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扫描仪结合尿动力学检查在神经源性膀胱管理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2021-05-17钟其香
钟其香,刘 玲,古 娟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重庆 4000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创伤性事故日益增多,脊髓损伤(SCI)发生率也在逐年增高。神经源性膀胱是SCI常见的主要并发症,目前临床上对于SCI导致的神经源性膀胱问题的治疗仍比较棘手,管理不当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会造成尿路感染、膀胱结石、膀胱输尿管反流进而导致肾功能损伤,严重者发生肾衰竭,甚至危及生命[1]。采取及时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恢复和重建神经源性膀胱的膀胱功能不但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具有重要意义[2]。
尿动力学检查是诊断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和尿失禁最可靠的诊断方法,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可直观反映膀胱及尿道功能情况,为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诊断、治疗方法的选择及疗效评定提供客观依据[3]。间歇性导尿(IC)是神经源性膀胱保守治疗的首选方法,是协助膀胱排空的“金标准”[4]。理想的IC应以膀胱安全容量为基础,在患者的安全容量范围内,尽可能达到最大膀胱容量导出[5]。近年来,便携式膀胱扫描仪在临床中广泛应用,其对膀胱尿液量测量值的精确度与导尿测得的测量值相当的结论得到相关文献证实[6]。本院康复科从2017年开始应用膀胱扫描仪结合尿动力学检查对60例SCI并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膀胱管理,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7年4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康复科住院治疗的SCI并发神经源性膀胱患者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龄28~78岁,平均(46.30±11.25)岁;颈脊髓损伤31例,胸、腰脊髓损伤29例。纳入标准:(1)符合临床SCI并发神经源性膀胱诊断标准即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损伤程度B~D级。(2)受伤1.5个月以上,脊髓休克期已结束。(3)实验室检查尿常规、B超检查正常。(4)神智清晰可配合,无认知障碍。(5)愿意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获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IC、饮水计划及行为训练的管理方法,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膀胱扫描仪结合尿动力检查进行管理。
1.2.1IC、饮水计划及膀胱功能训练 两组患者在病情稳定、停止大量静脉滴注、排除尿路感染后尽早实施IC。此期间均给予饮水计划:每天液体摄入总量控制在1 500~2 000 mL,以125 mL/h的速度匀速摄入,夜间睡前2 h避免饮水,全程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碳酸饮料等。两组患者同时给予相对安全的膀胱行为训练,训练内容包括定时排尿、意念排尿、诱导排尿、盆底肌训练等[7]。
1.2.2对照组IC频次的选择 导尿频次根据自排尿量与残余尿量多少而定。患者无尿意时,导尿4~6次/天,保持每次尿量300~500 mL;每次自排100~200 mL,残余尿量200~300 mL,导尿3次/天;每次自排大于200 mL,残余尿量100~200 mL,导尿1~2次/天;残余尿量小于100 mL或少于膀胱安全容量的20%,暂停导尿;出现漏尿,可增加导尿次数和减少摄入水分[8]。
1.2.3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膀胱扫描仪结合尿动力学检查决定导尿时间和次数。尿动力学检查是诊断膀胱流出道梗阻的“金标准”,也是诊断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和尿失禁最可靠的诊断方法。根据尿动力学检查确定患者膀胱安全容量,了解膀胱顺应性及稳定性。应用膀胱扫描仪根据尿动力学结果来制定患者导尿时间及频次。使用四川绵阳美科公司生产的PBSV3.1膀胱扫描仪进行残余尿量测定,操作者是经前期培训合格并能熟练应用的护理人员。在患者感觉到膀胱充盈时或对于无排尿感觉的患者在进水量过多后1 h,以及在每次固定漏尿时间前1 h测量残余尿量。若测得的残余尿量小于300 mL或低于安全容量的50%时,可延迟导尿;若测得残余尿量在300~500 mL或残余尿量在膀胱安全容量的50%以上未超过安全容量时,继续按常规给予IC;若残余尿量大于500 mL或超过安全容量时应立刻导尿。让患者认真做好排尿日志,根据尿量个体化地调整饮水计划,督促患者严格按计划饮水。
1.2.4评价方法 (1)比较两组实施膀胱管理前后尿路感染(留取患者中段尿行尿常规检查及细菌培养计数,菌落数大于或等于1×105cfu/mL,则诊断为尿路感染)、导出尿液超过安全容量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IC、饮水计划等膀胱管理的依从性。(2)采用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定(最高分21分,评分与生活质量成反比)[9]。
2 结 果
2.1两组患者实施膀胱管理前后尿路感染、导出尿液超过安全容量发生情况及依从性比较 实施膀胱管理前,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膀胱管理4周后,两组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均较管理前降低,且观察组下降程度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尿液超过安全容量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对IC和饮水计划等膀胱管理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ICI-Q-SF评分比较 实施膀胱管理前,两组患者ICI-Q-SF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膀胱管理4周后,两组患者ICI-Q-SF评分均较管理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实施膀胱管理前后尿路感染、导出尿液超过安全容量发生情况及依从性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实施膀胱管理前后ICI-Q-SF评分比较分)
3 讨 论
SCI是康复科常见的严重致残性疾病,神经源性膀胱是其并发的常见功能障碍。对于神经源性膀胱的处理,应从整体上考虑患者膀胱管理,采取个体化的处理方案。总原则:降低上尿路损害风险,减少反流,保护上尿路;增加膀胱顺应性,恢复膀胱正常容量,恢复低压储尿功能;减少尿失禁,恢复控尿能力;减少和避免泌尿系感染和结石形成等并发症发生[7]。然而在临床中单凭临床经验,根据饮水计划导尿,往往会造成患者单次导尿量过多或过少,长此以往不仅会造成尿路感染,严重者会出现膀胱输尿管反流导致肾功能损伤[10]。
本研究证实,通过尿动力学检查确定膀胱类型及安全容量后,利用膀胱扫描仪对膀胱进行残余尿量测定后再决定是否导尿,可以有效地避免因不必要的导尿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也可避免因尿液过多未及时导出使膀胱过度膨胀而增加反流风险。目前,膀胱扫描仪已被证实具有信度高、无创伤、报告及时等优势,可在病房反复测定的可操作性,给IC提供可靠依据及时机和频次的选择,能减轻患者痛苦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6,11]。
总之,膀胱扫描仪结合尿动力学检查能为医护人员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导尿时机提供依据,可以有效地减少尿路感染的发生,达到保护上尿路的作用,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值得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