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曲”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2021-05-17孟翠英
孟翠英
小学语文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还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利用短短的40分钟课堂时间,充分彰显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工具性,发挥语文课程培养人、塑造人的优势,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采用“三部曲”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入心读
——语文素养提升第一曲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文质兼美、情思细腻的文章,教师可以采用多读少讲的教学方式,以朗读的形式,组织学生由读准字音到读准节奏,再到流利地读出思想感情,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将书本上的无声语言转化为能够表情达意的有声语言,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1.认真读能够加深学生对文章重点词句的理解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定的阅读任务,让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加深学生对文章重点词句的理解,让学生思考文章的主旨,了解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逐渐提高自身的语文学科素养。
2.多形式的朗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可以采取自由读、齐读、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分角色读、师生接读、配乐读、表演读……这些朗读形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读出文章的意境,读出文章的深意,感受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并在读中提高自身朗读能力。
3.无声读是培育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方法
默读、略读、浏览等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不可或缺的方法,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文本引导学生有效运用这几种读法,让学生通过文章(篇)名、作者、大小标、段落、图表等提示,找出自己需要的关键信息,这种方法尤其适合小学高年级一些篇幅比较长的文章,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4.整合学科资源,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文字奥妙无穷,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为我们留下了许多万世传颂、脍炙人口的经典名篇名句。它们对培养学生的文学修养、语言修养、生活智慧和处世经验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心胸,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对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大的作用。部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秀的文章和古诗词,它们字字珠玑,语言优美凝练,构思精巧,意蕴深刻,发人深省,引人启迪。诵读这些经典篇章是学生积累、丰富语言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语感,丰富学生情感和价值体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方式。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诗文时,要有意识地整合学科资源,将经典诵读与体育、音乐、美术、科学等学科交叉融合,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又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例如,讲授《江南》《忆江南》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身想象力,结合美术学科为古诗配画,结合音乐、体育学科为古诗谱曲、编舞。
二、动心品
——语文素养提升第二曲
一篇经典文章如同一首优美的歌曲、一幅色彩鲜艳的画、一杯香醇的陈年佳酿,能够为读者带来极大的震撼和享受。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习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例如,《“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的“精彩、糟糕”,《鸟的天堂》中的“天堂”,《我的“长生果”》中的“长生果”,《金色的鱼钩》中的“金色的”,《只有一个地球》中的“只有”,《海底世界》中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穷人》中的“熬”,《跳水》中描写船长语言、动作的句子,《草船借箭》中描写诸葛亮语言、神态的句子,《宝黛初会》中描写人物形象、语言、动作及细节的句子……引导学生通过这些重点语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理清文章的主旨,感受作者用词精准、高超的语言艺术。此外,教师还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例如,《宝黛初会》一文中,作者通过宝黛二人初次相会时的心灵感应,表现两人感情的默契,为他们后来的爱情发展做了铺垫。这正是作者写作的精妙之处,作者在构思时不断转换视角,手法高超,视角独特,叙述巧妙。《少年闰土》一文中,作者通过正面和侧面塑造描写了一个“聪明、机智勇敢、见多识广”的少年闰土形象,文中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进行了正面描写,“我不知道,也没有知道、现在也不知道、素不知道、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则是侧面描写,既衬托了闰土见多识广,又体现了我对自己生活环境的不满,以及我对丰富多彩的农村生活的向往。《灯光》一文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一次围歼战就要打响的时候,郝副营长为了给后续部队照亮前进的路,用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但火光却暴露了自己,最后英勇牺牲了的故事,文章采用倒叙的方式开头,首尾呼应,整篇文章是以燈光为主线描写的。《穷人》一文主要描写了渔夫和他的妻子桑娜,不管自己家境多么贫困,毅然收养已故邻居两个孤儿的事情,真实地反映了这一历史时期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他们的高尚品德,文中的环境描写、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国大典》一文运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中心突出。《丁香结》一文主要描写了街道旁、宅院里、校园里、住了三十年的斗室外丁香的不同形态,表达作者对丁香的喜爱赞美之情,文章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借物抒情,最后写到“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吗?”文章语言精美,给了我们的深刻启示。《夏天里的成长》一文中围绕中心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用简洁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了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谋篇布局的精妙之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学生语言的习得和应用奠定基础。此外,教师还要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拓展文章写作背景、作者简介等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课文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三、易心用
——语文素养提升第三曲
语文是人文性和工具性高度统一的学科,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成为一个热爱生活、有情趣的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在读、品、学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相关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进行仿写、补写、续写,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大胆想象,可以仿写一个句子、某个片段或某篇文章,还可以补写文中省略的部分,续写文章的结尾,想象主人公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主人公后来的命运,故事还会怎样发展等,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语用实践,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以及学生对语言的运用、积累、再造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很多文章都配了精美的插图,这些文章图文并茂,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画面精美,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还能够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语言表达、写作等语文综合能力。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顺序仔细观察文章插图,让学生在观察插图的基础上,描述自己的观察收获:从插图中获得了哪些信息,从插图中明白了哪些道理,从插图中受到了哪些情感的熏陶……学生通过交流,语言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此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把自己的观察所得写成一个小故事,将其变成自己的作品。例如,讲授《自相矛盾》后,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观察,互相交流,了解卖矛和卖盾的人,以及围观众人的不同态度;《两茎灯草》一文讲述了严监生临终之际,伸着两根指头就是不咽气,大侄子、二侄子及奶妈等人都上前猜度劝解,最后还是赵氏走上前挑掉了一根灯草,他方才点点头,咽了气的故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严监生及家人的不同表情、神态,想象主人公和围观众人的心理活动,想象他们会说些什么,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个小故事,以此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儒林外史》,让学生从中学习作者对人物形象的描写手法。
总之,在短短的一节语文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研读文本,巧妙地运用“入心读—动心品—易心用”三部曲,在文本、学生、生活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使语文课堂变得更加高效、灵动,使40分钟课堂教学能够发挥最大的作用,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持,最终达到提升學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作者单位 长安大学附属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