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推动教育扶贫的路向探析
——以黄山学院帮扶潜山市风景村为例

2021-05-18廖荣军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风景贫困户攻坚

廖荣军

(黄山学院 办公室,安徽 黄山 24504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2013年,习总书记在湖南省湘西州花垣县十八洞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精准扶贫”。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实现全部贫困户脱贫的庄严承诺。高等院校在定点帮扶贫困县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脱贫攻坚战略中做出巨大贡献。“教育扶贫的核心要义在于将高校特色优势与定点扶贫县发展短板相结合,把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要素作用于人力资本的提升,实现从根本上助力提升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脱贫能力。”[2]当前,脱贫攻坚已取得全面胜利。今后的任务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3]因而,今后一段时间将要解决相对贫困问题,将要统筹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在后扶贫时代,高等院校如何更高效发挥特色优势,需要总结经验和创新机制,并为高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任务提供借鉴和思考。

一、定点帮扶贫困村概况及致贫原因

潜山市天柱山镇风景村座落在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天柱山的南大门,背倚天柱山,面临潜河。风景村面积6.3平方公里,辖9个村民组,510户,2082人,耕地面积630亩,山场面积7100亩。村集体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支柱产业缺乏,可耕地面积稀少,村民主要从事旅游业或外出务工经商。

表1揭示了风景村2014~2017年贫困户建档立卡情况。风景村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11户335人,2015年增加贫困户3户10人,2016年增加1户1人,2017年返贫1户4人。

表1 风景村贫困户建档立卡统计表

黄山学院对接帮扶风景村贫困户共计78户。分析查找致贫原因发现:78户中因病因残致贫45户,在78户中占比58%。在这45户中因残致贫31户,在因病因残致贫中占比高达68%;因缺技术致贫14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5户,其中因缺技术导致的自身发展动力不足致贫3户;因缺劳动力致贫11户;因学致贫2户,因缺资金致贫1户。具体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学校对接帮扶贫困户致贫原因分析

二、定点帮扶贫困村实践路径及脱贫成效

(一)重视组织领导推进

一是开展走访慰问。学校扶贫工作领导组不定期走访慰问,深入一线实地考察扶贫进展,调研帮扶成效。2016年以来校领导班子调研走访慰问共计27次。二是建立结对帮扶责任制。学校构建精准扶贫“干部包户”平台,建立了78名学校干部与78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制度。定期开展集中走访帮扶活动,坚持做到一户一策、因户施策帮助贫困户脱贫,同时建立干部定人定责考核制度,将考核纳入个人和单位年度考核。三是发挥驻村工作队优势。工作队3人驻村开展扶贫工作,学校充分发挥其在扶贫工作中的示范带动和沟通协调作用,给予资金支持和政策保障,有针对性地指导对口帮扶工作。协助风景村全面加强村党组织建设,做好精准扶贫工作。

(二)强化产业项目扶持

一是创办流水养鱼项目。为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工作队提出利用山泉水发展流水养鱼项目,采取1+1+N的经营管理模式,即一个经营主体、一个村集体和N个农户开展流水养鱼项目。农户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入股分红、产品出售等形式获得收益。这个项目现已带动20多位贫困户增收。项目得到市委、市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和带领农户脱贫致富起到积极作用。二是扶持光伏产业发展。学校支持贫困村建设60KW村级集体光伏电站。2016年援助风景村40万元、2017年援助天寺村30万元建设村级光伏发电站。光伏发电项目提高了村集体收入,也帮助贫困户持续年增收1400元左右。村集体将光伏发电收益的80%作为公益岗位工资支出,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缺劳动力和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矛盾。

(三)划拨专项资金助困

一是设立扶贫专项经费。学校划拨专项资金和定向捐款,专款专用,助力定点帮扶工作。自2016年以来,总计捐赠专项资金二百多万元,累计投入四百多万元,为风景村整村脱贫出列和县摘帽发挥重要作用。二是开展面向帮护点的采购计划。借力“农校对接”促进精准扶贫,扎实开展“面向采购”和消费扶贫活动,2018年以来,学校食堂持续从潜山市采购大米、菜籽油和泉水鱼,集中开展采购对口帮扶点农副产品消费扶贫活动,累计采购144.77万元。三是加大教育资助力度。在国家奖助政策体系下,学校进一步加强奖助补资金倾斜力度,不断加大对潜山市籍贫困生的资助力度,2016年以来,累计资助681人,177万元。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因病因残和因学致贫的矛盾。

