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对患者SP、NPY、5-HT水平的影响
2021-05-18向桢梁健
向桢,梁健
·消化道疾病专题
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对患者SP、NPY、5-HT水平的影响
向桢1, 2,梁健1
(1. 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2.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健康医学科,广西 桂林 541002)
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对患者P物质(SP)、神经肽Y(NPY)、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诊治的118例腹泻型IB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9例,单纯西药治疗)与观察组(59例,中西医结合治疗),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分析118例患者的疾病诱因;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2、4周症状积分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血清SP、NPY、5-HT水平。腹泻型IBS患者疾病诱因多与饮食口味辛辣关系密切,占54.24%,其次为生冷饮食,占50.00%,个人情绪因素占29.66%,腹部受凉占22.03%。观察组患者治疗后4周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4周,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呈逐渐降低的趋势,且治疗后2、4周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血清SP、NPY、5-HT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0.05)。中西医结合用药方式治疗腹泻型IBS效果较好,可降低患者SP、NPY、5-HT水平,缓解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中西医疗法;P物质;神经肽Y;5-羟色胺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是一种以腹痛或不适并伴有排便习惯变化为特征,而无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肠病,其属于一种常见的慢性消化系统疾病。机体肠道菌群失衡、感染、饮食异常、肠道自身免疫、遗传因素、代谢异常等均可导致IBS的发生或加重,IBS易反复发作,较难完全治愈,病程长久,一般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1]。随着当前国家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广大民众的生活习惯、饮食结构等发生较大变化,IBS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该病在我国普通人群中患病率约为10%[2]。临床上治疗IBS主要以改善饮食、调整心理及对症药物辅助治疗为主,短期内患者疾病症状能得到有效控制,但部分患者易出现肠道菌群紊乱、腹泻及肝功能损伤等不良反应。中医认为IBS主要分为肝郁脾虚证、脾虚湿盛证、脾肾阳虚证、脾胃湿热证、寒热错杂证5种类型,通过辨证运用中药治疗,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患者依从性高[3]。本文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腹泻型IBS及对患者P物质(SP)、神经肽Y(NPY)、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四医院诊治的118例IBS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24例;年龄23~68岁,平均(44.73±10.65)岁。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7例;年龄24~70岁,平均(45.51±10.8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组间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西医参照《肠易激综合征与罗马Ⅲ诊断标准》[4],并伴有以下2个或以上症状:①排便后症状缓解;②排便频率增加或减少;③粪便性状改变(变硬或稀便)。中医参照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发布《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5]:大便次数增多,每天3次以上,大便稀溏,甚至水样便,以及排便量增加,症状持续1 d以上。纳入标准:符合以上诊断标准者;18~70岁者;有一定阅读理解能力,并且常住本地,能保证治疗随访者等。排除标准:不能配合检查者;有器质性疾病者;有严重精神疾病者;患有甲亢或糖尿病慢性病史者;近期有服用可致腹泻或大便不畅的药物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对研究药物过敏者。本研究经院内医学伦理委员会研究批准,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西药治疗:谷维素片(杭州益品新五丰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33021418,规格:10 mg/片),口服,10 mg/次,3次/d;地衣芽孢杆菌活菌胶囊(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S10950019,规格:0.25 g/粒),2粒/次,3次/d,餐前口服。观察组患者在上述西药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药安肠方联合治疗,包括炒白术15 g,白芍12 g,柴胡10 g,炮姜、陈皮、半夏各9 g,蜘蛛香、甘草、蝉衣、黄连各6 g,桂枝5 g,大枣4枚。腹中冷痛者加用肉桂、吴茱萸;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兼郁者加用郁金;久泻中气下陷者加用升麻、黄芪。加水煎制,1剂/d,分早晚两次服用。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①针对患者发病原因进行临床问卷调查。②疗效判定标准参照《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6]拟定。临床痊愈:症状、体征消失,症状积分减少≥96%;经治疗患者的疾病症状消失或症状积分降低80%~95%为显效;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有所改善,症状积分减少50%~79%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的疾病症状积分减少<50%为无效。总有效率=临床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③证候积分评估,根据病人腹泻的发作次数以及腹胀、腹痛、嗳气、食欲不振、肠鸣、大便稀溏、倦怠乏力、烦躁易急、口干舌燥、口苦或黏、口渴不欲饮等共12项症状指标进行调查评估,各项指标按无、轻、中、重度分别标记为0、2、4、6分,总分72分。④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12 h后次日清晨按要求采集静脉血5 mL,在2 h内送至检验科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中P物质(SP)、神经肽Y(NPY)、5-羟色胺(5-HT)水平,严格按照酶联免疫测定试剂盒(由北京华大蛋白研发中心提供)相关操作步骤要求统一测定。
