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社区医疗健康服务现状与对策研究
2021-05-17宋善友郝广萍
宋善友,郝广萍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山西 汾阳 032200)
0 引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突飞猛进,居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健康作为一个从不过时的话题,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而2020 年突发的新冠疫情,不仅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在抗疫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也让我国居民对健康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卫生健康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1]。就目前现状来看,虽然科技越来越发达,但同时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问题也日渐凸显,我国居民身体健康水平呈现出整体下滑的趋势,相伴而来的是一些慢性病、老年病的发生,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发病率常年居高不下,并逐步显示年轻化的态势[2]。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增强,仅仅通过发病后治疗的方式已经不能符合当代健康服务管理理念,预防疾病的发生成为民生的关注点。预防式医学俨然成为新时期医疗健康服务的发展趋势,而社区医疗作为实施预防式医疗干预的重点服务方式,正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据国家卫建委2019 年底发布的数据,我国目前已设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达9561 个,社区卫生服务站数量也已达25452 个,已基本完成社区医疗城乡基层全覆盖。
社区医疗机构作为大型医院的分支,传统的“医院为主、社区医疗为辅”的医疗资源配置方式和“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疾病治疗方式已经不能很好的解决居民疾病预防和疾病救治的问题[3]。为了响应国家政策与号召,目前社区医疗已经开始承担着居民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疾病控制等重任。鉴于我国公共卫生事业起步较晚的情况,居民相应社区医疗健康服务面临着相当大的挑战[4]。明确当前社区医疗健康服务现状与困境,并提出社区医疗健康服务管理的相关措施,为其改进社区医疗健康服务效率,优化社区医疗运行与管理模式提供理论借鉴。
1 当前我国社区医疗健康服务现状分析
1.1 健康服务管理人才紧缺
随着近年来国家对卫生事业的重视以及市场对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众多本科院校开设了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5]。即便如此,还是不能满足健康服务才人缺口。截止到2020 年12 月,在全国范围内上千所本科院校中仅有近百所开设了此专业,而其中医学类院校数量更少。在山西省内,也只有山西医科大学与山西工商学院两所本科院校招生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且专业招生规模相对其他专业都较小,导致专业人才培养数量远不能满足市场人才需求;其次,社区医疗机构服务人员待遇较低,不能有效吸引健康服务管理相关专业人才,也是导致其人才紧缺的关键因素;最后,由于我国社区医疗服务建设正处于初级起步阶段,医疗配置资源相对匮乏,导致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在可能的条件下,更愿意选择大型医院或者大型体检中心,而不会优先考虑社区医疗健康服务管理相关岗位,进一步加重了人才紧缺的现状。
1.2 社区居民健康预防意识薄弱
虽然人们了解健康的重要性,但不少社区居民对健康服务管理没有形成比较清晰和系统的认识,健康预防意识相对薄弱,不重视健康养身与健康预防[6]。就目前现状来说,居民基本都是感觉到身体不适时才会去医院或社区医疗机构进行检查。在医疗体检方面,员工因为单位组织的体检活动,还能保证一年一次的体检。而对收入较低群体或者自由工作者而言,主动进行体检的次数更不能保证,这无形之中增加了居民健康管理与服务的难度。另外,社区医疗服务机构没有对居民健康预防相关知识进行有效的宣传和教育,开展的预防保健活动相对较少,也是导致社区居民健康预防意识淡薄的重要因素。居民健康预防意识薄弱是影响我国公共卫生事业顺利进行的巨大阻碍[7]。
1.3 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定位不准
根据国家“健康中国2020”战略精神,社区医疗承担着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疾病控制等重任,宗旨为预防为主,治疗为辅,旨在提高全民身体健康水平,减少社区居民的一般性社会疾病的发病率。现阶段,我国大部分社区医疗机构的运行依赖于政府的扶持,尽管政府相关部门已经开始出台社区医疗相关管理服务政策[8]。但目前的现状为,社区医疗机构工作不能完全落实到位,权责不明确,导致很多工作人员没有转变传统观念,仍将治疗一般疾病作为工作的重心,而对健康预防没有做到足够的重视,这种服务模式与当今健康医疗理念存在矛盾,对社区健康管理的疾病预防和健康保健工作缺乏主动性,严重脱离了预防式医学的服务目标。
1.4 医疗资源配置水平低
由于目前我国医疗资源配置不平衡,社区医疗机构在硬件配套方面具有劣势,导致社区医疗在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方面不可能满足对疾病的全方位诊断和跟进。社区医疗机构无法有效吸引社区目标居民,人们更愿意去医院进行诊断或者常规检查,导致其不能很好地实现社区医疗职能,只能承接一般性业务。以笔者所在汾阳地区为例,太和桥社区卫生院目前承接的主要业务为儿童疫苗接种业务,以及常规疾病初级检查等。另外,缺乏专业技术水平较高的全科医生和高级人才,这些因素导致让居民对社区医疗的认同性不高。加之目前社区医疗机构与医院、药店、私人诊所业务分工重叠,导致正面竞争,出现医院人满为患而社区医疗机构相对萧条的局面[9]。笔者在2020 年12 月下旬通过实地走访汾阳太和桥社区,以社区范围内小区和商铺为切入点,随机选取被试者,以调查问卷(多选)的方式,让被试者对所在地区的汾阳医院、太和桥社区卫生院和私人诊所做就诊能力测评和就诊意愿进行评价,调查完成之后赠送纪念挂件作为感谢。该调查样本涉及年龄段为20~65 周岁居民,随机参与调查问卷人数为272 人(男性144 人),最终回收有效问卷266 份,问卷有效率为98.15%。被试者年龄性别分布等一般信息情况见表1。
