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化休闲行为下的民宿类型与设计对策研究
2021-05-17章万清
章万清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休闲消费行为随之发生差异性的变化,民宿消费也出现多样性的发展。文章对民宿现状进行调研分析,根据提供的休闲方式的不同对民宿进行分类,对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挖掘建筑自身特点在设计中的重要性,特别是在地文化如何融入民宿产品中,使民宿回归原有本质等方面提出策略,目的是改变设计同质化现象,为民宿能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浙江 民宿 类型 同质化 设计 本质
中图分类号:JO-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21)04-0062-04
引言
浙江省乡村旅游历经十多年的黄金发展期,已成为旅游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各种类型民宿不断涌现为其注入新活力。随着乡村旅游开发不断深入,消费者追求不同休闲旅游方式而出现行为差异化,继而推动民宿的多元化发展。以体验民宿空间为唯一消费目的行为的出现,颠覆大众原有的消费观,民宿从只具有单一休憩功能的场所逐渐向多功能和体验型空间发展。
一、民宿的类型
在“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的当下,浙江省改造成果已处于全国领先地位,由此掀起全域性的乡村休闲旅游热,浙江发达的经济和百姓富裕的生活推动体验经济潮流到来休闲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差异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不再局限于物质条件的满足,而是开始追求个性化消费、情感释放和自我体验。民宿消费作为旅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需求变化而改变,从最初的“吃农家饭,住农民房”单一经营空间向多元化沉浸式体验空间转变,不同休闲方式需要对应的空间来实现,根据休闲方式不同可以归类为以下四种类型民宿:
(一)農家乐型民宿:“农家乐”发展初期为餐饮娱乐型模式,是为游客提供饮食和茶余饭后的休闲场所,而后根据需求发展为“食为主、宿为辅”农家乐型民宿。基本的特点是:保持建筑物外立面和周边景观原貌,只是将自己闲置房间更换部分家具,根据自己喜好加以视觉上点缀后作为客房出售,并为前来住宿的游客提供一日三餐。消费者基本上以周边城市家庭自驾游为主,追求的是家庭和好友之间的相聚时光和感受乡村生活气息。目前农家乐型民宿已在全省遍地开花,成为接待乡村休闲旅游的重要阵地。比较具有典型代表的是湖州长兴县的水口乡和安吉的大溪村,如图1、2。
(二)旅游目的地型:旅游目的地型民宿由地处热门景区周边地带民居改造而成,周边配套设施齐全,如餐饮、超市和娱乐场所等。由于民居在建造时只是满足家庭内部基本生活需求,室内格局基本上属于紧凑,导致改造后的客房面积也十分局促。选择此类民宿消费者的基本行为轨迹为白天参加各类的旅游项目,夜间回到民宿休息,因此,大多数民宿没有设置太大的公共休闲空间。具有典型代表的是杭州青芝坞民宿聚集区和嘉兴的乌镇民宿聚集区,如表1。
(三)体验人文景观型:体验人文景观型民宿一般由地处偏僻、历史悠久古民居改造而成,改造时保留建筑物外部原始风貌,如瓦片墙和黄泥夯土墙等。室内空间保留大部分建筑的原有肌理,并加以表层的固化处理,室内根据现代生活需求,配备相当于高星级酒店的品质设施和家具,新与旧的碰撞让客人在享受现代休闲生活的同时,又能体验到古老村落带来历史氛围,抬头能仰望的是经过岁月洗礼的、斑斑驳驳的夯土墙,低头俯瞰炊烟袅袅的村庄,让人真正感受古老山村带来的宁静和安详,前来体验的游客基本上是找寻往昔记忆或体验父辈们曾经的生活气息。
由于周边基本配套缺失,民宿内配置如餐厅、咖啡馆、书吧、茶室等休闲空间,保证游客日常生活需求。由于改造施工难度大、投入成本高、同类产品少等因素,使该类型民宿价格定位超过五星级酒店,如浦江县的不舍一野马岭和松阳县的飞茑集民宿,如图3、4。
民居的基本属性居住和生活,但经过岁月的流逝,增加了记忆的功能,每一个时期的建筑都有鲜明的时代烙印,每一栋建筑都承载不同时代人的记忆,身处其中能唤起人的某些特殊的联想,这种体验型民宿在民宿大量重复建设的当下,为其发展增添新的发展方向。
(四)休闲度假型: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不再满足于单一的旅游休闲方式,逐渐开始寻求高品质的休闲度假生活,不以游玩景点为目的,而是追求休闲度假、放松心情的生活方式。
