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困境与出路
2021-05-17朱颖赵红陈继林
朱颖 赵红 陈继林
摘 要:本文主要对长三角33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管理缺失、定位模糊、协同主体利益不均衡、协作层次不深等问题。笔者认为: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体制、构建协同育人实训平台、平衡协同育人主体利益、建立多主体联动的育人新模式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出路。
关键词:产学研;协同育人;高职院校;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F590.4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校企合作实践教育基地”(2018sjjd046);安徽省质量工程项目“高水平高职专业”(2018ylzy138)。
引言
产学研融合是生产、教育、科研不同社会分工在功能与资源优势上的协同与集成化[1]。高职院校应结合市场发展需求进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为市场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新知识,新知识需要通过学校教育再传授给学生,学生方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三者之间形成了育人的空间结构,互相依存。而三者之间的协同程度是学校高效率育人的难点。在现代大学办学过程中,产学研合作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2]。2019年1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加强校企之间的深度合作[3]。协同育人是指高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政府、辅助中介机构等多方面进行深度协作的育人模式,其以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为目标,突破传统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机理
从产学研协同育人的目标来看,“人才培养和应用”及“科技研发和知识增值”是协同育人后的最佳效果。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不仅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追求叠加,而且要能帮助企业研发出新的产品或提供给企业更优质的服务。在协同过程中,体制、利益及主体积极性是影响协同效应的因素;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能否满足社会用人需求是协同育人的关键。产学研协同育人向量图如图1所示。
图1中,横轴代表人才培养向量,纵轴代表协同主体向量。OA代表学校产学研人才培养向量,OB代表合作企业向量。OD可以看作学校和企业协同且正向叠加后的育人向量。OC代表科研机构向量,与向量OD加总以后,得到向量OE,表示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协同发展,育人效果达到了正向叠加。该图代表了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育人实现了正向的叠加。
二、高職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育人现状
通过对长三角地区33家高职院校进行调查,笔者发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以下几个:酒店服务与管理占84.8%、旅行社服务与管理占36.4%、旅游风景区服务与管理占21.2%、会展服务与管理占12.1%、休闲娱乐服务及其他占9%。
(一)企业育人与用人现状
从育人情况来看,毕业顶岗实习难有轮岗的机会,企业的专业性培训一般只有一个星期,后期为员工化管理,“学生”身份已不明显,企业“育人”意识淡薄[4]。从用人情况来看,在酒店服务与管理方面,学生基本就业于四星和五星级酒店,从其就业稳定性来看,5年以上只占1.2%,且全部在管理岗位;在旅行社服务与管理方面流失的人才最多,5年以上只占0.4%。通过对10家五星级酒店的调查,发现酒店57.3%的高端管理人员是旅游管理或者酒店管理专业出身,高职院校毕业的仅占12.6%,留任的高职毕业生2年后是离职高潮期。
(二)学校育人现状
近5年旅游管理专业的平均就业率为94.6%(截至2019届统计数据),与留任企业的稳定性相比,二者存在强烈的反差。从学生的培养质量来看,近5年学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占42.4%,显然多数学校的人才培养没有跟上市场发展需求。从课程设置的调整来看,有96.9%的学校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以适应2.5+0.5的学习模式。由于理论课时占比高,学生在校期间技能操作较为薄弱,改革成效一般。在师资建设方面,近5年引进1~3位专业教师的占15.2%,4~6位的占54.5%,7~9位的占24.2%,9人以上的占6%;但从师生比来看,90.9%的学校还难以满足教育部预定的师生比,教师教学任务重,在指导学生职业技能比赛上投入的精力明显不足。
(三)科研机构育人现状
研究机构的工作主要是知识产权开发、协助企业研发新的产品、市场调研等。同时,协助高校教师完成重大科研教研项目、课程设置规划,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目前仅有9.1%的高职院校与相关科研机构有过合作,大多是在发明专利或者实用新型专利的合作上,对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作用不大。
三、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困境
(一)产学研协同育人管理缺失
产学研协同管理缺失是影响协同育人有序进行的主要因素,表现为育人的理念差异、协调机制不完善和教辅机构支持不足三个方面。从育人理念来看,学校不是育人的唯一单位,企业也同样具有育人的功能,然而企业的育人功能基本缺失。
(二)产学研协同育人定位模糊
调查显示,有96.9%的学校进行了课程改革,其中90.6%是基于用人单位的调整,偏向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得到了提高,缩短了企业对新入职人员的培养进程。旅游管理专业就业的行业是服务性较强的行业,与人的交流能力和主动服务的意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灵魂”。企业是育人的第二课堂,是学生交流能力及主动服务意识付诸实践的平台,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础。
(三)协同主体利益不均衡
旅游管理专业的实践教育大多具有服务性质,88.6%的旅游企业是利用学生实习的机会来解决短期用工问题,在酒店尤为明显,而旅行社则更注重持久人力资源的长期积累。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掌握难度偏低,一般社会人群也能通过短时间的培训掌握一些核心服务技能,这导致高职专业人才的流动性变大。主因是企业不愿意动用过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到产学研协同主体中。学校一般注重学生的顶岗实习和就业,对接受实践教育的企业很难作出高标准选择,更不会注重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机构及辅助机构建立的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使社会资源能充分共享,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积极贡献[5],但其激励措施相对滞后,在产学研协同过程中利益获取很难达到期望值。
