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农业”共享农场引领农业共享经济

2021-05-15孙文策韦怡廷刘旭芳谷向阳相雅欣李平昊

蔬菜 2021年5期
关键词:农场农业

李 华,孙文策,韦怡廷,刘旭芳,谷向阳,申 爽,相雅欣,李平昊

(北京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2206)

自共享单车普及以来,国内共享经济显示出巨大发展活力,共享新业态层出不穷,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2018年,国家信息中心分享经济研究中心预测,未来5年国内共享经济有望保持年均30%以上的高速增长。《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2020)》显示,2019年我国共享经济市场交易额为32 8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6%[1]。预期2021年和2022年,随着疫情常态化管理的实施以及新防疫措施的出现,共享经济的增速将有较大回升,未来3年的年均复合增速将位于10%~15%区间[2]。“共享+经济”成为大街小巷的热点,农业也不例外。在当前我国推动共享经济向多领域、全方位加快发展的大趋势背景下,共享农场作为我国农业领域在共享经济时代的第一道曙光得到发展。从共享经济到共享农场,既是城乡共融新业态的发展,也是人们对于新时代生活的更高要求,对高质量、个性化农产品和田园生活的新需求。

“共享农场”是指以农民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为主要载体,以各类资本组成的混合所有制企业为建设运营主体,以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农业和民宿共享为主要特征,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综合经营新业态。“共享农场”是共享经济领域的一种新兴业态,是共享经济在农业经济领域的表现形式,其本质是弱化“拥有权”、强化“使用权”的共享型农业生产和消费模式;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共享农场”的孕育空间正在不断扩大。受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全国各地都积极展开试点运行共享农场,纷纷响应号召建设共享农场项目,带动当地休闲农业的发展。目前,国内共享农庄发展较好的省份有北京市、海南省、四川省、陕西省、广东省等。以海南省为例,2017年海南省首创性地提出以共享农场为抓手建设美丽乡村,随后在2017—2018的1年时间内,海南省创建试点数量由2017年59个增至2018年的97个,1年间增加了64%的共享农场创建试点。

共享农场产生的背景及意义

共享农场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农场,它是将共享理念、先进技术与农庄融合为一的乡村农旅融合发展的创新业态模式。对于大多数人尤其是城市居民来说,以往想要经营一家农场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共享农场的出现,让“梦想照进了现实”。农场作为城乡之间的“第三种生活”,已成为很多游客的旅游选择,也因共享经济的融入而变得更加受追捧。共享农场能够蓬勃发展有一定的背景因素和现实意义。

共享农场产生的背景

◎ 共享经济逐渐成为市场主流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进一步到来,自2000年以来逐渐发展出了各种虚拟空间和网络平台,用户可以在这些虚拟空间和网络平台上表达个人的见解并可以同时与其他陌生人一起共享信息。在2010年前后,随着一系列被大家所熟知的实物共享移动互联网平台(如Uber和Airbinb)的诞生和出现,共享经济理念已经从最开始无偿、不计报酬与回报的分享物品与信息的形式逐步发展到以获得一定回报的有偿共享,并慢慢朝着基于陌生人之间并且暂时可以转移其物品使用权的“共享经济”发展方向迈进。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共享”已成为新时代的热门词汇,以共享理念为主体的共享经济逐渐涉及各大发展领域。从共享经济跨度到农业共享经济,展现出主题多样性、涉及范围广泛、包含内容较为丰富的特点,皆标志着共享概念已经成为时代趋势。

◎ 逆城镇化现象加大农场建设需求

逆城镇化是指城市居民人口迁移去乡镇购置土地与房产,而在乡镇居民人口返回至乡镇农村时所出现的一种社会经济状况。就目前情况来看,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水平和逆城镇化的趋势呈正比,城镇化进程中的水平和发展率越高,那么城镇化的趋势也就会变得更强。随着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因为大多数城市的居民人口和自然资源过于密集而引起生产成本提高,致使一系列的城市污染、道路堵塞等环境问题层出不穷。而目前社会出现城市人口盼望回归农田,通过租地实现休闲与康养,体验“耕、采、做、尝”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现象,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逆城镇化需求。发展共享农场+田园康养的新模式,成为逆城镇化生活的典型。