(四)依托办学资源优势

一是助推农特产业脱贫。充分发挥学校生物科学、林学和园林等专业资源,围绕潜山市粮、棉、油等传统优势农产业和茶叶、瓜蒌子、蚕桑、食用菌、毛竹等特色农产品,加强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指导,扶持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因地制宜打造农业产业。二是推进旅游特色扶贫。充分发挥学校旅游管理专业特色优势,协助天柱山镇全面实施“大天柱、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战略,开发县域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产业。派驻旅游和建筑专业教师,帮助天柱山镇编制天柱山九井河景区旅游开发规划和乡镇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三是加强业务技能培训。发挥学校智力资源优势,面向安庆市、潜山市扶贫干部和贫困户定期举办各类培训,着力提升乡村干部综合素养和村民业务技能。如举办安庆市直选派驻村扶贫第一书记专题培训班、乡村旅游培训班、扶贫夜校等各类培训。四是重点强化实践服务。学校多次组织专业教师和大学生赴风景村开展科技下乡和暑假“三下乡”社会实践等活动,开展政策宣传、科技兴农、文化下乡、家电维修、义务支教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缺技术的矛盾。

经过多年奋斗,风景村在2014年脱贫14户53人、2015年脱贫13户41人、2016年脱贫9户36人、2016年清退18户54人、2017年脱贫53户131人、2018年脱贫5户19人、2019年脱贫3户13人、2020年脱贫1户3人。

表2 风景村脱贫人口统计表

经过集体努力,风景村村集体经济持续增收,2016年1.77万,2017年为12.88万元,2018年为15万元,2019年为50万元,2020年截止撰文前为32万元。五年来,实施农村道路畅通工程4.5公里,水利建设工程26处,危房改造42户,这些项目有效改善了村容村貌。2017年风景村整村脱贫出列,2018年潜山市脱贫摘帽,风景村完成了从贫困村到出列村的美丽嬗变,实现了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图2 风景村村集体收入统计

三、高校参与精准帮扶长效机制路向探析

(一)党建引领,实现驻村帮扶向乡村振兴战略转型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需要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4]2020年“长期困扰中国农村的原发性的绝对贫困基本消除之后,我国农村贫困将会进入一个以转型新的次生贫困为特点的‘新贫困’治理阶段。”[5]把党建工作作为扶贫工作的“牵引车”,发挥党组织的政治力量,在脱贫攻坚提档升级的过程中,持续把组织力量转化为脱贫攻坚强大的合力。[6]

新的阶段需要继续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进一步在扶贫实践中把组织力量转化为脱贫攻坚强大的合力。“选派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是党中央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化双联行动与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有效载体。”[7]以党建促扶贫,已成为脱贫攻坚工作重要的经验总结和实践真知,学校驻村扶贫工作队在驻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精准脱贫攻坚中发挥举重要作用,一是注重党建工作能力。学校选派驻村干部要将政治素质放在首要位置,在考虑学科专业基础上注重业务能力水平考察,利用他们丰富管理经验和专业科研能力带头上党课,坚持“三会一课”制度,组织学习党的十九大文件精神和习近平同志关于脱贫攻坚的论述,加强对党员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党员同志为民服务的自觉性,提升党员干部素质。进一步指导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并以此为抓手促进村级各项工作规范开展。协助镇党委政府顺利做好村两委换届工作。二是突出专业技术能力。驻村扶贫工作队是定点帮扶贫困村脱贫工作,恰当的专业技能是保障工作有效开展的基础。高校驻村工作队可选派农林学专业方向教授和专家,他们在工作中可以利用学校平台,发挥专业优势,开展校地合作项目。如我校驻村工作队在“流水养鱼”“牛粪养殖蚯蚓”“白芨种植”和“风景村集体山场综合开发”项目上都取得阶段性成果,对贫困村出列、贫困户脱贫起到积极作用。高校在完成选派驻村扶贫工作队任务后,可根据党中央和省委工作部署,继续选派驻村工作队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在践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理念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广成果,为乡村振兴战略发挥更好作用。

