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共同体视角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构建路径
2021-05-16骆畅,刘剑虹
骆畅,刘剑虹
摘要:乡村教育的关键在于乡村教师,而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却面临重重困难。在城乡教育共同体视角下构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既有利于促进城乡教育均衡,还能系统有效地解决乡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支持服务体系应包括:倡导城乡共育协同模式、构筑城乡师资培训体系、健全城乡合作运行机制以及营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等几个方面,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面保障。
关键词:城乡教育共同体;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995(2021)11-0085-06
2015年国务院颁布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及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的《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在政策和制度层面上着力解决乡村教师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要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摆在优先位置。[1]回顾乡村教师队伍的形成,前期为了满足乡村教育“量”的需求,积极鼓励并引进人才支援乡村,因而不可避免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对于乡村教师“质”的要求,再加上原本复杂的乡村教育环境,致使这些乡村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产生了不同程度的问题,如年轻乡村教师的“手足无措”以及成熟乡村教师的“停滞不前”。如今,虽然社会各界积极关注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并为其出谋划策,但其专业发展中存在的既有以及新生的各种困境仍然未能获得有效解决,因此,建立一个能够服务于乡村教师持续高质量专业发展的支持服务体系迫在眉睫。本文期望借助城乡教育共同体的力量构建具有较强协作性和高效性的支持服务体系,从而以更加直接灵活的方式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最终不断提高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水平,提高乡村教育质量。
一、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构建的困境根据现有研究分析,支持服务体系的构建主要有两大困境,一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内生动力不足,二是支持服务体系针对性的缺失,由此导致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内受桎梏,外在游离。
(一)内在桎梏:内生动力不足
乡村教师所面临的环境较为复杂,乡村教师除教育教学工作外还要参与班级以及学校的各种事务,乡村学校的着眼点也大多都集中于乡村学校建设以及学生发展上,而乡村教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专业发展在乡村学校中没能得到有效指导,也未能发掘出有效路径,致使乡村教师在个人发展上无的放矢。因此,在这种复杂的环境下乡村教师很容易出现内生动力不足的问题。
乡村教师内生动力不足具体表现为:一是职业认同感较低。由于城乡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差异,部分乡村教师选择在城市居住,在乡村教学,而奔波两地带来的交通上、生活上以及家庭等方面带来的不适感,再加上乡村教师工作量大且复杂,并且由于乡村生源及学校教育资源等问题导致乡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力不从心无法提升教学效果,以及外界对于乡村教育刻板印象等容易让乡村教师产生职业倦怠感,久而久之降低职业认同感。[2]而缺乏职业认同感的乡村教师,容易把自己降格为“知识”的传声筒,认为自己无力改变现有的教学状况,也无法对乡村教育质量的提高做出贡献,因此对教学缺乏热情。[3]二是学习与发展的能动性不足。[4]由于乡村教学事务繁杂、经费不足、教师专业发展意识不强等原因,导致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缺少长期规划和指导,长此以往,乡村教师失去了学习与发展的动力。此外,年长的乡村教师处于职业发展的中后期,认为自己已有的经验与能力足够应对乡村教学而不愿学习,更认为自己没有必要继续发展。三是缺乏生成和创新意识。长期城市教学资源的单向输入,使乡村教师产生依赖,而未能将外部资源与内部资源有机结合,开发出独具乡土特色的课程资源,因此很难生成特色的校本课程。[5]这也导致乡村教师教研意识薄弱,多因学校的安排开展教研活动,很难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研活动,致使教研活动偏于形式化,教研过程不积极,教研效果不显著。
(二)外在游离:针对性的缺失
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仅靠乡村教师内在动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主体的支持与帮助,但国家相关部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城市教育资源、等多元主体从自身优势出发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对乡村教师实际困境关注不足的问题。
