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坦布苏病毒病最新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

2021-05-14刘建涛马冬

家禽科学 2021年2期
关键词:养鸭活疫苗发病率

刘建涛 马冬

中图分类号:S858.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1)2-0025-03

2010年4月以来,我国爆发了一种主要危害蛋鸭和种鸭以传播速度快、流行范围广、发病急、发病率高(可达100%)、死亡率低(产蛋鸭一般在5%以下)为特征的鸭坦布苏病毒病(以下称黄病毒病),该病普及范围广,可对我国养鸭业造成重大损失。到目前为止,黄病毒病已流行十多年时间,对该病的流行病学、病原特點、临床特征、剖检变化、免疫状态、防控措施等的研究已日渐成熟,但在之前非发病地区、非免疫地区依然呈现流行态势。

1  流行病学

2010年春末夏初,该病从我国东南沿海(浙江、福建等地)开始发病,之后在我国华南、华东、华中、华北等养鸭集中区大面积爆发,对我国养鸭业造成巨大损失。2011~2012年养鸭集中区依然有该病发生,但相对平稳,这可能与患过该病的鸭体内存在一定抗体有关[1]。2016年国内黄病毒灭活疫苗/活疫苗相继上市,种鸭免疫率几乎达100%,蛋鸭免疫率达70%以上,黄病毒达到可控状态;黄病毒的非发病、非免疫区域(如湖南、湖北等地),从2018年6月份开始,黄病毒迅速蔓延、爆发,发病率在35%~50%,严重地区发病率高达70%以上。湖南省常德市安乡县共有102家养殖户,有73家发病,发病率达71.6%;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藕池镇共有96家养殖户,有34家发病,发病率达35.4%,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

黄病毒属大部分成员为人畜共患病病毒,多种动物均可感染;黄病毒几乎可以感染所有品种的鸭,以麻鸭最严重,鹅、鸡等亦可感染,但发病较轻。近几年,感染宿主稍有变化,肉鸭发病越来越多;李玉峰[2]等报道,除蛋鸭、种鸭发病外,商品肉鸭也可发病;李宁[3]等对1周龄樱桃谷雏鸭接种黄病毒,对接种鸭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组织中病毒含量以及免疫反应等进行了研究,为黄病毒在肉鸭的发病规律及防控措施提供了良好的基础。2018年6~10月份,我们对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131家养殖户进行走访调查,肉鸭黄病毒发病率为3%~5%,死淘率在10%~20%,见表2。

2020年,有报道指出,黄病毒在安徽、广东、江苏、福建等南方养鸭集中区呈现区域性流行,更为值得关注的是,种鸡、蛋鸡等家禽坦布苏病毒病感染率逐渐上升,2020年6~12月份在广东、广西、江苏、湖北等省份均有家禽坦布苏病毒病检出。

2  病原特点

黄病毒科包括丙型肝炎病毒属、瘟病毒属和黄病毒属三个属,分离的黄病毒与黄病毒属的恩塔亚病毒群关系很近[4];病毒基因组为不分节段的单股正链RNA,基因组全长约11 kb,由3个结构蛋白(C蛋白、M蛋白、E蛋白)和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蛋白)组成[5];病毒粒子呈小球形,直径40~50 nm,有囊膜,在感染细胞胞浆内复制;病毒对热(56 ℃15 min失活)、氯仿、乙醚、强酸(pH<5)、强碱(pH>10)敏感,无血凝性,可在鸡胚、鸭胚成纤维细胞及多种传代细胞(如BHK-2细胞、Vero细胞)中增殖[6]。目前,黄病毒同源性虽有一定差异性,但免疫原性相对稳定。

3  临床症状

蛋鸭/种鸭:非免疫地区或免疫灭活疫苗(1次,1 mL/羽)的地区发病率/复发率较高,见表1~3。雏鸭、育成鸭发病主要表现以翻个、瘫痪等为主的神经症状,死亡率较高(未免疫区发病后,死亡率最高可达60%);产蛋鸭发病主要表现一过性降蛋,死亡率较低(多数5%左右);临床症状与之前流行的黄病毒差异性不大,主要表现为高烧和采食量、产蛋率一过性下降。

肉鸭:发病率明显增加(3%~5%),15~25日龄多发,30日龄以后依然有发病,发病越早,死亡率越高;主要表现为头颈震颤、站立不稳、翻个、双腿挣扎呈游泳状,采食、饮水减少,最后常因饮水、采食困难,衰竭致死,或因翻个等踩踏致死。

种鸡/蛋鸡:各日龄段鸡只均可感染,产蛋期鸡群感染后主要表现为病鸡活动减少,精神沉郁;采食量不变或降低、采食时间延长;鸡群拉稀,料便,粪便白色或绿色;蛋壳颜色变白、变薄,软壳蛋、畸形蛋比例上升,产蛋率先下降后回升,呈现明显V字型规律(感染后15~20 d产蛋率下降20%~30%不等,日降蛋幅度在1%~3%,之后产蛋缓慢恢复,但恢复期较长且较难恢复到原来水平)。

