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孕期孕妇凝血4项、D二聚体水平及ATⅢ表达变化分析

2021-05-17林正明

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 2021年1期
关键词:高凝孕早期凝血因子

陈 玲 林正明

安徽省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230030)

妊娠期女性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是机体为防止生产时出现大出血而产生的一种正常生理反应。由于凝血与止血系统发生了改变,凝血因子增多,抗凝系统的作用减弱,因此为避免孕期出现血栓性和出血性疾病,需要重视对妊娠期女性凝血功能的监测。本研究探讨孕妇不同孕期时常规凝血指标水平及其变化趋势,为临床指导产科诊疗提供实验室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2月合肥市滨湖医院妇产科收治的不同孕期孕妇240例,按孕期不同分为4组;同时选择同期健康体检的育龄期女性50例为对照组,排除心血管、血栓及器官器质性病变等因素,排除心血管、血栓及器官器质性病变等因素。本研究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审批。

1.2 检测方法,观察指标及使用仪器

抽取纳入对象静脉血置于含0.2ml的0.109mol/L枸橼酸钠抗凝剂的真空采血管中,1h内3000g离心15min分离血浆待测。用凝固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血浆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血浆凝血酶时间(TT),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浆D-二聚体含量(D-D),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抗凝血酶3(ATⅢ)水平,使用美国Instrument Laoratory Co(ILC)配套试剂盒和室内质控品,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使用ACL-TOP700自动血凝分析仪。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孕妇组年龄(29.6±5.0)岁(16~45岁),孕早期80例,年龄(29.7±5.5)岁;孕中期80例,年龄(29.5±4.9)岁;孕晚期80例,年龄(29.6±4.5)岁。对照组年龄(29.6.±5.1)岁(18~44岁),与孕妇组年龄无差异(P>0.05)。

2.2 各组检测指标水平比较

孕妇各组及对照组PT、APTT、FIB 、TT、D-D、ATⅢ检测水平见表1。

表1 各组血凝指标水平情况

2.3 各组血凝指标比较

PT、APTT,孕早期组与对照组相比无差异(P>0.05),其余各组比较有差异(P<0.05);FIB,对照组与孕妇组不同孕期比较,以及不同孕期比较均有差异(P<0.05);TT ,对照组与孕妇组各期组比较,以及孕早期与孕中期,孕中期与孕晚期比较有差异(P<0.05);D-D,孕早期与对照组比较无差异,其余各组比较均有差异;ATⅢ,在孕早期组与对照组、孕中期与孕晚期比较无差异,余各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差异见表2。

表2 各组间血凝各指标比较(P值)

3 讨论

有研究发现孕期发生出血性疾病,当产妇出现子宫收缩无力时,产后大出血就会变得异常凶险;孕妇血液中凝血因子增多,活性蛋白C的获得性抵抗,游离蛋白S的降解减少,纤溶系统作用减弱,导致孕妇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再加上血流缓慢、内皮细胞损伤等,使孕妇发生静脉血栓(VTE)概率较正常人高5~10倍,可能诱发肺血栓栓塞和胎盘血管栓塞,也可能导致先兆子痫、胎盘早剥、胎儿宫内生长受限死胎和再次妊娠流产[1]。临床医师需在整个孕期重视对孕妇凝血指标的监测。

PT能敏感反映凝血因子水平和功能,而APTT则能够反映内源性和共同凝血途径的功能[2]。TT能反映共同凝血途径中纤维蛋白变成纤维蛋白原的过程。本研究发现PT、APTT和TT均随孕期的增加而降低,这是因为孕期女性在胎盘分泌的雌二醇和黄体酮影响下,肝细胞合成的凝血因子增加,导致外源性和内源性凝血途径系统作用增强[3]。而本研究孕早期PT、APTT与对照组未见差异,这可能与孕早期孕妇多存在食欲不佳,营养摄入不足平衡了激素对机体的影响。

FIB能反映血浆凝固状态,升高提示机体纤溶活性降低,利于血栓形成[4]。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孕妇组FIB水平随孕期持续性上升,这是机体为适应分娩出血产生一种保护性生理变化。升高原因:一方面是肝脏在激素作用下合成的纤维蛋白原增加;另一方面是随着孕期增加,孕妇纤溶系统活性出现缓慢减小。另外纤维蛋白原在血小板聚集过程中也起关键性作用。血小板被激活后膜上出现的GPIb/IIa复合体,与纤维蛋白原结合后形成血小板聚集体,最终发展为血栓[5]。过高的FIB水平提示血栓发生的可能性大,提示临床医师应引起重视,必要时及时药物干预。

D-D越来越多应用于产前深静脉血栓症(DVT)、肺栓塞(PE)、产后出血、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诊治[6]。本研究中孕妇组D-D水平随孕期进展而升高,孕期纤溶系统活性增强有利于子宫螺旋动脉和静脉窦内血栓的清除,这与妊娠期的高凝状态形成了一种较高水平的动态平衡,可有效预防生产时出血,并加快子宫内膜的修复[7]。

ATⅢ是机体主要抗凝物质,在孕期平衡机体发生血栓倾向中起重要作用。有研究发现先天性抗凝血酶缺乏的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的机率增至18%~70%,妊娠状态下同样如此[8]。本研究随着孕期的增加,孕妇ATⅢ水平降低,这是因为孕期体内凝血因子不断增加,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增加,机体为平衡这一高凝状态,避免发生出血性疾病,ATⅢ的消耗增加致其在血浆内水平下降。

妊娠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状态,会导致机体凝血系统、止血系统和纤溶系统发生一系列改变。凝血因子增多使得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这是机体为了生产时发生出血和更好的产后修复做出的一种良性生理改变,但高凝倾向会导致血栓性疾病,如深静脉血栓和胎盘栓塞,由此导致的先兆子痫、胎盘早剥等可能进一步激活机体纤溶系统,使孕妇血液状态可能从高凝变成低凝,易发生产后大出血,危及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因此提示临床,在孕期应加强对孕妇凝血4项、D-D及ATⅢ水平的监测,为及时诊治各种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高凝孕早期凝血因子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孕早期睡眠时长与午睡频次对妊娠糖尿病的影响
孕早期体重变化与妊娠期糖尿病发生风险的关系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帮你孕早期留住胎宝宝
血栓弹力图对进展性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益气活血化瘀法和利伐沙班对老年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高凝状态的影响
标准化超声切面筛查孕早期胎儿结构畸形的临床意义
从痰、血瘀探讨COPD炎症与高凝状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