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对性核心肌群康复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腰椎功能及疼痛的影响

2021-05-18孙芳芳张静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21年5期
关键词:肌群腰椎间盘康复训练

孙芳芳 张静

(河南省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 焦作454000)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由于退变、 损伤及劳累等多种原因引起的腰椎间盘纤维环全部或部分破裂,患者常伴有不同程度下肢疼痛、腰部刺痛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1]。 临床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以手术为主,但部分患者术后仍会出现腰部力量下降等情况,影响腰椎功能康复, 因此指导患者进行科学康复训练以巩固手术效果,对促进腰椎功能恢复尤为重要[2~3]。腰部核心肌肉的耐力和肌力降低可破坏腰椎稳定性,是引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原因,因而针对性的锻炼腰部核心肌群能够达到维持腰椎稳定的效果[4]。 鉴于此,本研究分析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实施针对性核心肌群康复训练对腰椎功能恢复的影响。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 年7 月~2020 年3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 例。 观察组女21例, 男29 例; 年龄32~69 岁, 平均年龄(48.59±4.18)岁;13 例L4/L5突出,9 例L5/S1突出,28 例其他部位突出;病程4~12 个月,平均病程(8.37±1.43)个月。 对照组女23 例,男27 例;年龄33~68 岁,平均年龄(47.87±4.24) 岁;14 例L4/L5突出,10 例L5/S1突出,26 例其他部位突出; 病程3~13 个月,平均病程(8.52±1.50)个月。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入组标准 纳入标准:经CT、MRI 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行手术治疗;伴有不同程度腰椎功能障碍与疼痛;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手术复发者;严重骨质增生、腰椎脱滑者;椎管狭窄、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者等。

1.3 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住院期间由护理人员实施健康教育,配合心理、饮食、疼痛护理等,康复训练包括腰背肌训练、抬腿运动、踝泵练习及四肢等长收缩锻炼等, 锻炼时间和频率由患者量力而行,出院后由护理人员实施不定期电话随访,干预12 周。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针对性核心肌群康复训练。(1)双桥运动,患者行仰卧位,依次屈髋、屈膝,腰背部发力将背部、臀部抬起,呈“半桥”状,坚持10 s 后恢复起始姿势,练习20~30 次;(2)单桥运动,患者行仰卧位后双臂交叉放在胸前,一侧下肢伸直放于瑜伽球上,另一侧屈膝,腰背部发力抬起髋关节、腰背部,使肩、腹、球呈直线,坚持15 s,然后放下换另一侧,动作时间同上,练习10 次;(3)俯卧撑,患者俯卧,双手支撑床面用力抬起上身,拉伸腹部肌肉后抬头后仰,骨盆贴于床面,坚持20 s 后返回起始位置,练习10 次;(4)侧位抬腿,患者取右侧卧位,左手放于脐部前方,右手托头,吸气绷直身体,后缓慢抬左腿,坚持5 s 后放下,双腿并拢,休息数秒后练习另一侧,重复10 次;(5)跪位对角线支撑,指导患者将双膝、 双手作为支撑点, 双膝及双髋屈曲90°,上肢伸直,将一侧手与对侧膝作为支撑,将另一侧上下肢抬起,坚持10 s,练习10 次;(6)下蹲练习,患者行站位,双脚与肩同宽,使用橡皮带环绕脚踝,然后拉紧,缓慢下蹲至膝关节,收紧腹部,坚持5s 后还原,重复练习10 次;(7)身体旋转,指导患者坐于健身球, 双脚与肩部同宽, 双手握实心球后平举,腹部收紧,然后从中间位置向右旋转上身,坚持2 s,还原后向左旋转,交替练习各10 次;(8)实心球提拉,患者站立后双手握实心球,收紧腹部,自身体一侧将球斜上方提拉,坚持3 s,还原后重复练习,共10 次;(9)按摩,护理人员于患者日常锻炼间隙增加中医按摩,以压痛点、足太阳膀胱经、阿是穴等为重点部位,运用揉、推、按等手法按摩腰部肌肉,每次10 min,每日2 次;(10)随访,出院后由家属督促患者练习,护理人员定期电话或微信督促,每周1 次,每月1 次入户指导,每周练习5 d,干预12 周。

