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儿家属对门诊输液静脉留置针接受度与认知知识调查分析
2021-05-17陈彦秋郭俊艳
陈彦秋,程 瑾,袁 梦,郭俊艳
(单县东大医院 山东单县274300)
儿科门诊的输液工作量通常较大,且输液的患儿较多,加上其年龄较小,血管较细,血管壁薄弱,易哭闹,依从性较差,从而造成穿刺难度升高,既往常规静脉穿刺中需要经过多次穿刺,一旦固定不牢后极易被患儿抓脱,进一步加重患儿家属的心理负担,随之增加护士的工作量[1-2]。 随后临床将静脉留置针运用于静脉输液中,可有效减少重复穿刺的次数,进而防止刺激性药物对患儿血管造成损害,但因为家属对静脉留置针的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不同,因此对静脉留置针的接受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最终导致患儿与家属不能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严重者还可提高输液期间留置针脱落、导管堵塞、非计划拔管、药液外渗等并发症发生率[3-4]。 相关报道中曾指出,若给予针对性健康教育,可有效提升家属对留置针相关知识的知晓程度,并提高其接受程度,促进静脉留置针的广泛使用,减轻对患儿的伤害[5]。 因此本文展开调查,选择门诊2018 年4 月1 日~2020 年4 月1 日纳入的134 名输液患儿家属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家属对门诊输液静脉留置针的接受度与认知程度。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门诊同期纳入的134 名输液患儿家属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①患儿与家属的基础信息齐全,并参与整个调查环节;②均符合疾病的临床诊断标准,并在我院门诊进行输液,且初次使用静脉留置针者;③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6]:①患儿存在凝血功能障碍现象;②患儿皮肤对静脉留置针敷贴过敏;③家属未能配合整个调查过程;④患儿病情较为严重,接受深静脉置管。 家属男70 名、女64名,年龄37 ~68(44.25±1.33)岁;受教育程度:本科及以上40名,高中至大专52 名,小学至初中42 名;患儿男72 例、女62例,年龄1~4(2.69±1.03)岁;疾病类型:支气管炎27 例,腹泻30 例,轻度肺炎26 例,普通感冒34 例,其他17 例;输液时间3~6(4.77±0.51)d。 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同意。
1.2 方法 首先收集并整理门诊输液患儿与家属的基础信息,随后由护理人员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并结合既往静脉穿刺的丰富经验,制订输液静脉留置针的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含:是否了解输液静脉留置针、了解静脉留置针的方式或渠道、对静脉留置针护理方式的期望等。 所有调查人员均提前经过培训,在发放调查问卷前,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向家属讲解本次调查的目的与意义,获得同意后才可开始发放调查表,并要求家属独立完成,时间控制在20 min 左右,若家属出现疑问时可当场给予解释。 回收调查问卷时,应检查其填写情况,及时纠正错误的地方,统一收回调查问卷。 本次调查中共发放134 份调查表,回收134 份,回收率为100%,其中有效调查问卷134 份,有效率为100%。
1.3 观察指标 首先分析不同受教育程度家属的接受情况,并观察其接受静脉留置针与不接受静脉留置针的原因,对家属的认知情况进行调查,并统计家属获得留置针相关知识的方式。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受教育程度家属对留置针的接受情况 见表1。
表1 不同受教育程度家属对留置针的接受情况(n=134)
2.2 134 名家属接受与不接受静脉留置针的原因 见表2。
表2 134 名家属接受与不接受静脉留置针的原因
2.3 134 名家属对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 认知程度排在前3 名的依次为“留置针可减少穿刺次数,降低疼痛”“留置针可避免对血管的伤害”“贴敷卷边或潮湿后需要更换”。 具体内容见表3。
表3 134 名家属对静脉留置针相关知识的认知情况
2.4 134 名家属获得留置针相关知识的方式 见表4。
表4 134 名家属获得留置针相关知识的方式
3 讨论
静脉留置针作为临床常见的输液方式,主要经外周浅静脉穿刺后留置于静脉中,可有效减少重复穿刺操作的次数,并防止药物对血管造成的刺激伤害,在临床用药与紧急抢救中运用较为广泛,尤其适用于躁动、体位不断改变的患儿,能维持快速输液、随时抢救的目的,进而有效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并防止其职业暴露,保障其身心安全[7-9]。 儿科门诊输液具备一定特殊性,患儿好动且易哭闹,难以配合护理人员,进而提升穿刺的困难程度,增加留置针脱落发生的风险,应受到儿科重点关注[10-11]。
