题,分析了旅游活动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发现主要影响因素是旅游交通和服务设施。另外,也有学者对草原景区、江海湖泊景区、村落景区等其他类型的景区进行了研究。孙琨等[2]通过研究草原上各种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机制发现休闲度假对环境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游览观光,再次是文化参与。葛好磊[3]以三明泰宁水利风景区和庐山西海水利风景区为例,建立了旅游对水利风景区水环境影响的评价体系并研究了水利旅游对水环境的影响。李梦微[4]以桠溪镇为例,从物质(空气、水、土壤等)和意识(村民环保意识)两方面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高科[5]以美国国家公园为例,研究了以旅游开发为中心的管理政策衍生的环境问题。
在大、中地理范围的区域研究方面,研究对象主要以城市区域为主,分析旅游活动和开发建设对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林剑峰[6]发现厦门市不同类型的体育旅游项目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存在差异。李雪[7]分析了青岛市近20年来的旅游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认为青岛市旅游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压力处于超出其承载力但仍可控制的范围。
二、旅游对环境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方法
(一)旅游对环境影响研究的理论基础
研究旅游对环境影响的学者们来自多个学科领域,因此研究的理论视角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主要有旅游地理理论、规划理论、环境伦理理论、生态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绿色发展理论等。多位学者利用旅游地理和规划方面的理论进行了环境影响评价分析。张晓娅[8]从城市规划角度构建了城市旅游用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并以丽江市为例,评价了其旅游产业土地利用规划,发现规划的实施对环境影响较小。刘志英[9]基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发现在旅游的不同发展阶段,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感知的关注程度和态度存在差异。部分学者用生态环境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对旅游环境影响进行了研究,例如运用生态补偿理论、生态健康理论等,将经济、社会和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发展系统。杨桂华和李鹏[10]以生态足迹理论构建了“四体旅游系统模式”,从而对旅游者进行环境教育,对旅游目的地生态消耗进行衡量,对旅游业的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对旅游环境影响进行测度。Scott[11]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角度论述了旅游发展与环境变化的关系。Pope等[12]从可持续发展理论出发,提出了对旅游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价的五个维度。此外,Li等[13]用物理学的孤岛效应理论建立了旅游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
(二)旅游对环境影响研究的实证方法
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对旅游的环境影响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方法被引入,如事实调查法、模拟实验法、监测观察法等。研究从早期的定性描述向定量评价发展。目前国内主要用事实调查法研究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利用科学技术来调查旅游地的实际环境状况并进行分析评价。在旅游开发和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刘静霞和罗明义[14]运用层次分析法分析了云、贵、川三省的旅游环境影响水平。祝修高等[15]借助RIAM模型对山岳型景区的旅游开发和活动进行了生态环评。赵红霞和张秀卿[16]采用直觉模糊多属性决策方法,建立了旅游对沙漠公园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模型。Mikayilov等[17]重新评价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采用时变系数协整(TVC)方法调查了旅游发展对生态足迹的长期影响。在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方面,黄世光等[18]以矩阵法建立环境影响因子识别矩阵,再根据专家咨询系统和层次分析法定量评价了大喀纳斯景区旅游总体规划的环境影响。陈彤[19]引入了DPSR模型来进行旅游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对于环境问题的解决,学者通常进行应用型的实证研究,主要以某个旅游地为例,通过研究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来分析旅游对环境的具体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部分学者聚焦于少数民族地区,调查了旅游地居民关于旅游的自然生态环境影响的感知情况[20]。也有学者研究了乡村旅游地居民、城市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环境影响的感知,例如肖林等[21]从居民环境感知和环境监测角度分析了扬美古镇的旅游环境影响。王忠福和张利[22]以大连为例,运用结构方程研究了居民对环境影响因素的感知。罗盛锋等[23]则在少数民族旅游地,以游客为对象,研究了游客对环境影响的感知和行为的关系,拓展了研究对象。
三、旅游影响环境的因素和结果研究
(一)旅游影响环境的因素
