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何以“一语惊人”
2021-05-14周云龙
周云龙
父母称职与否,评判的标准或有很多,而最基本的一条可能是:你自己首先开心地活着,同时也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设定情境让孩子开心地活着。
邻居的孩子,每次考试总会出一些出人意料的状况。妈妈是幼儿园老师,足够有耐心了,但是面对屡教不改的儿子,还是无法做到淡定从容,每次都要跟自己默念几遍:亲生的,亲生的。
一次,小考归来。妈妈简单问了几句,熊孩子像是被点燃的爆竹,突然蹿到阳台上,作翻窗状,回头冷冷地问妈妈:“我家是五楼?从这儿跳下去应该能死吧?”
妈妈顿时愣住,心里有千万个不解、不服,但也只好立即“举手投降”。
彼时彼地,做父母的不知道心里多么沮丧、无助。而外面人转述这段家庭琐事时,已演变为一个好笑段子。
想到一个近似的桥段:两口子结婚30年,从没吵过架。记者采访丈夫:“你们是怎么做到的?”丈夫答:“我媳妇进门那天,狗对她吼,她平静地说,这是第一次;过了两天,媳妇倒水从狗旁边经过,狗又对她吼,她平静地说,这是第二次;过了几天,媳妇坐在狗旁边劈柴,狗又对她吼,媳妇回手一斧子,把狗头砍掉了。看她把狗砍死了,我就对她吼了一句:‘你,你有病啊!媳妇平静地看着我说:‘这是第一次。从此以后,我们就过上了幸福生活……”
一句话,有时确实可以顶一万句。这一句话,可能还没什么道理,没什么逻辑。
一句话,带来了家庭和谐。一句话,叫醒了15年“工龄”的老母亲。她心里明白,儿子当时可能只是一时头脑发热,口头威胁而已,最可怕的倒是那些“闷葫芦”——不善表达的孩子。既然,儿子已经十分厌倦父母的教育方式,再紧追不放,逼到墙根,还有什么效果?还有什么意义?
从此,母子关系产生微妙变化:矛盾少了,理解多了;吵声没了,笑声有了;“鸡飞狗跳”不见了,“母慈子孝”再现了……熊孩子一句话,救了自己,也救了母亲,救了这个家庭。什么比活着更重要呢?什么比健康、安全更重要呢?去他的考试、分数、排名。人生排在第一位的是——活着。
而这个最朴实的道理,只有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才会蹦出来,触发人们真正地思考、理解。和谐、友好的亲子关系里,父母们大多“少管”甚至“不管”,而不是“总管”“主管”,大多“远远观望”,而不是“处处紧盯”,大多“技重一长”“德看主流”,而不是“求全责备”“无微不至”。一些操劳、敬业过度的父母,往往给了孩子翅膀又硬生生折断,往往首先将自己“吼”出一肚气一身病,有的甚至还走上另一个极端,以死威胁子女:“你这样不争气,我还有脸活着?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幸福的家庭,其实各有各的精彩,不幸的家庭则大都相似,缺少理性、信任、包容。一个被母亲逼上绝路的孩子,留下这样一句遗言:“妈妈每天都在为我活着,那我还活着干什么?”
人生是单程的旅途,不要为别人活着,哪怕是为你的孩子。你的“为他活着”,尽管以关爱、呵护为初心,事实上可能是剥夺、绑架,让人压抑、窒息,最后難以“活着”。假如某些父母还在单向、僵硬的亲子关系中不能自拔,想想前面熊孩子的那一句话。
父母称职与否,评判的标准或有很多,最基本的一条可能是:你自己首先开心地活着,同时也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设定情境让孩子开心地活着。
因为熊孩子一句话有感而发,扯出上百句。其实,只是想提醒第一次做父母的同行们,小心,宽心,平常心,不要逼得孩子说出那么一句狠话来才“解放思想”,才“实事求是”。
(责编 左毓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