表1 被试者一般信息分布表
通过对问卷调查的信息进行分析与汇总,见图1所示,得到如下结果:在266 份调查问卷中,只有36.47%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社区医疗服务水平较好,愿意去社区医疗机构就诊,而81.20%的人更相信医院,更愿意选择去医院就诊,这进一步说明了目前社区居民对社区医疗服务的认同度较低。
图1 汾阳医院、社区卫生院、私人诊所就诊能力测评
1.5 医保相关政策有待完善
我国目前的医保政策主要以住院和大病医疗为重点,报销比例较大,但在居民社区医疗门诊与健康预防方面没有相应的医保政策扶持。目前,仅仅开通了城乡居民慢性病医保惠民渠道,如高血压、糖尿病“两病”参保患者可在定点基层医疗机构进行相关治疗药物医保报销,而其他疾病相关药物报销力度较小。另外,现阶段居民一般项目体检费用为400~1000 元,由于没有相关的优惠政策扶持,导致收入较低居民和自由工作者在体检筛查与预防方面没有主动性,这进一步增加了居民疾病预防的难度。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以下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管理的应对措施。
2 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管理的应对措施
2.1 加强培养健康服务管理专业人才,提升医疗服务能力
鉴于目前健康服务管理专业人才缺乏的现状和社区医疗预防为主的特点,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配合加快高校尤其是本科院校健康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办学和招生规模,健全以实践性为首要目的培养体系。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注重以全科医学、临床护理等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健康医学相关知识整合,尽快为社区医疗机构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其次,社区医疗机构可以与当地大医院或者医学类高校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发挥人力资源共享服务模式的优势,聘请医院名医或医学高校教授定期进行会诊和培训讲座,共享优质人才资源,提高健康服务管理水平[10]。最后,针对现有社区医疗健康服务管理人员,可以与医院或者医学高校临床院系签订合作协议,让社区医务人员进修学习和实践,增强自身健康管理服务能力,提升专业服务水平。
2.2 构建“家庭医生”双向问诊模式,社区居民健康服务管理全覆盖
社区医疗机构要改变传统医患关系被动问诊模式,构建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健康服务医疗团队,建立双向问诊家庭医生模式。以“服务团队为基础,以社区家庭为中心”进社区,进家庭坐诊,让每个家庭都有相应的“家庭医生”,从而实现社区内每个家庭健康服务全覆盖,实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的目的。通过社区家庭坐诊建立家庭健康状况档案,并完善档案的规范化管理,通过对其健康状况及慢性病等一系列信息进行分析与评估,制定与之相对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案,并对其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进行引导,从而形成较强的健康预防意识,将健康预防理念落实到每个社区居民身上。
2.3 构建健康服务管理一体化信息网,实时获取与检测居民健康状况
在基于“互联网+”的创新模式下,充分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将互联网技术融入到医疗健康服务中,即“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构建社区医疗健康服务信息化平台,并提供社区居民健康管理门户网站,以此来实现居民健康信息资源共享和大数据信息收集[11]。这样不仅可以帮助社区居民与社区医疗服务人员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沟通,满足实时的双向信息交流要求;还可以通过平台大数据掌握当地居民健康状况,精准定位,对症下药,并建立一套适合当地居民的身体状况检查、保健知识咨询、保健策略制定及健康护理干预于一体的个性化护理服务方案,能够根据社区居民不同健康需求提供相应的护理与预防方案,大大提升其健康水平。
2.4 改善社区医疗健康服务管理质量,提升社区居民认同度
一方面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进行捐资,增加社区医疗服务人员薪资待遇,同时健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配套设施,加快和完善医院与社区医疗健康服务组织的资源配比,创建资源共享机制,增强社区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另一方面,社区医疗机构内部要规范服务行为,进行人文关怀教育培训,提升服务能力,发挥贴近居民的天然优势,主动进社区进行健康宣传和教育,积极开展以健康管理为中心的预防、保健、康复讲座和活动,消除其与社区居民之间的距离感,增强居民健康意识,降低居民发病率,从而提升居民认同度。
2.5 进一步完善医疗保障制度,加大医保覆盖范围
政府要集中力量,调整和完善社区医疗医保相关政策。首先,将社区医疗预防与护理纳入到医疗保障中,特别是医疗卫生与慢性病防治服务相互融合的相关保障,建立以适应医防结合为基本要求的长期预防与护理保障机制,保障慢性病患者长期用药和治疗需求,分担社区居民经济风险。其次,增加基层医疗机构药品品类报销范围,提高基层医疗机构的居民医保门诊报销比例,帮助患者形成正向分流,让社区医疗机构在医疗健康服务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最后,鉴于我国居民体检筛查需求量巨大但实际参与度相对偏低的特点,政府应考虑将体检筛查纳入到医保制度中,减轻居民经济负担,为全民体检理念的深入开展提供有力支撑。
总之,社区医疗机构作为提供居民便利医疗保健服务的基层组织,在国家卫生事业管理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切实发挥新时期其在预防保健、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疾病控制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社区医疗技术和服务水平,让社区医疗更好的服务于大众,对居民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