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者刘勃:对司马迁是“真爱”,所以挑他的错

2021-05-17曾勋

廉政瞭望·下半月 2021年2期
关键词:真爱盛世汉武帝

曾勋

廉政瞭望·官察室:《史记》戛然而止时,西汉差不多也走向了历史拐点。汉武帝时期大致算一个盛世,但这个盛世在司马迁笔下却出现了不少民不聊生的场景。如何理解历史上盛世的矛与盾?

刘勃:有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普通民众生活幸福,从来不是衡量盛世的重要指标。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盛世,汉武盛世也好,开元盛世也罢,还有清代的康乾盛世,其实共性还是挺突出的。国家强大,人口众多,涌现了一批极富活力和创造性的人才(康乾差一些),这就是盛世了。

当然盛世不能让民众幸福,倒也并不能引出“中国文化的弊端”之类的宏论。事实上,从石器时代到工业革命之前,普通人的生活质量很少有多大改善,无非是在生存线和温饱线之间波动而已,全世界都差不多。相对而言,盛世之前的一个阶段,普通人的生活质量会好一些,比如说文景之治时的汉朝人幸福感大概比汉武帝时要强一些。

廉政瞭望·官察室:如何评价汉武帝时期在中国整个历史上的位置?

刘勃:汉武帝时代除了国力强大之外,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活力的时代,很多创造深刻影响了未来的历史发展走势。我们可以做个类比,文艺复兴时代,普通欧洲人的生活质量比起之前的中世纪要差很多。那要不要因此否定文艺复兴的意义?

和过去的英雄史观不同,现在有些朋友似乎走到了另外一个极端。但只关注普通人的生活质量,一样会使历史变得不可理解。千万年都没怎么改善,怎么突然就有了现代社会?石头里蹦出来的吗?

对英雄业绩的赞叹神往,和对普通人的创楚感同身受,司马迁笔下的汉武帝时代,同时传递着这两种情绪,这两者看似矛盾却同样真实。我想表达的,也正是这一点。

廉政瞭望·官察室:司马迁写人确实突破了好坏二元对立的窠臼,比如御史大夫张汤明明有被汉武帝当枪使的感觉,但他“知阴阳”,是一个聪明人,不做不必要的恶,从这个角度讲,酷吏群体是不是“背锅侠”,承担了一些来自最高统治者的历史负担?

刘勃:要说背锅的话,那么这只锅是装满精美肴馔的,并且无数人为了填满这只锅而饥寒交迫疲于奔命。酷吏努力把这只锅抢到手里,分享了其中的美食,最终背锅其实也是合理的。

主父偃有一个话倒是很合适,“生不能五鼎食,死亦当五鼎烹”,酷吏们大概就是这种心理吧。巧得很,鼎也是锅。

古代治贪官,无解?

廉政瞭望·官察室:汉代在监察官员方面,设有御史大夫和地方刺史,您觉得这套监察体系有哪些益处?

刘勃:简单说的话,官僚和贵族的区别是,官僚对政治资源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是替皇帝打工的性质。

从制度规定上看,他们所获得的回报,与他所暂时掌控的行政权力一比较,简直是微不足道的。所以除非是海瑞那样的道德标兵,以权谋私简直是一定的。

所以皇帝必须对他们加强监管,汉武帝发明的很多监察手段,在之后的整个中国古代史上一直是被应用的,而且发展出越来越复杂的监察系统,说明相当有效,或者至少找不到更好的办法。

廉政瞭望·官察室:但这个监察系统大致是失灵的,汉代的贪腐程度也不可小觑。

刘勃:是的,这套系统的弊端也是相当明显。监察官也是官,一样会以权谋私,比如刺史本来是中央派到地方上的监察官,他的“组织关系”还在中央,但后来却越来越像是凌驾在郡守之上的高级地方官。于是只好再增加新的部门去监督监察官,结果就是官僚体系越来越庞大,而行政效率却越来越差,这个问题很多研究者都谈到过,无解!