◎ 农旅融合发展需求日益增加

农旅融合是共享农业发展的前提,共享农业又促进了农旅融合的发展。乡村振兴的理论基础能够推进和实现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尤其是现代农业和旅游业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依托生态特色为基础的乡村农事文化旅游资源、特色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和特色生态旅游休闲资源,大力发展以生态特色乡村农事文化休闲旅游体验、生态农业乡村特色农园旅游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和生态特色乡村文化休闲创意等旅游产业服务为主的一批特色农业乡镇与生态村庄。发挥乡村休耕农业旅游观光的文化功能,促进“农业+旅游”的乡村产业文化融合;充分发挥乡村农业休闲体验的文化功能,围绕“耕、采、做、尝”,建设乡村农耕农民博物馆、农耕农民劳动文化体验园、亲子生态菜园、特色采摘花卉园等,促进了“农业+体验”的产业文化融合。

◎ 交通信息便利化

旅游格局由交通格局来决定,当前社会交通便利,各地往返交通尤为顺畅。这样便利的交通格局,不仅给休闲农业旅游带来极大的变化,对于大众居民的生活格局也带来不小的改变。所以,在经济发达地区,在便利的交通格局基础上,很多居民开始寻找第二居所,回归田园生活。面临这样的局面,也就意味着传统的产业基础急需转型升级,现有的农家乐需向主题村、专业村转变,而存在的休闲农业项目也需要不断提升,并要不断创造新的增长点和发展点;因此,休闲农业的格局已经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而这种现状符合共享农业的产品特征与发展趋势。

◎ 乡村资源短缺升值

共享农场主要分布在各大城市周围的农村地区,城市与城市之间连接形成都市群,使其成为一个整体,这种情况使得工业化压缩了农村空间,人们几乎没有农村的感觉,城市与城市相连,很少感受到乡村的广阔,这就使得乡村资源逐步短缺,全面升值;因此,我们已经逐步形成了尊重自然,重视资源,重视文化,尊重前辈,响应农业旅游业发展的新概念,这种农业生产是基于农业旅游业的规模化生产和集约化管理来对应乡村旅游发展的。其次,在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创新主要体现在城市群的大背景下,乡村酒店、乡村休闲文化主题村庄、专业生产的村寨等一系列创新的模式正在逐渐涌现,运用模式的创新达到乡村旅游资源的最大限度开发。

共享农场产生的意义

共享农场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是四方有利。对国家而言,“共享农场”利用互联网、多媒体技术,发展定制农业,打破传统的农产品销售流通形态,由消费者决定种什么、种多少、怎么种,正好解决近年来我国频发的农产品滞销问题以及市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农产品生产销售不畅问题。同时,发展“共享农场”,建立起了混合所有制的投资建设运营管理主体,在建设美丽乡村中形成可持续、多方共赢的商业模式,是解决美丽乡村建设中缺少商业模式和持续运营能力问题的有力抓手[3]。

对农村和农民而言,完全可以通过“共享农场”的形式,将绿水青山变为真正的金山银山,走出一条持续稳定增收、脱贫致富乃至乡村振兴的新路子。农民参与到建设和运营“共享农场”中来,可以通过土地经营权的流转、民房等闲置资源的盘活利用、土地使用权益入股等方式,获得稳定的财产性收入;还可以通过管护农场、代耕代种等方式,获取工资性收入;或将特色农产品作为旅游商品销售,获得经营性收入。

再从文化角度看,在发展“共享农场”的过程中,可以本着当代精品、后世文物的宗旨,为后代留下一些有品位、有品质的庄园,而不是建设一批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式“营房”。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需要大量有知识、有文化、有资本的新农人参与进来,共同打造集人文、生态、科技、创意等要素于一体的特别是具有自然风貌的农场,从而有效挖掘、保护和传承农耕文化,提升农业品质和文化底蕴[3]。

共享农场发展现状

在资源闲置、政策支持、市场需求、互联网平台发展等有利条件下,共享农场发展空间和优势巨大,将会成为一种新时尚。现阶段共享农场的运营发展,已具备了基本的核心要素和运行保障机制,以及成熟的发展模式。