1.4 观察指标 (1)腰椎功能:使用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下腰痛评分表(JOA)评价患者腰椎功能,从日常活动、临床症状等4 个方面评价,共30 分,分值越高,腰椎功能越佳。 使用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评分(ODI)评价两组腰椎功能障碍,包括睡眠、行走等10 个条目,总分50 分,分数越低,腰椎功能障碍越轻。(2)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量表(VAS)评价患者疼痛情况,取1 根10 cm 长尺,患者于尺上标出可反映其疼痛位置,1 cm 为1 分, 分值低,疼痛轻。 所有指标于干预前、干预12 周后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统计学软件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腰椎功能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JOA 评分、ODI 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 周后,观察组JOA 评分较对照组高,ODI 评分较对照组低,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腰椎功能评分比较(分,±s)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腰椎功能评分比较(分,±s)

ODI 评分干预前 干预12 周后观察组对照组组别 n JOA 评分干预前 干预12 周后50 50 t P 12.19±3.54 13.09±3.89 1.210 0.229 23.05±2.12 19.42±3.35 6.475 0.000 30.84±3.56 29.94±4.97 1.041 0.300 14.62±4.37 19.61±4.78 5.448 0.000

2.2 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 干预前, 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2 周后,观察组VAS 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2。

表2 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分,±s)

表2 两组疼痛程度评分比较(分,±s)

组别 n观察组对照组50 50 19.856 15.160 0.000 0.000 t P干预前 干预12 周后 t P 4.91±1.03 5.08±1.16 0.775 0.440 1.67±0.52 2.25±0.63 5.021 0.000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多由长时间坐、卧、站姿不正所致,病程较长,主要症状表现为腰椎疼痛、肢体麻木等,严重时会限制患者日常生活[5]。 手术治疗该病优势较大,可有效缓解或消除神经根症状,促进腰椎功能恢复。但手术对肌肉结构及功能修复效果不佳,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慢性下腰疼痛和麻木症状, 延缓康复进程[6~7]。

脊柱稳定系统由被动、 主动、 神经控制亚系组成,三个系统相辅相成维持脊柱稳定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被动亚系被破坏,核心稳定性不足,伴有平衡受限、躯干控制能力下降等功能障碍,需通过功能锻炼以增强另外两个系统稳定性, 达到维持脊柱稳定性的目的[8~9]。 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12 周后观察组JOA 评分较对照组高,ODI 评分较对照组低(P<0.05),提示针对性核心肌群康复训练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利于维持腰椎稳定性,改善腰椎功能,减轻下腰疼痛症状。刘巧兰等[10]研究显示,核心肌群训练利于促进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肌肉、 神经功能恢复,增强腰椎功能,减轻腰背部疼痛,与本研究基本相一致。 传统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康复仅注重患病周围肌肉训练,训练方式单一,缺乏对脊柱系统的稳定练习。 本研究采取针对性核心肌群康复训练包括双桥、单桥运动等,其目的在于通过锻炼核心肌群以增强协调稳定肌力活动,加强本体感觉,从而改善腰椎功能。 双桥运动利用增强臀部肌肉和骶棘肌肌力以维持脊柱直立姿势, 单桥运动则能促使身体保持不稳定状态,利于提升腰部本体感觉输入,迫使腰部肌群不断自我调整, 增强神经对于核心肌肉控制力。 俯卧撑和侧卧抬腿相互配合锻炼脊柱前部肌群,改善腰椎前凸曲度,避免腰椎前倾,从而调节腰椎受力平衡。 本研究结果还显示, 干预后观察组VAS 评分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析为核心肌群康复训练还可充分动员核心肌群参与收缩训练,提升腰腹肌肌力,促进背部血液循环,有效消除背部炎性致痛物质,减轻疼痛程度。中医按摩手法对腰椎关节突之间进行松动以扩大神经根管容积,减轻腰椎间盘压力,提高盘外压力,从而改变神经根与突出物的位置, 缓解神经根压迫, 进一步减轻疼痛,促进腰椎功能恢复。本研究在患者出院后借助多种随访方式对患者进行督促, 确保其在院外亦能够坚持康复锻炼,有效保障锻炼措施的持续落实,利于增强腰椎功能康复效果,加快患者康复进程。综上所述, 针对性核心肌群康复训练减轻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疼痛,提高腰椎稳定性,改善腰椎功能。

猜你喜欢

肌群腰椎间盘康复训练
针刺联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研究
肩袖肌群训练联合电针对肩袖损伤的疗效
猕猴脊髓损伤康复训练装置的研制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气压差减重步行康复训练系统设计
锻炼核心肌群 这四种方式可以事半功倍
腰椎间盘突出诊断中MRI和CT的临床效果对比研究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温针灸配合超短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与康复训练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