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经典的篝火围坐素读
2021-05-14蔡惠丽
蔡惠丽
这些年教语文,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费劲心思钻研教材研究教法研究学生,做出周全的教案精美的课件,声情并茂地带着学生学习语文,可是,很多学生为什么总是感觉在语文的学习上力不从心,普遍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现象?是引导学生做的题少还是看的书不够?不,我一次一次地追寻学生成长的印迹,发现——学生不是上课不认真,不是看的书少,而是有效记住的、内化的东西太少了!就像一场雨洒下来之后,没有蓄住,全流失了。学了没有记住的知识,于是原原本本地回归书籍里,学生只剩下无用功之后疲倦的坚持。那到底要怎样,学生才能铭记他们应该记住的知识呢?而哪些知識又是学生应该铭记的呢?
于是,我开始向古人、先贤寻找答案,在衣食住行那样匮乏的历史里,最不匮乏的反而是文豪、思想家、哲学家以及他们流传千古烛照万代的不世经典!古人们所创造的文明的奇迹,可谓洋洋大观,难道是外星人植入的他们的大脑,然后他们再写出来的?
显然不是。
我们的老祖宗说,胸无点墨难言志,那么为何古人的肚子里就那么多墨水,他们到底是怎样熟读成诵的呢?追踪古代的官学私塾朴素的教育,我们可以发现,诵读经典正是“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手段。远的不说,就拿20世纪初的那一拨大文豪来说,哪一个不是涵泳经典以致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著名史学大师钱穆先生九岁熟背《三国》;茅盾先生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鲁迅先生在启蒙时期背下了整部《纲鉴》;而现今我们最敬爱的国家主席习近平书记更是吃透了《道德经》等文化经典,哪一次讲话找不到古人的智慧?中国经典是中华民族的“血”,只有不“贫血”的下一代,才能迸发出东方文明古国刚劲苍遒的无限魅力。
因此,在这个资讯、知识像快消品一样层出不穷的时代里,何为文化标杆?只能也只有是经典!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为什么读经典》里阐述了经典的14条固有的特质,他说:“经典作品是一些产生某种特殊影响的书,它们要么本身以难忘的方式给我们的想象力打下印记,要么乔装成个人或集体的无意识隐藏在深层记忆中。”“这种作品有一种特殊效力,就是她本身可能会被忘记,却把种子留在我们身上。”[1]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个“卷”就是典范文章,就是经典,这些文字是一个人一辈子所需的最有活性的文化“酵母”,时候一到就会酿出浸润生命的“绿蚁新醅酒”!
是的!作为一个小学语文老师,我们是孩子童年启蒙求学的提灯人,放下渐迷人眼的“霓虹灯”,虔诚地擦亮一根火柴,让童蒙循着这点火苗,向着经典的篝火围坐。
围坐做甚?不是剖文解字,而是带着学生素读经典。何为素读?它是日本人从我们的私塾夫子那里“借走”了的训练儿童记忆的金科玉律(风靡全球的右脑教育法——最强大脑的训练王牌)。国际著名右脑开发专家七田真在“教育的原点是背诵和记忆”里这样论述:“素读就是不追求理解所读内容的含义,纯粹地读。”“这种不求理解、大量背诵的方法是培养天才的真实方法,也就是右脑教育法。”[2]犹太人的教育培养了很多诺贝尔获得者,他们的教育就是以记忆学习为核心,强调反复朗读。而我国小语教师陈琴,率先把经典“素读”的理念引入小学语文课堂,她的学生经过小学六年的经典“素读”训练后,个个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千万言”的教学目标。我仔细研究过日本的素读课堂以及陈琴老师的经典课例,发现素读的原理是利用儿童以机械认知记忆为主的特点,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多种音律形式以及调动肢体兴奋感综合刺激大脑兴奋度进行纯粹反复地读,并达到记忆的效果。其本质是一种肢体记忆,也就是:以动作技能的形成促成肌肉肢体的动觉记忆,进而最终达到心智技能的转化!
一、素读遵循了小学生的记忆思维发展特点。
学生六岁入学,从摹仿口头语言转向摹仿书面语言的黄金期,属于储备语言的最佳年龄。[3]抓好这个关键期,进行素读训练,不但可以开发学生记忆潜能,而且有助于启迪心智、增强学生的文学功底。对儿童日后的成长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所以小学生每天积极地进行经典素读,是科学合理的。
二、素读的方法。
经典素读的常用方法是:大经典,同并进;放声读;重记忆,轻讲解;诵新篇,常温故。[4]素读的形式有歌诀体吟诵、重章叠句、复沓等。我们知道古人消遣娱乐的一种主要方式写诗作文,诗词是他们的音乐,我们通过变换一种吟诵的形式,使音律、行腔、节奏等调整为“古歌”模式,那么我们会发现吟唱起来告别了呕哑嘲哳,变得快乐好玩。同时,还应结合儿童特点,采取游戏、接龙、对歌、斗唱等多种形式,增加素读的趣味性。
三、如何构建经典素读的梯度框架
在经典诵读教材的选编上,前人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5]低年级可主要素读的经典有《弟子规》《三字经》《声律启蒙》等;中年级可参考《论语》《孟子》《中庸》等精彩篇章;高年级可参考《古文观止》《老子》《史记》等。
四、素读经典对语文教师提出的要求
教师要对语文教学有较为冷静的思考。要做好耐得住寂寞、克服重重困难的准备。首先,经典素读教学没有炫灿的“聚光灯”,我们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山一程水一程,潜心问道,慢慢精进慢慢升华;其次,经典素读教学要求我们等待漫长的时间付出加倍辛勤的劳作才能迎来花期,因此,我们将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平庸寂静地守望麦田。
古人讲童蒙养正,素读的初衷和目标就是“积累圣贤的智慧”,在童蒙时期积累大量的先贤经典,为其日后立文、立学、立心、立命确立价值典范。而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有所担承。而最浪漫的担承,莫过于带着童蒙向着经典的篝火围坐素读。
来吧,为了这份浪漫的担承,我们身向云山那畔行,何妨吟啸《周南·芣苢》,沿途欣赏采采芣苢,薄言采之、掇之、袺之,薄言有之、捋之、襭之,一道小跑向前。
参考文献
[1]陈琴. "素读"经典[J]. 151151人民教育, 2008(21):68-70.
[2]胡锦沛. 语文"素读"教学研究[D]. 四川师范大学.
[3]耿铭, 程灶火. 儿童记忆发展的横断面研究[C]// 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 2001.
[4]陈琴. 中华经典素读教程[M]. 中华书局, 2014.
[5]曹智耕. 拾起素读,学习国学经典[C]// 中华教育理论与实践科研论文成果选编 第九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