共享农场的核心要素

◎ 农业资源闲置

农业资源闲置是开发共享农场的基本前提。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入城市地区,农村土地、房屋、生产设备等闲置资源增多,大量土地撂荒、屋舍破败、设备老化,不仅不利于美丽乡村建设,还不能为这些资源的潜在需求者所利用,造成极大的浪费。农业闲置资源为共享农场建设提供了土地、劳动力及农业设备等基本资源禀赋,而共享农场发展模式则为限制资源效益转化、改善供需结构性不匹配提供了可行途径。

◎ 使用权转移

共享农场农业闲置资源的使用权可转移至农业消费者。土地使用权的转移表现为可直接有偿提供给农业消费者使用,也可以是消费者虚拟占有土地使用权,而最终获得土地产出或享受居住权的形式;因此,此处的土地“使用权”转移主要从土地最终使用的环节考虑,即“使用权”转移到消费者,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农民土地承包的流转。劳动力使用权的转移表现为在一定期限内雇佣农村劳动力参与农业生产;设备使用权的转移表现为消费者租赁农业生产设备从事农业生产并支付租金。

◎ 扁平化运作

共享农场运行过程中,通过信息化平台,消费者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拥有者(农民或农场主)直接沟通交易,使用权拥有者本身既是消费者,也可以成为实际生产者,消费者“所见即所得”,没有中间环节,实现物品产出与消费直接对接的生产消费新模式,节约了中间交易与流通环节,大大减少了运作中间的流通环节,降低空间距离影响,双方获利更快捷。

◎ 信息共享

利用互联网直接连接农业资源与消费者,实现信息的完全公开、透明、共享。一是闲置农业资源及特色产品的信息共享,消费者可以充分获得资源信息,并以此决定是否购买服务;二是农业生产过程的完全可视化,不受时间、空间限制而能随时查看,实现所见即所得;三是消费者对闲置农业资源、所雇农民、托管服务、产出品的品质等的评价完全公开,对共享农场的生产过程进行全称在线监督,对产品可溯源追踪,促使其保持服务品质,形成循环、闭合的发展模式。

◎ 快速流动性

共享农场闲置资源使用权一般是事先约定时限,到期后使用权可收回,继续出售他人。使用权的转移具有时间短、频次高的特性。根据农业产出的周期特点,可按季度、年度出售,一般转移时间间隔为数月到数年不等。

共享农场的运行保障机制

针对共享农场的发展,综合考量其运行机制,分别从农场资源、政策法规、投融资主体、经营主体培育机制、利益相关者主体等方面,使之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互相组合,最终形成共享农场的内外部运行机制(图1)。

图1 共享农场内外部运行机制

◎ 政策支撑机制

共享农场的政策支撑体系主要划分为内外两部分。外部政策的支持机制体系主要包括:共享农场的土地政策、标准化建设政策、人才政策、农业风险保证政策。外部支持政策制度体系的作用就是为共享农场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保障土地、资本、科技、人才等社会要素自由流向共享农场,为共享农场所产农产品提供一个公平、开放的资源市场,从而降低共享农场所面临的自然风险和社会市场风险。

内部的政策支持体系主要包括:共享农场品牌推广政策,标准化培训政策。内部政策支持体系的作用在于通过推进农场标准化建设,规范现代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推进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建设,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通过鼓励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和农民培训,保障共享农场的公益性作用和功能发挥,在使共享农场自身能够获得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带动示范区周边的农民致富[4]。

◎ 投融资机制

共享农场的投融资机制主要是指为有效保证农场的正常经营运行和功能的有效发挥,以资本市场机制为政策依据和市场基础,以谁投资、谁受益为基本市场原则,以完善的农业政策法规制度、财政资金监督管理制度及金融支农政策为支撑,在有效充分利用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体内源性融资及获得财政资金支持的前提下,有效发挥农场享有的各种优惠政策的作用,吸引国内外工商企业资本、金融机构资金等投向共享农场,形成一种以政府支持项目为主导,内源融资为基底,商业银行贷款、涉农金融企业机构、国外金融资本、农业项目投资基金及其他农业企业上市融资为主要补充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服务模式。

◎ 资源支撑机制

共享农场建设出发点主要以盘活闲置资源为主,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向外流动,农村与城市发展相脱节,农村闲置资源也在日益增多。共享农场的建设需要对大量的闲置资源进行整合,并对其进行规划与利用。闲置资源主要有土地、产品、农户房屋以及农业相关技术与人才,这些资源整体整合,通过农场各建设主体经营者提供相关资源,对资源进行统筹规划,按照建设标准吸纳人才以及闲置资源的配置,从而达到资源支撑建设标准的目的。

