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赛马节研究综述
2021-05-18朱亚成
朱亚成
藏族赛马节研究综述
朱亚成
西藏民族大学体育学院,陕西 咸阳,712082。
目的:加强对藏族赛马节研究文献的梳理、归纳和总结工作,有助于厘清中国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历史脉络、主要成绩、存在问题及未来趋势,为藏族赛马节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文献计量、专家访谈、历史研究等方法对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历史回顾、现实反思和未来展望进行综述。结果和结论:历史回顾:藏族赛马节研究经历了萌芽(1981-2000)、探索(2001-2006)、发展(2007-2011)和完善(2012-至今)4个阶段。现实反思:主要成绩体现为在成果数量方面,相关研究逐渐增加;在研究方法方面,多种方法综合运用;在研究内容方面,主体研究较为完善;在研究对象方面,藏区赛马基本涉及。存在问题表现为在成果质量方面,创新性研究不足;在研究方法方面,定量和实证缺乏;在研究内容方面,拓展性研究不足;在研究对象方面,个案性研究居多;在研究背景方面,时政性研究偏少。未来展望:加强藏族赛马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研究质量和学术水平;注重藏族赛马节的定量和实证研究,完善藏族赛马节系列研究;关注藏族赛马节相关研究,深入对接经济、旅游、赛事、民俗;强化藏族赛马节的普遍性研究,深化藏族赛马节个案相关研究;提升研究者的自身水平和能力,紧跟国家政策方向和人民需求。
赛马节;藏族赛马;藏族传统体育
1 研究缘起:问题的提出
1.1 人民期待:举办藏族赛马节满足藏族人民对美好体育生活的向往
与其他游牧民族一样,藏族人民与马结缘,马视为藏族人民的亲密伙伴。马在藏族人民生活、生产和交通运输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马不仅是藏族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是藏族人民赖以生存的必备物质。藏族人民喜欢骑马,也喜欢赛马,赛马成为藏族人民娱乐生活和休闲生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从古至今,赛马伴随着藏族节庆活动和庆典活动。在西藏和其他藏区①,凡是大型的节日,赛马必不可少。赛马已成为藏族人民最持久、最普遍、最常见的群众性活动和集体性活动,并逐渐演变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具有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赛马文化[1-2]。藏族赛马节之所以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不仅是因为赛马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还在于赛马节是藏族人民的精神寄托。藏族赛马节的习俗丰富多彩,主要有欢庆丰收,恋爱的盛宴,竞技的舞台,祭奠天神、怀念先贤,赛马英雄的荣耀,草原的完美生活展示,物资交流的载体[3-4]。现如今,藏族地区长年累月、一年四季举办各种各样的赛马节,颇有影响力的赛马节有西藏自治区的藏北赛马节、江孜达玛节、当雄“当吉仁”赛马节、那曲赛马节等,云南的香格里拉赛马节,甘肃的天祝赛马节、甘南玛曲赛马节,四川的康定赛马节,青海的盘坡赛马节等等。藏族地区赛马节的举办极大地满足当地藏族人民的健身、娱乐、社会交往的需要,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当地藏族人民的经济收入和幸福指数。进入新时代,藏族人民对赛马和举办赛马节有了新的期望和寄托。赛马节不仅要承担满足藏族人民对美好体育生活的向往,还要承担一些经济和旅游以及社会交往的功能。正如藏族学者嘎玛尊追桑布[5]2018年在《“古道游牧情,奔向新时代”——2018年“当吉仁”赛马节》一文中写到“赛马节集文化旅游、民间文化、体育竞技、休闲旅游、物资交流等众多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空间”。有鉴于此,加强藏族赛马节研究的文献梳理,有助于强化赛马节的理论基础,为新时代藏族人民举办赛马节提供理论支撑,并满足藏族人民对美好体育生活的向往,体现了国家对少数民族的关怀和以人为本的准则和期待。
1.2 国家认同:藏族赛马节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
赛马,藏语为“达久”,是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的产物[6],体现了藏族人民的民俗特征和生活习惯。藏族赛马节有着深刻的社会根源,打上了藏传佛教的烙印,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民族团结和民族认同。赛马倡导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比赛竞争、拼搏精神、公平公正”与当前社会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要内容一脉相承,体现了国家认同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举办藏族赛马节(1)体现了民族认同,强化了藏族人民的集体意识和主人翁精神;(2)体现了国家认同,藏族属于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对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发挥着积极功效。藏族赛马节自古以来就承担着统一思想、加强团结、笼络人心的任务,赛马节的举办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印上了统治阶级的印记。加之赛马节深受藏传佛教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为统治阶级加强内部团结提供了思想准备和文化来源。这说明赛马节自古就有加强民族团结、内部团结、凝聚人心的作用。学者张福慧[7]在硕士学位论文《安多藏族传统节日文化研究》中指出“赛马节成为当地传统的民间娱乐活动,成为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经济繁荣的平台”。这表明赛马节的举办维系着藏族人民的友好交往,同时促进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对于构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大有裨益。学者马宁[8]研究指出“虽然江孜达玛节是一个民俗文化节日,但是却在不同层面、不同场合体现国家意志和国家权力”。这表明藏族赛马节的举办是体现国家认同的体现。由此可见,加强对藏族赛马节研究的文献梳理,是对举办藏族赛马节的积极推动,同时体现了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符合社会的主流意识和国家的统一团结。
1.3 理论创新:藏族赛马节理论研究的滞后要求加强赛马文化的创新
2019年8月10日,国务院办公厅[9]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在其战略任务中专门提及“加强优秀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推广和创新,推进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的挖掘和整理”。这是从国家层面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出的要求,加强项目和理论的挖掘、整理和创新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同时在体育总局、国家民委[10]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中也曾提到“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性研究和应用性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对藏族赛马节的理论研究,明确了藏族赛马节理论研究和理论创新的重要性。国家相关文件和政策的出台为藏族赛马节理论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强调藏族赛马节理论创新刻不容缓。与此同时,目前,学术界关于藏族赛马节的研究和探讨相对薄弱,理论和学术成果相对较少。笔者以“藏族赛马”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上检索,一共检索相关文献199篇,检索日期为2019年10月12日。笔者以书名“藏族赛马”进行图书检索,一共检索相关图书2本,即为《藏族<格萨尔·赛马篇>歌曲研究》和《史诗<格萨尔>中的体育文化普查与研究》。笔者详细阅读了这2本书,发现与藏族赛马节的关联度不高,对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学术价值不大。这表明目前关于藏族赛马的研究相对滞后,藏族赛马理论研究的滞后已经影响和制约了藏族赛马节实践的发展。综上所述,国家政策文件的推动和藏族赛马节理论研究的滞后客观上要求加强赛马文化的创新和赛马文化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藏族赛马节研究文献,主要从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历史回顾、现实反思和未来展望进行综述。根据笔者搜集到的资料和文献,考虑到学术价值和相关程度,笔者以郭友松[11]1880年在《益闻录》第32期发表的题为《赛马论》为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开端,以笔者和学生赵春来[12]2019年8月在《文体用品与科技》第15期发表的题为《西藏当雄县当吉仁赛马节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为结尾,在1880-2019年的有关藏族赛马节的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但是由于统计资料的难度和文献时间的跨度,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1981-2019年199篇藏族赛马节文献为研究对象(后文有详细的解释和说明)。此外,结合藏族赛马节发展实际补充和完善相关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利用Google检索、CNKI检索、读秀、百链等检索系统上搜集有关藏族赛马节的文献和书籍。重点阅读和藏族赛马节相关的学术论文、硕博论文和新闻报道。
2.2.2 文献计量法 为了方便读者和今后的研究人员对藏族赛马节研究有一个直观明了的认识,在对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历史回顾中,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相关指标分析、发文年度分布、文献类型、研究主题、核心作者、发文媒介、发文机构、基金项目等8个方面进行量化分析,采用量化指标全面展现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历史概貌。
2.2.3 专家访谈法 制定访谈提纲,就藏族赛马节研究综述相关问题咨询国内的专家和学者,并对论文框架和研究思路与专家学者进行商榷,虚心听取专家学者的意见,完善本文的行文思路和研究重点。
2.2.4 历史研究法 在对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历史回顾和现实反思中运用历史研究法对其进行脉络梳理和整理研究成果及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3 历史回顾:藏族赛马节研究进展
3.1 藏族赛马节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分析
由于藏族赛马节的文献众多复杂,且不同的检索方式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加之个人的时间、精力和能力有限,为了保证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学术性和数据统计的方便、准确,本研究选取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藏族赛马节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分析,故此说明。虽然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样本量和统计来源,可能造成误差和统计结果的失真,但选取CNKI收录的文献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折射出藏族赛马节的研究概况。利用CNKI,采用主题“藏族”并含“赛马(节)”,精确查找,检索日期为2019年10月12日,一共检索相关文献199篇。根据检索的最终结果分析,藏族赛马节研究的时间范围确定为1981-2019年。对选定的199篇藏族赛马节文献采用文献计量学特征分析。
3.1.1 相关指标分析 对选定的199篇藏族赛马节研究文献进行指标分析,绘制表1,主要指标有文献数、总参考数、总被引数、总下载数、篇均参考数、篇均被引数、篇均下载数和下载被引比等8个维度,详细数据见表1。
表1 1981-2019年CNKI收录的藏族赛马节文献指标分析
