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单中心的乳腺癌合并心房颤动患病率调查

2021-05-17曹丽娟蒋金全程蕾蕾

中国临床医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抗凝房颤患病率

曾 军, 曹丽娟, 汪 成, 蒋金全, 程蕾蕾

1.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心内科,上海 200011 2.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乳腺外科,上海 200011 3.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脏超声诊断科,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032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发病率和患病率逐年上升。马长生教授团队发表在Heart杂志的最新研究[1]显示,中国≥45岁人群房颤患病率为1.8%,其中女性为1.7%,据此估计我国约有790万房颤患者。房颤由遗传、自主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因素等综合作用导致,可引起心功能不全、血栓栓塞、认知功能障碍等。心脏病学家Braunwald教授指出:“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将是21世纪心血管领域攻克的最后战场”[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2020年全球癌症负担数据报告》[3]显示,乳腺癌新发病例数已超过肺癌,成为全球第一大癌症。而在中国女性易发癌症中,乳腺癌发病率长期占第1位[4]。

由此可见,在我国,房颤和乳腺癌都已成为常见病,且发病率均呈上升趋势,两者病程发展错综复杂,目前关于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通过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乳腺外科确诊的乳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初步分析乳腺癌合并房颤的患病率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20年7月至2020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乳腺外科收住的706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经手术及病理证实为乳腺癌。排除标准:重复入院患者。本研究通过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黄浦分院伦理委员会审查(ETHICALREVIEW2021-TH-01),所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观察指标 包括患者年龄、房颤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心衰病史、脑卒中病史。对于房颤患者,根据病史资料进行CHADS2评分。计算乳腺癌合并房颤患病率,并与整体人群房颤患病率[1]进行比较。

2 结 果

2.1 乳腺癌患者年龄与房颤分布 706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6~84(58.6±10.1)岁,其中房颤21例(2.97%);无房颤患者(58.3±10.0)岁;房颤患者(67.9±8.3)岁(P<0.05)。患者各年龄段房颤分布见表1。

表1 乳腺癌患者并发房颤年龄段分布 n(%)

2.2 本中心与整体人群房颤患病率比较 结果(表2)显示:按年龄分层,乳腺癌合并房颤患者中,55~64岁6例(2.01%)、65~74岁9例(5.11%)、75岁及以上5例(20.83%),均高于整体人群房颤患病率(P<0.05);45~54岁1例(0.75%),高于整体人群,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2 乳腺癌患者各年龄段房颤患病率情况 n(%)

2.3 房颤患者其他心脑血管病合并情况 结果(表3)显示:706例患者中,合并心衰3例,合并高血压213例,合并糖尿病64例,合并脑卒中20例。房颤患者合并心衰、高血压、脑卒中比例均高于无房颤患者(P<0.05)。

表3 乳腺癌患者心脑血管病合并症患病率 n(%)

2.4 房颤患者CHADS2评分 房颤患者CHADS2评分为0~4分,其中0分1例、1分7例、2分6例、3分1例、4分6例,平均(2.19±1.33)分。其中2分及以上者13例(61.9%),为血栓栓塞高危人群,需抗凝治疗,实际抗凝治疗3例(23.08%)。

3 讨 论

治疗恶性肿瘤的各种方法如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均可导致患者出现心血管并发症或使原有心血管疾病恶化。在长期幸存的癌症患者中,合并心血管疾病者死亡风险最高、预后最差,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仅次于肿瘤本身的第二大死亡原因[5]。由于房颤会增加血栓栓塞的风险,房颤的发生与癌症患者血栓栓塞和死亡风险的增加有关[6]。房颤是癌症治疗中的不良预后因素,可导致预后恶化。研究[7]发现,使用蒽环类化疗药物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出现新发房颤后,心衰风险及全因死亡率升高。目前,与癌症治疗相关的心血管疾病已经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8],也推动了肿瘤心脏病学的发展。

最新研究[9]显示,乳腺癌可能会增加房颤的发生。D’Souza等[10]针对74 155例乳腺癌患者的研究结果表明,乳腺癌与房颤发生相关。Wassertheil-Smoller等[11]纳入93 676例绝经后女性的前瞻性观察研究得出相似结论。乳腺癌患者易发房颤的机制比较复杂,目前仍不明确,可能与高龄、炎症、基因、自主神经系统异常、异常手术及放化疗等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乳腺癌合并房颤的患病率达2.97%,明显高于整体人群的1.7%(P<0.05)。进行年龄分层后,55岁以上乳腺癌患者房颤的患病率明显高于整体人群(P<0.05),而45~54岁组与整体人群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95),可能与本研究该年龄段病例数少(仅1例)有关。

房颤的患病率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的趋势,本研究中乳腺癌合并房颤的患病率也存在着随年龄增长而升高的情况。乳腺癌引发的炎症反应可能促进房颤的发生发展[12]。研究[13]已证实,乳腺癌与房颤都与基因密切相关;抑癌基因突变、小核苷酸多态性及基因表达紊乱都与房颤的发病密切相关。乳腺癌患者接受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会干扰心血管系统的平衡,从而导致患者自主神经系统紊乱,或直接导致心肌细胞受损[14],进而导致房颤的发生、发展。乳腺癌患者易发生房颤的具体机制需要更多研究来进一步阐明。

本研究中,乳腺癌合并房颤患者常伴发心衰、高血压、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且明显高于无房颤病史的乳腺癌患者(P<0.05)。乳腺癌合并房颤患者的CHADS2评分为(2.19±1.33)分,其中2分及以上者13例(61.9%),需抗凝治疗,但实际采取抗凝治疗者仅3例(23.08%)。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基础。乳腺癌患者血液系统处于高凝状态,房颤会增加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风险,而乳腺癌手术及一些抗癌治疗药物(特别是血管生成抑制剂)也与血栓栓塞的发生密切相关[15],所以乳腺癌合并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具有较大的挑战。欧洲房颤指南[16]不建议对癌症患者进行差别治疗,抗凝标准与普通人群相同。临床上常用的CHADS2评分尚未在乳腺癌患者中得到验证,而肿瘤患者常用的预测血栓栓塞风险的Khorana评分亦未将房颤这一危险因素纳入其中。因此,对于乳腺癌合并房颤患者的血栓栓塞风险预测以及治疗中保持血栓栓塞与出血风险平衡的处理,需要更多的临床试验来提供循证依据。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房颤患病率明显高于整体人群,且乳腺癌合并房颤患者需进行抗凝治疗的比例较高,但实际抗凝治疗比例较低,在临床中应予以重视。此外,对乳腺癌患者可常规进行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监测。目前临床上缺乏针对乳腺癌合并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预测的评分系统,针对其抗凝治疗的临床试验数据也较少,需要加强多学科联合的临床探索,也需要肿瘤心脏病学研究的深入。本研究仅为单中心研究,样本量较小且样本均来自住院患者,对于乳腺癌患者房颤患病率的实际情况还需多中心、更大样本量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猜你喜欢

抗凝房颤患病率
2020年安图县学生龋齿患病率分析
缺血性脑卒中伴房颤患者抗凝现状研究*
脂肪酸与心房颤动相关性研究进展
云南省寻甸县小学生视力不良及屈光不正患病率调查
老年人群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抗凝治疗
昆明市3~5岁儿童乳牙列错畸形患病率及相关因素
抗凝治疗对心房颤动相关轻度认知障碍的影响
房颤别不当回事儿
预防房颤有九“招”
我国高血压人群的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