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CT与MR诊断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效果探究

2021-05-17周鑫肖燕

健康之家 2021年24期

周鑫 肖燕

摘要:目的:探讨增强CT与MR诊断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效果。方法:本次共纳入15例确诊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均有完整的增强CT与MR诊断影像学资料,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影像学特点,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15例患者经CT平扫显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增厚与肿胀及密度增高,但邻近脂肪层分界不清,比较模糊,增强CT扫描可见病变间隙软组织不均匀强化,相比平扫可更清晰显示病变区域;15例患者经MR检查,T1W1可见病变肌肉肿胀与信号减低,邻近脂肪层高信号区域出现不均匀等信号,T2W1可见病变肌肉与邻近脂肪层均有高信号,MR增强可见病变组织有部均匀强化,且显示累及的深部间隙感染与炎症及颈筋膜间隙更广。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用增强CT筛查有一定的价值,在骨质破坏明显与骨髓腔侵犯显著的病变中价值高,且经济实惠;但MR检查在软组织中的对比度高于增强CT,尤其是T2W1序列可显示更深层的病变情况,比增强CT优势更好。临床可结合二者进行联合诊断,进一步提高诊断价值。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增强CT;MR;影像学特点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进展快速,且以牙源性感染为主,随着近几年抗生素不规则应用或滥用,导致细菌变异,出现多类耐药菌,使该病发生率居高不下,呈现出年轻化趋势,加上并发症较多,对患者的生活与工作造成不利影响,需引起重视[1]。口腔颌面部有着比较特殊的解剖结构,上与颅脑相邻,下与纵膈相邻,若多间隙感染,处理不当或不及时,容易扩散到邻近解剖位置,导致颅内感染或纵隔炎等严重并发症,威胁生命安全[2]。本研究回顧性分析15例口腔颌面部感染患者的增强CT与MR影像资料,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共纳入15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纳入时间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纳入对象临床资料无缺失,经病理证实,均有完整的增强CT与MR诊断影像学资料。排除肿瘤、结缔组织病变、精神疾病、严重脏器病变、心衰、肾衰、呼吸衰竭等疾病,以及对对比剂过敏者。15例患者中,男女分别为7例、8例;年龄12~74岁,平均(50.29±2.35)岁;发热13例,颌面部肿胀12例,疼痛10例。

1.2 方法

CT检查:所用仪器为GE Lightspeed VCT, Siemens perspective 64。其中,6例实施颈部螺旋扫描,从上胸部扫描至颅底部,参数包括层距3 mm、层厚3 mm、螺距1.0;9例实施下颌部螺旋扫描,从听鼻线扫描至下颌骨层面,层厚与层距均为3 mm、螺距1.0。所有患者先实施平扫,结束后开展CT增强扫描,采取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海醇,剂量85~100 ml,速率2.5~3.0 ml/s,注射完毕,进行动脉期与静脉期扫描,时间分别为25 s、65 s。

MR检查:采用GE Discovery 750 3.0T MRI扫描仪或simenz avanto 1.5T MRI扫描仪,叮嘱患者检查前完善相关准备工作,比如排空膀胱,将身上金属物件如项链与耳环等去掉,避免伪影影响检查结果。协助患者取仰卧位,选择头颈联合线圈,放置耳麦,将耳棉塞入,避免噪声影响。包括SE横断面T1W1与T2W1检查,其中T1W1参数包括TR、TE分别为530 ms、7.1 ms;T2W1参数包括TR、TE分别为290 ms、90 ms。T1W1与T2W1检查结束,实施增强扫描,经肘静脉利用高压注射器注入0.1 ml/kg对比剂Gd-DTPA,完成30 s动脉期与60 s静脉期扫描。

图像评价:本次扫描所得图像交由本院经验丰富的影像科医师完成阅片与评估,对图像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与总结,有分歧时二者协商直到统一为止,或交由第三者进行评价,得出统一结论。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种影像检查情况,总结优缺点。

2结果

2.1 影像学特点分析

(1)增强CT影像学特点:①颏下间隙感染5例,CT平扫可见2例间隙软组织模糊,内有斑片状多发气体密度,3例可间隙软组织密度增高,脂肪层模糊,内有少量斑片状低密度影,增强后可见不规则液性坏死区。②咀嚼肌间隙感染3例,2例CT平扫可见颌下间隙感染,并发骨髓炎与下颌骨右侧骨质受损。1例CT平扫与增强扫描可见咀嚼肌间隙与坏死脓腔形成。③多间隙感染1例,主要为右侧颌面部软组织肿胀,经CT骨窗检查未见右侧颞骨骨质异常。④颊间隙感染2例,伴有蜂窝织与唇痈,可见局部脓肿形成。⑤咽旁间隙感染4例,2例为淋巴结炎所致,2例为淋巴结结核累及咽后间隙与动脉间隙等处,CT平扫有软组织肿胀与密度增高,邻近间隙脂肪层不清晰,增强有不均匀强化。

