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公共参与素养的培育策略

2021-05-18黄安娜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21年30期
关键词: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策略

黄安娜

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学科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本文主要通过教学实例的具体讲解,探讨如何培养初中生的公共参与素养。

关键词:核心素养;公共参与;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1)30-0091

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应立足学生生活,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及法治素养为教学根本,重要目的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和品质。

一、创设情景培养公共参与意识的策略

情景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具体生动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情感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并使学生的认知水平、智力状况、情感状态等得到优化与发展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较为有趣,可以让学生在情景中积极体验,主动学习,乐于探究,产生深刻的认知感受,培养公共参与意识。

例如,在教学《做负责任的人》这一课时,为了突破“对他人、社会负责”这一难点内容,笔者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编写与“对他人、社会负责”内容相关的情景剧。学生上交剧本后,教师对剧本的内容进行审查和修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剧本加以指导,并鼓励学生排演情景剧,优秀的情景剧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表演或让学生在周末拍成短片,教师选取优秀的短片在课堂上进行播放。这样有利于学生通过身边的例子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利于学生学会反思日常行为,有利于学生从身边的事感受到公共参与与我们息息相关。其中有学生编写的情景剧主要讲述:八年级学生李萌将自己好友陈丽的隐私发表在朋友圈(陈丽告诉她自己得过肝炎的事),并表示“自己肚子疼,刚好身边也有同学肚子疼,应该是学校食堂的食物存在安全隐患”,后来政治科代表看了李萌的朋友圈,认为李萌侵犯了陈丽个人隐私权的同时,还损害了学校的名誉权,对此和李萌进行了讨论,并将相关情况向教师反映。教师就事件帮李萌进行了详细分析,让李萌认识到参与网络生活或其他公共生活时,我们有言論自由权,但在行使权利时,不得损害他人和集体的合法权益。李萌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删除了该条朋友圈,并对相关言论作了澄清。学生利用周末将此情景剧拍成短片,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播放,使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为他们通过身边的实例,明白了树立正确的公共参与意识的重要性。该短片也被广东教育技术中心选入“2017年中小学青少年法治教育专题资源征集活动”进行出版,编制短片的学生受到了学校和教师的表扬,进一步让学生从“我与他人,我与集体,我与社会”的角度不断地拓展,深刻意识到树立公共参与意识的重要性。

二、关注公共生活培养公共参与能力的策略

作为初中生,虽然不是祖国建设的中流砥柱,但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当下开始树立这种信念。那么如何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奉献呢?这就需要学生关注公共生活,关注社会,了解社会,自觉缩短个人与社会的距离。社会的变化会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关注社会,了解社会,关注公共生活,把握社会发展方向是学生融入社会、奉献社会的必要条件。所以在道德与法治课上,笔者会利用时政开讲、课堂辩论、社会热点分析等活动,引导学生关注公共生活,培养公共参与能力。

例如,在每节课上课之前,设置时政开讲环节,预留3分钟左右给学生,让学生收集时政新闻,用学过的知识点对其进行点评。此环节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国家、世界大事,掌握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环境的发展情况,理解个人与集体、社会、国家、世界之间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时政敏感性,提高对社会热点、国家大事、世界趋势的分析能力,从而提高公共参与能力。

三、落实实践活动提升公共参与能力的策略

爱因斯坦说:“一个人的价值,应当看他贡献什么,而不是看他取得什么。”个人的价值体现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作为学生,虽然还无法承担建设祖国的任务,但仍然要做好本职工作,即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奉献社会。

例如,在教学《经济发展新阶段》这节课时,讲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笔者邀请了获得“广东省第34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市一等奖和市二等奖的学生来讲解他们的作品。小郑同学的“防盗网擦”获得市一等奖,并获得申请专利的资格,他在班上给大家讲解创作的原理,并指导大家动手完成创作。小伍同学和小石同学也将获得市二等奖的“全自动笔芯筒”的制作原理和具体制作方法和大家分享。这种创造性的动手活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他们深刻意识到,要成为创新型人才必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素质,为创新奠定知识基础;培养创新思维,要敢于质疑、敢于探索、敢于创新、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积极参与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等社会实践活动。

中学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公共参与意识的培养,既是道德与法治教学本质特征的必然要求,更是提高学生政治素质的应有之义。作为教师,应积极在课堂上更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政治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公共参与能力,丰富学生的思想,提升觉悟,掌握实用知识,培养健全人格,促进知行合一。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100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高霞.活动课程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3]王北生.教学艺术[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

[4]叶澜.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5]李吉林.情景课堂的操作与案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作者单位:广东省新兴县第一中学527400)

猜你喜欢

公共参与核心素养策略
“模拟政协”: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
中国民粹主义三个动向
公共参与:科学构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模式的根本出路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大学生微博意见领袖公共参与的意义与引导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