休闲型民宿基本上位于依山或滨水,拥有良好的视野和秀丽的风景,各种休闲娱乐设施齐全,且客房空间和公共休闲空间面积都较大。与旅游目的地民宿和农家乐民宿不同是不仅提供食宿,还能提供山水美景、休闲娱乐等多维度的综合服务。其代表的是传统高端民宿聚集地——莫干山区块和散落在全省各地的风景秀丽的傍山或临水民宿,如表2。
二、民宿设计存在的问题
浙江省民宿经过近十余年的黄金期,特别是2015-20l了年爆炸式的发展,民宿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由于各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及行业门槛较低,发展中出现民宿品质良莠不齐的现象,各类问题也暴露出来,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追求视觉改观,不求质变:农家乐型民宿由农家乐升级而来的,大部分民宅在建造之时建筑外观参考周边的建筑,或政府统一规划,导致众多建筑外观极其相似,造成外观识别度不高。在改造时没有经过专业的设计,外观基本保留原貌,室内各功能区也保持不变,只是主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原有的空间上稍微加以装饰,如增加一些壁纸和装饰品等。追求的是视觉感官和原来的民宅有所不同,其功能也只是满足游客的基本居住需求,缺少的体验乡村生活的活动空间。这种不强调消费体验空间设计,已经造成发展泛滥和供给与需求脱节现象,已很难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如图5。
(二)建筑格局雷同,设计趋同化:旅游目的地型民宿是依托热门景区旅游资源,大都是民居改造而成,因同一区域内的民房建筑外观和室内的基本格局大径相同,如有民宿进行有个性化设计就很会被复制和抄袭,最终出现民宿同质化和无序竞争的现象。
人文景观型民宿目前开发的基本上都是临海古渔村和傍山古村落,村落虽具有较深厚的历史底蕴,但周边类似的村落不在少数,类似建筑更是不计其数,只是该类型民宿改造难度大、施工复杂、资金投入大等因素,暂时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开发,但随着乡村休闲旅游不断推进和资本不断涌入民宿行业,也已出现设计抄袭现象。
(三)酒店化设计,脱离民宿本质:休闲度假型民宿大多选址在风景秀丽的地方,其特点是:建筑形式新颖、体量大、功能齐全,具有不可复制的唯一性,前期的市场认可度较高,但由于自身特点也造成了诸多的诟病:一是独特的建筑外觀虽能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在众多的民宿中脱颖而出,但很多建筑失去江南建筑所应有的特色,很难和周边环境协调;二是内部空间完全按照度假酒店模式进行设置,包括装饰材料使用情况,完全失去了民宿所应具有地域特色。如德清的来野一莫干山民宿、桐庐过云山居民宿等,如图6、7。
三、民宿设计发展趋势
民宿发展初期,消费者怀着新鲜感选择民宿消费,随着休闲旅游行为的大众化、日常化,对民宿产品的感觉历经好奇、审美疲劳和最后的不满与失落,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单一化的食宿服务、雷同空间设计的数量堆积和脱离在地文化的设计。民宿设计如何摆脱目前的困境有以下对策:
(一)消费升级的设计对策:农家乐民宿大多数是以“吃”为主“宿”为辅,这种单一的经营模式决定了功能空间的局限性,也造成了其处于民宿消费市场的底端。农家乐这个“乐”其中的最精华的部分,不仅仅是农家菜带来的味蕾上的愉悦,而是整个农家乐休闲生活带来的欢乐,这种欢乐需要极具乡土气息的建筑空间、舒适且富有特色客房空间和参与体验田园文化的户外空间等实现。唯有改变原有的空间格局,深挖乡土文化和地域特色并加入到空间设计中,让消费者在乡村氛围中吃得满意、住得舒心、玩得开心才是其正确发展的方向。如莫干山窝舍民宿在改造升级中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
莫干山窝舍原为21世纪初所建民宅,建筑外观和周边民居一样都是瓷砖贴面,毫无特色可言,在改造过程中为找回江南民居的原有风貌,外立面采用木材进行排列装饰,屋顶用茅草替代原有的红色瓦片,庭院的入口处增加木质门楼,将整个院子打营造成乡间草堂的感觉。在后厨连接处专门设置土灶厨房供游客使用,让游客感受到乡村氛围的同时又能沉浸式的体验到江南农村烟火气,这种体验应是农家乐民宿脱离单一经营模式的途径之一。客房部分不再以视觉改观为主,而是满足客人消费体验为准则,以现代客房为方向,打造成适合现代生活习惯和审美情趣的休憩空间。改变原有多房32的格局做到一房一卫,在营造现代客房的同时加入当地民居特色元素,如采用木质假梁代替原来单调的石膏板吊顶,还原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江南民居风貌。空间装饰上采用当地的天然材料,如竹质的吊顶和杉木材质的护墙板,这种有机材料的原色可以增加空间的自然亲和力,如图8。