在既有的支持体系中针对性缺失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政策倾斜力度不够。部分贫困地区教师表示,虽然国家给予了乡村教师一定程度上的政策支持,但是对于广大的乡村教师群体来说,仍然是僧多粥少,在政策层面上所给予乡村教师支持的力度,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对人才产生较强吸引力,也很难真正减少既有的乡村教师在乡村教学中的后顾之忧。[6]二是资源投放缺乏针对性。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有关教育主管部门及城市学校往往会选派一些优秀的城市教师和专家学者为乡村教师提供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并为其解答困惑,但所选派的城市教师和专家学者缺乏对于乡村教育实际情况的了解,再加上他们并没有根据乡村教师所遇到的具体问题调整深入乡村的时间和频次,致使这种形式和程度的交流与帮扶有“隔靴搔痒”之嫌。此外,为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所提供的设施虽然先进但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难免与乡村教育实际情况产生“互斥反应”,即为了利用技术而利用技术,不仅忽略了乡土资源的利用,同时对于乡村教育中具体问题的解决有些空洞和生硬,而所提供的专业书籍也理论有余,操作性不足。三是乡村教師培养城市化。对于输入乡村的年轻教师来说,他们大多接受的教师职前培养与培训都是在城市中进行的,且内容都是围绕着当前最先进的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是城市化的。而对于乡村教师职后专业发展的培养与城市教师无异,没有利用乡村特有资源,也没有结合乡村教育实际情况对乡村教师进行针对性培养。[7]同时对于乡村教师的培养,更多注重于工具的运用与技能的提升,偏重于工具导向和技术导向,而对于乡土文化及其价值,教师自身的价值等等的文化导向和价值导向少之又少,因此,在对乡村教师培养的导向上也有一定的偏差。
二、共同体视角下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路径建设以城乡教育共同体为组织依托,并通过协同模式、培训体系、运行机制和专业发展氛围四个方面构建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自我更新能力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全面支持与保障。
(一)倡导城乡共育协同模式
城乡共育协同模式是指依靠城市教育资源在乡村教育教学环境以及乡村独特性的基础上城乡之间进行高度的协调与合作从而不断达到协同状态,实现培育乡村教师,推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目的,而在此过程中城乡教育共同受益,城乡教育质量不断提升。从具体操作上来说,由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进行一对一配对,并在以下几个方面实现协同:
第一发展愿景协同。由城市优质学校牵头,对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背景进行调查,在城市学校较为先进的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根据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环境,确立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愿景以及确定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目标,明确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路径,并对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整体设计,在此过程中城乡学校之间不断进行协调,以城市教师专业发展愿景辐射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愿景,从而达到城乡教师在专业发展愿景上的协同。第二管理机制协同。建立城市学校与乡村学校之间共促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城乡教育共赢的协同管理机制。根据城乡学校各自优势与特点,协同建立城乡教师管理机制包括城乡教师课程构建与总结评价协同管理机制、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协同管理机制、城乡教师文化交流机制等,保证并促进城乡教师在专业理念、专业知识以及专业能力等多方面协同发展,使城乡教师相互扶持,共同进步。
第三教学教研协同。由城市学校带头建立教学教研协作组织,讨论制定城乡教师教学教研协同计划以及方案。在教学上,采用线上线下教学观摩的方式,为乡村教师提供优秀的参考范例和经验,同时对乡村教师教学给予改进建议,并努力协助乡村教师解决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教研上,对于教学目标、教学设计、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源等共创共享,以使教学协同,同时积极进行校本课程研讨,发挥城乡学校及教师各自特色和优势进行创新。第四考核评价协同。教育主管部门、专家学者、城乡学校校长及教师等主体对城乡学校各方面协同的状态及成效进行评估和评价,提炼经验,解决城乡学校在协同中产生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城乡教师的协作进行评价,包括对协作的目的、内容、手段、方式等进行评价以促进城乡教师合作协同,最后落脚于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考核及评价,采取公平公正科学有效一致的考核及评价标准,明确每位城乡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找出并解决他们在专业发展中的问题,为城乡教师顺利过渡到下一专业发展阶段提供建议与资源。[8]
(二)构筑城乡师资培训体系
为了提高乡村教师队伍质量,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要牢牢把握住教师培训这个途径。构筑城乡师资培训体系,不仅有利于全面系统地促进乡村教师发展,还有利于发挥城市教育资源优势,提升乡村教师培训质量及效果。城乡师资培训体系的构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开展城乡交流,更新培训理念