◎ 利益联结机制

构建共享农场之间的利益相互联结的稳态机制,需要通过综合评价考量机制内部各个直接利益主体和间接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并加以制衡,依托市场的重要带动功能,发挥地方政府的引导和监督功能,共建一个共享农场,通过这种利益相互平衡达到双方共同的绩效。在共建合作阶段,将城乡农村土地闲置的公共资源(主要包括乡村农业用地、林地、宅基地、闲置居民住房等)联合起来进行权利租赁和融资共享,通过权利租赁、融资联结等各种方式将农村工商民营资本与城镇和城乡农村各种公共资源迅速地相互聚集,建立三方互利共赢的农村市场经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以融资契约和租赁合同的形式保障和调节不同利益劳动主体间的共同权利,增加乡村农民的社会财产性经济收入,形成稳定的农村权利租赁、联结、合作机制。

◎ 经营主体培育机制

共享农场在培育经营主体的过程中,应充分注意到影响并决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的钻石模型。首先,土地、资本和劳动力依然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基础性生产资源,并且从空间流动上优先聚集于共享农场等综合效益明显且代表未来农业发展方向的区域;其次,农业科技等渗透性要素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渗透到农业生产力的各个要素中,包括对土地、劳动力等农业生产资料及田间生产操作规程的改造以及影响并提升农业生产资料的品质,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素质,进而形成更高层次的农业生产体系,加速农业发展;第三,组织管理等组合性要素使实体性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更高、效果更明显;第四,农业经营主体在其中发挥着支配作用,是土地和资本要素的具体使用者、农业科技要素的承载者、组织管理要素的具体实施者,前三大类要素资源只有在空间上集聚于农业经营主体才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农业的经营主体也在支配着三大基本要素资源,并对其进行优化和合理配置,这4种因素之间构成一个菱形,之间相互影响、相互推动与促进,寻求着帕累托最优的状态。

共享农场发展模式

共享农场发展模式主要以共享主体方式不同分为产品共享模式、民宿共享模式、土地共享模式、资源共享模式、项目共享模式等5种,如图2所示。

图2 共享农场共享模式

◎ 土地共享模式

土地流转在国外一直都可以自由进行,所以,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许多租赁平台做得风生水起。在国内,经过三权分置、取消农业户口等一系列意见发布以后,土地流转的话题也不那么敏感了。土流网从土地交易切入,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线上进行土地信息的上传和查找,线下由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进行具体服务,如线下经纪人提供看地、交易过户等服务,土地流转的方式主要是出租、转让、转包等,在节约农村闲置土地资源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上有明显成效。土地共享模式主要是将农场的菜地、果园或其他农地划分为若干个小块,以众筹的方式将其经营权租赁给消费者,用于农业生产或农事体验。典型案例:(1)北京小毛驴市民农园,采取社区支持农业(CSA)的经营理念,在经营模式上灵活多样,每位消费者可以在农场认领30 m2的“劳动份额”菜地,自耕自种。消费者还可以与农场订购“配送份额”,每周都会收到新鲜农产品,可以选择配送到家、配送到取菜点,或亲自到农园来取[5]。(2)中国广州艾米农场,首创共享农田模式,实施闲置农田托管计划,凡是有闲置的优质农田,都可以向艾米提供农田托管的需求。经过环境审核后的农田,将会由艾米统一进行建设管理,成为艾米共享农场的一员[6]。采用会员制和订单式农业,城市家庭只需要在线下单,认购农场成为会员,艾米农场即为其配置种植专属管家和服务专属管家[7]。

◎ 民宿共享模式

该经营模式主要指的是通过利用自有用地、集体自有建设项目用地或者在盘活之后利用土地空闲的新建农房、宅基地,采取商业合作、租赁等多种手段经营民宿或者客栈。如今田园梦已逐渐成为都市居民向往的生活,在闲暇时间可以在自己的院落娱乐休息,民宿共享模式也应运而生。典型案例:北京怀柔区田仙峪村,于2014年引入北京国奥集团,通过流转村中的闲置房产,建成北京首家农村休闲养老式社区,成为共享田园养老社区的典型代表。同时,配套处建设了一个社区养老综合公共服务中心,内部设有公共服务食堂、休闲区及酒吧、餐厅、洗衣房等多种社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并同时配备社区卫生所,满足市民居家、医疗、养老的各种不同功能服务需求。这些民宿院落主要采用众筹、保底联合经营、酒店式综合民宿等多种形式进行对外开放运作。养老社区按照农村闲置房屋所有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分离”原则,采取“农户+合作社+企业”的经营模式,建立了“农民所有、合作社使用、企业经营、政府管理服务”四位一体的运行机制[8]。