3.1.2 发文年度分布 根据发文年度分布,绘制图1。由图1可知,1981-2019年藏族赛马节研究整体上呈现稳步上升的趋势,藏族赛马节研究的文献年度分布如下:1981年1篇、1985年2篇、1986年1篇、1987年3篇、1988年1篇、1990年1篇、1991年1篇、1994年4篇、1995年1篇、1996年1篇、1998年2篇、1999年3篇、2000年1篇、2001年9篇、2002年4篇、2003年3篇、2005年6篇、2007年9篇、2008年8篇、2009年6篇、2010年7篇、2011年7篇、2012年15篇、2013年17篇、2014年12篇、2015年12篇、2016年11篇、2017年7篇、2018年16篇、2019年6篇,合计199篇。其中,在1981-2019年之间有1982年、1983年、1984年、1989年、1992年、1993年、1997年、2004年这8年没有一篇文献发表,其他年份均为文献发表。在这其中2013年发表的文献数量最多,达到17篇。从整体来看,21世纪以前,藏族赛马节研究文献增长缓慢,且有很多年份没有任何文献发表。21世纪以后,从2001年开始,藏族赛马节研究文献增长较快。2012年以后进入高速增长阶段。藏族赛马节研究文献符合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即缓慢增长到快速增长再到高速增长的趋势。
图1 1981-2019年CNKI收录的藏族赛马节文献年度分布
3.1.3 文献类型 根据文献类型,绘制图2。由图2可知,藏族赛马节文献类型有期刊、会议、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年鉴等5种形式,每种类型分别为期刊150篇、会议2篇、硕士学位论文23篇、博士学位论文9篇、年鉴15篇,合计199篇,每种类型占比分别为75.38%、1.00%、11.56%、4.52%和7.54%,合计100.00%。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藏族赛马节文献类型以期刊论文为主,其次是硕士学位论文和年鉴,博士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相对较少。
图2 1981-2019年CNKI收录的藏族赛马节文献类型分布
3.1.4 研究主题
图3 1981-2019年CNKI收录的藏族赛马节研究主题分布
图4 1981-2019年CNKI收录的藏族赛马节研究关键词共现网络
根据研究主题,绘制图3。由图3可知,当前藏族赛马节研究主要集中在赛马活动、赛马节、民族传统体育、权利主体、马术运动、赛马文化、格萨尔、传统体育项目、赛马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运动、跑马射箭、艺术节、当雄县、河南县等展开,这既是当前研究的重点,也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此外,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也可以全面反映当前的研究主题和热点,详细见图4。由图3和图4可以看出,关于藏族赛马节的活动、藏族传统体育、少数民族体育、赛马文化是目前研究的主题和关注的焦点,在地方赛马节研究中当雄县和河南县以及玛曲县研究较多。此外,关于《格萨尔》史诗中的赛马也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3.1.4 核心作者 根据核心作者,绘制图5。根据普莱斯定律,本研究把发文在2篇和2篇以上的作者称为核心作者,核心作者一共11位。其中四川民族学院刘进彬、西北民族大学谢智学、四川民族学院胡玖英等学者发文量较大,皆为3篇,其他学者如孙德明、郑一凡、康帆、周恩明、耿彬、旺宗、于晋海、宋天亮、陈国余等发文为2篇,其他未统计的学者为1篇。在核心作者中,有旺宗一名藏族学者,其他学者非藏族学者。核心作者的单位中以民族大学(学院)为主,其他如体育类专业院校尚未入围。此外,对发文作者进行作者合作网络分析,可以清晰地观察目前藏族赛马节研究作者的联系密切程度和亲密合作关系。根据作者合作网络分析,绘制图6,由图6可知,目前关于藏族赛马节研究作者之间的合作较为零散,作者之间的深入合作有待加强。
图5 1981-2019年CNKI收录的藏族赛马节研究核心作者分布
图6 1981-2019年CNKI收录的藏族赛马节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分析
3.1.5 发文媒介 根据发文媒介,绘制图7和图8。图7为主要发文媒介,图8为整体发文媒介(年鉴除外)。由图7可知,目前藏族赛马节研究发文媒介主要有《体育文化导刊》《中国民族年鉴》《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国西藏(中文版)》和其他发文媒介。这表明现阶段藏族赛马节相关文献主要刊登在《体育文化导刊》和《中国民族年鉴》等。通过进一步深入分析,《体育文化导刊》刊登的藏族赛马节主要以学术性论文为主,且大多数研究质量较高,尤其是四川民族学院陈波老师发表的题为《藏族赛马的发展与传承》和西藏民族大学杨建军老师发表的题为《当雄“当吉仁”赛马会文化研究》等论文,对于藏族赛马节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而《中国民族年鉴》刊载的多为报道性文献,如刘佳老师发表的题为《马域格萨尔文化旅游节传统赛马会》和《甘肃省甘南州玛曲县第八届格萨尔赛马大会》,又如纪学榆老师发表的题为《格萨尔千周年赛马大会》和《中国玛曲第三届格萨尔赛马大会》等等。这些文献注重宣传和记录,学术参考价值不大。
图7 1981-2019年CNKI收录的藏族赛马节主要发文媒介分布
图8 1981-2019年CNKI收录的藏族赛马节载文媒介
3.1.6 发文机构 根据发文机构,绘制图9。由图9可知,藏族赛马节研究机构主要有西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四川民族学院、兰州大学、中央民族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西藏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新疆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甘肃民族师范学院和上海体育学院等,其他单位发文相对较少。由此可以看来,藏族赛马节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藏区”(藏区,详细见后文解释①)高校,在统计中的12个单位中,“藏区”高校有西藏大学(西藏自治区)、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四川民族学院(四川省)、兰州大学(甘肃省)、成都体育学院(四川省)、西藏民族大学②(西藏自治区)、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西北师范大学(甘肃省)和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甘肃省)等9所高校,是藏族赛马节研究的主阵地。
图9 1981-2019年CNKI收录的藏族赛马节发文机构分布
3.1.7 基金项目 根据基金项目统计数据得知,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基金项目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篇、四川省教委重点科研项目3篇、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篇、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篇和其他基金项目181篇。各类基金项目分别占比6.5%、1.5%、0.5%、0.5%和90.5%,合计100.00%。这表明现如今藏族赛马节研究主要依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和地方基金项目资助。
3.2 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历史阶段特征分析
赛马的研究历程是一个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走向成熟、不断继续深入研究的过程。李品林、夏宏武[13]对我国赛马研究进行划分,将我国赛马研究分为一般分析和多元分析两个阶段。这样的划分有其合理性,赛马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是基于研究方法的不断更新、研究内容的日益广泛、研究视角的逐渐开阔,对本研究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划分有着很好的借鉴价值和参考价值。本研究根据藏族赛马节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分析,结合普赖斯文献指数增长规律和普赖斯曲线对藏族赛马节研究的文献进行历史阶段划分和特征分析,用具体的文献数据反映当前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历史阶段,然后根据每个历史阶段的内容反映藏族赛马节的研究历程。
根据前面的统计,截止2019年10月12日,目前关于藏族赛马节研究的文献一共199篇。从1981年7月田恒江、周德广[14]两位学者在《瞭望》杂志上发表的题为《藏族宝马趣闻》为研究开端,到2019年8月赵春来、朱亚成[12]两位学者在《文体用品与科技》期刊上发表的题为《西藏当雄县当吉仁赛马节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为时间截止点,对1981-2019年间的199篇藏族赛马节研究文献进行历史阶段划分。笔者尝试性将1981-2019年藏族赛马节研究划分为萌芽、探索、发展和完善4个阶段,并指出每个历史阶段的特征(见图10和表2),不足之处和错误之处与各位专家和读者探讨,恳请多多指正。
图10 1981-2019年CNKI收录藏族赛马节研究文献的阶段划分
表2 1981-2019年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历史阶段特征
3.2.1 藏族赛马节研究的萌芽阶段(1981-2000) 自从田恒江、周德广[14]在《瞭望》杂志上发表《藏族宝马趣闻》以来,关于藏族赛马节的宣传报道和心得体会的散文、随笔开始呈现在期刊和杂志上。田恒江、周德广两位学者以参加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一年一度的传统赛马会为主线,详细介绍了赛马会的历史和起源,和纪念文成公主有关。次仁平措、耿予方[15]两位学者在《民族文学》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赛马场上》,记录作者在昂仁大草原举行的芒拉全区赛马会上的心路历程和所见所闻。随后,学者黄锡景[16]在《新闻爱好者》上发表题为《赛马会见闻——藏北高原记者生活散记之四》,以作者参加的那曲地区赛马会为线索,讲述作者的现场感受。后来的学者陆续发表了《高原赛马会》《藏北赛马会》《草原盛会“赛马节”》和《羌塘赛马会》等[17-20]叙述性报道和文献。这个阶段的报道性文献以作者亲自参与赛马节的心得体会和所见所闻为主。另外,这个阶段的学术论文主要是基于史诗《格萨尔王》,探讨《格萨尔王》中的赛马[21-23]。如西藏民族学院(2015年更名为西藏民族大学)廖光辉[24]在著作《神奇壮阔的画面,血肉丰满的形象——<格萨尔王传·赛马七宝>中赛马章节赏析》专门论述了格萨尔与赛马之间的故事,其中通过赛马选拔领袖是藏族赛马节的起源之一。2000年2月藏族民族体育研究代表性学者丁玲辉在《西藏民俗》中发表题为《西藏藏族的赛马》一文,专门论述了西藏藏族赛马的起源、历史,并指出在西藏高原,赛马对牧民的吸引力不亚于世界杯足球赛[1]。在西藏和其他藏区,赛马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活动内容丰富,深受广大藏族人民的喜爱。这是藏族赛马节研究从萌芽阶段到发展阶段的一个标志,对于后人研究藏族赛马节具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综上所述,1981-2000年是藏族赛马节研究的萌芽阶段,此阶段多为报道性研究文献,且主要以作者亲自参加藏族赛马节的感受和心得为主,偏重宣传和游记,学术性文献主要以史诗《格萨尔王》为依托的对藏族赛马节进行相关研究。
3.2.2 藏族赛马节研究的探索阶段(2001-2006) 进入21世纪之后,尤其是从2001年之后,藏族赛马节研究文献增长较快,仅2001年就有9篇文献发表,首次出现了一个发文小高潮。从2001年之后,藏族赛马节研究进入探索阶段。此阶段开始有多种类型的文献发表,涉及到期刊、年鉴、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研究主题也比之前萌芽阶段有所丰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藏族赛马节和赛马文化有进一步探究。杜莉梅、马汉钦[3]两位学者在在丁玲辉的基础上对藏族的赛马节与赛马文化作了进一步研究,从多个维度、多个层面全面概括了赛马节,给赛马节作了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义,①赛马节含有集会成份,即农牧民休闲之余的集会;②赛马节言外之意包含场所,即为农牧民提供交流农牧业生产经验的场所;③含有展示之意,即赛马节是藏民族精神的展示。同时还指出赛马已成为古往今来藏民族最持久、最普遍的群众性活动,并由此创造了藏民族世俗文化最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赛马文化。
(2)对藏族赛马节涉及的地域范围更加广泛,由之前主要专注西藏赛马节拓宽到“藏区”赛马节,包括西藏的那曲赛马艺术节[25]、当雄赛马节[26]、江孜赛马节[27-28],四川理塘赛马节[29],青海玉树赛马会[30],甘肃甘南玛曲赛马节[31],云南香格里拉赛马节[32]、迪庆塔城藏族赛马节等。这段时期加大了对“藏区”赛马节的宣传,尤其是除西藏自治区以外的其他“藏区”赛马节的报道。
