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课堂低效提问现象例析

2021-05-14颜娜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新装骗局皇帝

颜娜

摘要

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就文本“沟通”的过程,而“沟通”的主要方式就是课堂提问。针对课堂上存在不少低效提问的状况,教师应追求得体有效的提问方式,做到简洁清晰,紧扣教材内容重点,科学把握时机,给学生留足思考余地,及时正确地点评反馈。

关键词

语文课堂 低效提问 举例剖析

在课堂上,教师提问的精准与否决定着学生思考的方向、深度,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提问的目的是要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课堂上哪些提问是低效的呢?作为某次优质课评选活动的评委,笔者曾听了六节《皇帝的新装》公开课,觉得“低效提问”现象颇为严重,便对其大致类型做了梳理与分析。

一、不简洁清晰的提问是低效的

如果教师对于文本解读的整体结构、思路不清晰,那么课堂上就会导致学生思维混乱,课堂效率低下。有的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在“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接龙复述课文”:①皇帝有何嗜好?课文是怎样写皇帝爱新装的?②两个骗子是怎样设的圈套?③老大臣和官员看后回去怎么说的?有何心理活动?④皇帝面对新装,想了什么?说了什么?⑤游行大典上,老百姓看到了什么?他们又是如何想的,如何说的?⑥最后谁说出了真话?⑦结果如何?

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本来只需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即可,概括如下:有个皇帝喜欢穿新装。来了两个骗子,自称织工,给皇帝织根本不存在的衣服。皇帝和大臣看新装,为了证明自己不愚蠢,说了谎。皇帝穿着并不存在的新装去参加游行大典。最后,骗局被一个小孩子揭穿。

很明显,上述问题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也忽略了学情:学生都知道故事内容,只是缺少概括思路。所以,上述条目式罗列既浪费了时间,更重要的是没有抓住概括内容的“核心”。

再如,在“整体感知”环节,有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到底是什么东西让那些大人们迷失了呢?这个问题的设计初衷是让学生说出“新装”,但问题的设计太模糊。“东西”既可以指实实在在的物体,如本文的主线物品“新装”,又可以指“人性”中对权力、地位等方面的“欲望”。该问题放在“整体感知”环节,操之过急,对学生来讲,难度太大。教师完全可以换种问法,如“整篇课文都是围绕哪个‘物品展开的”。

教师在备课时,从文本到学情,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要围绕教学大纲吃透文本,弄清文本的特点及学习目的,然后字斟句酌地去设计问题,不仅要“准”,更要“精”,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步步为营,去想象、思考、判断,真正学有所得。针对学情,教师一定要根据不同的文本做好“私访”,提前调查清楚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对文本是否了解,做到“心中有纲,眼里有学生”。

二、 不紧扣教材内容重点的提问是低效的

教师要善于围绕教材中心,寻求关键点,抓住主干,设疑问难,所提问题必须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有思考价值。而有的教师针对该文本却设计了这样的问题:①对于这篇童话,你最不了解的是什么?②对于这篇童话,你还想知道什么?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抓住“语言”这个把手,走进荒诞离奇的情节去剖析滑稽可笑的人物,揭开“伪装”,进而感悟作者对“人性”的思考、对“真善美”的呼唤。乍一看,这两个问题的设计是合理的。可仔细追究会发现,问题设计的外延过大,没有紧扣教材的内容重点。那么在课堂上,学生的思维犹如脱缰的野马,收不回来。对文本的解读,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每位读者都有自己的理解。以这两个问题为例,学生提出多个疑问:这个皇帝是如何登上宝座的?两个骗子怎能这样轻易地进入皇宫?为什么到最后小孩子才出现?是去得晚,还是现场只有一个小孩子?

大家会发现,学生的这些答案已经远远地偏离了教材的内容重点,导致整堂课“信马由缰”。教师的重心应该是抓住“语言”这个把手,引导学生去“读”“赏”“悟”,最终对这种荒诞离奇的故事情节进行正确解读,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若是“外延”过大,“内涵”就凸显不出来。所以,教师必须要明白,“提问”只是一种途径、一种启发,使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才是最终目的。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围绕文本重难点,把问题精细化、清晰化。

三、 不能科学把握时机的提问是低效的

课堂提问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学科中的奥秘,从而深层次地思考问题。要想将提问的作用发挥好,光有好问题还不够,还必须掌握好提问的时机。请细看下面这位教师设计的两个问题:

1.“初步感知”环节:这场骗局为什么是由一个小孩子说出真相?

2.“合作探究”环节:(1)为什么这些人都不揭穿骗局?(2)作者为什么虚构这样一个故事?