(四)产学研协作层次不深
组织结构的简单叠加是产学研的常见模式,其占比达到了93.9%。在这一过程中,职能分化较为严重,出现多头指挥的现象,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硬件和软件等资源不能充分共享。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过程中,有69.7%的学校1~2年进行一次调整,3年及以上进行调整的占30.3%。其中,只有33.3%的学校邀请企业主管人员参与到方案制订的商讨中来;有57.6%的学校邀请相关科研机构人员来校开展讲座或对实用新型专利及实训室建设进行指导,但与科研机构其他形式的合作基本为零。
四、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的出路
旅游管理专业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等不同主体的各项要素,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协作分工,形成多方联动、互惠互赢的开放式运行机制,实现高效率的创新型人才培育。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路径具体如图2所示。
(一)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
制度创新决定了社会的演进方式[6],也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可组建“产学研联盟”负责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协同人才培养的中长期规划、建设与管理。由联盟来组织签署《产学研合作协议》,将协议作为人才培养过程中管理协调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的“基本法”,阐明学校、企业、科研机构各自的权限范围和议事程序。定期补充和完善《产学研人才培养建设规划》,协同教辅机构统筹产学研协同育人的专项基金、知识产权、研发资金和公共服务等政策;协调区域内各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平衡发展。
(二)构建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训平台
在产学研发展联盟平台下,高职院校、企业、科研机构不仅要行使自己的职责,更要明确自身在联盟中的定位。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導意见》中明确规定高职学生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不超过6个月[7]。高职顶岗实习的时间由1年缩短为半年,培养的模式也由原来的2+1变成了2.5+0.5,学生在企业的学习时间只有半年,在学校则长达两年半,因此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和运行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学校、企业和科研机构要加强资源利用,把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打造成良好的产学研实操平台。一方面,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便于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开发新的产品;另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切实模拟企业用人规范,缩短学生在企业中的适应时间。对于校内产学研实践基地,学校一方很难全面建设,必须协同企业和科研机构,完善硬件和软件方面的建设。
(三)平衡产学研协同育人主体利益
利益的获取一般和投入成正比,但在协同育人过程中,专业人才的培养及人才的使用与一般商品不同,其利益很难量化,各方利益诉求只能相对而行。在协同育人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和科研机构会对意向企业进行深入调查,根据企业的发展规模、用人规模与管理模式等进行综合评价,结合学校教学资源现状,选择最佳的合作企业。就人才培养规格、人才使用及人才储备等进行利益协调,规定企业在产学研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降低人力资源培养与管理成本。
(四)构建多主体联动的育人新模式
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联盟是一种多主体联动的合作模式,每一主体都要积极互动,把最新的需求推向联盟,由联盟来协同其他合作主体。高职院校、企业和科研机构三主体的创新联动可以达到“1+1+1>3”的合作效果。而政府、金融机构等辅助机构的加入,则可以实现利益几何式的增长。企业需要从高职院校中获得专业人才;政府需要从企业中获得税收;高职院校需要获得政府的政策支持及企业的用人需求信息;科研机构相关技术和研发成果需要推向市场,走进企业;金融机构是所有合作主体的资金纽带。
五、结语
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既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顶层设计,也是多方协同主体联动的系统工程。通过整合产学研各主体及社会资源,积极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社会氛围,共同解决产学研协同育人管理缺失、定位模糊、协同主体利益不均衡、产学研协作层次不深等问题。在产学研联盟平台下,政府、学校、企业、科研机构、金融机构之间各要素要协同发展,通过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优良的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训平台、平衡产学研协同育人主体利益、创建多主体联动的育人新模式等路径,提高协同育人效率。
参考文献
[1] 王进富,张颖颖,苏世彬,等.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研究:一个理论分析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3(6):1-6.
[2] 潘懋元.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08(3):15-17.
[3]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2019-02-13)[2020-02-10].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 13/content_5365341.htm.
[4] 朱颖.高职院校旅游教学实训基地现状与发展对策[J].宜宾学院学报,2013(3):110-113.
[5] 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1-04-25(002).
[6] 钟韵,胡晓华.粤港澳大湾区的构建与制度创新:理论基础与实施机制[J].经济学家,2017(12):50-5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1)[2020-0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 moe_953/201906/t20190618_386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