(二)产业延伸,实现产业帮扶向产业综合体系转型

习总书记指出: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产业扶贫是脱贫的根本之路,也是防止脱贫地区返贫的保障。[8]产业发展是贫困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要素,“高校作为集产学研于一体的单位组织,自身具有要素高度集中及调动要素聚集的能力。”[9]能够更好地发挥学科优势带动产业脱贫。因而,探索形成“资源-高校-市场”一体化产业帮扶模式是产业长久发展的必然之路。

学校在定点帮扶风景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探索“校农结合”的产销长效机制。根据帮扶村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以流水养鱼项目为主体,配套其他特种养殖、白芨等特色种植项目,做实一产;深化绿色包装加工,启动二产;引导三十多家农家乐、特色餐馆规范经营,配合村级游客接待中心,做活三产。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作用,将高校内在市场和外在市场与定点帮扶地区农副产品有效对接,坚持请进来与送出去相结合。主动引导定点帮扶县生产高品质、高标准、高附加值的农产品,运用现代科技,转变商业模式,建立长期稳定供求关系,解决农副产品和养殖业等销路问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变“输血”为“造血”,实施乡村全面振兴。一是学校联合中国农业银行黄山分行共建扶贫电商平台,开展消费扶贫和数字化扶贫;二是学校食堂定向采购帮扶地区农副产品;三是校工会开展“消费扶贫,你我同行”,集中采购对口帮扶地区农副产品;四是学校开办“校农直销超市”,提供优质的农副产品和特产供教职工和大学生消费。

(三)文化培育,实现物质帮扶向精神文化脱贫转型

201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要“注重扶志扶智,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逐步消除精神贫困。”[9]精神贫困始终是主观上的首要根源[10],“贫困地区贫困的根源之一就是精神贫困,意志薄弱,观念陈旧”[11]。因而,帮助群众从精神上与贫困绝缘,成为精准扶贫科学方略中的“应然命题”和战略重点[12]。

高校在帮扶实践过程中,已从注重物质帮扶向精神文化帮扶转变。学校发挥资源优势,依托专业特色,侧重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注重智力帮扶、消费帮扶,激发内生动力和精神脱贫。把解决当前问题和解决长远问题结合起来,做到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一是依托文化特色,助推文化扶贫。“文化扶贫主要着眼于提高贫困农民的文化素质和知识水平,增强他们脱贫致富的能动性与创造性。”[13]融合地方优秀文化,定期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可面向定点帮扶县开展扶贫干部专题培训,提高干部管理水平和文化素养;可为贫困户开展扶贫夜校和继续教育培训,提高贫困户业务技能。二是依托旅游特色,助推旅游扶贫。座落贫困村的三祖寺景区、九井河景区同属天柱山八大景区;与之息息相关的诗崖漱玉、九井西风、吴塘晓渡、酒岛流霞、山谷流泉、石牛古洞,道教圣地真元宫遗址亦是潜阳十大景点。学校可积极拓展旅游产业资源,帮助景区规划旅游开发,提升旅游感受,形成旅游特色;可依托天柱山风景名胜,协助完善“十四五”规划方案,进一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发展旅游特色产业,实现脱贫致富长效机制。三是依托生态特色,助推生态扶贫。“生态扶贫表现为对深度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与治理的基础上,科学的利用绿水青山资源来发展产业,使其成为农民致富的金山银山。”[14]充分发挥定点帮扶村资源优势,指导潜河生态流域环境综合保护治理提升;引导白芨和茶庄村栽培种植,提高技术应用,增强产学研一体合作;协助乡镇做好美好乡村建设规划,不断优化农村发展环境;指引有关生态项目建设,将“绿色化”“生态化”作为致富的新思路。

四、结语

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划时代重大意义,高等学校作为国家人才的摇篮和科研高地,承担着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创新“校农结合”的深度融合机制,深化产教融合,强化“三农”问题及培扶产业研究,助推成果转化,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是高校的时代使然。[15]黄山学院作为地方应用型高校,全力服务旅游经济发展,大力助推生态环境保护,倾力推动徽州文化传承创新,努力支持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提高办学治校水平,在帮扶实践中坚持精准施策和精准扶持,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了积极贡献,在高校定点帮扶路径中探索新机制,书写新征程。

猜你喜欢

风景贫困户攻坚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致富闯路人带领贫困户“熬”出幸福
『贫困户』过年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贫困户 脱贫靠产业
眺望心中最美的风景
不可错过的绝美风景
随手一画就是风景
随手一弄就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