(3)藏族赛马节出现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分类和旅游之中。2001年芦平生[33]在《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群分类及其特征》一文中指出藏族赛马受藏传佛教的影响,是一种草原游牧文化。2001年郑家福[34]的研究指出藏族的赛马活动在每年秋收前的“望果节”期间,分为长赛程的跑马比赛和跑马拣哈达以及跑马射箭等项目,提出利用藏历年、望果节等节庆活动大力宣传和推广赛马节。由此可以看出,藏族赛马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并归纳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中,并开始探讨藏族赛马的特征和属性,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和飞越。藏族赛马节开始与节庆体育、文化旅游等紧密相连,逐渐丰富和拓宽了藏族赛马节的内涵和范围,同样也是一个进步和提升。综上所述,2001-2006年藏族赛马节研究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探索阶段,这对于后续开展藏族赛马节的研究是一个提高和准备。
3.2.3 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发展阶段(2007-2011) 2007年是藏族赛马节研究的一个关键年份,2007年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安红燕[36]完成了以“藏族赛马节”为主题的硕士学位论文。安红燕运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观察、逻辑分析等方法对西藏当雄县赛马节的现状和发展进行系统研究,并创造性提出赛马节发展构想③,这对后续藏族赛马节的开展提供了较高的理论参考价值。“藏族赛马节”硕士学位论文的完成意味着藏族赛马节研究进入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发展阶段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是运用社会学、文化学等理论研究藏族赛马节,藏族赛马节研究的理论水平和层次逐渐丰富和多样。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徐明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分析了玉树赛马节,认为玉树赛马节作为整个藏族文化的缩影和展示,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娱乐性与趣味性、群众性与广泛性的特征,同时还指出玉树赛马节具有社会交往的功能、社会化功能、社会调适的功能、社会控制的功能和文化信息储存的功能[36]。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杨英杰运用文化学的理论和知识对玛曲赛马节的文化功能进行探究,认为玛曲赛马节的文化功能有英雄崇拜和民族凝聚、社会交往和社会调控、文化传承和社会娱乐等[37]。索南求着[38]认为玉树马术有娱乐性、健身性、传统性和艺术性的文化特点。陈绍艳等人[4]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马术运动的制约因素有儒家文化、道家思想及佛、禅文化等。石丽琳[39]对《康定情歌》的情歌文化进行研究,研究指出传统的赛马文化是《康定情歌》产生的源泉。(2)是加强对藏族赛马节的个案研究,提高了研究的质量和深度。如对玉树赛马节的社会学思考,理塘县“八一国际赛马节”民俗节庆旅游管理初探,玛曲赛马节的文化功能探究等等。合作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周佩杰[40]对中国玛曲格萨尔赛马大会的现状和对策进行研究,旨在借助赛马大会等竞技的渠道使传统体育不断向各地广泛交流和发展。(3)是藏族赛马节与旅游、文化、节庆和史诗《格萨尔》等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加紧密。程冬梅等人[41]指出那曲赛马节是草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盛会。谢雪娇、马志华[42]以理塘县“八一国际赛马节”为例对少数民族民俗节庆旅游管理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在以原生态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突出精品和打造品牌、注重对旅游资源的保护等策略。2011年李品林、夏宏武[13]撰写了赛马的研究综述,这是对我国赛马研究的一次总结和回顾,赛马研究从单一走向多元,和赛马有关的赛马文化、旅游经济、节庆体育和史诗《格萨尔》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综上所述,2007-2011年是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发展阶段,藏族赛马节在多个领域和方面获得突破。
3.2.4 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完善阶段(2012-至今) 2012年党的十八大的顺利召开,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4年10月国发〔2014〕46号文件[43]的颁布,全民健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体育产业和体育消费迎来黄金发展时期[44-45]。其中在国发〔2014〕46号文主要任务第五条“丰富市场供给”中专门提及“大力支持发展马术等群众喜闻乐见的项目,打造一批有吸引力的区域性品牌赛事”。这为藏族赛马节的发展带来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全国藏族赛马节获得重生,极大推动了藏族赛马节的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2016年国家体育总局[46]颁布《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主要任务中专门论述“积极培育马术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运动项目”。《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全面引领“十三五”时期体育的发展,具有统筹和规划的作用[47]。2018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中强调“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创新,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交流,办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等[10]多项政策红利的措施,藏族赛马节的发展赢得多方面的支持和鼓励。
在此阶段,随着国家、政府、体育总局以及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西藏体育局等相关政策和文件的频繁颁布,极大地促进藏族赛马节实践的开展,藏族赛马节研究逐渐进入完善阶段。(1)首先,藏族赛马节的发文量逐年增长。在2012年之后藏族赛马节研究有大幅度的增长,特别是2012年、2013年和2018年出现了3个发文小高峰,2013年达到了顶点。期刊论文的发文量明显提高,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的发文数量增幅显著。研究藏族赛马节的学者逐渐覆盖整个“藏区”并且有向高等体育院校和民族大学伸展的趋势,呈现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2)藏族赛马节的理论研究逐渐深入,向纵深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赛马元素在音乐和音乐创造中的运用[48-50],藏族赛马在民俗节庆活动中的地位和角色[51-52],藏族赛马和藏族赛马文化的可持续发展[53-55],藏族赛马节的创新发展[56-57],藏族赛马节与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融合[58-59],赛马教材的建设[60]等等。综上所述,2012-至今是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完善阶段。藏族赛马节随着相关政策红利的释放,藏族赛马节实践的快速发展,藏族赛马节的理论研究会逐渐丰富和完善。
3.3 赛马相关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分析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是人文社科领域的最高资助,同时也是高校教师和科研院校科研工作人员向往的项目,在学术界和教育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代表着国家的政治方向,代表着社会的现实需求,引领着学术的思想潮流。通过对历年赛马相关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进行深入分析,可以较好地反映出当前赛马的关注程度。本研究通过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官方网站(www.npopss-cn.gov.cn)中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数据库”查阅了历年有关赛马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情况,制作表3。
表3 历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的赛马课题
根据表3的有关赛马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情况,笔者通过电话、邮件、网络和查阅相关文献等方式对项目主持人的前期成果和研究成果进行详细的调查、统计和分析,以此管窥赛马的研究进展。由表1的数据可知,目前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只有4项和赛马有关联,这反映从数量和总量来说,赛马相关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较少,相关研究人员不足,研究实力和研究基础薄弱,还没有将赛马研究上升到社会需求和人民关注层面,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有限。从立项情况来看,立项时间跨度较大,4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的年份分别为1998年、2012年、2017年和2019年;所在省区市依次为广东省、青海省、湖北省和西藏自治区;项目类别有青年项目、一般项目和西部项目,学科分类有体育学和中国文学,涉及到体育学科和文学学科;所属系统均为高等院校、其他学校。由此可以看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涉及赛马的立项年代跨度较大,1999年到2011年之间出现了明显断层。但是近几年立项明显增多,呈现较好的发展态势,涉及到体育学之外的学科文学,赛马关注度有所提升。
笔者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到立项的4位项目主持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其结果如下:陈树华学者是广州体育学院院长(1992-2003年),从课题立项时间来看,当时陈树华任广州体育学院院长。从中国知网(CNKI)查阅学者陈树华的文献中没有关于赛马研究,申报课题之前也没有相关学术论文的发表。从结项情况来看,只是完成了研究报告的撰写,没有赛马系列论文的发表,没有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和关注程度。学者巷欠才让是青海民族大学《格萨尔》研究所的专职教师,之前有着丰富的社会实践调研经验,主要集中在对史诗《格萨尔》的研究方面。在申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之前,没有发表赛马相关的研究。在结项之后出版了学术专著《史诗<格萨尔>中的体育文化普查与研究》[61],里面涉及到赛马的研究,但是没有发表赛马的学术论文。其后,巷欠才让再次获批2015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史诗<格萨尔>视觉文化的数字化保护与研究》,并没有对史诗《格萨尔》中的体育尤其是藏族赛马进行跟踪研究。学者李树屏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一带一路”背景对马术运动后备人才培养进行研究。目前发表的研究中主要是会议论文,偏重对赛马的生物力学分析,属于自然科学研究范畴,如《赛马生物力学研究新进展》[62]和《2000m速度赛马运动速度节凑分析》[63]等,尚未涉及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对人文社科中赛马研究的借鉴价值有限。学者朱亚成是西藏民族大学的青年教师,2019年获批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藏族赛马节品牌塑造研究,主要围绕藏族赛马节开展研究,目前已经发表一篇学术论文《西藏当雄县当吉仁赛马节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12]。围绕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指导学生赵春来申报的《西藏当雄县当吉仁赛马节开展价值及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190659004)获批西藏民族大学2019年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朱亚成占据天时地利,对藏族赛马节的资料获取方便,又可以深入实地参与调研。目前已经组织课题组成员在进行以“藏族赛马节”为主题的撰写和组稿,已完成6篇藏族赛马节系列论文的投稿。在今后的研究中,借助天时地利之便,加之个人努力勤奋,有助于产生藏族赛马节相关的系列研究成果。
