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帕慕克小说《雪》中雪意象的分析研究

2021-05-14王智怡

锦绣·下旬刊 2021年4期
关键词:尔罕帕慕克小城

摘要:奧尔罕·帕慕克(Ferit Orhan Pamuk)被公认为土耳其当代最著名的小说家,在他众多著作中《雪》凭借其对现实的真实反映和深刻思考受到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本文从雪对背景、情节的塑造作用分析两方面对《雪》这篇小说中雪这一中心意象的多角度分析。

关键词:奥尔罕·帕慕克;雪

一、雪对背景、情节的塑造作用分析

从背景塑造来看,意象“雪”在这篇小说中呈现多重含义:雪看上去是洁白单纯、没有杂质,正如静美的小城卡尔斯。但实际上,雪的自然结构并不像表面那样简单,它拥有繁复精美对称的六角形结构。“雪”的纯洁外衣与真实状况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被这样拥有复杂结构的雪覆盖的卡尔斯小城也并非像表面那样平静,而是暗藏着无数的矛盾冲突、政变流血。[1]

雪的复杂性还体现在它所充当的“面具”这一角色上面。

“面具”是极具迷惑性的,是单一凝固的,然而它背后所蕴藏的真实面孔却是复杂而多面的。雪让诗人在初回伊斯坦布尔时“感到无比幸福,但同时又使人感到疲惫、厌烦和恐惧。雪在小说中充当了“面具”的角色,轻易地掩盖了卡尔斯的现实世界。[2]但是在这层凝固平静的、单一不变的“面具”下面,却是一个颓败、贫困和不幸的小镇,蕴藏着政治、宗教和文化身份的风起云涌的冲突纷争,蕴藏着一场即将开始的的革命风暴。被雪的“面具”所覆盖的卡尔斯,就是这样一个复杂矛盾的统一体。

因此,在帕慕克的政治小说《雪》中,雪不再是简单的环境描写,甚至不仅仅拘泥于对这座土耳其东部的落后贫穷的小村镇的乡村风情的歌颂,而是有了更加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隐喻。

从情节塑造来看,主人公卡来到卡尔斯小城之后,一场大雪彻底将外面的世界隔离在了城外,城外的人没办法进来,城里的人也无法逃离。大雪覆盖在贫困落后、苦于纷争不断的的“孤岛”卡尔斯,尽管在过去从某种意义上卡尔斯已经是一场孤岛,大雪使卡尔斯成为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孤岛”。封城的大雪彻底激化了卡尔斯城里孕育多年的各种冲突,并最终导致了可怕的军事政变的发生和流血冲突。

而主人公卡,他本性只醉心诗歌艺术,对宗教、政治不甚关心,却因这场醉心的雪深陷混乱的时局之中。雪将读者的注意力彻底吸引到了这座表面平静、实则暗含恐怖气氛的小城中错综复杂的政治关系、人际关系,也使得主人公卡被迫直面卡尔斯乃至整个土耳其尖锐复杂的政治、宗教和文化身份冲突。雪的意义丰富性和内涵复杂性,激起了诗人卡对于曾被他刻意远离、压抑、忽视的个人身份的重新思考,使他逐渐对自我身份有了新的认识,并由此激发出他等待了四年的创作灵感,并最终创作出了以《雪》为题目的诗集。