2 结果
2.1 疾病诱因分析 针对患者发病原因进行临床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患者疾病诱因多与饮食口味辛辣关系密切,占54.24%(64/118),其次生冷饮食占50.00%(59/118),个人情绪因素占29.66%(35/118),腹部受凉占22.03%(26/118),以上为诱发疾病主要原因,饮酒和吸烟占比分别为9.32%(11/118)和2.54%(3/118)。
2.2 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组别例数临床痊愈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 观察组5910(16.95)19(32.20)25(42.37) 5(8.47)54(91.53) 对照组59 4(6.78)16(27.12)23(38.98)16(27.12)43(72.88) χ2值 7.009 P值 <0.05
2.3 症状积分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2、4周,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且治疗后2、4周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2。
2.4 生化指标 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4周两组患者血清SP、NPY、5-HT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0.05),见表3。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比较(±s, 分)
注:与治疗前比,*<0.05;与治疗后2周比,#<0.05。
表3 两组患者生化指标比较(±s)
注:与治疗前比,*<0.05。SP:P物质;NPY:神经肽Y;5-HT:5-羟色胺。
3 讨论
研究指出,IBS患者大多存在引发症状发作的食物诱因,近70%患者是在进食辛辣刺激食物后引发/加重相应的腹痛或腹部不适以及腹泻等症状[7]。本研究中患者疾病诱因多与饮食口味辛辣关系密切,占54.24%(64/118),本研究中调查研究患者主要分布于西南地区,因此受地域饮食文化影响,大多人群偏好酸辣,是引发IBS的主要致病因素。
当前临床上治疗IBS大多仅以对症疗法为主,仅能暂时缓解患者的症状,但在停药后易复发,不少患者需要长期服药,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中医药治疗IBS具有一定优势和特色,中医认为IBS发生主要是因情志失调,致肝气郁滞,肝脾不和,久则损及脾胃,脾虚失运,无以运化水湿,湿邪郁久化热,湿热下注,以致肠腑清浊不分而致腹泻腹痛腹胀[8]。临床上根据中医证型进行辨证施治,临症加减,能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安肠方作为IBS常用中药方,具有调和肠胃、健脾化湿、益气和中功效。方中白术益气健脾,燥湿利水,炒后偏于补脾气、燥脾湿以止泻;白芍酸苦微寒,蜘蛛香辛温,二者可养血柔肝、理气和中、缓急止痛,与炮姜配伍增强止痛之效;蝉衣甘寒,主祛风胜湿,黄连清热,二者相配,可防湿邪入里化热;此外方中柴胡、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桂枝温胃散寒,半夏降逆和胃,甘草、大枣益气补虚以和中,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温胃止泻之功效。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结合用药方式治疗腹泻型IBS效果较好,可缓解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IBS的发病通常与胃肠动力、肠道菌群失调等具有密切的联系,脑-肠互动功能失调是引发胃肠运动功能紊乱和内脏敏感性增加导致IBS的重要因素。研究显示,中枢神经系统与肠之间的小分子多肽/脑肠肽可实现对消化系统中运动、分泌、吸收以及免疫反应的调节作用;5-HT几乎参与了所有IBS的病理生理过程,NPY通过与肠黏膜下神经节周围性胆碱乙酰转移酶结合,可参与调节胃肠运动、分泌和吸收,SP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双重功能的小分子多肽,SP的升高可导致内脏的高敏感性,引起肠道痉挛,三者共同参与IBS发病过程[9]。本研究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SP、NPY、5-HT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中西医结合用药方式治疗腹泻型IBS可降低患者SP、NPY、5-HT水平水平,纠正胃肠功能紊乱,调节胃肠道菌群失调,促进肠道消化系统功能恢复。
综上,中西医结合用药方式治疗腹泻型IBS效果较好,可降低患者SP、NPY、5-HT水平,缓解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可在临床上推广借鉴。
[1] 邓振华, 常江. 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进展[J].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16, 24(19): 3009-3017.
[2] 何慧琴, 朱宇斌, 储华, 等.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211例疾病认知和教育需求现状调查[J]. 中华消化杂志, 2015, 35(7): 477-479.
[3] 赵海燕. 安肠汤加减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肝郁脾虚证)的临床疗效观察[D]. 南宁: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8.
[4] 刘新光. 肠易激综合征与罗马Ⅲ诊断标准[J]. 胃肠病学, 2006, 11(12): 736-738.
[5] 张声生, 魏玮, 杨俭勤. 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诊疗专家共识意见(2017)[J]. 中医杂志, 2017, 58(18): 1614-1620.
[6] 詹勇, 陈薇, 曾莉莉, 等. 肠易激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J]. 贵州医药, 2003, 27(3): 281-282.
[7] 王喜红, 谢春娥, 薛晓轩, 等. 肠易激综合征的中西医治疗进展[J]. 西部中医药, 2020, 33(3): 162-165.
[8] 卜秀梅, 王文刚. 六磨汤加味对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神经肽Y、P物质和5-羟色胺水平的影响[J]. 中国药业, 2017, 26(23): 37-39.
[9] 陈刚, 孙浩, 谭镇忠, 等. 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患者血清神经肽Y、P物质和5-羟色胺水平与焦虑抑郁的相关性[J]. 基因组学与应用生物学, 2019, 38(3): 1411-1416.
向桢,2019级在读硕士生,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中医保健、慢病管理、健康管理。
梁健,博士研究生,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
R574.4
A
2096-3718.2021.07.0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