综上所述,通过对历年有关赛马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立项情况的分析,国家和政府对赛马的关注度有所提升,资助项目数量有所增长。但是从获批的项目主持人来看,有关赛马的系列研究成果偏少,没有产生较大的学术影响力,不利于赛马理论研究的开展。但是随着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的颁布和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的发布,今后举办赛马节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将成为一种趋势,相关研究人员将随之增多,学术成果也会逐年增加。
3.4 藏族赛马节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分析
学位论文是为了完成专门学位申请而撰写的论文,在我国完成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有着完整的程序,需要通过专家开题、论文盲审和论文答辩等诸多环节,并且每个环节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一般持续时间长达2年到3年,甚至有研究生因为完成不了学位论文而延期毕业,故学位论文相对期刊小论文和会议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专门安排章节对藏族赛马节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进行分析,是为了更加具体、清晰地对当前藏族赛马节研究进展有一个细致的认识和把握。根据前面的藏族赛马节相关文献计量统计得知,藏族赛马节相关学位论文32篇,其中博士学位论文9篇、硕士学位论文23篇。笔者逐一对统计的32篇学位论文进行详细阅读,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12篇藏族赛马节相关的学位论文进行分析(见表4)。
表4 与藏族赛马节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基本情况一览表
注:学科分类参考了中图分类号,论文关键词从硕士、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中获得。
由表4可知,与藏族赛马节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发文时间分布主要集中在2006-2017年间,研究内容涉及到藏族赛马节的目的和起源、赛马历史文化、赛马组织形式、赛马比赛、赛马选手、藏族赛马节开展现状、影响因素和促进策略、民俗节庆中的藏族赛马节、《格萨尔》史诗中的赛马、赛马节民间体育赛事等。在选定的12篇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博士学位论文3篇、硕士学位论文9篇。学科涉及到体育学、文学、民族学和社会学等学科。授予学位单位有高等体育院校,如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和天津体育学院,有民族类大学,如中央民族大学和西北民族大学,有综合类大学,如苏州大学、兰州大学,有科研院所,如中国社会科学院。笔者对选定的12篇文献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主要有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法[64],实地调查法(田野调查法),访谈法,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问卷的设计、问卷效度检验、问卷信度检验、问卷的发放和回收),观察法,逻辑分析法,专家咨询法,个案分析法,跨文化研究法[65],综合分析法,归纳和演绎法,数理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法[38]等。
综上所述,从研究主题来看目前有关藏族赛马节的研究已经进入(硕士和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的视角,涉及到藏族赛马节的历史文化、功能价值、个案研究、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体育赛事、节庆体育和改进策略等。研究作者的地域分布较为广泛,研究作者单位分布呈现多样化,研究方法多元,出现较为新颖的研究方法,如跨文化研究法、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法等。论文关键词分布零散,尚未出现高频关键词。这是今后藏族赛马节研究应该努力的方向,要加强对藏族赛马节主体的研究和梳理,如藏族赛马节的历史渊源、目的和意义,也要向节庆体育和体育赛事方面转型。总之,目前,有关藏族赛马节研究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已经涉及到藏族赛马节研究的方方面面,今后要细化和拓展研究议题、更新研究视角、完善研究方法、注重理论探索和加强应用研究以及跨界研究。
3.5 藏族赛马节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
对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内容分析是反映当前藏族赛马节研究进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主要以藏族赛马节自身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未来展望为主线,对藏族赛马节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主要从藏族赛马节的起源与意义、藏族赛马节的特征和功能、藏族赛马节的主要内容、藏族赛马文化、藏族赛马节发展现状、藏族赛马节发展的影响因素、藏族赛马节的促进策略和民俗节庆中的藏族赛马等8个方面进行综述。
3.5.1 藏族赛马节的起源与意义 关于藏族赛马节的起源众说纷纭,目前学术界也没有统一的定论。不同“藏区”的赛马节,其历史起源也各不相同,这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赛马历史文化。目前关于藏族赛马节比较成熟的说法主要有:(1)起源于战争和军事训练。安红燕[35]对当雄“当吉仁”赛马节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分析,通过史料梳理,赛马节起源于战争,用于军事训练。(2)起源于人类生存的基本技能。次旦玉珍[2]认为赛马活动最初产生于藏族古代部落社会,骑射之术是藏族古代男子必学的基本技能。(3)起源于选拔首领。藏语有句俗话说:“印度国王是通过宗教仪式选的,岭国国王是通过赛马选的”。藏族的民族文化英雄格萨尔就是通过赛马夺魁而称王的。李军[66]认为体育活动为政治服务,以赛马为媒介,产生头领。(4)起源于藏族英雄格萨尔王。刘东平在其《草原盛会“赛马节”》一文中提到“云南迪庆藏族赛马节,相传它是沿袭藏族民族英雄格萨尔王时代的赛马盛况形成的”。(5)欢庆丰收。在藏族地区,藏族人民为了庆祝一年的牛羊丰收,通过举办赛马节来庆祝一年的好收成,盼望来年有个好彩头。此外,作为草原牧人年终的丰收庆典,人民欢聚在草原歌舞畅饮时,赛马是必不可少的助兴娱乐项目。(6)怀念先人,纪念先贤。相传江孜赛马节是江孜法王为纪念父亲每年祭祖而举办的赛马节。
藏族赛马节的意义主要有:(1)歌颂民族英雄。赛马节既是藏民族尚武精神的展示,也是歌颂本民族英雄人物的极佳场所。(2)愉悦身心。赛马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本身就具备体育运动的一般属性,即给参与者和锻炼者带来身心健康和身心愉悦。通过参加赛马比赛,一方面能体会比赛的激情,达到放松心情的目的;另一方面观看赛马比赛,也是一种精神的享受。陈波[67]通过对西藏古代休闲体育文化的研究,认为赛马是古代藏族人民最喜爱的一种休闲娱乐活动。时至今日,举办赛马节依旧起着满足藏族人民休闲娱乐的目的,依旧是藏族人民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和行为。(3)传承赛马的感恩情怀。王玺等人[68]对藏族的谚语“不饿肚子不知粮食宝贵,不经步行不知马恩重”进行分析,表达了藏族人民对赛马的民族情怀和感恩情怀。(4)期待时来运转、逢凶化吉。藏族学者旺宗[69]认为在藏族传统观念中,马总是与人的运气联系在一起,参加赛马活动的目的是为了时来运转、逢凶化吉。
3.5.2 藏族赛马节的特征和功能 藏族赛马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是藏族人民生产生活和藏族文化的集中展示。藏族赛马节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体育活动,具有民族和地域属性。徐明[36]运用社会学理论和方法对青海玉树赛马节进行分析,玉树赛马节作为整个藏族文化的缩影和展示,具有民族性与地域性、娱乐性与趣味性、群众性与广泛性等特征。同时玉树赛马节还有社会交往、社会化、社会调适、社会控制和文化信息储存等功能。刘进彬[6]对康定藏族赛马活动的历史进行探析,研究指出传统时期(1913-1949年)赛马活动的主体特征有以马为核心的生产生活资料,以县府、会首为主的组织形式,遵从民风民俗的参与动机,集体性的社会交往;变革时期(1950-1985年)赛马活动的主体特征有体育工作的政治推动、以集体性参与的体育竞赛、群众自发组织逐渐变成政府主导;调整发展时期(1986-至今)赛马活动的主体特征有以马为核心的社会功能减退、文化体育活动需求的多样性、群众体育发展的催化剂、以特色旅游推动经济的增长点等。朱亚成等人[12]认为西藏当雄县当吉仁赛马节的主要特征有民族性、地域性、娱乐性和趣味性。臧体轩[70]认为赛马节的社会功能随着时代的变迁在不断发展,由传统的选拔首领和象征权位向展示藏族牧民自我力量和风采转变。谢智学等人[53]认为玛曲“格萨尔”赛马大会有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发展区域经济等功能。李喜艳等人[58]指出那曲恰青赛马有民众性、独特性和多样性等特征,有文化价值、生存价值和民俗学价值以及旅游开发价值等众多价值。赛马节的社会功能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变迁,赛马节是展示体育竞技、传统歌舞、劳动场面、地理特征、文化魅力的集合体。同时,与赛马节同时举行的物资交流会和相关旅游活动,成为促进当地发展经济的有效举措。
3.5.3 藏族赛马节的主要内容 随着时间的推移,赛马节的活动内容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传统注重赛马的军事价值、竞争价值向娱乐、休闲和商业转变。普布多吉[71]对松宗赛马节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概况:迎请向巴佛像、赛马和马术表演、民间歌舞表演赛等。赤烈曲扎[72]在《藏族节日习俗》一文中指出“跑马射箭是西藏人民普遍爱好的体育活动,流行于广大的农牧区。广大农牧区群众乘此佳节,广泛从事物资交流,构成赛马节的一项重要内容”。藏族赛马节的内容在不断丰富和发展。李达伟等人[73]对藏族赛马的比赛项目和参赛项目进行总结,赛马分为长跑、短跑及快马折腰、迅跑中拔旗、捡哈达、挥刀斩旗杆、马上打靶射击等。谢智学等人[53]指出玛曲“格萨尔”赛马大会集赛马比赛、藏族传统体育项目和民俗活动于一体,并与旅游、经贸等产业紧密结合。赛马节与旅游、文化、商业挂钩成为新的趋势和导向。杨建军[74]对当雄“当吉仁”赛马会的主要内容进行概况:举办盛大的开幕式文艺表演,不同距离的赛马,走马比赛、马上拾哈达、马上射击、马术表演、赛牦牛、抱石头、拔河等比赛,当雄服饰展演,大型的藏族歌舞表演和物资交流大会等内容。赛马节已经演变成为藏族传统竞技比赛、现代体育元素和娱乐元素相融合、商贸经济为一体的空间综合体。王慧玲等人[75]对当吉仁赛马节的主要内容进行调研,包括马长跑、马中跑、马短跑、走马、跑马射箭、马上拾哈达、马上杂技等传统竞技体育文化项目;开展锅庄舞表演、时装表演、拔河、赛牦牛、抱石头等多项文艺活动。赛马节成为体育竞技、商品展销、旅游文化、物资交流的体育文化盛会,形成“文化搭台,体育敲鼓,经贸唱戏”的发展模式。此外,藏族赛马节还有游戏规则和比赛规则,张治林等人[76]甘孜州赛马运动的比赛规则有大跑、走马和看马技等。每项比赛都有明确的比赛要求、比赛规则以及对参赛选手的要求。此外,邓延良[77]指出藏族赛马节还体现平等化和平民化参与特征,所有人等能够骑马、射箭,都可以到江孜公开比赛。
3.5.4 藏族赛马文化 藏族赛马文化,经过历时的沉淀和时间的积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马是藏族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马的情感,藏族人民是浓烈和醇厚的。马在藏族的生活史和文化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78]。赛马是藏族人民喜爱的竞技娱乐活动,在藏族大型的节日里,赛马必不可少,有些节日甚至就是以赛马为主。由赛马带来的一系列马文化逐渐演进成赛马文化。丁玲辉[1]指出藏族赛马文化包括选马、驯马和赛马等。次旦玉珍[2]在丁玲辉的基础上继承和发扬赛马文化,补充道赛马节文化还包含对英雄的崇拜。西藏大学雷巍[79]对藏族传统马术运动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进行深入探究,研究认为马文化可以分为祭奠性、精神性、权利性、交往性、应用性和娱乐性,打消了马文化的整体依赖性。总体上看西藏马文化是向着应用性和欣赏性发展。同时指出西藏马文化形成与藏族传统马术运动形成和发展的渊源如下:(1)是神化和崇拜,史前祭祀活动的马文化与马术的形成;(2)是地位和权威,战争时期的马文化对传统马术的形成和发展;(3)是图腾和敬仰,藏传佛教的马文化对传统马术运动的推进;(4)是娱乐和欣赏:生活方式的马文化对西藏传统马术的形成和发展;(5)是力量和俊美:《格萨尔》中的马文化对传统马术运动的贡献。西藏大学刘甲翔、朱东东基于Flash的藏式赛马节游戏的设计与实现进行研究,研究认为藏式赛马游戏是一部具有藏式风格的赛马游戏,能够生动简捷的体现当代赛马文化[80]。