二、雪与主人公的联系分析

正如前文所述,雪纯粹洁白却暗含复杂的结构,实际上,雪从某种意义上是主人公卡的象征。卡身为一个常年旅居德国的土耳其人,虽然自身无心于纷繁复杂的身份、宗教、政治之争,然而事实上,他本身正成为了这种尖锐冲突的化身,他本身有着对于时局的看法,但这些想法被自己无意识的压制住了。当他以记者身份进入卡尔斯小城,表面上的简单纯粹的他一步步从局外人变成了局内人,这个过程,甚至连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在与“神蓝”被捕后,在阴冷的牢房中,卡与“神蓝”进行了有生最后一次交谈,而这场交谈,向读者们揭示了卡尔斯当地一部分群众对卡的看法:“神蓝”认为,卡是“西方的间谍”,而卡坚持认为自己是一个游离于这一切复杂时局之外的中立人。神蓝最终不得不吐露心声,他说道:“你是西方的间谍,你是欧洲人的奴隶,你是不愿意被解放的奴隶,你甚至都没意识到自己和那些真正的奴隶一样也是个奴隶……学会了歧视人民群众的宗教和传统……在你看来,这个国家要想做一个好人……不是通过宗教,不是通过真主,也不是通过分担国家的命运,而是要通过模仿西方……不过你的内心深处还是在暗暗地支持军事政变。”[3]

具有象征意味的是,当《卡尔斯的悲剧》正在人民剧院如火如荼地上演时,卡却已经坐上火车离开了卡尔斯前往法兰克福。在卡离去之前已经完成了所谓的“使命”:卡在民族剧院劝说卡迪菲不要摘头巾,并在离开了民族剧院之后诗人找到革命者,将“神蓝”的藏身处泄露给了他们。这一行为直接导致了卡迪菲在表演中成功摘下头巾、“神蓝”被革命者暗杀以及几年之后卡自己被暗杀。

《雪》这部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些描写,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却是有意识的。像雪的自然结构一样,主人公卡的身份认同也纷繁复杂。小说中就多次提到了卡身上的法兰克福大衣,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笔带过,实则暗示了主人公已经被逐渐西化(至少是外在被西化)的事实,并下意识地用这种已经逐渐西化的身份的保护寻求安全感。当我们跳出文本细节,统观全局,就会发现,卡看似无意于置身于卡尔斯小镇乃至整个土耳其的政治、宗教冲突的漩涡之中,但他却一步又一步地走进了漩涡的中央。在卡尔斯,他无数次地站在了艰难选择的十字路口,让他被迫直面数十年来始终逃避的宗教、国家改革、自我身份认同等一系列至关重要的问题。

三、总结

雪作为帕慕克小说《雪》中最深刻的意象,雪暗示了故事的超现实的虚构背景,为整篇小说奠定了萧瑟、压抑的基调;小说中人物在雪中活动,政变、谋杀和闹剧都是在雪中进行,爱情和阴谋在雪中孕育,推动了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情节的发展;主人公似乎正是雪的化身:雪的复杂的自然结构正象征着小说中纷繁复杂的派别和人物关系,卡将他写的诗歌放在六角形雪花的每个端点,正如现实生活中他碰到的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政治见解、立场,他们各有不同,甚至存在着深刻的冲突,但他们似乎都能在六角形雪花上找到自己应该安置的位置。这正体现出了作者反复强调的观点:土耳其的真正出路,是文化融合、文化混杂。大雪融化后,似乎一切都恢复了往日的模样,然后,正如主人公卡在这次卡尔斯四天之旅中找回了自己的身份认同,经历了思想转变一样,更深刻的思想变革正蕴含在春机之中。

参考文献

[1]裴蓓. 奥尔罕·帕慕克《雪》中的文化身份研究[J]. 世界文学评论第17辑

[2]裴蓓. 奥尔罕·帕慕克《雪》中的文化身份研究[J]. 世界文学评论第17辑

[3]奥尔罕·帕慕克:《雪》,沈志兴等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

王智怡(1999-),女,汉族,山东省烟台市,北京语言大学中东学院土耳其语专业2018级,本科,100083

猜你喜欢

尔罕帕慕克小城
边境小城马斯特里赫特
这座偏远小城,能成为年轻人的伊甸园吗
成功是一棵树,要慢慢生长
成功是一棵树,要慢慢生长
格拉纳达摩儿王朝铸建的城堡
成功是一棵树,要慢慢生长
南美小城
成功是一棵树,要慢慢生长
阿尔卑斯山中小城
阿尔罕布拉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