4  病理变化和组织病理学

水禽:脑间质性水肿并呈炎性细胞浸润;大脑血管扩张、血管壁增厚;肝细胞渗出,表现间质性肝炎;心肌纤维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生殖系统粘膜毛细血管充血、细胞变性脱落,卵泡膜充血、出血并充满大量红细胞,呈出血性卵巢炎[7-9]。剖检病变主要表现在心脏、脑、卵巢、肝脏和脾脏等部位。

种鸡/蛋鸡:脾脏肿大;肾脏肿大;卵泡液化、出血、变形等。

5  治疗

目前来看,尚没有一种药物能对黄病毒起到很好的治疗效果,多数采取对症治疗等措施加以控制。唐维国[10]使用清热解毒中草药(含板蓝根、金银花)等增强鸭体免疫力的药物,同时添加抗菌素(头孢等),连用6 d,病情得到控制。李玉峰等[4]报道应用中药扶正解毒、清热燥湿药物,配合多维、抗生素等有一定疗效。刘子勇[11]等提出,提高鸭体抗病力、控制继发感染、饮水饲料中添加电解多维及清热解毒中药对控制该病有一定效果。黄迪海[12]等用转移因子辅以抗病毒中药对28周龄发病种鸭进行治疗,取得较好效果。以上诸多方法虽然对黄病毒有一定的疗效,但是,从病理学角度出发,仅仅是切断黄病毒增殖途径,对于已发病鸭群不能发挥有效治疗效果。

6  预防

由于黄病毒危害极大且缺乏针对性治疗药物,免疫预防成为防治该病的最佳途径,蛋鸭集中区免疫覆盖率在70%以上;目前来看,黄病毒活疫苗免疫1次或2次后效果良好,未见复发报道;免疫黄病毒灭活疫苗区域(开产前免疫1次,1 mL/羽),复发率在10%~20%,较高的区域可达40%~70%,见表3。

经过十年时间的流行病学监测和四年时间的免疫摸索,国内对种鸭、蛋鸭黄病毒病的免疫体系(开产前免疫2次活疫苗,青年鸭开产前1个月集中免疫1~2次)已经日趋成熟,种鸭、蛋鸭已经具备合理的免疫程序,配合良好的饲养管理和生物安全措施,可使该病达到良好的控制状态。但是,随着肉鸭、种鸡、蛋鸡等发病率逐渐增加,对其临床发病规律的研究、免疫情况的调查和防控措施等还需要国内专家及业内同仁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林元朝,王支叶,施希祥,等.蛋鸭新病-鸭黄病毒病[J].养殖与饲料,2011,7:41-42.

[2]  李玉峰,马秀丽,于可响,等.一种从鸭新分离的黄病毒研究初报[J].畜牧兽医学报,2011,42(6):885-891.

[3]  李宁,石迎,吕传位,等.鸭坦布苏病毒病对雏鸭的致病性研究[J].畜牧兽医学报,2015,46(3):476-481.

[4]  李玉峰.鸭黄病毒感染研究进展[J].中国家禽,2011,33(17):30-32.

[5]  陈翠腾.鸭坦布苏病毒感染对鸭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4:1-3.

[6]  张英.坦布苏病毒在种鸭中垂直传播及其对种鸭的致病性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5:2-6.

[7]  刘建涛,孙法良,杨同涛,等.再谈鸭黄病毒病[J].2017,9:44-46.

[8]  罗玲,温国元,杨俊,等.鸭黄病毒感染病例的病理组织学观察[J].动物医学进展,2012,33(2):129-132.

[9]  林健,韓春华,陈华林,等.鸭出血性卵巢炎实验室感染模型的建立[J].中国农业科学,2011,44(10):2161-2167.

[10]  唐维国,施少华,傅光华,等.一例蛋鸭黄病毒病的诊治[J].中国家禽,2012;349(2):52-53.

[11]  刘子勇.鸭黄病毒的防治[J].四川畜牧兽医,2014:02:59.

[12]  黄迪海,刘霞,张再辉,等.肉种鸭黄病毒病治疗方案探讨[J].中国家禽,2013:35(1):50-51.

猜你喜欢

养鸭活疫苗发病率
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诞生记
周三根:养鸭走上脱贫致富路
巧得妙方
什么是减毒活疫苗
永修贫困户养鸭铺就脱贫梦
重庆每小时10人确诊癌症 癌症发病率持续上升
年轻人直肠癌和结肠癌发病率升高
中国实施脊灰疫苗免疫新策略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猪群免疫如何合理选择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