旅游对环境产生影响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学者们主要从游客活动、旅游项目开发、旅游交通建设、旅游废弃物处理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其中游客活动和旅游项目开发建设被认为是旅游影响环境的最重要因素。Regnerus等[24]研究发现旅游步道的建设会影响景区的环境质量。杨骏[25]从环境地质学的视角,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澳门填海造地对旅游自然环境的影响。Mayor和Tol[26]指出,交通运输、旅游住宿、旅游活动会引起旅游环境质量变化。赵早[27]在探究青秀山旅游者的时空分布规律及行为特征后发现,工作日旅游活动对风景区的影响小于周末。刘世栋和高峻[28]根据灰色关联识别模型发现旅游影响水域环境的最大因素是以水上自行车、皮划艇等为主的水上游乐项目,最小因素是水上舞台活动和观海踏潮活动。Beunen等[29]认为游客的集中出游和突然增多会对旅游地自然环境造成巨大破坏。Caric和Mackelworth[30]调查了地中海旅游邮轮的排放物对海域环境的影响。Michailidou等[31]评估了向游客提供交通和住宿服务所带来的环境负担。此外,还有学者研究了旅游废弃物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32],如游泳、划船等活动和游客留下的废弃物对水资源造成的污染。在环保受到广泛关注的情况下,有学者提出可以通过实施环境税[33]和规范游客环境行为[34]来加强旅游地自然环境的保护。
(二)旅游影响环境的结果
旅游开发建设和旅游活动对环境影响的结果主要表现在旅游地的土壤、水、动植物、空气等自然环境因子的变化上。国内外学者在这些方面通过定性和定量研究来分析,然而较少研究环境数学建模、环境影响机制、环境变化规律等深层次的问题。
1.旅游对土壤环境的影响
土壤环境因子因其变化的直观性和检测的简便性而较早受到关注,涉及影响结果的研究基本都会关注该因子的变化。旅游对土壤的影响主要在土壤容量、土壤含水量、土壤理化性质等方面,一般表现为土壤侵蚀、盐碱化、裸露化、水土流失等。杨跃东[35]以雾灵山自然保护区为例,研究了旅游开发对土壤含水量、环境容量、物理性状、重金属含量的影响。李飞和刘敏[36]论述了滑雪旅游对山岳自然环境的破坏,发现人工雪融化后地表径流加大会造成水土流失。李鹏等[37]综合论述了旅游活动对土壤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和土壤生物活动等方面的影响。付恒阳[38]分析了土壤受旅游活动踩踏后的反应,并提出了保护措施。
2.旅游对动植物的影响
因为动物大范围活动的特点以及对其检测的专业性要求增加了检测成本,对动物进行研究较为困难,研究进展较慢,故对植物的研究要比对动物的研究多,但对两者的研究都较少在较长时间序列上进行连续监测和跟踪。旅游对植物的影响主要在植物群落、植物覆盖度、生物多样性等方面,一般表现为植物密度降低、植被破坏等。旅游对动物的影响主要在动物群落、动物迁徙、动物栖息地等方面,一般表现为动物种类和数量减少、栖息地被破坏、动物活动减少等。吴子剑[39]以城市森林公园为例,研究了不同类型和强度的旅游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发现游客践踏会导致植物受损并改变其生理代谢功能。Kuvan[40]指出修建旅游设施会造成森林砍伐加剧并出现森林破碎化的后果。贾铁飞等[41]对比了旅游节事活动前后的指标,发现节后草本盖度、物种多样性信息指数等指标降低,植被群落出现退化,植被景观质量下降。Doiron和Weissenberger[42]指出潜水旅游给珊瑚礁和红树林的生态结构造成了压力。Ballantyne等[43]研究了旅游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3.旅游对水环境的影响
水环境以往一般是在以湖泊江河为研究对象时会考虑到的环境因子,但随着生产生活中对水资源的需求增大,水环境逐渐被列为研究关注的重点因子。旅游对水环境的影响主要在水质、水体的变化上,一般表现为水质污染、水资源短缺、水中垃圾增多、净化能力变差等。徐勇和黄欣[44]总结了海滨旅游对环境造成的生态损害、生境破碎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负面影响。杨静芬[45]以洱海为例,研究了旅游活动对湖泊水体生态环境的影响。杨异婷[46]调查了水环境中的pH值、电导率、化学需氧量等指标对旅游活动的响应。
4.旅游对空气环境的影响
由于受技术的限制和空气流动性的影响,同时缺乏对定点位置的长期监测,当前关于空气环境因子的研究较少,只有一些简单基础的测量。旅游对空气的影响主要在空气温度、湿度、成分的变化上,一般表现为二氧化碳增多、大气污染等。Percy和Karnosky[47]发现旅游使得美国和加拿大国家公园的能见度降低,臭氧含量和氮沉积增加。张宏等[48]提出控制气态废弃物排放能减弱旅游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如减少驶进旅游区的汽车数量、采用清洁能源等。Azam等[49]研究发现大量的游客会增加化石燃料的消耗,从而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周长春等[50]通过测量沂源九天洞空气温度、湿度、水化学特征等环境因素研究了旅游对洞穴环境变化的影响,发现人为条件对洞穴环境的影响超过自然条件。Alam和Paramati[51]则在调查中发现旅游投资可以通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来改善环境质量,同时研究了旅游对空气环境的正面影响。
四、述评和展望
在我国旅游业由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绿色、低碳、可持续等理念逐渐成为旅游发展的共识,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体现。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重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成为研究热点。可持续发展理论下旅游和环境应做到协调发展,不应过度地发展旅游而破坏环境,也不应一味地强调环境保护而拒绝任何形式的旅游开发建设。旅游发展和环境保护并不是互相矛盾的,两者可以有条件地达成统一,可以利用环境保护形成的优质资源来构建旅游地的核心吸引力,利用旅游发展的经济收益来保护环境。
(一)研究述评
1.对旅游的负面环境影响研究多,正面环境影响研究少
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有正面和负面之分,正面影响主要是旅游发展能促进环境的改善、加强环境保护教育等,负面影响主要是旅游开发建设和活动会使旅游地出现环境破坏、生态污染等问题。目前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旅游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少涉及正面影响。旅游地环境数据的变化显示了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为负面影响,同时在旅游对环境的影响中,负面影响更容易被观察和检测到,研究负面影响具有较高的可操作性,因此大量国内外学者对负面影响开展了研究。
