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动脉硬化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治疗的疗效观察

2021-05-17张东生

智慧健康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丁苯硬化神经功能

张东生

(东莞市康华医院,广东 东莞 523080)

0 引言

急性脑梗死(ACI)是一种比较常见的脑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剧,该病发病人数逐年上升,对社会和病人家庭均造成了不利影响。该疾病主要是因为脑部组织供血不足,出现缺血缺氧的现象,造成组织坏死,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小动脉闭塞是诱发该疾病是重要原因[1]。其中小动脉闭塞主要是指穿支动脉近端的粥样硬化,穿支动脉远端的脂质玻璃样变,小栓子堵塞穿支动脉;大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因素包括灌注、栓子清除能力降低,不稳定动脉斑块脱落导致动脉栓塞[2-3]。针对不能实施静脉溶栓以及动脉溶栓的病人,临床上普遍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但治疗效果不佳[4]。有相关报道表明,丁苯酞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快血管新生速度,有助于缺血区血流量增加;改善神经系统损伤,加快神经功能恢复。基于此,我院选取50 例急性脑梗死病人进行分组对比,观察丁苯酞治疗急性大动脉硬化脑梗死病人的效果,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开展时间为2017 年3 月至2020 年3 月,实验对象为在此时间段到我院诊治的50 例急性脑梗死病人,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两组各25 例。参照组中男16 例,女9 例;患者年龄为53~73 岁,平均(63.1±2.4)岁。实验组中男14 例,女11 例;患者年龄为55~70 岁,平均(62.6±2.3)岁。所有实验对象基础信息对比无显著差别(P>0.05),存在可比性。

纳入标准:经CT 和核磁共振检查确诊50 例病人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或小动脉闭塞性脑梗死者;发病时间不超过48h;50 例急性脑梗死病人及家属均同意参与本次研究。

排除标准:心源性脑梗死者;急性感染者;大面积脑梗死或脑出血者;经静脉溶栓或动脉取栓治疗者;患有严重肝肾等器质性功能不全者;存在出血倾向者;对本次所用药物过敏者。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参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即抗动脉硬化、脱水、控制颅内压、预防血小板聚集、保护脑细胞等[5]。

1.2.2 实验组

实验组在参照组基础上增加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 100041;生产企业:石药集团;规格:100mL)治疗,静脉滴注,100mL/d,持续治疗2 周。

1.3 观察指标

①对比两组治疗效果,根据卒中量表[6](NIHSS)对病人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显效:NIHSS 分值=0或分值降低≥4 分;有效:NIHSS 分值减少1~3 分;无效:NIHSS 分值提升≥4 分或死亡。治疗效率=显效率+有效率。②对比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恢复情况,采用NIHSS 量表评估病人神经功能,分值越低神经功能恢复越好;采用Barthel指数对病人治疗前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估,分数越高表明生活能力越好[7]。③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血压下降、皮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等。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治疗效果

从表1 可知,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6.00%显著高于参照组治疗总有效率56.00%,差异较大(P<0.05)。

表1 两组治疗效果对比[n(%)]

2.2 对比两组治疗前后NIHSS 评分、BI 评分

由表2 数据可知,治疗前两组NIHSS 评分和BI 评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2 周后,在NIHSS 评分上,实验组(4.56±3.42)分比参照组(6.03±3.10)分低,在BI 评分上,实验组(87.96±7.56)分高于参照组(74.36±8.11)分,差异较大(P<0.05)。

表2 两组NIHSS 评分、BI 评分变化对比(,分)

表2 两组NIHSS 评分、BI 评分变化对比(,分)

2.3 对比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由表3 数据可知,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8.00%,参照组病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00%,实验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参照组,但两组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

表3 两组不良事件的对比[n(%)]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病情发展较急,病人死亡率较高,临床症状主要包括头痛、耳鸣、眩晕、麻木、四肢瘫痪、意识障碍、中枢性高热等,病情严重者甚至会出现脑疝,严重影响了病人生存质量和身体健康[8]。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是该疾病中较为常见的类型。而许云鹤[3]等人认为穿支动脉入口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和血栓扩大;缺血诱发的白质病变;分支动脉开口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性血栓堵塞了多个小分支动脉,都是导致粥样硬化的发生的原因。病人大动脉变窄,对灌注以及溶栓治疗造成一定困难,临床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身体状况给予抗动脉硬化、抗血小板聚集等对症治疗,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控制症状,但治疗效果达不到理想目的[10]。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临床医学提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增加丁苯酞治疗效果更好,已有相关报道表明丁苯酞治疗该疾病效果明显。黄玉静[11]等人研究表明:使用丁苯酞治疗的治疗组治疗第一天NIHSS 评分和BI 评分分别为(12.16±3.87)分、(41.52±18.36)分,未使用苯酞治疗的对照组治疗第一天NIHSS 评分和BI 评分分别为(12.37±3.87)分、(43.23±17.53)分,治疗第一天两组NIHSS评分和BI 评分比较差异无异常(P>0.05);而治疗15 日天后治疗组NIHSS 评分(7.37±4.12)分低于对照组NIHSS 评分(8.74±3.86)分,治疗组BI 评分(60.81±21.06)分高于对照组BI 评分(56.19±19.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这种药物治疗急性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能改善神经功能,且安全性好,这与本次研究结果相似。

丁苯酞是我国近年研发出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新型药物,能减少花生四烯酸的浓度,提高脑血管内皮细胞NO、PGI2 浓度,对谷氨酸分泌产生抑制作用,减少细胞内钙含量,促进局部脑缺血的梗死面积缩小,可促进病人神经功能缺损的改善,提高脑细胞活力,降低脑细胞死亡率,防止血小板聚集,促进缺血性脑灌注的改善;对半暗带细胞具有恢复作用,有效防止脑梗死面积扩大,对病患的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有利于病患神经功能和自理能力的恢复改善[12-15]。消旋-3-正丁基苯酞是丁苯酞的主要成分,脑组织具有保护作用,能够迅速增加缺血区的血流量和缺血区毛细血管数量,避免脑血管出现血栓造成的血管堵塞,抑制氧自由基的同时提高抗氧化酶活性,从而防止脑梗死面积扩大,降低神经损伤和对血脑屏障的损伤,对病人神经功能伤害较小,有利于病人认知功能恢复;同时该药物能预防炎性因子的形成,起到保护神经细胞、修复神经功能的作用[16]。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较大(P<0.05);治疗后,实验组在NIHSS 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实验组BI 评分显著高于参照组,差异较大(P<0.05);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由此可见,丁苯酞治疗超急性大动脉硬化脑梗死,有助于改善病人神经缺损情况,防止病人梗死面积扩大,有利于促进病人神经功能的恢复,提高了病人的自理能力,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提高了病人的存活率,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病人接受度较高[18]。

综上所述,使用丁苯酞治疗动脉硬化脑梗死病人,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促进病人神经功能和日常活动能力恢复,且不良事件发生几率较小,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猜你喜欢

丁苯硬化神经功能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综合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患者抑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疗效
阿替普酶联合丁苯酞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利培酮结合银杏叶胶囊治疗对神经功能的改善效果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环保低成本型高分子复合材料 人造草坪足球场地开发与实现
人参皂苷Rg1对ApoE-/-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集束化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