(2)MR影像学特点:①颏下间隙感染经MR检查可见T1W1序列信号减低,邻近间隙脂肪层有条状不均匀等信号,且边界清晰,而T2W1可见下颌舌骨肌等高信号,增强扫描有不均匀强化,侵犯范围可清晰显示。②咀嚼肌间隙感染经MR检查可见脓肿形成,脓肿壁有环形强化,但无脓液强化表现。③多间隙感染经MR检查可见颞间隙与颞下间隙等软组织肿胀,肌层模糊,增强扫描可见T1W1中右颞骨骨质轻度增强信号,而骨皮质信号则呈连续状态。④颊间隙感染经MR检查可见局部脓肿形成,增强扫描可见脓肿壁环状强化。⑤咽旁间隙感染经MR检查可见T1W1中病变与脂肪为斑片状、条状高信号,边界模糊,增强扫描可见脓肿形成。

2.2 优缺点分析

CT检出上颌骨骨质破坏,且有骨髓腔骨髓炎,而MR增强扫描可见右侧颞骨轻度骨质信号增强,边界不清,经CT检查则无法明确骨质异常改变,可见MR可显示病变侵犯骨质与骨髓腔等情况,优于CT。CT增强扫描可见颊间隙感染中颊间隙软组织肿胀与模糊,但MR可进一步显示炎症侵犯与累及的间隙情况,说明MR可进一步了解深部筋膜层等情况,可了解更广泛与清晰的病变累及范围。

3讨论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常见疾病,随着抗生素不规范应用增多,导致本病发生率持续升高,且出现一些耐药菌株,导致其治疗难度升高[4]。口腔颌面部因其特殊解剖位置,感染发生率高,且进展快速,若未能准确诊治或延误治疗时机,甚至可能威胁生命安全。CT诊断在临床应用广泛,操作简单方便,检查时间短,在既往报道中发现,CT对口腔颌面部感染中脓肿有较高的敏感性,可很好地评价牙源性与非牙源性感染扩散途径[5],但关于增强CT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报道则相对少见。同时,MR的广泛应用,也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诊断提供了新思路,有必要进一步探究。

本次就15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15例患者经CT平扫显示口腔颌面部软组织增厚与肿胀及密度增高,但邻近脂肪层分界不清,比较模糊,增强CT扫描可见病变间隙软组织不均匀强化,相比平扫可更清晰显示病变区域;15例患者经MR检查,其中T1W1可见病变肌肉肿胀与信号减低,邻近脂肪层高信号区域出现不均匀等信号,而T2W1可见病变肌肉与邻近脂肪层均有高信号,MR增强可见病变组织有部均匀强化,且显示累及的深部间隙感染与炎症及颈筋膜间隙更广。增强CT扫描有告诉与多期扫描等特点,图像后处理技术也为诊断提供更多依据,比如多平面重建、骨窗等重建薄层图像重组、容积再现等,在口腔颌面部间隙良恶性病变初步鉴别中有不错的效果[6]。而MR检查则安全、无创、无辐射,安全性高,对口腔颌面部各层筋膜间隙可开展全方位与多角度扫描,尤其是增强扫描及其序列掃描,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果。对于部分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部位较深者,增强CT难以检出,早期也无典型症状,容易漏诊,而MR可了解这些深层病变的位置与范围,还可发现深部间隙感染,从而对其早发现、早治疗有积极的意义[7]。

综上所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用增强CT筛查有一定的价值,在骨质破坏明显与骨髓腔侵犯显著的病变中价值高,且经济实惠。但MR检查在软组织中对比度高于增强CT,尤其是T2W1序列可显示更深层的病变情况,比增强CT优势更好。临床可结合二者进行联合诊断,进一步提高诊断价值。

参考文献

[1]丁龙,滕录霞,黄祥辉,等.探讨增强CT与MR在诊断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应用价值[J].罕少疾病杂志,2021,28(6):23-25,28.

[2]丁磊,曹俊,鲁勇,等. 31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回顾性分析[J].口腔医学,2019,39(2):121-125.

[3]丛丙峰,张凯,石利强,等.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管理(四)——CT的诊断价值与应用[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8,34(4):573-576.

[4]冉智权.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J].大家健康(上旬版),2017,11(1):62.

[5]宋雪.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价[J].饮食保健,2017,4(14):99-100.

[6]欧琳琳.分析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J].养生保健指南,2016,10(30):30.

[7]高斌,孙建新.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磁共振影像表现及其临床价值分析[J].糖尿病天地,2020,17(9):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