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治疗的疗效观察
2021-05-17张东生
张东生
(东莞市康华医院,广东 东莞 523080)
0 引言
急性脑梗死(ACI)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该病发病人数逐年上升,对社会和病人家庭均造成了不利影响。该疾病主要是因为脑部组织供血不足,出现缺血缺氧的现象,造成组织坏死,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闭塞是诱发该疾病是重要原因[1]。其中小动脉闭塞主要是指穿支动脉近端的粥样硬化,穿支动脉远端的脂质玻璃样变,小栓子堵塞穿支动脉;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因素包括灌注、栓子清除能力降低,不稳定动脉斑块脱落导致动脉栓塞[2-3]。针对不能实施静脉溶栓以及动脉溶栓的病人,临床上普遍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4]。有相关报道表明,丁苯酞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血管新生速度,有助于缺血区血流量增加;改善神经系统损伤,加快神经功能恢复。基于此,我院选取50 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分组对比,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大动脉硬化脑梗死病人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开展时间为2017 年3 月至2020 年3 月,实验对象为在此时间段到我院诊治的50 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25 例。参照组中男16 例,女9 例;患者年龄为53~73 岁,平均(63.1±2.4)岁。实验组中男14 例,女11 例;患者年龄为55~70 岁,平均(62.6±2.3)岁。所有实验对象基础信息对比无显著差别(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CT 和核磁共振检查确诊50 例病人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或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者;发病时间不超过48h;50 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心源性脑梗死者;急性感染者;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者;经静脉溶栓或动脉取栓治疗者;患有严重肝肾等器质性功能不全者;存在出血倾向者;对本次所用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参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即抗动脉硬化、脱水、控制颅内压、预防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细胞等[5]。
1.2.2 实验组
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增加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 100041;生产企业:石药集团;规格:100mL)治疗,静脉滴注,100mL/d,持续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根据卒中量表[6](NIHSS)对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显效:NIHSS 分值=0或分值降低≥4 分;有效:NIHSS 分值减少1~3 分;无效:NIHSS 分值提升≥4 分或死亡。治疗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情况,采用NIHSS 量表评估病人神经功能,分值越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采用Barthel指数对病人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能力越好[7]。③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血压下降、皮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从表1 可知,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56.00%,差异较大(P<0.05)。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BI 评分
由表2 数据可知,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和BI 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 周后,在NIHSS 评分上,实验组(4.56±3.42)分比参照组(6.03±3.10)分低,在BI 评分上,实验组(87.96±7.56)分高于参照组(74.36±8.11)分,差异较大(P<0.05)。
表2 两组NIHSS 评分、BI 评分变化对比(,分)
表2 两组NIHSS 评分、BI 评分变化对比(,分)
2.3 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由表3 数据可知,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0%,参照组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00%,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但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表3 两组不良事件的对比[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病情发展较急,病人死亡率较高,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头痛、耳鸣、眩晕、麻木、四肢瘫痪、意识障碍、中枢性高热等,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脑疝,严重影响了病人生存质量和身体健康[8]。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是该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而许云鹤[3]等人认为穿支动脉入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扩大;缺血诱发的白质病变;分支动脉开口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性血栓堵塞了多个小分支动脉,都是导致粥样硬化的发生的原因。病人大动脉变窄,对灌注以及溶栓治疗造成一定困难,临床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给予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症状,但治疗效果达不到理想目的[10]。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临床医学提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丁苯酞治疗效果更好,已有相关报道表明丁苯酞治疗该疾病效果明显。黄玉静[11]等人研究表明:使用丁苯酞治疗的治疗组治疗第一天NIHSS 评分和BI 评分分别为(12.16±3.87)分、(41.52±18.36)分,未使用苯酞治疗的对照组治疗第一天NIHSS 评分和BI 评分分别为(12.37±3.87)分、(43.23±17.53)分,治疗第一天两组NIHSS评分和BI 评分比较差异无异常(P>0.05);而治疗15 日天后治疗组NIHSS 评分(7.37±4.12)分低于对照组NIHSS 评分(8.74±3.86)分,治疗组BI 评分(60.81±21.06)分高于对照组BI 评分(56.19±19.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这种药物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能改善神经功能,且安全性好,这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似。
丁苯酞是我国近年研发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新型药物,能减少花生四烯酸的浓度,提高脑血管内皮细胞NO、PGI2 浓度,对谷氨酸分泌产生抑制作用,减少细胞内钙含量,促进局部脑缺血的梗死面积缩小,可促进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提高脑细胞活力,降低脑细胞死亡率,防止血小板聚集,促进缺血性脑灌注的改善;对半暗带细胞具有恢复作用,有效防止脑梗死面积扩大,对病患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有利于病患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的恢复改善[12-15]。消旋-3-正丁基苯酞是丁苯酞的主要成分,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能够迅速增加缺血区的血流量和缺血区毛细血管数量,避免脑血管出现血栓造成的血管堵塞,抑制氧自由基的同时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从而防止脑梗死面积扩大,降低神经损伤和对血脑屏障的损伤,对病人神经功能伤害较小,有利于病人认知功能恢复;同时该药物能预防炎性因子的形成,起到保护神经细胞、修复神经功能的作用[16]。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较大(P<0.05);治疗后,实验组在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实验组BI 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较大(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丁苯酞治疗超急性大动脉硬化脑梗死,有助于改善病人神经缺损情况,防止病人梗死面积扩大,有利于促进病人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了病人的自理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了病人的存活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病人接受度较高[18]。
综上所述,使用丁苯酞治疗动脉硬化脑梗死病人,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病人神经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恢复,且不良事件发生几率较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