(二)挖掘自身特色,脱离同质化设计:2012-2015年民宿市场的火爆和投资的高回报率,使众多民间资本进入民宿市场,盲目入市后经济上追求是短期利益,在设计上采用跟风复制的模式,最后导致民宿严重的同质化。经过多年的市场运营,他们明白只有精确的市场定位,并结合地域特征所打造出来富有特色的民宿产品,才能保证民宿可持续的发展。于是,越来越多的民宿主人开始挖掘自身的特色,找寻适合自身建筑的空间设计。
如位于青芝坞的青墅听泉民宿,2013年第一次改造采用和周边民宿相似的青旅混搭风格,在当时市场狂热的情况下出现供不应求现象,但随着消费升级,同质化弊端就突显出来,经营情况每况愈下。经过市场检验后才明白,空间设计唯有立足于室内建筑特点,结合室外空间环境,从消费者的体验出发,为其提供适配的生活休闲空间,才能在众多民宿中脱颖而出。室外空间是代表当地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让游客感受当地的民风、建筑和自然环境的重要场所。室外空间主要包含民宿周边的“自然空间”、“建筑空间”与民宿院落的“生活空间”。
该民宿在2019年重新改造时,根据青芝坞优美环境的特点进行重新设计,利用植物园树林被怀抱和门口的泉水等得天独厚“自然空间”,将其定位为城市景观民宿。把周边自然环境作为改造和设计的重要依据和民宿空间的组成部分,做到“自然空间”和“生活空间”的融合和互动,最终将民宿打造成种在森林里的感觉。改造过程中扩大开窗面积将植物园的梅园景色引入到室内,扩大阳台面积,设置成可观泉水、闻泉声的休闲空间,做到内外空间上的互动,这个独树一帜的设计深得消费者的喜爱。同时,根据消费升级需求增加客房面积,客房数量由原来的14个改成了个,将寝区和卫区的面积比例由原先4:1提升到2:1,并配备浴缸,宽敞明亮的浴区大大提高升了盥洗的舒适度,科学研究表明洗澡会增加人的新陈代谢,可以大大消除疲劳。由于巧妙地将周边自然环境融入富有特色的空间设计中,该民宿在2020年被评为浙江省银宿级别民宿,如图9。
(三)回归民宿本质的设计:现在民宿的定义越来越广,界限也越来越模糊,民宿作为和酒店有相似功能的场所,因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特殊性,空间设计应和酒店有所区别,但很多新建型度假酒店虽冠以民宿之名,却无民宿之实。对于其拥有的秀美的风景、独特的建筑造型、配套齐全的功能空间和设施高档等方面需加以肯定,如其能提取在地文化中的特有元素加入民宿产品中,做到地理环境、居住空间和人文环境有机融合就更加完美。在地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建筑历史性、乡土材料和地域人文符号。
1.建筑历史延续设计。建筑能反映出当时当地的历史背景,是在地文化重要表现之一。意大利新理论主义建筑师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曾经说到,“实际上建筑是由其整个历史伴随形成的;建筑产生于它的自身合理性,只有通过这种生存过程,建筑才能与它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民宿在改造过程中,应对当地建筑进行分析,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周边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和审美水平,建造具有在地性的建筑物。如由五十年代的仓库和几栋新建建筑组成德清原舍一依田民宿,新建筑借鉴旁边仓库双坡顶的建筑形式,并加以解构重组,使建筑外观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又在该区域建筑群中不显得突兀,做到新旧建筑在碰撞中融合。老厂房的外立面基本保留原来的历史风貌,在局部加大窗洞面积以增加室内空间的视线开阔性,对于外立面五十年代的标语予以保留,使建筑物具有一定代表性,又表现出历史的延续性,如图10。
2.乡土材料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乡土材料是人和当地自然长期互存共生后的选择,其因取材方便价、廉物美而形成的明显的在地性特征,也是影响建筑空间风格的重要因素,浙江民居建筑材料多采用竹、木、砖、石、泥等当地材料,如沿海渔村的石头房和内陆山区的夯土房等。在民宿设计中运用现代美学的设计手法对乡土材料的形状、色彩、肌理进行提取和运用,使其具有实用功能和藝术性,为消费者带来较强的视觉冲击,感受不一样的地域风情和乡土气息,这应是民宿所具备的基本魅力。乡土材料包括就地取材的新材料和包含岁月痕迹的老材料。
