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学与反思
2021-05-14陆莺音
陆莺音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帮助学生了解乐府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征;
2.根据诗句特点设计探究活动,逐层推进,深入文本内部;
3.从七言诗句中读出“苦”,从问句中读出“悲悯”,通过三言诗句深化对主题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诗歌,了解乐府诗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白居易的一首诗——《卖炭翁》。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生朗读。)
师:很好,但如果你把第一节读得缓慢、低沉些,第二节读得稍快些,就更有故事的味道了。还有,请注意两个字音:裳cháng,辗niǎn。下面,请大家思考一下,这首诗与我们之前学过的绝句与律诗有何不同?
生:字数有多有少。
生:绝句一般为四句,律诗是八句,这首诗有很多句。
师:用白居易的话来说,这叫“篇无定句,句无定字”,这就是古体诗的特征。古体诗虽然在字数上没有严格限制,但基本上是由七言句子组成的,具有一种大体整齐的美感。从节奏上看,多为“四三”节奏。大家一起把这首诗读一读,注意读出这种节奏。
(生齐读。)
二、研读七言句,读出“苦”
师:画家岑龙将这首诗改编成了绘本,还入选了全国美展。大家觉得这首诗里有几幅画?
生:两幅,一幅“烧炭”,一幅“抢炭”。
生:我认为还漏了一幅“运炭”。
师:如果主语统一用“老翁”,那么对最后一幅画,我们该如何概括更好?
生:失炭。
师:如果从这三幅画中各选取一个细节加以突出,你们想要选择哪个?老师提示一下,大家可以仔细读读诗中的七言句。
生:在“烧炭”这幅画中,我准备突出老翁灰白的鬢发和乌黑的十指。
师:木炭般乌黑的手指是辛劳的见证。
生:我要突出老翁的衣服单薄。
师:“衣正单”的“正”是“极”之意,是写老翁在寒冷的天气里穿着极薄的单衣。
生:我要突出老翁渴盼的眼神,他抬头望着天空。
师:何以见之?
生:心忧炭贱愿天寒。
师:他在想什么?
生:天再冷一点,再冷一点。
师:身上是极薄的单衣,但还盼着天再冷一点,这个矛盾、反常、扭曲的画面折射的是老翁走投无路的生存状态。那么,这里呈现的是怎样的色调?
生(七嘴八舌):黑白色调。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描写“烧炭”的诗句,感受一下黑白色调里的悲苦。
(生齐读。)
师:在“运炭”这幅画中,大家想要突出哪个细节?
生:雪地上,一道深深的车辙印。
师:“辗”字里不仅有画面,还有声音,请想象一下。
生:我仿佛能听到车轮轧过路上的冰,然后冰一点一点碎裂的声音。
师:读读看。
生:晓驾炭车辗冰辙。
师:读得慢一点,读出老牛拉着炭车在冰雪覆盖的路上缓慢前行的感觉。
生:晓驾炭车辗——冰——辙——
师:我仿佛看到了老翁艰难的步伐。
生:我要画牛闭着眼睛。
师:牛困,人更累。
生:老翁累得倚靠着牛车,疲倦地坐着。我要突出草鞋上的泥这一细节。
师:很好,你已经进入了老翁的世界。请你读一下这句诗。
(生朗读。)
师:在“失炭”这幅画中,大家想突出哪个细节呢?
生:太监死拉活拽着牛车。
师:最大的欺凌莫过于不商量。
生:太监手拿文书,一副专横跋扈的样子。
师:黄衣,白衫,色调鲜亮,穿着这种衣服的人,明显与老翁处于两个世界。这幅画中的老翁是什么样子呢?
生:无奈而悲愤。
师:如果要你执笔作画,你会如何表现这种情绪?
生:我会画老翁蹲在那里抱头痛哭。
生:我会画牛角上的那抹红,就像老翁心头流的血。
师:你已经走进了诗里。大家一起来读描写“失炭”的诗句,感受老翁在强权欺凌下的悲苦。
(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抓住诗中大量的七言句,感受了黑白色调中的悲苦、苍茫天地映衬下的悲苦和强权欺凌下的悲苦,走进了故事,也走进了人物。
三、研读特殊句式
(一)研读问句,读出诗人的悲悯情怀
师:白居易的这首诗基本由七言句组成。诗中有两个句子比较特别,大家发现了吗?
