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说话”真那么难吗?
2021-05-14王汀江
王汀江
爱孩子,就请对他好好说话吧!孩子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请你把最暖心的话说给他听!
我常常发现,身边的一些女性,妆容精致,衣着考究,可是一开口对孩子说话就判若两人,谎话、粗话、狠话脱口而出,甚至出口成“脏”;我也常常观察到,身边的一些男性,和成人交往时彬彬有礼,言语得体,可是跟自己的孩子说话却有天壤之别,完全是另一种语言模式。这些现象是不是“中国式家庭”不好好说话的缩影?多少亲子矛盾、家庭危机就是源于家长不能对孩子好好说话!
不能对孩子好好说话的三种表现
先来看下面三个例子。
家长A刚刚骂完孩子,家长A的父亲轻声对他说:“你怎么能那样对亲生孩子说话啊?太难听了!” 家长A没好气地对父亲说:“我小时候你就是这样骂我的!你可以骂我,我就不能骂他吗?”父亲一时语塞,无奈地发出一声叹息。
家长B刚刚吼完孩子,一旁的朋友都有点听不下去了:“这是你亲生的孩子啊,怎么对他说话这么凶?”家长B理直气壮地说:“我是他爸爸,我生他养他,给他吃喝,供他上学,吼两句骂两句怎么啦?”
家长C刚刚对孩子说了几句特别具有打击性的话,说完对着丈夫哭诉:“我也不想这样说孩子啊,可是我真的怕他不努力考不上大学,将来怎么在这竞争激烈的社会立足啊!”
以上三个例子,家长A就是典型的复制原生家庭的做法,他的家长对他不好好说话,他继续对孩子不好好说话,遗传十分到位;家长B则是理直气壮,对陈旧观念毫无悔改之意;家长C则是当下中国无数焦虑家长的一个缩影,因为焦虑而恨铁不成钢,然后就出口成“伤”,用话语去伤害孩子。
笔者结合自己研究家庭教育十多年接触到的诸多案例,深刻思考了一下,为人父母者为什么不能对孩子好好说话,大致有以下三个原因:因为我们没有勇气改善遗传;因为我们没有智慧远离粗鄙;因为我们没有力量战胜焦虑。这些原因从何而来又该如何解决呢?且听我慢慢道来。
因为我们没有勇气改善遗传
遗传是一种很可怕的力量,包括亲子关系、家庭教育方式方面的“基因”。大多数对待孩子粗暴的家长,很可能自己小时候就在原生家庭中一直被粗暴对待。他们从小就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自己一直这样被父母骂过来、吼过去。所以,当他们有了孩子之后,就把这种方式直接复制到自己的亲子关系中,以粗暴方式对待孩子。他们还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教育方式,因为他们的父母就是这样做的。所以,我们要特别警惕这种无意识的“传承”,要拿出勇气去改善遗传。要反观自己的原生家庭,如果自己当初曾经受到不当待遇,请果断中止,不要把原生家庭的恶习延续到孩子身上。当你对孩子恶语相向的时候,请你反观一下自己的童年,回忆一下当时的痛苦感觉,你的心才会柔软下来,才会深刻反省:不能再这样对待孩子,不能再把上一辈的粗暴育儿劣习复制到自己身上。
希望每一位家长都可以在心里对自己默默承诺:我要让不当行为在我这里停止,我不抱怨父母,不怨恨原生家庭,那是上一辈人的问题,他们受当时的思想观念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做得不当,但我是新时代的家长,我有责任也有勇气改变。改变就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从此刻我对孩子说出的每一句话做起!
因为我们没有智慧远离粗鄙
当下中国,家长的确在不断进步,但是粗暴对待孩子的不当教育方式,依然被一些家长当作光荣,甚至当作炫耀的资本。
有些家长可能会有一种误解,觉得我敢于打骂孩子,我敢于粗暴,说明我有力量,说明我强大,说明我在家里有地位,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千万不要想当然地把粗暴当成一种力量。粗暴绝不是一种力量,一个人有粗暴言行,恰恰是一种懦弱的表现,说明他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能理性地表达自己的诉求,不能文明地阐述自己的想法,才不得不以粗暴、打骂的方式,以愤怒、生气、说粗话、摔东西这类粗鲁的行为来对待孩子。粗暴,其实向孩子展示的并不是你的强大,而是你的无能。作为家长,要深刻认识到这一点。
粗暴不仅不是强大,而且后患无穷。粗暴对待孩子、不对孩子好好说话将会给孩子造成一辈子挥之不去的、深刻的负面影响。记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所治愈,不幸的人一辈子都在治愈童年。”不幸的童年有很多种,被最亲爱的父母亲粗暴对待、恶语相向,一定是其中最痛苦的一种。
长期被父母亲吼叫、辱骂的孩子内心充满恐惧、自卑、胆怯,长大后很可能就成为一个懦弱、胆小、讨好型人格或有社交障碍的人。相信每一位家长都不希望孩子成为这样的人,那么就要有所行动,立即中止对孩子的粗暴语言。家长要有智慧和决心去远离粗鄙,提高自己的修养,让自己以一个彬彬有礼的家长形象对孩子进行言传身教。
因为我们没有力量战胜焦虑
这是个全民教育焦虑的时代,时代的焦虑让家长无所适从。孩子入园了,别人家的孩子琴棋书画都会,自己家孩子啥也不会怎么办?孩子上小学了,还不会写字怎么办?孩子小升初能不能考上或摇号摇上一个好初中?孩子中考能不能考上重点高中?孩子高考能不能考上985大学……育儿焦虑无时不在、无处不有。在孩子成长的每一个阶段,这种焦虑感时时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挥之不去。尤其是在当下的中国,教育变成了令人焦虑的问题。
家长是如何把这些焦虑传给孩子的呢?都隐藏在那些口不择言的“不好好说话”里:“你再不努力,考不上大学,今后只能在社会底层挣扎!”“叫你读书不读书,以后到工地上打工,看看你后悔不!”“现在不好好讀书,以后当个快递都没人要你!”这些话,家长们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经常脱口而出?但就是在这些看似稀松平常的话语里,透露出我们深深的焦虑,也对孩子造成深深的伤害。
家长的这些焦虑其实对孩子的成长毫无益处,把这些焦虑通过不好好说话的方式传递给孩子,则更加适得其反,让孩子破罐破摔。所以,我们要及时化解焦虑,要有力量去战胜焦虑,而不是把它再转嫁给孩子。如何战胜?笔者认为至少可以从生命本身去理解孩子,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安全角度去陪伴孩子,在焦虑的缝隙里发现孩子的优势,给孩子点亮前行的路。有了这些对生命的理解和悲悯,我们就不会被焦虑逼得丧失理智,就会对孩子说话时小心一些,体贴入微一些,让说出口的话温情一些。
家长要有觉醒的智慧与决断的勇气,珍视生命,看见孩子,要做焦虑情绪的稀释者。对孩子的期待不要过高,要合理期待。不要被虚荣心蒙蔽双眼,不要把光宗耀祖的伟大任务压在孩子稚嫩的肩上。如果你真正“看见”了孩子,你就能牢记“生命至上,健康第一”的信念,就不会让焦虑情绪泛滥成灾,更不会通过不当语言向孩子转嫁焦虑。
爱孩子,就请对他好好说话吧!孩子是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请你把最暖心的话说给他听!
(责编 宋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