以往的培训理念是给予乡村更多全面专业的理论指导,以期望乡村教师将所获得的前沿理念能够完美地转化为实践行为,培训理念过于理论化和理想化。而如今,要通过城乡交流找到乡村教师在发展中所遇到的困难,使乡村教师培训理念更加贴近实践以及问题本身,并且要以实践和问题为导向,真正切实有效地促进乡村教师发展。此外,以往的培训理念缺少对于乡村教师职业价值观念的关注。因此,通过城乡交流尤其是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引导乡村教师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帮助乡村教师正确认识自己的职业与价值,不断提高职业认同感,这能够帮助乡村教师缓解或者改善职业倦怠感,提高乡村教师在教育教学和自我发展上的能动性。[9]同时,在培训理念中一定要注重先进教学理念的引进。通过城乡学校以及城乡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学习城市中先进的教学理念,乡村教师结合自己所在乡村特点以及教学实际情况进行理解和吸收,最后在实践中不断践行教学理念,朝着成为优秀乃至卓越的乡村教师方向发展。
2.促进城乡协作,创新培训模式
为了改变传统培训模式针对性不强,教师积极性不高以及形式化等缺点,要采取系统的以实践和需求为导向的培训模式。该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需求定位。城市学校及教师通过对乡村教师进行访谈、问卷调查以及对于乡村及乡村学校调研等方式,第一时间获取乡村学校以及不同发展阶段乡村教师的需要并进行汇总。(2)确定目标。将在需求阶段所整汇总的乡村教师需求进行分类整理,并在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以及专业理念上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的目标。(3)选取内容。根据需求和目标阶段选取培训内容,培训内容要依托理论而又立足于实践,要符合乡村教师需求从而调动乡村教师积极性。(4)开展活动。根据内容特点选取形式多样的活动,如理论性较强的内容可以采取课堂讲授与讨论,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内容可以采取角色扮演、模拟课堂以及观摩学习等活动。(5)策略支撑。在活动进行前对于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进行前测,在活动进行中乡村教师也可根据自己需求增加相应课程的选择,同时鼓励教师多笔记多实践以便建立联系不断巩固。(6)多种评价。在培训过程中对参加培训的乡村教师进行测评,在培训结束后也要对其进行测评,同时还要采取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测评与评价的目的是帮助乡村教师查漏补缺,激发动力,切不可让乡村教师产生较大的压力与焦虑。[10]
3.推进城乡融合,打造灵活师资培训平台
通過不断推进城乡之间的高度融合,打造灵活机动、高覆盖的线上线下城乡师资培训平台,以便及时满足城乡教师在专业发展中的需求,并实现多途径多渠道高效培养优秀师资的目标。线下要由城乡共设专门的培训基地,包括理论研修室、模拟教学室、图书阅览室、培训档案室等等,城乡学校还可在基地中定期开展教学沙龙、读书会、教学比赛、交流会等,以多种形式提高城乡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11]线上可创建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及交流互动平台。城乡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仅能够提供丰富的教师自我发展资源,还能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教师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城乡教师交流互动平台可为城乡教师发展提供长效的沟通互助保障,还可通过设置网上答疑功能实现培训的及时反馈与问题解答,此外,线上平台的出现和利用还可加强城乡教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12]
(三)健全城乡合作运行机制
城乡合作运行机制可以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持续进行,是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活力支持。城乡合作运行机制主要包括:激励机制、制约机制和保障机制。
1.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发展动力
首先,可以采取薪酬激励,即城市学校可根据乡村教师实际工资状况和生活状况并收集乡村教师关于工资的需求和愿望如实反映给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便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国家财政拨款以及本地实际情况有计划有步骤地提高乡村教师工资,同时在城乡学校合作中可对表现较好,进步较大的乡村教师给予物质奖励。其次,可以采取荣誉激励,即城市学校可对在合作中表现姣好的乡村教师以及在自我发展、课程创新和教学活动上取得一定成果的乡村教师给予表扬,授予称号。[13]再次,还可以采取工作激励,即乡村校长可通过讲座、培训等活动提高乡村教师责任感、主动性和工作热情,并给予乡村教师进一步参与城乡学校合作以及乡村教育事务的权利。最后,还可以采取精神激励,即在城乡学校合作中城市教师在与乡村教师交流时,在解决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困境时,要给予对方鼓励,让其明白专业发展的重要性,坚定其专业发展的信心。同时乡村校长也要发挥其领导和影响力,对优秀的乡村教师以及有进步的乡村教师给予认可和一定的晋升机会,帮助每个乡村教师制定他们的职业生涯发展道路,促进其专业发展。[14]
2.建立制约机制,规范合作行为
城乡学校的合作要有明确的监督和制约机制。首先要对乡村教师进行监督,对于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要予以上报,同时城乡学校合作也要根据其内在制度和约定,约束以及规范乡村教师的行为。(1)城乡学校下设几个小组,每组成员有专家、城市教师、乡村教师以及辅助人员,由专家承担该组组长的工作,组长负责监督和指导组员工作,并对表现不佳的组员进行批评和扣分惩罚,分数的高低直接影响组员最终的物质奖励。(2)小组内的决定和规划由小组成员共同商议,小组成员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但绝不能一意孤行,莽撞行事。(3)每周由组长开会,组员要向组长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并做出下一阶段工作计划,同时组长要随时抽查组员当前任务进展情况,对于进展较慢、态度不积极的组员要给予批评和指导。(4)对于无故不参加组会以及迟到早退者,需要作出书面及口头检查。(5)对于教学教研不认真、敷衍了事的乡村教师以及在阶段性以及终结性评价中较差的乡村教师给予批评和惩罚,同时对于墨守成规,不愿改进的乡村教师要加强引导和沟通,对于思想政治素养以及师德水平较低的乡村教师,乡村校长要给予解聘等。