生(齐):有两个问句。
师:白居易写诗善用问句。那么,这些问句到底含有怎样丰富的意蕴呢?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句:“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请同学们反复朗读这句诗,感受其背后蕴藏的诗人的情感。
生:我觉得这个问句里含有诗人的激愤之情。
师:具体体现在哪些字眼中?
生:“营”是谋求的意思。卖炭翁卖炭,只求换取起码的温饱,可就连这样最低限度的愿望,也成了一种奢望。
生:我认为其中还有诗人的同情,尤其是“口中食”三个字。
师:读读看。
(生读。)
师:读“口中食”时,应该一字一顿,越读越冷,就像冷饭哽在喉咙口的感觉。
(师范读,生跟读。)
师:读这个问句,我们感觉到,白居易写诗时,似乎把自己变成了诗中人,用老翁的口吻进行倾诉。我们来看第二个问句:“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请你站在老翁的视角来看这个画面,并揣摩此时老翁的心理活动,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诗句。
(生朗读。)
师:很好!从你的朗读中,我仿佛看到老翁先是有些疑惑,待看清是宫使后,倒吸一口凉气,大惊失色的样子。
生:老翁先是有些期待,以为有人来买炭了,然后是恐惧。
师:读读看。
(生读。)
师:“来”字稍微读重一些,味道会更足。
生:我觉得老翁心里有隐隐的不安,因为“黄衣使者白衫儿”来势汹汹。
(师范读,将“来是谁”三字读得很轻。生跟读。)
师:白居易创作的乐府诗的最可贵之处在于饱含对人民的同情。诗人的同情不是高高在上的。他善于将自己代入诗中的角色,用心灵去感受百姓的苦难。白居易的悲悯情怀,使他的乐府诗充满了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二)研读三言句,深化对主题的认识
师:刚刚我们主要研究了这首诗中的七言句,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三言句。老师在读到诗中的“一车炭,千余斤”时,发现这个句子很像一个人在说话。大家觉得是谁在说?
生:我觉得是作者在说,表达了对失去千余斤炭的老人的同情。
生:我觉得是老翁在说。一个弱小者在面对强权的掠夺时,无助,无奈,无告。他除了念叨着“一车炭,千余斤”,已不知如何是好了。
师:白居易写的“卖炭翁”其实是有生活原型的。当时,有个农夫用驴拉着柴去卖,遇到了与老翁同样的事。最后,农夫将宦官打了一顿。你觉得是写老翁被抢,只能自言自语“一车炭,千余斤”好,还是写打了宦官一顿好?
生:我觉得写打了宦官一顿好,这样更具反抗性。
生:我觉得自言自语好。卖炭翁长期受统治阶级的压迫,造成他在生存被威胁,内心悲怆到极点的时候,也只能无力、无奈地接受。这样写,主题更深刻。
师:说得真好。百姓饱受“宫市”之苦,不仅苦在被统治者掠夺财物,更“苦”在精神长期受压迫,这才是更深重的悲剧。我们要深切感受三言句中蕴藏的这一主题。
师(总结):今天这堂课,我们不仅了解了乐府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的特点,还探究了不同句式背后的丰富意蕴。最后,让我们再来读一读白居易笔下这个深重的悲剧,感受诗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
(生配乐朗诵。)
【教学反思】
本堂课主要着眼于言语形式,追求言意共生,以此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生长性。
课堂上,笔者从句式入手,引导学生从七言句中读出“苦”,从问句中读出“悲悯”,并通过三言句深化对主题的认识。笔者从“叙述”和“描写”两个维度展开教学,先立足“苦”,让学生确定诗中故事情节的主次;然后,让学生想象三幅画面,深入细致地感受卖炭翁的“苦”;最后,从“苦”的角度出发,梳理出三幅画面的内在联系。通过这样的设计,课堂以“苦”为核,一脉相承,渐次展开,成为一个富有生长力的有机整体。
总之,在本节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契合文本且具有张力的探究活动,为学生铺设了一条深入文本的路径,带领他们把文本读厚读透,读出了獨到的发现,基本完成了构建具有生长力的课堂的目标。
(作者单位:江苏省江阴市陆桥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