首先看问题设计一,“初步感知”就是要让学生首先对文本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开启文本深究之门,而非“深入探究”。“这场骗局为什么是由一個小孩子说出真相?”这个问题应该属于情节中的高潮和结局,是揭露骗局的关键,也是作者揭示童话寓意的“命门”。跟成人相比,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身上没有权力、地位、虚荣的枷锁,所以能发出最纯洁、最美好的声音。而这一“声音”就是作者内心的呼唤,对美好人性的呼唤,对“真善美”的呼唤。所以,教师在这个环节提出这一问题欠妥。

再看问题设计二,“为什么这些人都不揭穿骗局?”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去赏析包括皇帝在内的所有成人去“看新装”时的语言表达及心理描写,去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从而层层剥开他们的“伪装”。

接下来的问题应该指向关键部分,即围绕“小孩子的声音”揭开骗局。但实际上,课堂是到这里“戛然而止”,反而把问题指向“作者为什么虚构这样一个故事?”,导致所有在场的学生和教师都有种“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的感觉。这个问题的设计应该放在最后,作为文本的升华。因为答案既包括作者安徒生本人的因素,也有来自当时社会现实的影响。

总之,文本的解读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每个环节的设计应该是层层相扣又蓄势推进的。教师进行课堂提问更应该遵循这一逻辑原则,科学把握时机,因势利导;反之,操之过急或不当,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时间内就无法开启,易被“揠苗助长”。

四、不给学生留足思考余地的提问是低效的

教师不仅仅是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更要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教师需要“留白”课堂,给足学生思考时间。而相当一部分教师在课堂上担心“空堂”,还是以“灌输”为主。请看下面的例子。

再读文本,组内交流:

1.找出在故事情节中起关键性作用的语句。

2.谁是不称职的人?从文中哪里能够看出来?(提示: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

课堂是师生互动、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作为引导者,要学会等待,要善于静下来倾听学生的声音,慢下来等待学生的回答,穷尽可能,唤醒每个学生内心的种子,让学生实现“绽放”。反之,如果教师迫不及待地逼着学生进入自己的“轨道”,生拉硬拽,不给学生留足思考时间,课堂就变成了划一思维的“普罗克拉斯提斯之床”。

以上述问题设计二为例,“谁是不称职的人?从文中哪里能够看出来?(提示:注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描写。)”这个问题是本文的“主体”工程,剖析其中的人物十分关键。所以在课堂上,教师要适当点拨、启发,更要给学生留足时间,带他们真正走入文本,去发现、探索、提炼。而实际课堂呈现的是,教师不相信学生,急于出示答案,导致学生思维停止在“半坡”,严重影响教学效果。

五、不及时正确地点评反馈的提问是低效的

课堂上,教师及时正确地点评反馈既是对学生的认可,也对课堂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达到师生“共生”的效果。反之,只是以“很好”“特别好”“特别棒”等话语去点评,那么这个课堂就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

以《皇帝的新装》为例,有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20年以后,当年那个小男孩长大了。有一天,他又去观看皇帝的游行大典……他还会揭穿吗?”

这个问题的答案有两种:一是“揭穿”,保全了文中“小孩子”这一人物的完整性,也反映了作者所寄予的希望,即对人性“真善美”的呼唤;二是“不揭穿”,人经历了五味杂陈的生活,在一个社会集体中想要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是要付出代价的,可能会给自己带来无尽的灾难,出于自保,可能选择“不揭穿”。

其中一个学生是这样回答的:“会揭穿。因为当年的他是天真的,看到了成年人的‘虚伪,所以现在的他会一如既往地揭穿伪装。”对于这个答案,我们不能完全否定。可是,教师应该注意到,这个学生忽略了“20年”这个数字,不应该还以20年前的视角去考虑,而应该把20年间的“人生岁月”兼容进去,去想象人物会做出什么样的回答。而教师只是一味地夸赞,甚至让全班同学为这个学生的答案鼓掌。

其实,课堂需要的是“自圆其说”,而不是“任由其说”。所以,教师的点评反馈至关重要。要让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达到一定的理解的深度,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对于问题设计的答案“预设”要考虑全面。只有教师的理解达到一定的深度,学生才会借助教师的“肩膀”更上一层楼。

总而言之,课堂提问对于教学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它既是一门学问,又是一种艺术。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深入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实际,紧紧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從问题的内容设计到提问方式以及提问深浅等,都要精雕细琢,真正达到提问有效,教学共生。

(作者单位:山东省禹城市齐鲁中学)

猜你喜欢

新装骗局皇帝
揭秘全国各地的骗局
欺世骗局
皇帝需要帮忙吗
女皇帝
那些永不过时的“骗局”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阿狸的骗局
披新装的有理数运算题
《皇帝的新装》后传
开关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