2.对旅游环境影响的评价多,对策研究较少
目前大部分研究处于发现问题阶段,建立了一系列关于森林、湿地、沙漠等景区的旅游环境影响评价体系,通过旅游地的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来对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造成的环境破坏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客观监测旅游环境的变化。然而这些研究大多针对个例,少有文献能提供具有普适性的环境改善对策,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在探索之中。从由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路径来看,缺少解决影响环境问题的对策和机制研究,如旅游环境变化调节机制、游客环境行为控制机制等,缺乏对环境变化的预测研究,旅游对环境影响的研究成果对旅游地的实践意义不明显。
3.影响的后置结果研究较多,前置因素研究较少
目前较多文献研究了旅游开发与旅游活动带来的环境影响,分析了各自然环境因子对旅游的响应,以便管理者认识环境现状、协调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却较少从整个旅游系统出发,研究各因子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对旅游系统的单因子研究居多,多因子研究较少。如在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中,现有文献大多是研究“游”“行”等少数几个前置影响因素,缺少综合性的环境变化和影响机理研究,对旅游环境影响的前置因素分析较少,因此需要研究更多的旅游影响环境的因素,探讨各部分的具体影响,以便有针对性地提供管理启示。
4.研究范围多在旅游活动区域,非旅游区域研究较少
旅游造成的环境影响具有扩散性,会影响到其他非旅游区域。目前对旅游环境影响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旅游活动区域,探讨该区域内的环境变化,较少研究非旅游区域的环境变化,没有监测旅游区域的环境变化对于整个区域环境的影响是否显著。随着自然的自我修复,旅游区域的环境影响在长期是否会弱化从而使旅游区域环境与整体环境达到一致,对这些问题尚未有深入的研究。在研究周期方面,较少有长期的监测研究,环境数据的时间代表性不强,对环境影响随着时间的长期作用是否会自动消减缺乏分析。当前研究尚未建立旅游与环境的平衡机制,未探索出让自然环境和资源在旅游发展中充分发挥价值的有效方法。
(二)研究展望
1.进一步分析旅游的正面环境影响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旅游的正面生态环境效应不容忽视。旅游目的地系统是一个包含经济、社会和环境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当前已有学者研究了旅游对经济和社会的正面影响,因此后续的研究既要重视旅游的负面环境影响,以提醒旅游地的经营管理者关注旅游地的环境变化,促进协调发展,也要重视旅游的正面环境影响,探讨可持续的旅游发展模式。在研究旅游对环境的影响时应进行全面的分析,探讨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的交织和补偿,合理地进行生态保护,避免只强调环境保护而浪费旅游发展的机会,以更科学的形式进行旅游环境管理,为旅游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效借鉴。
2.深入研究旅游影响环境的机制机理
明确旅游影响环境的机制机理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问题。除了整体性地评判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外,还需要结合旅游学和系统学的理论,将旅游这一整体系统分为各个子系统,深入研究各个旅游子系统对旅游地环境的影响,探讨不同的旅游要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比较强弱差异,厘清背后隐藏的关系机制,更具体地认识到旅游中的哪些因素对环境造成了影响、哪些因素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更深、影响机理是什么,从而对这些因素进行有效管理,控制这些因素对环境的影响,提升旅游环境管理效率,避免管理资源的浪费。
3.探讨旅游区域和周边区域的交互效应
环境具有自我恢复能力,同时旅游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扩散性。尤其是对于动物来说,环境影响会以生物链的形式在生态系统中流动。因此,后续的研究需要扩大研究的区域范围。针对旅游对环境的影响开展研究时,不能单单聚焦于旅游活动区域,要将研究区域以旅游活动区域为圆心逐步扩大,分析旅游对环境影响的扩散效应,明确旅游对环境影响的边界,从而更科学地划分旅游开发建设和活动的范围。同时,还可以运用反向思维研究非旅游区域环境对旅游区域环境的保护作用,达到以周边区域环境带动旅游区域环境恢复的目的。
4.强化旅游环境影响研究的实践指导意义
旅游环境影响的研究成果除了对旅游管理和环境管理理论有贡献外,还应当重视研究成果对旅游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环境管理的实践启示,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促进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统一。旅游环境管理涉及旅游、地理、环境等多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因此后续的研究需要加强多学科理论、方法的联系,基于旅游地的实际情况提出对策,构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体化模式,提高研究成果的普适性和针对性,使得旅游环境影响的研究成果能够真正地为景区的管理者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从而推动旅游地的环境保护,提升旅游环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