近些年,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改进,临床发现静脉留置针效果显著,且具备较多优势如管软、管腔较大、组织相容性较好、对血管刺激性小、保护血管、留置时间长、穿刺次数少、操作简便、不易损害血管等,有效减轻患儿反复穿刺的痛苦,同时还可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 但在临床实践过程中,极易因为患儿或护理人员的因素造成穿刺失败,严重者还可出现留置针脱落、静脉炎、留置针堵塞等并发症,加上家属对留置针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甚至难以接受,从而影响留置针的使用质量[12-14]。 由此本文展开调查,结果显示,本次调查的134 名家属中有21 名不接受静脉留置针,占15.67%;受教育程度为本科及以上、高中至大专者接受度高于小学至初中受教育程度者(P<0.05);家属获得留置针相关知识的方式以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为主,其占比高于其他方式(P<0.05),由此发现受教育程度对家属接受静脉留置针的影响较大,受教育程度较低者接受度低,且大部分家属对留置针相关知识的获得渠道以医护人员的健康教育、医院宣传册或宣传栏为主。 经分析发现,受教育程度较低者不接受静脉留置针的原因为其对静脉留置针的误区较多,具体如下。 ①静脉留置针的针头较普通针头粗,而患儿外周静脉较细,家属担心穿刺给患儿带来较大痛苦,因此不接受;②家属认为留置针与普通针的作用较为相似,均是用于静脉输液,没必要长时间保留,且留置针活动不便;③患儿活动度较大,可能会缩短留置针保留时长,再次穿刺可能增加患儿痛苦,并提升家庭负担;④留置针周边皮肤会出现疼痛与红肿现象,可能对患儿的机体健康造成危害;⑤输液后,保留的留置针可能会进入空气,甚至因为出血堵塞针头,难以应对;⑥对留置针性能了解不足,过度限制留置针一侧肢体的活动,可能造成关节僵硬,提升患儿不适感。 因此,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属对静脉留置针的接受度较低。 有研究表明,若长时间使用一次性钢针极易造成组织坏死,因此提供规范性输液,并有效维护导管,避免导管移位或脱落,可有效减轻患儿痛苦,并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保证静脉用药安全,提升护理质量的同时,可提高家属的满意度,也促进静脉留置针的广泛运用。 虽然静脉留置针存在一定便捷性,且副作用较小,特别是在危重者、临床治疗与重复用药患儿的抢救中效果满意,但其在临床使用中极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且经分析发现,家属认知不足可能与护理人员工作较为繁忙、宣传不到位存在密切相关性,而留置针的并发症均可通过相关干预进行预防,如穿刺期间应严格遵照无菌操作,避免感染;定时检查穿刺位置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拔管;输液前可沿着血管走向涂抹喜辽妥来避免静脉炎;防止导管过度活动;留置针的留置时长控制在3~5 d;输液过程中应首先输注非刺激性药物,随后输注高浓度或高刺激性药物等。 本研究结果显示,家属对留置针的相关知识大部分来源于护理人员的健康教育,因此临床应制订以下针对性干预,进一步提升家属的认知能力,并改善其接受程度。 ①不断丰富静脉留置针的健康教育方式,并利用针对性教育,在穿刺前选择通俗易懂的语言方式介绍穿刺的相关知识、注意事项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有效稳定家属的情绪,提升其认知能力,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防止医疗纠纷[15]。 ②主动与家属创建有效的沟通,并及时纠正其对静脉留置针的错误观念,耐心解答其疑问,并积极普及静脉留置针的相关知识,尽可能满足家属的需求,增强升血管保护意识,增加对护理人员的信任感,进一步接受静脉留置针[16]。③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应只以静脉留置针的优势开展,同时应关注家属的护理能力,详细告知其留置留置针期间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应对措施等,从而有效防止不必要的不良反应发生[17]。 ④护理人员还应与临床医生保持有效沟通,评估医嘱中药物对血管的影响,进而选择适宜的给药方式。 ⑤定期组织护理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穿刺的操作技巧与职业素养,待培训结束后再行考核,将考核情况与绩效相挂钩,要求护理人员严格按照规范操作执行[18-19]。 但本次调查中仍存在一定缺陷,如调查对象数量较少,且调查时间较为短暂,因此临床可纳入更多调查对象,保证其多样性,同时延长调查时间,使调查结果存在一定有效性及精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