◎ 资源共享模式

该模式的最大优势主要在于:将大量农村居民闲置营业场所、公共休息空间等生活资源从房屋市场中充分释放出来,以房屋租赁、合作等多种方式有效满足农村消费者的生活需求。典型案例:北京怀柔区九渡河镇花木村,其“水源别院”是“美丽新乡村”平台协同村集体和农户开发的较为成熟的典型共享农场。具体是对荒废闲置的农房院落进行改造,成为融合精致古朴的园林设计、雕梁画栋的家居装饰和淳朴农村乡间生活气息的乡土情怀民宿,借力当地山水旅游资源,融入了原汁原味的老北京传统特色。有别于外来民宿,水源别院是由土生土长的农户来盘活营业,在农户自家宅院盘活的共享农场。目前网络预定平台上,“水源别院”的价格在2 000元/晚左右,周末和节假日价格则接近2 500元/晚,而且房源紧俏,需要提前预定。

◎ 产品共享模式

随着我国人民基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对生活品质标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产品共享营销模式以对消费者提供个人产品定制或专业团队产品定制等多种方式,为广大消费者量身提供独特的特色农产品产地直供、认种、认养等产品定制营销服务。定制服务现在逐渐受大众所喜欢,追求独特、与众不同也成为时代潮流。共享农场作为项目发起方,在共享平台发起预售,然后根据消费者需求进行种植、养殖,等农产品成熟后进行配送,直达消费者手中。消费者预先支付一定的费用,获得“认养”权,可随时到农场体验种养,并追踪该作物的生长情况,委托农场进行日常管理、照料,长成后归其所有。典型案例:北京意大利休闲农场是集开展休闲农业旅游、中西方特色餐饮、客房住宿、盛宴活动、进口水果树木种植和培育、庭院花草绿化、自主产品加工、进口美味食品和销售等多元化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农场和民俗庄园,也是国内第一家全面充分体现了意大利文化风情的现代化休闲农场。其中的意大利果树观光农场包含休闲观光体验区与果树种植培育基地,农场从土地管理到企业化,耕种技术到科学化,产品和服务到多样化,生态环境再升级化,将农村经济与生产、从生活到消费有机地融合,形成了新型的定制消费产业。

◎ 项目共享模式

以合作或众筹方式进行共建体农场或某一特定项目,消费者和其他投资者依照合同约定可以获得相应的实物或其他投资收益的回报。典型案例:北京五谷农场,是北京市区内一家专门规划开发的大型生态休闲农场,通过五谷牧场农业联盟能够为会员们终身提供健康的农业生活发展方式。农场设置的共享项目使得顾客具有参与感,“子项目”的众筹金额进行阶梯设置,投资者的选择较多,并且经济实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较强。

国外共享农场的实例与经验

美国:艾米农场

◎ 基本情况

艾米农场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属于全开放模式共享农场代表。占地3.6 hm2,以小型、多样化经营的生态农场替代大规模工业化农场,经营者仅2人,农场养有多种类动物,并种植近百种水果和蔬菜。其最大的特点就是4个“随便”:门随便进、活儿随便干、菜随便摘、钱随便给。游客可在周一到周六的时间免费进入农场,农场店里的出售农产品如果蔬、蛋类、肉类,还有农场加工的奶酪、果酱等农产品都采取无人销售模式,消费者自己找零或移动刷卡机自己刷卡。农场大规模参观只需要支付少量的费用,消费者即可参与种地、采摘、学生参观、自然课堂、农场节日活动等。农场中的主要劳动者大多数为志愿者。其主盈利项目在于出售农产品、农场加工品、参观收费、亲子教育活动收费、自然教育课程费等。农场的自然教育和亲子课堂很受市民欢迎,吸引了大量客人,每年收益达百万。

