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专业课体系初探
2021-05-14夏伶勤陈光郑炉玉吴韬
夏伶勤 陈光 郑炉玉 吴韬
摘要:“课程思政”融入高职院校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但现阶段存在“课程思政”在高职院校课程结构中覆盖不全面,专业老师主动性欠缺,有效的评价体系缺乏等问题。在“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通过开展课程体系设计与建设,激励专业教师改革教学方法,建立系统的评价体系等举措,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建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体系。
关键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课程体系;高职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1]为实现这一目标,所有高校都要共同努力。力争各类课程都融入思政元素,与思政课程形成协同效应。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职院校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和预期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本文将着重分析高职院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优势与挑战,并从专业课体系构建的角度来探索高职院校已有的经验与问题。
一、“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课程体系的意义
课程思政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2]。“课程思政”有利于促进专业课教学和思政教育的渗透与融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体现专业课的育人价值。所以通过“课程思政”,学生在学到专业知识的同时,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得到了培育和塑造。
二、“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但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大发展、大变革、的重大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如何与时俱进、能够让学生喜欢等诸多挑战,比如在教育理念上,教师能否正确认识传授知识与引领价值的关系;在教学方式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的“两张皮”现象未能根本改变[3];在队伍建设上,教师育德能力和育德意识有待提升;在管理机制上,评价体系不够完善,部分学校依然沿用旧的“学评教”机制,不利于鼓励教师课堂改革。
(一)“课程思政”理念有待落实
首先是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认知偏差。“课程思政”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教师除了完成理论教学的部分,需要深入思考相关的思政元素,才可能不着痕迹地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启发学生关于例如学习态度、情感等人生观、世界观及价值观的思考。但教师往往将思政元素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硬性植入给学生,透着明确的“思政教育”目的性,不仅破坏了专业课程本身的结构性和连贯性,也影响学生知识结构的建立。
其次是“课程思政”内容空泛。目前,部分课程出现重形式而轻实质的“课程思政”。有的直接套用同类课程资源,有甚者直接模仿其他培养单位的同类课程,生搬硬套而无法触及其内涵,教师没有与学生建立情感连接。
第三是“课程思政”功利化[4]。当前,国家大力推动全员立德树人的任务建设,各级培养单位也积极支持“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许多激励与保障措施。一些教师以申报思政专项教研项目及经费支持,作为提升名气或评职称的捷径,申报书设计精彩却流于形式,实际打造出的所谓精品课程空洞无内涵,违背了“课程思政”的教育初心。
(二)“课程思政”内容吸引力不够
“课程思政”的实施应该是贯穿于教学和实践的各个环节,而现阶段,“课程思政”大多局限于理论课堂的教学中,高职院校课程教育结构中的实践课较多,而这些课程恰恰是高职学生培养计划中的重要部分。例如,在实践环节,将爱国主义,工匠精神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环节中,能够取得传统思政课难以达到的效果。
(三)“课程思政”评价体系不完善
“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是围绕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成效而展开的综合分析和评定。部分高职院校尚未健全“课程思政”教学考核评价体系,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考核无统一的原则与标准。其次是评价主体单一。第三是缺乏评价的反馈。
三、“课程思政”融入高职课程体系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思政专项
2018年,教育部先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全国推广“课程思政”。各级单位也建立了“课程思政”专项计划,笔者所在单位也设立专项基金推广思政进课堂。
(二)改进教学方法
教师应该深入了解当代学生的心理和爱好,加強与学生之间的互动,避免采用单方向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课堂专注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主动参与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对理论与实践理解和思考,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首先要理清“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和方法。引导教师自觉将思政元素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强化德育和价值引领相结合。其次在专业课理论课堂,和实训环节,利用“微助教”上关于课堂统计、在线考勤、互动答题、课堂讨论、在线题库等方面的功能和使用方法。提高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三)建立系统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首先,广大高职院校需建立适合本校环境的统一的“课程思政”考核原则与标准。其次是评价主体多元化,不能只有“学评教”,也可加入教师自评,互评等机制。在“学评教”体系中设置育人评价元素,完善“学评德”体系,使德育元素在“学评教”中占据合理地位。最后是建立评价的反馈通道,形成一个闭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1) .
[2]朱明.对高职院校学生考核评价机制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 2010, 000(003):29-30.
[3]邢祥霞, 关章顺. 教学方法及其改革的趋势[J]. 郴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 5(4):57-57.
[4]王茜.“课程思政”融入研究生课程体系初探[J]. 研究生教育研究, 2019, 000(004):P.64-68.
作者简介:夏伶勤(1984-),女,江西南昌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工学博士。
基金:2019年学院课堂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思政专项A-0152-19-340;2019年学院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新形态课堂专项A-0152-19-3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