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桃形首服考
2021-05-14李春雨
摘要:仙桃巾、并桃巾、并桃冠是宋代较为流行的首服,目前对于此尚没有明确的认识。文本试图从图像、文献等角度分析其形制、使用以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流行原因。
周锡保先生在《中国古代服饰史》中论述了仙桃巾“米芾记李公麟画《西园雅集图》中的王晋卿即戴仙桃巾。”(图1)下文又载苏州市博物馆藏明代李士达所作的《西园雅集图》中秦少游所戴即仙桃巾。(图2)二图所绘仙桃巾差距较大,那么其形制如何?它与并桃巾、并桃冠有何关联?流行的原因是什么?
1、仙桃巾、并桃巾、并桃冠概述
从名称来看,其状约如桃形。《河南程氏外书》载:“伊川常爱衣皂,或博褐袖袄,其袖如常人,所戴纱巾,背后望之如钟形,其制乃似今道士,谓之仙桃巾。”因此秦少游所戴更加符合文献描述,可知仙桃巾是以巾裹头,上窄下宽似桃形的头巾形式。
宋人十八学士图轴中有并桃巾的描绘(图3),北宋赵令畤《侯鲭录》卷六载:“宣和五六年间,上方织绫,谓之遍地桃,又急地绫漆冠子作二桃样,谓之并桃,天下效之。”并桃在宋代的砚台上也有所反映,工匠们刻在砚膛前的墨
池其外轮廓似双桃,称“并桃池”。并桃巾是二桃并列,裹于头部的首服。《老学庵笔记》载:“徽宗南幸还京,服栗玉并桃冠、白玉簪、赭红羽衣,乘七宝辇。”可见仙桃巾、并桃巾、并桃冠是宋代突出的巾式。唐代并桃冠见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唐代花鸟人物螺钿青铜镜镜背纹饰中右侧高士头饰,也是二桃并列形式。冠相对于巾并不裹头,施于发髻之上。后蜀赵廷隱墓出土伎乐俑中,持羯鼓女伎乐俑,持古琴女伎乐俑戴并桃形发冠,发冠中部有孔用于插簪导。因此并桃冠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并流传,宋代已经较为普遍。
2、流行的原因
桃冠的使用与道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宋代蔡伸《小垂山》“鹤氅并桃冠,新装好,风韵愈飘然。”鹤氅是道教较为标识性的服饰,《金华黄先生文集》载:“而其一为道帽仙桃巾”,前文也载仙桃巾与道教服饰的关联,桃巾、桃冠的流行与道教之间有何联系?
百木中唯桃木可称“仙木”,道士执桃木剑有辟邪镇宅、召神治鬼之用;“桃符”是周代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山海经·海外北经》中夸父逐日一文,其手中的拐杖化为邓林,也就是桃林。汉代王充在《论衡·订鬼》中引《山海经》记载,春联、门神皆起源于桃符,王安石《元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即桃符。百果中唯桃称“仙桃”,《神农本草经》载“玉桃服之,长生不死”。可见,桃在道教中有极为特殊的意义,桃巾、桃冠的流行是道教文化在宋代繁荣发展的缩影。
宋代诸帝多尊崇道教,宋徽宗推动了北宋第二个崇道高潮。其亲作《元真降临示见记》,自称“教主道君皇帝”,设置道官、道职,建立道阶品位,编修《道藏》和《仙史》,上朝不穿朝服,而穿道袍,南宋徐梦辛《三朝北盟会编》载:“太上皇载玉并桃冠,着销金红道袍人自宋门。”由此带动一系列和道教有关服饰文化的发扬中仙桃巾、并桃巾、并桃冠就是其中的典型。
3、结语
仙桃巾是似桃形,上窄下宽的巾子;并桃巾、并桃冠为二桃并列的首服形制。并桃冠在唐代已有形象,宋代逐渐流行。由于桃在道教文化中的特殊含义,且三者多和道教服饰搭配,它们的流行是道家文化的缩影,是宋代崇信道教之盛在服饰文化上的反映。
作者简介:李春雨,女,1996年2月,民族:汉,湖南娄底,硕士学位,北京服装学院,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