◎ 经验借鉴

经营策略方面,艾米农场凭借4个“随便”的经营策略,将农场的农耕需要和游客的体验需求完美结合,创造了全新的休闲农业体验方式,纯自助开放式服务和自然科普教育带来了大量的人气和可观的收入;生产模式方面,农场坚持生态可持续的生产模式,整个农场就是一个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的理想生态模式。

日本:Ma farm

◎ 基本情况

Ma farm农场成立于2007年,以“创建自产自消的社会”为目标,着眼于农业领域中“人、事、物”,以“让农业更有趣,让更多人爱上农业”为美好愿景,因其独特的农业创新之路,获得了日本中央政府的表彰,成为日本乃至海内外闻名的网红农场。其运营模式分为四大特色板块:会员制都市小农园;农业专门学校;农产品直营;农田土地租赁平台。这四大特色板块为目前农场主要的收入来源。

会员制都市小农园,比较类似目前国内的开心农场模式。是由距离市区车程在30 min内的闲置农地包装而成,每周会派遣农业专业人员在小农园进行现场指导,为了增加项目黏性,还会向租地客户邮寄新品种蔬菜种子和各种主题活动的资讯,吸引客户参与农事活动。其模式创新不仅解决了大量的闲置农地,同时也解决了农地的土地增值。Ma farm公司在东京、大阪和名古屋创办的农业专科学校,开设有务农技术、农业经营和蜜蜂养殖3个专业。计划培养10万专业“快乐务农”的毕业生。Ma farm拥有3家自营的蔬菜直营店,它不是普通意义上的菜店,而是具有超级设计感的蔬菜卖场,让客人有快乐的体验感。产品直营店推动了农产品的当地化生产与消费,最大化实现产、供、销的“本地化”。减少了农产品在生产、销售过程中不必要的物流成本,“本地化”保持了农产品的新鲜与流转成本的降低,真正达到了多赢。Ma farm农场设计了一个“农园土地租赁经纪”平台,闲置农地的人可以上网登记自己的土地位置,想租赁土地的人可以在平台上搜索相关信息,Ma farm农场作为一个专业的“第三方”会提供撮合甲乙方合作的“经纪”工作,使交易变得简单、顺畅[9]。

◎ 经验借鉴

生产方面,Ma farm农场充分对接市场供需两端,打造都市人的蔬果地,从共享体验农园到农业培训学校,从农产品的种植、流通与销售到农业业务咨询服务,为农业全产业链企业提供解决方案;盈利模式上,主要由都市小农园、农业专业学校、农产品直营、农园土地租赁经济四大块组成,每一部分各自独立并有其自身的运营模式,并且都有一定的盈利。

德国:公主花园

◎ 基本情况

德国公主花园创始于2009年,是一座占地6 000 m2的农耕花园,名叫“公主花园”,原本是一座废弃的广场,被人租下后改造成了一个城市农场。该农场是一个非营利的组织,也是一处公共的农耕地,没有“私人财产”的概念,任何种植参与者都能自由出入和摘走园中的成果。目前,拥有900 m2的种植区域、售卖有机午餐的咖啡馆、休憩学习空间的社区花园、蜂房。考虑到物种的多样性,汇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土特产”,种植作物500多种,其中胡萝卜就有20多种。公主花园遵循“物尽其用”的原则,比如,用水果筐做种植箱,用米袋做育苗袋,将废物利用进行到底。工作人员会根据季节与作物生长进度,在展板上写明待做的农耕任务,游客随时可以参与浇水、堆肥、配土、育苗等活动。农场秉承着共享的原则,收获时节农场的任意农产品都可以共享。还会定期组织国际农业专家讲座,生活在城市中的人们借此机会不仅可以学习农耕知识,而且可以进行社交活动,还可以享受自给自足的生活。农场开展小型“田园音乐会”“田园长桌宴”及自然教育,中小学生可以到这里亲近自然,参与农耕,学习种植业知识。

◎ 经验借鉴

在赢利模式方面,开放自由的经营模式奠定了盈利的基础[10];多元的业务模式,为农场提供了持续盈利的渠道,包括农园餐厅、商店的收益,还有自然教育课程、会展布置服务、为企业或者政府设计城市农耕方案、提供城市农耕财务咨询等收入。