新材料指就地取材,运用当地生产的竹质、木、石等材料。其运用不是在空间中所有地方都使用,而是在创造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情况下做到物尽其用,与混凝土、钢材和玻璃等现代建材相结合,形成极具地域风格和特殊的表面张力的空间。如老厂房改造而成的德清大乐之野民宿,为减少工业风带来的坚硬感,对部分墙体进行装饰,采用当地所产的毛竹材料进行排列装饰,将竹子加工后利用竹节自身不同的形状进行形式美感上的构成组合,使每一面装饰墙具有唯一性又不失当地特性。这种带有在地文化特性的材料的使用不仅体现在地文化内涵,关键的是让游客能更好地体验在地文化带来的美感。同时,天然材料和工业化材料搭配使用,可以体现鲜明的冷暖视觉对比、冰冷和温馨触感对比,使民宿空间显得更加协调和蕴含变化,如图11。
老材料是经过人类长期使用后留下使用痕迹的材料,它饱含着历史沧桑感和情感记忆,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和唯一性。通过具有现代语境的设计语言结合老物料的固有历史肌理进行再设计,在空间中对砖、石、木等传统老物料的再运用,能使不同年代的材质产生时空上的碰撞,游客既享受了现代民宿服务,同时又能感受到老材料所表现出的沧桑变化,这是民宿独有的魅力。例如德清清境-原舍民宿在室内界面设计中,多选取瓦片作为墙面装饰材料,地板则采用回收的老木板加工铺设而成,墙面的白色与原木的颜色构成室内的主色调,使整个民宿室内空间协调统一又富有细节装饰美感,更重要的是具有历史的厚重感和年代感,图12。
3.地域文化符号的延续。悠久的中华文化是唯一没有间断的文化,文化的传承更显得重要,地域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其能够反映一个地区所特有历史文化的一种特殊符号,需在各种更新中不断传承延续,如有地域特色的图腾和内含历史典故的背街小巷名称等。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不断推进,许多的背街小巷面临消亡,名字也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有通过另外一种形式存在,让包含岁月故事的历史基因得以延续。在如临海的余丰里民宿,主体建筑原名为“余同丰”当铺,具有上百年的历史,取名为“余丰里”是对地域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余同丰”原为人名,去掉中间的辈分剩“余丰”两字,意为“年年有余、五谷丰登”,非常符合中国人追求吉祥寓意;“里”字为里弄之词,为街坊邻居之意,表明民宿处在民宅群落中。同时,为彰显临海久远的历史和文化底蕴,房间名上采用当地的名胜古迹或小巷名,如“天宁”取自千年古刹一天宁寺、“友兰”取自古街友兰街、“三抚”取自三抚基,而三抚基的名字源自一家出现三个巡抚。
民宿自身的产生是以在地性文化为基础,在设计应根据基地所处的区域特点,找寻出所特有的在地文化,其包括风土人情,历史典故、乡土材料和文化符号等,通过设计理念、风格、手法和装饰材料等来体现出来,是民宿回归本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休闲旅游作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不同的休闲方式体现不一样的生活态度,消费行为的差异化势必要求产生与之匹配的消费产品,民宿作为休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类型的民宿的出现很好地阐释了这种现象。面对消费升级带来差异化的消费需求,民宿设计需立足于自身的地理环境,利用地域特色结合专业的设计,采用精致化、情调化、轻奢化的处理手法,创造适应当下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民宿产品。营造一种精神享受和文化的感受的氛围,达到“物”与“我”的共鸣,来满足消费者在追求的身份归属感和精神需求。
本文作者以一位设计师和品牌连锁民宿的实际管理者角度出发,认为:民宿产品不仅仅是简单运用设计技巧做空间设计,而是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的成果,从市场出发了解从消费者的需求,以空间为载体、以设计美学为基础、以传播地域文化己任,为消费者营造能真正享受自然、体验乡土风情的休闲度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