3.5.5 藏族赛马节发展现状和趋势 国家民族政策的扶持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推进以及“藏区”政府对赛马节的重新认识和定位,藏族赛马节的发展迎来千载难逢的历史契机。王慧玲、樊玮[74]认为申遗的成功为西藏当雄县当吉仁赛马节提供了新的机遇,赛马节成为传统经济体育文化、物产交流和展现牧民生活风采的盛会,为当地文化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协调起到重要的作用。陈波[56]对藏族赛马节开展现状进行分析,指出藏族赛马活动形式主要包括马上竞技比赛和民间赛马节两种。同时还指出藏族赛马的发展困境突出表现在社会功能减退导致赛马文化迷失、文化传承制度缺位、社会保障体系滞后、乏力的实践和脆弱的传承、区域发展不均衡等。杨建军[74]认为没马可骑、没有骑马的人、弓箭的功能丧失是当雄县赛马会面临的最大困境。张治林、代伟[76]对甘孜藏区赛马运动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指出竞赛规范程度不高、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和对外界影响不深是其主要问题。安红燕[35]对当雄县“当吉仁”赛马节的比赛内容、相关文体活动、物资交流会情况、宗教仪式情况、地理位置区位优势等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同时对赛马运动的马的数量、民众参与情况、学生参与情况、旅游者参与情况进行分析。得出随着时代的变迁,赛马节的内容变化不大,但比赛的竞争性、观赏性降低了,女性直接参与的赛马项目几乎没有。相关文体活动的丰富性、参与性增强。物资交流从传统的“物物交换”逐渐变成能给牧民创收的门路,成为赛马节的新亮点,有替代赛马活动成为主角的倾向。于晋海[81]对赛马节的发展阶段进行研究,指出从生产工具到民族文化符号、从节庆活动到市场行为、从官方组织向民间组织多元举办的演进过程。臧体轩[82]认为牧民参加赛马节的意识显著增加,牧民群众增收的意识显著增强。张福慧[7]认为藏族赛马节向娱乐、集会、商贸、竞技、选拔于一体转变。藏族赛马节的发展趋势成为集文化旅游、民间文化、体育竞技、休息旅游、物资交流等众多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文化空间。
3.5.6 藏族赛马节发展的影响因素 藏族赛马节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既包括自然环境的因素,也包括社会经济政治环境的因素。李达伟、关欣[73]认为藏族传统体育的成因有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和宗教信仰因素。藏民族多居住于高原地区,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诸如抱石头、赛牦牛、赛马、射箭等独居藏民族特殊的体育项目。藏传佛教对赛马节的影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赛马节的诸多内容和仪式都打上了藏传佛教的烙印。张治林等人[76]认为竞赛规范程度不高导致赛马节的观赏性下降、政府重视程度不够(主要有政府重视不够、政策保护及宣传力不足,经费匮乏,开展马上运动后劲不足)影响举办赛马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外界影响不深导致赛马节难以“走出去”。刘进彬[6]通过对康定藏族赛马活动的历史探析,指出赛马活动所承载的文化功能能否满足藏族居民体育需求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社会环境变化决定赛马活动的生存状况是充满曲折的过程;顺应时代发展,提高组织建设是赛马活动主体的态度。陈波[56]认为社会功能减退、文化传承制度缺失、社会保障体系滞后、乏力的实践、脆弱的传承和区域发展不均衡都是制约藏族赛马节发展的重要因素。蒋星、朱亚成[83]指出西藏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不健全阻碍了藏族赛马节的可持续发展。朱亚成、张璇、杨海航[84]认为西藏群众体育基础薄弱、群众体育人口基数偏少、群众体育参与动机不强也是影响藏族赛马节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3.5.7 藏族赛马节的促进策略 对藏族赛马节发展策略的研究是学者们重点探讨的关键和重点。藏族赛马节促进策略或发展对策的提出能够有效指导藏族赛马节实践的发展,有效缓解举办赛马节过程中存在的一般性问题,加强对赛马节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更好地开展赛马节。陈波[56]提出注重藏族赛马文化挖掘、恢复或筹办赛马节、打造特色民俗项目、推动赛马活动产业化、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赛马训练基地和构建藏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等传承路径。安红燕[35]提出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牧民参与赛马运动;引导牧民开放思想,积极参与物资交流会上的畜牧产品的买卖;制定措施增大培养西藏民族传统项目后备人才的力度;根据当雄的实际,挖掘、开发更多的传统项目,吸引游客参与赛马活动中。王慧玲、樊玮[75]根据当吉仁赛马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政府层面、社会层面、文化角度、经济角度、旅游角度、训练角度、宣传角度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对当雄县当吉仁赛马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意见。杨建军[74]提出要转变观念,加大资金投入,将赛马文化的核心要素纳入教育,提高赛马会的品质和影响力,保持赛马节文化的特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张治林等人[75]依据甘孜藏区赛马运动的调查,提出要提高人们对赛马的热情、建立健全有关赛马运动的相应政策与制度、加大宣传力度和提高社会关注度等3点对策。李喜艳等人[58]提出那曲恰青赛马要与旅游、文化、体育、经贸相结合;把那曲恰青赛马发展成为藏北群众增收致富的主要渠道;加强规范化管理,挖掘、开发更多的传统项目;保持赛马节文化特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等策略。谢智学等人[53]提出玛曲“格萨尔”赛马节大会的发展构想包括规范管理,完善机制;一赛两制④,形成动力;土洋结合⑤,促进发展。
3.5.8 民俗节庆中的藏族赛马 藏族赛马是藏族人民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自身深深打上了民族的色彩,与民俗节庆活动关系密切。学者丁玲辉[1]指出,在西藏民间,沿袭至今的达玛节、望果节、萨嘎达瓦节等信仰祭祀活动,赛马是其中不可缺少的内容。由此可以看出,赛马是藏族民俗节庆活动的常客和主体。次旦玉珍[2]的研究指出拉萨的雪顿节、藏北草原的羌塘恰青赛马会、江孜达玛节以及各地的赛马会,望果节上除了歌舞外,赛马是一项重要内容。耿献伟[85]以江孜达玛节为例对藏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自觉”进行研究,指出江孜达玛节中的体育文化现象有赛马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最大看点。丁燕[86]对西藏江孜达玛节的流变和发展进行深入研究,指出赛马、跑马射箭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达玛节中重要组成部分,丰富了达玛节的节日活动内容,满足了群众对传统体育的内在需要,扩大了江孜达玛节的社会功能,提高了江孜达玛节的民族文化宣传力度。藏族学者旺宗[69]对藏族望果节的民俗变迁研究中表明:无论是传统望果节还是现代望果节,赛马都是一项重要的活动,其地位不可动摇。旺宗[51]在《历史传承与文化共享:西藏江孜达玛节的展演式保护探析》一文中指出马文化是江孜达玛节文化空间的个性所在,江孜人对马的热爱可谓刻骨铭心。主要包括驯养赛马的地方性知识、象征化的空间、社会荣誉至上的养马人、国家权力的在场、江孜社会结构重塑的折射和文化空间的延续。黄辉鸿、朱亚成[87]认为藏族赛马节是藏族民俗体育活动中的常青藤,促进民俗体育活动与乡村旅游业态的创新融合发展。李军红[88]认为赛马是众多传统体育项目中最受群众欢迎的项目之一(赛马排在第2位,第1位是锅庄舞),同时还指出赛马是最常见的依附于节日庆典中的传统体育活动。
4 现实反思:藏族赛马节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绩与存在问题
理论同实践相结合,是促进藏族赛马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长久之计。目前,关于藏族赛马节的理论成果日渐丰富,藏族赛马节的实践呈现多点开花的局面。根据文献调研可知,目前全国各地开展形形色色的藏族赛马节,通过整理归纳如下:西藏自治区的赛马节有藏北赛马节,拉萨市当雄赛马节、当雄当姆吉让赛马会,日喀则市江孜达玛节、定日赛马节,那曲地区那曲赛马节、那曲羌塘恰青赛马节艺术节,林芝市松宗赛马节等。云南香格里拉赛马节、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塔城乡藏族赛马节(塔城藏族赛马节)等。四川康定赛马节、理塘八一赛马节、曲登绕里赛马节等。青海盘坡赛马节、玉树赛马会等。甘肃天祝赛马节(天祝松山赛马会、古城赛马会、朱岔赛马会、东乡坪赛马会、天堂赛马会等)、甘南玛曲赛马节、拉卜楞赛马会等。当然,这里仅仅只是从文献中例举的藏族赛马节,实际的藏族赛马节肯定多于文献中出现的藏族赛马节。这是藏族赛马节在实践层面上取得的成绩,但是在理论研究层面中也取得相应的成绩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
4.1 主要成绩
4.1.1 在成果数量方面,相关研究逐渐增加 根据前面的1981-2019年CNKI收录藏族赛马节研究的文献计量统计,截止2019年10月12日,藏族赛马节已经发表相关研究成果199篇。藏族赛马节研究经历了萌芽阶段、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和完善阶段,每个阶段的文献发表量逐渐递增。萌芽阶段的23篇、探索阶段的30篇、发展阶段的42篇和完善阶段的104篇,从趋势上看发文量呈现较快增长势头。观察图10,更能直观明了发现这种增长趋势。发文量的增加意味着藏族赛马节的受关注也在相应增加,这是个好的发展趋势,说明研究藏族赛马节的相关学者和单位在逐步增多,藏族赛马节研究的覆盖面逐渐变得广泛。且随着藏族赛马节社会实践的发展和推进,为藏族赛马节相关研究提供了大量鲜活的素材,有力促进了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开展。举办赛马节频率和频次的增加,客观上扩大了藏族赛马节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将会吸引更多有志之士参与藏族赛马节科学研究队伍之中。李品林、夏宏武[13]的研究也应证了相同的观点。在其学术论文《我国赛马研究述评》一文指出:赛马研究的可喜成绩,成为研究热点已并非空穴来风。由此可见,在成果数量方面,藏族赛马节相关研究逐渐加大,发文量呈现阶段性增长,是藏族赛马节研究取得的突出成绩,这为后续从事藏族赛马节的相关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前期基础和学术祭奠。
4.1.2 在研究方法方面,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根据对前面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目前,关于藏族赛马节的研究方法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观察法、逻辑分析法、专家咨询法、田野调查法、个案分析法、跨文化研究法、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法、综合分析法、归纳和演绎法、数理分析法、实证研究法、对比分析法和理论联系实际研究法等16种。这是仅仅只是统计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实际的研究方法要多于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的研究方法。从藏族赛马节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中的研究方法可以管窥藏族赛马节的研究方法较为广泛和丰富,多种方法综合使用。在这其中比较少见的研究方法有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法和跨文化研究法等。王蓓[64]在博士学位论文《<格萨尔王传>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主要运用跨文化、跨学科的比较文学平行研究方法分析史诗,这一基本的方法论决定了研究中对源于不同文化和多种学科的资料的使用,而资料自身的某些特点又影响到具体研究方法的操作。刘生琰[65]在博士学位论文《游牧民生计方式变迁与心理适应研究——以甘南藏区为视点》中运用跨文化研究方法,由于民族成份的多元性、发展历史的差异性等,就要求学科进行研究方法的跨越。从研究方法层面来看,藏族赛马节的研究方法多样,被综合运用到相关的研究之中。