3.建立保障机制,提供发展条件
一是提供物质条件。城乡学校根据实际合作情况和合作需求向教育主管部门寻求财政上和设备设施上的支持,与此同时,城市学校不断吸引专家、优秀的城市校长及教师努力扩充并使其成为一个优秀的团体,还要不断寻找和吸纳优秀的乡村教师以及优秀的乡村校长为共同体乡村教师的成长提供更为真切的榜样,也要努力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各种设施和建设包括合力建立教师发展学校、研修学校等等。另外,乡村校长可根据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各种具体的材料和设施进行购置让乡村学校除了具备教育教学的功能外还具备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功能,将学校的经费用到实处,发挥经费的最大效力。[15]二是提供精神条件。城乡学校依靠自身的影响力向社会传递乡村教师的信息,促使社会能够正视乡村教师,并給予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良好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支持,进一步集合社会优质力量组建名师专家团队成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智囊团。在城乡教学校合作时,城乡教师之间要相互引导鼓励,相互支持帮助。同时,乡村学校校长也要鼓励支持引导乡村教师积极进行专业发展,让其明白专业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且对于乡村教师所面临的困难给予关怀和解决。
(四)营造良好的教师专业发展氛围
主要依靠观念支持服务与心理支持服务营造乡村教师良好的专业发展氛围。其中,心理支持服务可分为四个部分,即校园心理氛围,教师多元心理需求,人际支持以及心理服务。
1.观念引领发展
(1)紧密合作观。要明确城乡学校是一个协作团体,要努力摒除城乡学校合作仅仅只是单向帮扶的观念,也要改变乡村教师过分依赖城市教师的心理,在该团体中,城乡学校、教师各自发挥其优势,解决城乡学校以及城乡教师在发展中的困难,互帮互助。(2)科技支持观。无论是城乡教师之间的合作还是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都需要科学技术的支持。在城乡学校合作中要恰当地利用科技,并培养乡村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3)特色教研观。教研是城乡学校合作完成的,但既有的教研成果并不是现成的模板,乡村教师一定要结合所在的乡村和学校特色进行二次教研,创生出真正适合该地乡村教育的课程。(4)人才养成观。城乡学校之间的合作,不仅能够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还能够不断培养优秀的乡村教师。要促使乡村教师明白,城乡的教育合作是提供给乡村教师的一个成长机会,乡村教师要抓住机会,充分利用各种有利资源积极进行专业发展。(5)集体形象观。城乡学校要努力转变社会对于乡村教师的刻板印象,即认为乡村教师是一群被城市淘汰、专业能力不高的教师群体,号召社会用一个全新的视角看待乡村教师,承认并认可乡村教师是一个专业群体,是愿意为乡村教育奉献并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的教师群体。
2.心理服务成长
一是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要使乡村教师在工作中感到身心愉悦。乡村学校校长要秉承着公平公正的理念对待每一位乡村教师,并给予每一位乡村教师工作以及生活上的关注。二是满足乡村教师多元的心理需求。城乡学校校长首先要帮助乡村教师树立目标,激发乡村教师们的工作热情、事业心、成就感等,鼓励乡村教师积极进行自我发展;其次要给予乡村教师展示教学技能的平台,并鼓励乡村教师参加各种比赛、活动和培训等,切实提高乡村教师专业能力;再次,还可以实施“名师工程”,从乡村学校实际出发,制定分层次分阶段的操作方案,让每个教师都感受到不同层面、不同角色的成功和快乐;最后,乡村学校要积极为乡村教师外出学习创造条件,为乡村教师提供经费保障。[16]三是帮助乡村教师构建多元化的人际支持系统。要营造良好的干群关系,乡村学校校长要重视乡村教师,重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和谐相处,并鼓励教师参与学校事务管理;要使乡村教师避免自我中心,要与学生和谐相处,建立一种平等、友好、互助的师生关系;帮助乡村教师之间建立良好的同事关系,使乡村教师之间相互交流与合作,互帮互学,共同成长;同时还要帮助乡村教师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关系,以便获得家长的支持与协助。四是为乡村教师提供多元化的心理服务。引导乡村教师关注自身心理健康,可通过购买心理杂志和书籍以及开设心理健康讲座等,让乡村教师了解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进行自我心理调节,还可以开展多种活动,丰富乡村教师业余生活,帮助乡村教师减压。
三、结语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是乡村教育的关键所在。由于我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处于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态,加之乡村自身特殊的环境条件以及乡村教师所面临的教育困境,使得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遇到困难。因此,为了切实提高乡村教育质量,有效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必须要构建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服务体系。本文立足于城乡教育共同体的视角,明确城乡教育共同体作为一个合作共生的教育团体,以城市的教育资源帮助乡村教师专业发展,进而促进乡村教师质量的提高,进一步根据乡村资源进行理论和实践创新,为城市教育的发展提供独特的乡村教育案例和乡村教育经验。对此,基于城乡教育共同体的互动促进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又能促进城乡教育共同体的良性互动,进而促进城乡教育的共同发展,最终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参考文献:
[1]杨明媚.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的构建[J].教学与管理,2017(33):58-60.
[2]彭燕凌.乡村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困境及其突破[J].教学与管理,2020(09):46-48.
[3]朱许强.行动者的能动性:乡村教师对专业发展困境的超越[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9(29):32-34.
[4]黄晓茜,程良宏.教师学习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驱力[J].全球教育展望,2020,49(07):62-71.
[5]王永固,聂瑕,王会军,莫世荣.“互联网+”名师工作室促进乡村教师专业发展:机制与策略[J].中国电化教育,2020(10):106-114.
[6]符太胜,王培芳,丘苑.中西部农村小规模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危机与发展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20(01):41-47.
[7]张艺雯,肖其勇.乡村教师队伍“本土化”专业发展机制的构建研究[J].教育导刊,2020(03):85-90.
[8]浙江省教育厅等四部门关于新时代城乡义务教育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EB/OL].http://jyt.zj.gov.cn/art/2021/1/5/art_1532973_58916609.html,2021-01-05
[9]蔡其勇,郑鸿颖,李学容.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8(12):81-86.
[10]吴鹏泽.基于视频公开课的翻转课堂教师培训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15(01):118-123.
[11]李学容.基于学习共同体的城乡统筹教师培训新策略[J].继续教育研究,2011(01):44-46.
[12]郭绍青,樊敏生.利用网络学习社区构建城乡互动教师培养新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9(09):50-54.
[13]陈玉义,万明钢.公共视域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的实践困境与对策——基于甘肃、山东等6省区的调查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9(04):28-33.
[14]王晓生,邬志辉.乡村教师队伍稳定机制的审视与改进[J].教育科学,2019,35(06):71-77.
[15]宋磊,高顺利,王小凡.专业发展已成為当前乡村教师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湖南省永顺县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落实情况蹲点调研报告[J].人民教育,2017(24):38-43.
[16]李爱铭. 中小学专家型教师培养的政策支持体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
The Construction Path of Rur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upport Servic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Community
Luo Chang,Liu Jian-hong
(College of Teacher Education,Huzhou University,Zhejiang Huzhou 313000)
Abstract:The key of rural education lies in rural teachers, but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s facing many difficul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community,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upport service system can not only promote the balance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but also provide a systematic and effective solution to the difficulties of rur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 construction of the support service system by advocating the collaborative mode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constructing the urban and rural teacher training system, improving the operation mechanism of urban-rural cooperation and creating a good atmosphere for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o as to provide a comprehensive guarantee for promoting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rural teachers.
Keywords: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community;rural teacher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upport service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