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燕老师,好久不见
2021-05-17蒋萌辛娅
蒋萌 辛娅
常言说“名师出高徒”。名师之名不仅体现在“名头”上,还表现在专业技艺、教授方法乃至“世家传承”等方面。我也有幸拜过一位名师,虽然我没成为“高徒”,但那段从师经历仍值得珍视回味。
大约上小学三年级时,我开始学钢琴。朋友送给父母一张“钢琴票”,尽管价格不菲,但父母还是决定为家里置办钢琴这个“大件”,培养我的音乐修养。
学琴要“拜师”。經朋友推荐,我们去莫燕老师家门求教。
拜 师
莫燕老师生于音乐世家,她的母亲是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张权,父亲是音乐家莫桂新,自己在中国音乐学院任教。当时她家离我家不远,第一次登门求教,我的心里很忐忑。一方面,这是因为学生见老师没有不紧张的;另一方面,听说莫燕老师对学生很严格,她要先教几次,看看学生的悟性,再决定是否“收徒”,这进一步增加了我的压力感。
初见莫燕老师,她的个子挺高,人很白净,说话声音洪亮,给人很爽朗的感觉。她采取一对一授课,一边讲乐理知识,一边弹奏示范。她耐心又不失严肃,演奏流畅优美,令学生肃然起敬。
钢琴初级教程不难,我也不笨,上了几次课后,她觉得“孺子可教”,我算正式“入门”。此后,母亲每周带我去莫燕老师家学一次琴,她留作业让我练习,一周后再去请她“验收”。
渐渐地,曾经犹如“天书”的五线谱,经她仔细讲解,我觉得易懂了。效仿她的演奏,我的手指虽不那么自如,却也开始在琴键上跳动……莫燕老师常说“一天不弹琴自己知道,两天不弹琴老师知道,三天不弹琴听众知道”。练琴的过程很枯燥,而我练琴算不上刻苦,练习不够娴熟,弹奏难免磕绊,我在莫燕老师那里没少挨批评。达不到要求,莫燕老师也着急,她会把她的手放在我的手上面,与我一起弹,让我感受弹奏应有的强弱力度与节奏。甚至在我弹琴的同时,她干脆把她的手放在我的肩上,在我的肩上带着我“弹”。她的手指很有力,一曲下来,我的肩膀会被她“弹”得生疼。回想起来,这或许是莫燕老师加深我节奏感记忆的独特教学方式。当然,我也有练得好、弹得顺的时候,看到莫燕老师露出肯定的笑容,我也挺得意。
验 收
为了让学生感受给观众演奏时的压力,也希望激发学生努力练习的动力,更利于让学生有机会相互切磋,莫燕老师还搞“汇琴”。所谓“汇琴”,就是组织几个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参加,让学生逐一演奏几首自己的“代表作”,并抽签回答莫燕老师提出的乐理知识问题,最后由老师分别打分、做出点评。
每次准备“汇琴”,我感觉都像打一场“战役”,心情紧张就不用说了,练习也更刻苦。我曾在一次“汇琴”中,一曲获得老师评价的最高分,乐理知识问答却支吾出错,我的脸那叫一个红!“汇琴”后,莫燕老师还会准备小礼物。我记得,有一次她给每个孩子一袋“麦丽素”。紧张弹奏和问答后,吃到香甜的巧克力豆,孩子们都很开心。
莫燕老师总说我长得像帕瓦罗蒂。我那时候并不知道帕瓦罗蒂究竟是何许人也,只是含糊地点头傻笑。后来,我在电视上偶然看到帕瓦罗蒂,才知莫燕老师是根据我这个小胖墩的体型,把我和世界三大男高音之一相提并论了!
传 承
莫燕老师与她的母亲张权住在一起。张权奶奶个头不高,说话声音不大,见我时笑盈盈的,就是一副慈祥的老奶奶模样,一点没有“著名女高音歌唱家”的派头。每次见到张权奶奶,我都毕恭毕敬,她常鼓励我。
在莫燕老师教课时,张权奶奶通常在另一间屋,虽然是在自己家,却不会随意出来打断学生上课。听说张权奶奶在学生时代没有遵从家里希望她学医的要求,投考国立杭州艺专,主修钢琴。成年后,我才知道张权在美国依斯特曼音乐学院获得音乐文学硕士学位,谢绝了国外优厚待遇,受周恩来总理邀请回到祖国。她曾连续演出100多场歌剧《茶花女》,悠扬动听的歌声赢得广泛赞誉。她建议成立了哈尔滨歌剧院,担任过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数十年风雨过后,张权栖身于普通的居民楼,安详平静地度过晚年。
我的“琴童”生涯不长,也就1年多时光。后来我得了罕见重病,不得不停止学业,告别了莫燕老师,历经3次大手术,才捡回一条小命,却成为“轮椅族”。
我最后一次“看到”莫燕老师是在1993年夏天的电视新闻中,张权奶奶因病逝世后,家中失窃,亲友学生筹集的丧葬费被盗。当我看到镜头前的莫燕老师的神情是那么疲惫和黯然,心中充满悲伤和愤慨。
我先在音乐殿堂的大门口转了一圈,后在笔耕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位置,在家自学近10年,误打误撞走上写作道路。儿时埋下文艺的种子,成年开出写作的花,或许也算异曲同工。
那架钢琴依然摆在我家客厅,它是我为数不多的快乐童年的一个印记。有时我会想:莫燕老师,您还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