4.1.3 在研究内容方面,主体研究较为完善 关于藏族赛马节的研究内容,整体上来看较为完善。从前面的藏族赛马节研究的主要内容分析看,以藏族赛马节的发展历史为线索进行概况,大体上可以划分为藏族赛马节的起源与意义、藏族赛马节的特征和功能、藏族赛马节的主要内容、藏族赛马文化、藏族赛马节发展现状、藏族赛马节发展的影响因素、藏族赛马节的促进策略和民俗节庆中的藏族赛马等8个方面。除此之外,关于《格萨尔》史诗中的藏族赛马和诗歌中的藏族赛马以及游戏⑥中的藏族赛马是藏族赛马节的又一大特色和亮点。(1)首先,《格萨尔》史诗中的藏族赛马研究[89-93],尤其是《格萨尔》史诗中有一个重要篇章《赛马称王》,其中涉及到很多关于藏族赛马的故事。赛马是古代藏族部落民众经常开展且十分喜爱的传统体育项目,赛马的目的有庆祝胜利、选拔首领和军事训练等。(2)关于诗词歌曲中的藏族赛马研究。如杨明山[94]在《藏北的天空(七首)》之二《那曲八月天》中写道“普古曲姆谁折桂?赛马应生新牧王⑦。”这体现了藏族赛马节的目的:选拔首领。再如班果[95]在诗词《西藏》中提到“赛马节里汉子们都具备了追风的烈撰”。这体现了藏族人民英勇剽悍的性格。诚如在藏族民歌中所唱的:“要问谁是我的朋友/胯下的骏马就是我的朋友”[96]。这反映出藏族人民对马有着特殊的感情,马是藏族人民亲密的朋友。(3)游戏中的赛马研究。在搜集的199篇藏族赛马节的文献中,《基于Flash的藏式赛马游戏的设计与实现》[80],别出心裁、眼前一亮。藏式赛马游戏是一部具有藏式风格的赛马游戏,能够生动简捷的体现当代赛马文化。这款藏族赛马游戏仅存在理论层面的探索阶段,如果能够设计成功,将会极大地推动人们对藏族赛马的了解、认识、推广和普及。
4.1.4 在研究对象方面,藏区赛马基本涉及 根据前面的文献资料所得,笔者把搜集的199篇藏族赛马节文献中的赛马节全部列举出来了,文献中的藏族赛马节有西藏自治区的赛马节有藏北赛马节,拉萨市当雄赛马节、当雄当姆吉让赛马会,日喀则市江孜达玛节、定日赛马节,那曲地区那曲赛马节、那曲羌塘恰青赛马节艺术节,林芝市松宗赛马节等。云南香格里拉赛马节、云南省迪庆州维西县塔城乡藏族赛马节(塔城藏族赛马节)等。四川康定赛马节、理塘八一赛马节、曲登绕里赛马节等。青海盘坡赛马节、玉树赛马会等。甘肃天祝赛马节(天祝松山赛马会、古城赛马会、朱岔赛马会、东乡坪赛马会、天堂赛马会等)、甘南玛曲赛马节、拉卜楞赛马会等。从上述赛马节可知,文献中列举的赛马节基本上囊括了绝大多数藏族赛马节。在研究对象方面,藏区赛马基本涉及,这体现了学者们对藏族赛马节的关注和思考。从藏族赛马节发展的实践角度来看,理论层面的涉及反映了实践中赛马节开展较好,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和学术价值。
4.2 存在问题
4.2.1 在成果质量方面,创新性研究不足 目前,关于藏族赛马节研究整体上学术质量不高,创新性研究相对不足。笔者对搜集的199篇藏族赛马节文献进行计量学统计,其中发文类型中期刊论文150篇,占到总体文献量的75.38%。笔者又对150篇期刊文献进行进一步统计,发现核心期刊仅12篇,占到期刊文献的8%,占到总文献量的6.03%。且在这12篇核心期刊论文中,与“藏族赛马”为题的仅2篇,即2007年徐明在《青海民族研究》上发表的题为《玉树赛马节的社会学思考》和2012年陈波在《体育文化导刊》上发表的题为《藏族赛马的发展与传承》。这反映出藏族赛马节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质量一般,创新性研究缺少。再如在统计的12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中仅1篇以“藏族赛马”为题,即2007年苏州大学研究生安红燕的硕士学位论文《西藏当雄县赛马节的现状和发展研究》。这更能说明藏族赛马节的直接相关研究偏少,高质量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更是稀少。在统计的藏族赛马节书籍当中,也只有2本专著和藏族赛马节相关,即前文提到的《藏族<格萨尔·赛马篇>歌曲研究》和《史诗<格萨尔>中的体育文化普查与研究》。前一本专著与音乐有关,与体育关联不大,不在此不作讨论。笔者为了探究后一本专著与藏族赛马节的关联部分,专门联系过这本书的作者巷欠才让老师,从巷欠才让老师那里了解到,这本专著是用藏语完成的。从普及角度来看,由于藏语不是我国大众通用语言,从阅读和传播角度来说,这部专著并不太利于在大众中进行传播和阅读。藏族赛马节研究文献集中在一般期刊上发表,内容篇幅较短和学术质量一般。总体而言,在成果质量方面,创新性研究不足。
4.2.2 在研究方法方面,定量和实证缺乏 目前关于藏族赛马节的研究方法很多,常见的主要有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调研法、专家访谈法、对比分析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很少运用。这是因为定性研究方法主要偏向宏观和说理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原因:(1)是定性研究操作简单。目前藏族赛马节的研究主要是探讨藏族赛马节的起源、目的、功能、意义、特征、发展现状、影响因素和发展对策等方面,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法等方面操作性相对简单。(2)是定性研究使用方便。定性研究不需要做大量的调查和处理大量的数据,更多的注重思辨能力和逻辑推理。这就导致了学者们更加倾向于运用定性研究方法。郭丽兵[54]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国赛马文化现状及发展策略的研究——以中西部为例》运用实证研究法,通过对国内不同区域、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条件下赛马文化的调查,试图从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研究中国的赛马文化。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运用实证研究方法,像其他学者的研究论文中就没有涉及到实证研究,这只是199篇文献当中极少使用实证研究法的论文。在郭丽兵的硕士学位论文中还提到数理统计法,只是简单采用Excel统计软件对调查问卷进统计分析,并没有涉及诸如SPSS等统计软件。数据处理的水平和层次停留在表层,没有进行深入分析。在目前统计的16种有关藏族赛马节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中,尚没有出现定量研究法。定量研究法是要以数据作为支撑的,研究赛马节极少运用数据来论证相关问题。因此,定量研究极少被使用。总体来说,在研究方法方面,定量和实证研究缺乏。
4.2.3 在研究内容方面,拓展性研究不足 目前藏族赛马节在研究内容方面,虽然涉及到藏族赛马节的主体研究,而且相关外延研究也较多,但是有质量的拓展研究相对不足。这是现阶段藏族赛马节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藏族赛马节除了主体研究之外,涉及到藏族赛马节与民俗节庆、与文化旅游、与民族传统体育、与民间体育赛事、与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但是关于拓展性研究相对不足,而且研究质量有待提升。现有研究主要偏重介绍性文献为主,学术性文献占比相对较低。在藏族赛马节拓展性研究方面,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1)存在仅仅把藏族赛马节当作一项体育活动或者体育项目对待的现象,没有充分研究赛马节在藏族民俗节庆中的地位和作用。如卞利强、洛桑[97]在《略谈藏族传统节日中的民族体育活动》一文中指出:民族传统体育在节日中延续。文章只是粗略介绍了达玛节、当雄赛马节、羌塘恰青赛马会的主要内容,虽然重点谈到了赛马节的组织和活动,也涉及到举办赛马节的目的和意义,但没有从赛马节在民俗节庆中的高度审视藏族赛马节。(2)藏族赛马节与旅游、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欠佳。如赵亮、刘凌宇[98]在《西北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中指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是民族传统体育保护的重要途径。在文章里面只是简单列举了藏族赛马节,并没有对藏族赛马节的传承和保护作较为细致深入地分析。再如邓开民[99]在博士学位论文《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一文中指出赛马节具有地域特色鲜明和节日特色鲜明的特征,并没有指出和强调赛马节作为一项体育旅游资源,且如何实现赛马节与旅游之间的深度融合问题。
4.2.4 在研究对象方面,个案性研究居多 在研究对象方面,云南香格里拉赛马节、当雄县当吉仁赛马节、江孜达玛节、那曲赛马节、玉树赛马节等较为著名的赛马节研究较多,其他赛马节很少涉及到,缺乏对藏族赛马节整体层面的研究。鲜有关于藏族赛马节整体层面的研究,直接相关文献仅有陈波在《体育文化导刊》发表的题为《藏族赛马的发展与传承》和杜莉梅、马汉钦在《西藏民俗》发表的题为《藏族的赛马节与赛马文化》。目前尚无从整体层面对藏族赛马节进行全面的探讨和研究。但是有关藏族赛马节的个案研究却较多。以香格里拉赛马节为例,直接相关文献多达22篇,占到总文献量的11.06%。其中,年鉴19篇、期刊3篇。期刊主要有秦蔚富等人[100]在《钦州学院学报》上发表的题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对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香格里拉传统民族体育赛事赛马节为例》、左亚平[101]在《西部大开发》发表的题为《香格里赛马节》和张兆龙等人[102]在《鄂州大学学报》发表的题为《传统体育节庆与旅游业互动开发研究》。3篇文章涉及到藏族赛马节与体育赛事、民族传统体育、传统节庆、旅游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对香格里拉赛马节研究的较为透彻、具体,内容相对充实和丰富。以当吉仁赛马节为例,直接相关文献就多达17篇,占到文献总量的8.54%。其中年鉴7篇、期刊9篇、硕士学位论文1篇,年份跨度从2001-2019年。可以说关于当雄县当吉仁赛马节的研究已经相当完善。再如江孜达玛节研究,相关文献5篇,4篇期刊和1篇硕士学位论文。学者们对江孜达玛节的研究也较为充分,江孜达玛节如今成为当地极具地方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节日,是展示江孜人民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重要平台。由此可以看来,目前学术界对极个别赛马节研究相对丰富,这些赛马节大多较为出名,研究资料相对完善,便于开展研究。但是像一些不出名的赛马节极少有人关注,如阿里改则赛马节等。总而言之,在研究对象上,少数赛马节研究居多,赛马节整体层面研究偏少。
4.2.5 在研究背景方面,时政性研究偏少 笔者对选定的199篇藏族赛马节文献进行深入探索,在研究背景方面,主要有文化自觉、历史传承与文化共享、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文化等为主,几乎很少涉及到全民健身、新时代、体育强国、跨文化传播等热点,以时政性为背景进行选题的研究十分稀缺。藏族赛马节,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有不同的解读。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之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升各民族人民体质健康水平,丰富各族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此,关于藏族赛马节的研究应该致力于文化强国、体育强国、文化自信、体育话语权等方面的背景下。但是现实的情况是在研究背景方面,时政性研究偏少。耿献伟[85]通过文化自信视角,对如何在社会变迁中传承和发展藏族传统体育文化,发挥其社会功能,达到文化自觉进行深入探讨,并指出群众对江孜达玛节文化认识缺位和实践缺少等结论。马宁等人[8]基于历史传承与文化共享视域对西藏江孜达玛节的展演式保护进行研究,指出要走集体展演进行活态保护的文化空间传承之路。陈绍艳等人[4]通过传统文化对中国赛马运动影响的研究,得出赛马运动的兴衰史与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赛马运动包含了养身健心、乐武百戏以及练兵打战这三个中国传统体育中核心要素,也直接体现了农耕文明对体育运动上理解和认识,是中国母体文化赋予赛马运动的表现形式和组织模式。在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背景中,主要从文化视角切入的较多,而时政性背景几乎没有涉及。
5 未来展望:藏族赛马节研究的趋势
5.1 加强藏族赛马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研究质量和学术水平
在今后藏族赛马节研究当中,加强藏族赛马节研究的深度和广度,提高研究质量和学术水平。从前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得知,目前关于藏族赛马节研究的核心期刊论文仅12篇,占到文献总量的6.03%。从这一现实情况来看,急需要加强藏族赛马节的深度和广度,传统意义上的研究难以提高藏族赛马节的质量和水平。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1)从纵向来说,就必须在藏族赛马节的深度上下功夫,深入挖掘藏族赛马节的文化内涵和当代价值,可以运用历史学、社会学等母学科的知识和理论加以丰富和完善;(2)从横向来说,增加藏族赛马节的横向比较,从整体上研究藏族赛马节,探讨藏族赛马节之间的共性和个性,然而针对当地赛马节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有针对性和可参考的建议和对策。从目前已发表的藏族赛马节研究文献来看,藏族赛马节研究还有众多的研究空间和余地,特别是在藏族赛马节拓展性方面,如藏族赛马节与经济社会、文化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体育赛事[103-106]、史诗《格萨尔》[106-108]和民俗节庆体育中的赛马元素[109-112]等方面的深度融合研究。