从以上案例可以看出,国外的“共享农场”最大特点是构建平台将消费者和农民直接联系起来,较为开放、自由,它们都以乐趣为切入点,让人们在农业种植、采摘的过程中享受快乐,放松身心,而且可以随时去留,给人以家的感觉,也更加有亲切感。在盈利模式上,观光门票、农产品售卖这些都只是最简单的也是最薄弱的盈利,主要的盈利在于教育培训、服务咨询等增值服务上。

共享农场发展瓶颈

粗放式经营,破坏生态环境

共享农场区别于一般的乡村旅游,其选址地点比较分散,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大。为了获取有效的资金,需要吸引社会资本的融入。而这些社会资本持有者为了在短期内追求经济利润最大化,往往会增加产业用地。然而,投资者在利益的驱动下可能会导致农村农田、森林树木遭到破坏,严重的甚至打破生态平衡;另外,共享农场需要一定的建设用地,当前所见的“多规合一”“一张蓝图”规划方案,要求融入自然,贴近景物,最大限度地利用农场内生态景观资源,有的地区将生态敏感区甚至水库、湿地等生态红线区划成建设用地,设计布局明显不合理。在项目运营过程中,对环保工作重视不够,如排放污水污染周边自然环境、大量用水破坏当地脆弱生态、农药和化肥超标、游客产生大量生活垃圾造成污染等。忽略了生态建设,破坏了自然环境和乡村环境。

基础设施不完善,缺乏顶层设计

现有相当部分共享农场,所在区域周边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比较弱。光靠农场投资人建设,一是财力有限;二是各种困局难解;三是各种手续难办。部分农场位于山区,环境恶劣,交通便利性和卫生条件差,发展较为落后;在服务方面,有些农场服务水平较低,服务意识较差,也不注重如何提升。共享农场发展起点较低,不重视运营管理。农场特色也明显不足,在产品设计、项目体验等方面不够重视,忽视了消费者的需求和服务意识。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较差,如果没有政府的整体规划引导,各乡镇、各村没有集体整体规划,极易导致一哄而上的混乱开发和重复建设的现象;另外,农场建设要对接国家乡村振兴的战略规划,对接当地的土地规划、产业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不可以超越基本农田保护红线、生态保护红线等规划红线,必须做到多规合一。

集体建设用地缺乏,渠道不顺畅

共享农场虽然以利用现有存量集体建设用地为主,但不可避免地要开发利用新增的集体建设用地,而新增集体建设用地的取得是目前共享农场土地利用面临的最大难题。共享农场的土地使用需要与农间田地、生态用地配套使用,因地制宜。尽管这样可以提高农业土地的利用效率,彰显共享农场的特色和优势,但是目前我国对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的计划管理得非常严格,没有争取到建设用地的指标就不能取得新增建设用地的指标。显而易见,这在法律上存在着很大的障碍。

产品设计同质化严重,创新不足

当前,我国各地乡村旅游比比皆是,很多地区的旅游项目明显出现创新性不足,缺乏文化内涵,设计思路和规划路线大致相同,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丧失了地区特色和个性。虽然近年来各地农场鼓励支持发展要因地制宜,发展综合性旅游项目,但是在具体的实践中,旅游项目仍是以农业生产、农业采摘以及休闲旅游观光为主。尽管体系看上去较完整,但其实只是“形变神不变”,农业旅游项目单一、存在抄袭现象,丰富的农产品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大部分的农业项目没有充分利用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缺乏互动性和科普性产品,无法给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生产和消费体验。农场从业人员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对未来发展没有清晰的认识,经营方式单一,内容千篇一律,不能夺人眼球。

收益分配不均,缺乏制度保障

共享农场的利益分配涉及农场主、农民、政府以及外来资本4个利益相关者。很显然,农民在这些利益主体中处于弱势地位。虽然近些年有学者侧重讨论了农场收益分配模式,但是却忽略了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均衡博弈,没有考虑农场运行机制的持续性和稳定性。特别是在农场破产清算时农地资产处置的问题,不能协调好农民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关系,农民存在失去土地的风险。然而,由政府所主导的农民保底分红模式、破产时处置工商企业资产的清算模式,都会损害工商资本投资者的利益,将有损资本下乡的积极性。