司马光对汉末越来越严格的对官员的提防监督,有一句著名的批评:“国将亡,必多制。”可以说,他的总结非常精准,但是他提出的应对方案是应该任命道德高尚的官员,显然更不靠谱。就是说这个问题实质上古代确实无解。

司马迁的偏见

廉政瞭望·官察室:《司马迁的记忆之野》与之前的《失败者的春秋》《战国歧途》合称为“青春中国史三部曲”,您把目光投向春秋到西汉一历史时期,是有自己的喜好还是为了完成学术上的心愿?

刘勃:“青春中国史三部曲”这个说法是编辑老师加的,我也觉得挺合适的,但写的时候并没有计划。实际上写这3本书,时间跨度蛮大的,我个人观点变化也挺大的。

写《战国歧途》是10年前,那时候,我有比较鲜明的爱憎。这本书粗疏的地方多一些,情绪也多一些。有些问题,十年过去了我看法有些变化,但宁可将来有机缘重写一本,这本书是不会改了。不那么老的时候,有点情绪,就由他去吧。

写《失败者的春秋》是5年前,这本书比较平和。想的是慢慢悠悠梳理时代大势,人在局中,多伟大的人物也有自己的无奈。知道改变不了,而后的坚持,也许更有一点韧劲。

这书现在看,可补充的地方不少,比如吴越部分,讲稿囤了十几万字了。但暂时没什么想改的。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是去年写的,最重要的不是想写司马迁,也不是想写汉武帝,而是想写一个时代的心态。前半本是时代的狂热,后半本是狂热过后的沉寂。

现在对很多人和事,我个人谈不上爱憎,也不是想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就是想写事情到了这一步,万事只能如此的那种感觉。这本书你可以当它是一篇十几万字的抒情散文,只不过老男人抒情,太直白会很难看,所以表面上看还是叙事为主而已。

廉政瞭望·官察室:读完这本书,第一感觉是司马迁是史学家,但更像一个遇到了好时代的文学家。司马迁记录历史的笔法是一种创新,在您看来,他记录历史的方式有没有缺憾?

刘勃:没有比指出司马迁的偏见更容易的事了,写汉武帝时代,看看班固怎么说,再看看司马迁怎么说,即使以今天的标准衡量,大概仍总是班固说得更正确一点。就像《红楼梦》里,对一件事发表看法,总是宝姐姐比林妹妹更正确一点。

他的写法的缺憾实在太多了,或者套一个比方,你的知识是一个圆,圆越大,能接触到的未知也就越多。同样,一个历史作家提供给我们的事实越丰富精彩,我们也就越会感到原来有那么多的空白和缺憾。

至于他的具体错误,那是另一回事。《失败者的春秋》和《战国歧途》,那两本书很重要的一个内容就是给司马迁挑错。有读者评价说,看我之前两本书,以为我是司马迁黑,看了这本,才发现我是太史公的真爱粉,这算是让我特别爽的一个评价。

廉政瞭望·官察室:我们今天读《史记》,追忆司马迁,在您看来,对于个体与社会来讲应该从中汲取一些什么?

刘勃:从社会层面讲,《史记》算是华夏民族最重要的核心经典之一,它的存在就是巨大的价值。

从个人的角度说,我觉得《史记》有时是一部相当个人化的书,当然它有“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宏观层面的思考,但很多篇章或段落,是非常个人化的。我这本小书叫《司马迁的记忆之野》,也是强调我是择取这些个人化的东西,这就是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所以,如果你有时候觉得空虚,无聊,孤独,那么就读读《史记》吧,也许在书里可以找到,仿佛一起在月下喝酒的朋友。

《司马迁的记忆之野》

作者:刘勃

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20年11月

作者刘勃从《史记》的叙述之中,还原司马迁的处境,理解他对许多事件的视角。在司马迁的见证下,汉武帝时期的儒臣、名将、酷吏、后宫、游侠、平民命运各异,司马迁个人也成为舞台中的角色。那是一个好的时代,勇于探索,开疆扩土,猛将如云,谋臣如雨;那也是一个坏的时代,伴君如虎,宫廷内斗,穷兵黩武,社会动荡。刘勃近日接受廉政瞭望·官察室的采访,以他的个人史观,带领读者进入那个风起云涌的時代。

猜你喜欢

真爱盛世汉武帝
树人之路,静待花开
到树上摘去年的梨
汉武帝好推理
盛世钟声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盛世之美
树为何名
从《沉睡魔咒》看迪士尼的苏醒
古老的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