5.2 注重藏族赛马节的定量和实证研究,完善藏族赛马节系列研究
藏族赛马节在定性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定量和实证研究方面也很薄弱,这是今后需要攻克的地方。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能够全面反映当前藏族赛马节发展现状,用科学的数据说话,用丰富的理论模型论证。再如在实证研究和定量研究中,统计软件的使用不能仅仅停留在Excel的层面,要运用SPSS等数据处理软件,为藏族赛马节的定量和实证研究提供便利。此外,还要完善藏族赛马节的系列研究。虽然目前关于藏族赛马节的研究已经有一定的规模和范式,但是藏族赛马节的系列研究却不足。系列研究有助于深入探讨藏族赛马节的来龙去脉和历史发展脉络,全面呈现藏族赛马节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和未来走势。这对于藏族赛马节实践的发展和举办相关赛马节大有裨益。笔者这次成功申报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立志将“一带一路”倡议下藏族赛马节品牌塑造研究做成一个系列研究。目前已经在筹备和进行之中,围绕“藏族赛马节”这一主题,进行藏族赛马节品牌塑造的框架体系的构建。
5.3 关注藏族赛马节相关研究,深入对接经济、旅游、赛事、民俗
传统层面的藏族赛马节已经不能满足广大研究者和读者的需求,再加上藏族赛马节具有较强的辐射效益。藏族赛马节作为一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可以作为全民健身的一种方式,并运用到全民健身的相关研究之中;藏族赛马节作为一项民俗节庆体育活动,与民俗体育、节庆体育、体育文化具有天然的耦合,可以作为发展和推广少数民族体育文化[113]、少数民俗体育文化、民俗节庆体育的重要助推器;藏族赛马节具有较强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带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增加牧民的经济收入和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以及提高举办城市或乡村的知名度等。可以与经济旅游、体育赛事、人民美好体育生活需求等方面相切合。当然,上述分析和列举的藏族赛马节仅仅从藏族赛马节自身所附带的性质和属性入手,还可以从大的政策环境或宏观环境探究藏族赛马节的可持续发展。如从利益相关者视角研究如何提升藏族赛马节的服务水平,再如从品牌塑造的角度如何提升藏族赛马节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实现“走出去”和“请进来”。
5.4 强化藏族赛马节的普遍性研究,深化藏族赛马节个案相关研究
完善藏族赛马节的普遍性研究是为了更好地把握和研究藏族赛马节,只有把握和了解了藏族赛马节的共性和个性,然后结合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更好地促进藏族赛马节的举办。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差异,不同地方,藏族赛马节的起源和目的各不相同。这就需要加强藏族赛马节的整体性研究,在把握整体的基础上加强各地藏族赛马节之间的差异研究,进而分析造成藏族赛马节差异的原因及现实表现,能够为各地藏族赛马节的举办和推广提出更有价值的措施和对策。此外,深化藏族赛马节个案研究也是今后发展的趋势,目前关于香格里拉赛马节、当雄县当吉仁赛马节等极个别赛马节研究文献较多,但大多为年鉴,少有期刊论文的发表,这说明这些赛马节还需要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结合现有的资料和赛马节发展的实际情况,从多种维度多重视角全面探讨藏族赛马节。
5.5 提升研究者的自身水平和能力,紧跟国家政策方向和人民需求
藏族赛马节研究水平的提升最终还是要落在研究者自身水平的提升上[114]。随着国家、政府和当地政府、民众对藏族赛马节的高度关注和重视,藏族赛马节研究人群和研究单位逐渐增多,加之前期藏族赛马节文献的积累,这些都为研究藏族赛马节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但是藏族赛马节研究者还需要提升自身的研究水平和学术能力,从研究理论入手,多借鉴和学习母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史学等理论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和知识储备;从研究方法入手,多从定量研究和实证研究入手,减少不必要的定性分析;从研究背景入手,多从国家最新政策和导向入手,理论联系实践,与时俱进,将新的思想观念和新的政策导向运用到藏族赛马节之中;从研究对象入手,可以考虑从宏观上整体把握藏族赛马节的共性和个性,也可以对具体赛马节做系列研究或跟踪研究。此外,藏族赛马节的研究还必须紧跟国家政策方向和人民需求,如国家提出了体育强国战略、文化强国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文化自信、保护与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等国家最新政策和文件。人民需求是藏族赛马节研究的动力所在,也是源泉所在,体育科学研究要为人民服务,体现以人为本。
6 结 语
本研究尝试性对藏族赛马节研究进行较为全面、客观地梳理和总结,运用了历史研究、文献计量、定性和定量分析等多种方法来阐述藏族赛马节研究概况。本研究的行文思路是按照研究缘起、历史回顾、现实反思和未来展望四个部分进行论述。首先,从问题的提出,即藏族赛马节研究缘起出发。其次,重点论述藏族赛马节研究进展,即历史回顾,从定性和定量角度全面呈现藏族赛马节研究概貌。在研究进展综述中,(1)藏族赛马节研究的文献计量学特征分析,用数据和图表呈现当前研究现状;(2)运用史学研究对藏族赛马节研究进行历史阶段划分及特征描述;(3)选取藏族赛马节研究最具代表性的两个维度进行分析,其一是课题,即赛马相关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其二是学位论文,即藏族赛马相关的硕士、博士学位论文;(4)对藏族赛马节研究的主要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再次,对藏族赛马节研究取得的主要成绩与存在问题进行全面概括,即现实反思。最后,藏族赛马节研究的趋势,即未来展望。由于本人学术水平有限,加之搜集资料的难度和不足,本研究难以全面呈现藏族赛马节的所有研究成果。笔者尽量从多个视角多个维度来全面论述藏族赛马节研究现状,以此来探究目前学术界对藏族赛马节研究的不足。本研究是笔者主持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藏族赛马节品牌塑造研究的文献综述章节部分研究成果。随着项目研究的持续深入和搜集资料的逐步完善,笔者重点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下功夫,加强藏族赛马节文献的深入挖掘、整理,这是笔者今后需要努力和提高的地方。本研究还存在诸多不足和牵强之处,还请各位专家、学者多多批评指正。
注释:
①“藏区”即指西藏自治区、云南省、四川省、青海省、甘肃省等地的藏民活动区域,即“一区四省”。“一区”指西藏自治区,“四省”指云南省、四川省、青海省和甘肃省。其他四省的藏区主要分布如下:云南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的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青海的玉树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海西藏族蒙古族自治州、海北藏族自治州,甘肃的甘南藏族自治州。
②西藏民族大学学校地址在陕西省咸阳市,但是学校归属于西藏自治区,是国家在内地建设的一所西藏高校,划归于西藏自治区,故此说明。
③当雄“当吉仁”赛马节发展构想的主要内容:(1)打破“后备力量不足”这一制约赛马节发展的瓶颈问题,是保证赛马节持续发展的根本;(2)搞好赛马节活动内容项目研发,是保证赛马节办好、办精的关键;(3)加强规范化管理,建立赛马节专管机构,是使赛马节稳固有序、健康发展的必经之路;(4)推行城市品牌化和民族传统体育生态游,改善当雄县的外部大环境,是使赛马节做大、做强的有力保证。(详细见安红燕硕士学位论文《西藏当雄县赛马节的现状和发展研究》)
④“一赛两制”模式,即在赛马大会期间,除运动员比赛项目之外,增加一些诸如骑马、射箭等群众参与的娱乐项目,提高群众参与的热情和积极性,增添新的气氛,使之具有新的程式,使旅游者和牧民在“格萨尔”赛马大会活动中得到更多的快乐,既可以观看热烈勇猛的赛马比赛,还可以亲自骑上骏马驰骋草原,体验“风吹草低见牛羊”般的诗情画意。(详细见谢智学等人论文《玛曲“格萨尔”赛马大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⑤土洋结合,“土”就是继续传承、保护好“格萨尔”赛马大会中有一定文化意蕴的民俗仪式活动。“洋”就是要做好包装,打造精品,树立“格萨尔”品牌意识,应用现代高科技手段,对“格萨尔”藏文化系列产品包装组合,不断提升“格萨尔”赛马大会和附属文化产品,如:民族餐饮(手抓羊肉、蕨蔴米饭、藏包、糌粑)、服装首饰(藏帽、藏袍、博拉服、藏族刺绣)、民族工艺(牦牛角、羊角、藏刀、唐卡)等。(详细见谢智学等人论文《玛曲“格萨尔”赛马大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⑥游戏,这里的游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游戏”,这里的游戏指网络游戏、游戏设计。具体内容详细见刘甲翔、朱东东《基于Flash的藏式赛马游戏的设计与实现》。
⑦那曲“恰青”赛马艺术旅游节在2010年8月10日至8月16日举行(恰青:藏语即每年),除了走马、骑射等传统赛马节目外,还安排了第二届羌塘“普古曲姆”选美大赛、民间文艺演出、第四届民间歌手大赛、虫草节、抱石头比赛、拔河比赛等。“普古曲姆”,藏语即俊男美女意。
[1] 丁玲辉.西藏藏族的赛马[J].西藏民俗,2000(01):22~26.
[2] 次旦玉珍.论藏族赛马文化[J].西藏艺术研究,2007(04):79~82.
[3] 杜莉梅,马汉钦.藏族的赛马节与赛马文化[J].西藏民俗,2001(03):25~27.
[4] 陈绍艳,杨 成,杨风华,等.传统文化对中国赛马运动发展影响的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1,27(03):144~147.
[5] 嘎玛尊追桑布.“古道游牧情,奔向新时代”——2018年“当吉仁”赛马节[J].西藏艺术研究,2018(02):97.
[6] 刘进彬.康定藏族赛马活动的历史探析[J].搏击·体育论坛,2014(02):83.
[7] 张福慧.安多藏族传统节日文化研究[D].兰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55~61.
[8] 马 宁,刘玉皑.历史传承与文化共享:西藏江孜达玛节的展演式保护探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04):90.
[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Z].2019-08-10.
[10] 国家体育总局、国家民委关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指导意见》的通知[Z].2018-01-10.
[11] 郭友松.赛马论[J].益闻录,1880(32):8~9.
[12] 赵春来,朱亚成.西藏当雄县当吉仁赛马节的历史渊源、发展现状及未来展望[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5):130~131.
[13] 李品林,夏宏武.我国赛马研究述评[J].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学报,2011,25(05):14.
[14] 田恒江,周德广.藏族宝马趣闻[J].瞭望,1981(07):47.
[15] 次仁平措,耿予方.赛马场上[J].民族文学,1986(06):61~63+69.
[16] 黄锡景.赛马会见闻——藏北高原记者生活散记之四[J].新闻爱好者,1987(08):26~27.
[17] 郭阿利.羌塘赛马会[J].西藏民俗,1999(03):14~15.
[18] 刘东平.草原盛会“赛马节”[J].对外大传播,1999(04):45.
[19] 张国云.藏北赛马会[J].科技潮,1998(06):38~39.
[20] 华 奇.高原赛马会[J].南风窗,1994(04):30.
[21] 高 宁.试论《格萨尔王传·赛马称王》中的“集体无意识”痕迹[J].青海民族学院学报,1994(02):61~63+52.
[22] 李学琴.读藏文《格萨尔王传——赛马登位》[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01):50~54.
[23] 谢 佐.从《岭格萨尔·赛马称王》看格萨尔[J].青海社会科学,1985(05):74~77.
[24] 廖光耀.神奇壮阔的画面血肉丰满的形象——《格萨尔王传·赛马七宝》中赛马章节赏析[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04):69~74.
[25] 滕 静.那曲赛马艺术节[J].西藏旅游,2002(05):13.