主导产业支撑乏力,招商引资能力差

大部分区域的农场产业分散,未能形成地区经济的集聚效应,同时部分农场的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无核心竞争力,导致农场的产业价值转化不足。大部分农场的商业模式局限于传统,无法吸引外来的投资者进行投资。“共享农场”从提出到落地,时间很短,一些配套体制机制未能形成系统,而且其建设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各个部门还要协商处理各自负责的事务,部门之间的协调是当前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共享农场的发展措施

国外共享农场的发展离不开信息共享、土地共享、农机共享。鉴于当下,我国需要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还需要结合国情,利用新媒体的发展带动共享农场的发展,将供给者与需求者联系起来,共同推动农业经济发展,使农业资源得到最大化利用,具体发展建议如下。

建立共享农场共享数据库

截至2020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全国行政村4G覆盖率超过98%,而5G时代又即将到来,网络普及指日可待。共享农场数据库通过挖掘信息,建立可靠的数据传输机制和信息检索模块,从而提升农作物品质,甚至可以将农田、农机、劳动力、技术等资源整合,可以更好地指导农业生产,实现精准农业,大力推动传统农村生产方式转型。

充分利用新媒体发展电商平台

阿里巴巴在2019年农民丰收节公益直播活动中,3 h带货直播吸引了3 400万人次围观,创下2 640万元成交新纪录。2020年格力高调开展“健康新生活”直播带货活动,在1个月的4次直播带货里,商品销售额从22.53万元到3.1亿元再到7亿元,然后又到65亿元。由此可见新媒体的作用之强大,因此农产品也可借助现在的直播、短视频平台,可以将农产品很快交易出去,有助于提升当地农业品牌知名度。当然,还应该搭建消费者与生产者或经营者之间的平台,实现全民参与,创建认养平台、线上共享农场等,打造从生产、加工到流通、配送一体化的智慧农业服务体系。

加强乡村物流体系建设

目前,很多大型物流公司,比如顺丰、京东等的物流渠道已经下沉到村镇,由于乡村地理位置比较分散,物流运行起来比较费劲。共享农场发展的同时,农产品销售以及农户经济收入都离不开便捷的物流供应,能否在短时间内将新鲜的农产品运送到顾客手中,都需要值得深思;因此,发展农用车来共享物流和配送的趋势势在必行。

培养共享农场专业人才

要结合各大院校的培养方向挖掘优秀人才,带动农村地区的农业转型,在农村也要增大教育覆盖率,就地培养一批具有基本知识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农民来共同合作,带动共享农场越来越现代化、国际化,打造多元化的农产品形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从而推动农村的共享经济蓬勃发展。

展望

“共享农场”作为一种平台化思维的产物,对于政府、农场主、农民以及城市消费者而言,可谓“四赢”局面。对于政府而言,“共享农场”模式,通过使用权的交易,将农场的闲置资源与城市需求之间进行最大化、最优化的重新匹配,将不确定的流动性转化为稳定的连接,间接地缓解了城乡差距问题。对于农场和农民而言,通过产品认养、托管代种、自行耕种、房屋租赁等多种私人定制形式,不仅可以降低经营风险、提升产品附加值,还能够和以往低频消费的用户建立强连接。

由于我国共享农场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尚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所以在未来,共享农场的发展趋势将是精细化运营,细致规划、资源整合、专业化运营,从粗放式的运营转变为细致化运营。同时,共享农场的形式也会多元化,根据资源条件、区位交通、人文历史等多种因素,不同形式的共享农场应以市场和盈利能力为导向,锁定各自的细分市场和目标客户,将农业、旅游、文化等元素有机融合,形成多种形式的共享农场。然后,共享农场的大数据平台将会兴起,使共享农场的信用体系建立起来,农场更加信息化,吸引更多的农场入住,更多的消费者可以通过平台消费和了解共享农场。最后,随着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未来的共享农场逐渐智能化。共享农场将逐渐发展成为智慧共享农场,智慧共享农场有3个表现:生产过程智能化、交易过程智能化、消费体验智能化,将会带给人们极致的生产体验和消费体验。

虽然共享农场目前还处于初步的发展阶段,但共享农场有多种经营模式和盈利方式,随着共享农场逐渐在全国推广普及,这种新型农业经营模式一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和未来。

猜你喜欢

农场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场假期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快乐农场
农场
无人农场丰收日
中国农业2017年与未来十年展望
一号农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