[26] 次旺仁钦.当雄“蒙古八旗”和赛马节由来探究[J].中国西藏(中文版),2003(02):44~46.
[27] 伍 振,祥 瑞,秉 良.“江孜赛马”特别美[J].世界宗教文化,2006(01):46~47.
[28] 伍 振.那山那人那赛马[J].生命世界,2006(07):44~45.
[29] 杨嘉铭,唐学深.金色草原的盛会——理塘赛马节[J].中国西部,2001(01):100~118.
[30] 红 杏.玉树赛马会[J].对外大传播,2001(05):45.
[31] 邬志斌.体验玛曲[J].宁夏画报,2006(06):32~37.
[32] 左亚平.香格里拉赛马节[J].西部大开发,2003(02):69.
[33] 芦平生.西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群分类及其特征[J].中国体育科技,2001(09):13~16.
[34] 郑家福.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西部旅游开发中的作用[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01(03):91.
[35] 安红燕.西藏当雄县赛马节的现状和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36] 徐 明.玉树赛马节的社会学思考[J].青海民族研究,2007(03):84~86.
[37] 杨英杰.玛曲赛马文化功能初探[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10,25(02):66~68.
[38] 索南求着.论玉树马术文化及其特点[D].中央民族大学,2009.
[39] 石丽琳.《康定情歌》的情歌文化[J].歌海,2008(04):112~113.
[40] 周佩杰.中国·玛曲格萨尔赛马大会的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4):110~112.
[41] 程冬梅,曹 锐.那曲赛马节——草原文化与旅游经济的盛会[J].西藏旅游,2007(05):36~45.
[42] 谢雪娇,马志华.少数民族民俗节庆旅游管理初探——以理塘县“八一国际赛马节”为例[J].法制与社会,2008(08):213.
[43]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46号)[Z]. 2014-10-20.
[44] 朱亚成.体育新政视域下的体育热点探析——基于国发〔2014〕46号文件[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5,11(04):265~268.
[45] 朱亚成.基于国发〔2014〕46号文件的体育热点分析[J].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3(02):12~15.
[46]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S].2016-05-05.
[47] 朱亚成.关于《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的若干探讨[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03):85~92.
[48] 高 静.大班音乐欣赏活动:赛马[J].当代学前教育,2018(01):34~35.
[49] 黄 芳.论《康定情歌》的艺术特征[J].北方音乐,2017,37(11):81.
[50] 施 咏.谈二胡曲元素在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运用——以《江河水》与《赛马》为例[J].音乐传播,2017(03):67~72.
[51] 旺 宗,格 朗.藏族望果节的文化要素及功能探析——以日喀则市桑珠孜区甲措雄乡奴杰村望果节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0(04):82~87.
[52] 田 鑫.川西康巴藏族传统体育文化观照及其发展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3.
[53] 谢智学,薛 锋,耿 彬.玛曲“格萨尔”赛马大会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3,29(03):116~118.
[54] 郭丽兵.中国赛马文化现状及发展策略的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4.
[55] 孙德朝.马术运动文化符号学解析[J].体育文化导刊,2012(12):53~57.
[56] 陈 波.藏族赛马的发展与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12(08):125~128.
[57] 贺喜焱.青海玉树赛马会田野调查——以“第八届康巴文化旅游艺术节暨玉树赛马会”为个案[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5,26(02):7~13.
[58] 李喜艳,王定明,张 建.西藏那曲恰青赛马旅游开发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18,37(07):591~593+637.
[59] 宋天亮.中国玛曲“格萨尔”赛马会及相关产业发展探析[J].甘肃高师学报,2015,20(03):139~142.
[60] 张爱民.赛马运动“教材化”创新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4):50~53.
[61] 巷欠才让.史诗《格萨尔》中的体育文化普查与研究[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18.
[62] 李树屏.赛马生物力学研究新进展[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第十八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6)论文集[C].2016:202.
[63] 余 杨,李玉姣,李树屏. 2000米速度赛马运动速度节奏分析[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运动生物力学分会.第十八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流大会(CABS 2016)论文集[C].2016:129.
[64] 王 蓓.《格萨尔王传》与多康地区藏族族群认同[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学位论文,2011.
[65] 刘生琰.游牧民生计方式变迁与心理适应研究[D].兰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
[66] 李 军.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中的民族体育事象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0(03):37.
[67] 陈 波.西藏古代休闲体育文化研究[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3):75.
[68] 汪 玺,师尚礼,张德罡.藏族的草原游牧文化(Ⅳ)——藏族的生态文明、文化教育和历史上的法律[J].草原与草坪,2011,31(05):80.
[69] 旺 宗.藏族望果节的民俗变迁研究——以堆龙德庆县古荣乡加如村望果节为例[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04):122.
[70] 臧体轩.藏北牧民赛马节上展英姿[J].西藏体育,2003(04):21.
[71] 普布多吉.松宗赛马节[J].西藏民俗,2001(03):35~36.
[72] 赤烈曲扎.藏族节日习俗[J].西藏民俗,2004(02):31~37.
[73] 李达伟,关 欣.藏族传统体育项目探究[J].2011,30(06):131.
[74] 杨建军.当雄“当吉仁”赛马会文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6(11):63.
[75] 王慧玲,樊 玮.浅析当吉仁赛马节的传承与发展前景[J].武术研究,2018(01):118.
[76] 张治林,代 伟.甘孜藏区赛马运动的调查与分析[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8(14):75.
[77] 邓延良.藏族传统体育活动概谈[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81(03):7.
[78] 唐 漪.藏族赛马会骏马奔驰掀起草原狂欢[J].西南航空,2012(06):63.
[79] 雷 巍.藏族传统马术运动的文化传承与发展[J]. 中华武术·研究,2013(03):81~90.
[80] 刘甲翔,朱东东.基于Flash的藏式赛马节游戏的设计与实现[J]. 西藏科技,2014(01):80.
[81] 于晋海.青海赛尔龙乡牧区赛马会的社会功能机制分析[J].青藏高原论坛,2016(02):22~27.
[82] 臧体轩.藏北举行“当吉仁”赛马节[J].西藏体育,2003(04):11.
[83] 蒋 星,朱亚成.新时代西藏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建设的价值、内容及路径[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3):57~58.
[84] 朱亚成,张 璇,杨海航.新时代体育强国建设中西藏群众体育发展的困境与突破[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18,14(04):15~19.
[85] 耿献伟.藏族传统体育的“文化自觉”——以江孜达玛节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7(08):51~52.
[86] 丁 燕.西藏江孜达玛节的流变和发展研究[D].首都体育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17.
[87] 黄辉鸿,朱亚成.民俗体育活动与西藏农村旅游业态模式的创新融合发展[J].文体用品与科技,2019(15):126~127.
[88] 李军红.甘肃藏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89] 许英国.论“赛马称王之部”在英雄史诗中的地位[J].青海民族研究,1991(02):49~54.
[90] 丁玲辉.略述《格萨尔》史诗中的体育活动形式和马球运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5(02):47~50.
[91] 措 吉,丁玲辉.试论《格萨尔》史诗中的体育文化[J].西藏大学学报(汉文版),2006(04):69~75.
[92] 谢 佐.从《岭格萨尔·赛马称王》看格萨尔[J].青海社会科学.1985(05):74~77.
[93] 曹娅丽.格萨尔藏戏剧目《赛马称王》[J].民族艺术,2018(01):104.
[94] 杨明山.藏北的天空(七首)[J].诗潮,2011(02):62~63.
[95] 班 果.西藏[J].诗刊,1989(02):17~18.
[96] 夏 敏.马文化与藏族民间生活[J].西藏民俗.2000(01):11~15.
[97] 卞利强,洛 桑.略谈藏族传统节日中的民族体育活动[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5(03):148~152.
[98] 赵 亮,刘凌宇.西北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J].宁夏社会科学,2016(04):234.
[99] 邓开民.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2.
[100] 秦尉富,张兆龙.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赛事对地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以香格里拉传统民族体育赛事赛马节为例[J].钦州学院学报,2013,28(05):50~54.
[101] 左亚平.香格里拉赛马节[J].西部大开发,2003(02):69.
[102] 张兆龙,蒙 军.传统体育节庆与旅游业互动开发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6,23(06):92~94.
[103] 康 帆.藏区民族传统体育赛事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09):111~114.
[104] 康 帆.我国藏区民族体育赛事开发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109~113.
[105] 杨 林.青海地区民间体育赛事的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106] 彭恩嘉.天祝藏族自治县民间赛马运动的发展与价值研究[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3,26(02):155~157.
[107] 桑杰措.崇尚勇武,公平竞争——试析《赛马称王》中的道德观及其现实意义[D].西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108] 雷 巍,黄 聪.藏族传统体育发展与藏传佛教的关系[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3,47(08):54~58.
[109] 曾 伟.康巴藏区节日中的体育元素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4,30(04):39~42.
[110] 丁玲辉.藏族传统节日与藏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探讨[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48~52+123.
[111] 罗桑开珠.藏族节日文化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4):51~56.
[112] 彭 响,朱亚成,刘 如,等.民俗体育与学校体育动力、机理的耦合发展及路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8,36(03):66~71.
[113] 王洪珅,韩玉姬,梁勤超.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的生境困境与消弭路径[J].体育科学,2019,39(07):33~44.
[114] 涂传飞.近10年中国民俗体育文化研究述评[J].体育科学,2019,39(08):58.
A Summary of Studies on Tibetan Horse Racing Festival
ZHU Yache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Xizang Minzu University, Xianyang Shaanxi, 712082, China.
Objective To strengthen the combing, summarizing and summarizing the research literature of Tibetan horse racing festival, which is helpful to clarify the historical context, main achievements, existing problems and future trends of Tibetan horse racing festival research in China,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for Tibetan horse racing festival. Reference. Methods the literature review, literature survey, expert interviews, historical research and other methods were used to summarize the historical review, realistic reflec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of Tibetan horse racing festival research.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Historical review: The Tibetan horse racing festival has experienced four stages: germination (1981-2000), exploration (2001-2006), development (2007-2011) and improvement (2012-present). Realistic reflection: The main achievements are reflected in the number of results, the related research is gradually increasing; in the research methods, a variety of methods are comprehensively applied; in terms of research content, the subject research is relatively perfect; in terms of research objects, Tibetan horse racing is basically involved. The problems are manifested in the lack of innovative research in the quality of results; the lack of quantitative and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the lack of expanded research in research content; the majority of case studies in research objects; Sex research is less. Future prospects: Strengthen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Tibetan horse racing festival research, improve research quality and academic level; pay attention to quantitative and empirical research of Tibetan horse racing festival, improve the series of Tibetan horse racing festivals; pay attention to relevant research on Tibetan horse racing festival, and deepen docking economy, tourism, Competitions, folklore; strengthening the universal study of the Tibetan horse racing festival, deepening the research on the Tibetan horse racing festival case; improving the researcher's own level and ability, keeping up with the national policy direction and the people's needs.
Horse racing festival; Tibetan horse racing; Tibetan traditional sports
G882.1
A
2019-10-21
2019-11-29
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带一路”倡议下藏族赛马节品牌塑造研究(项目批准号:19CTY004)。
1007―6891(2021)03―0001―18
10.13932/j.cnki.sctykx.202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