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工科专业“00”后大一新生学习行为研究
2021-05-14贺婷冯国涛李晓秀王舒灏杨维
贺婷,冯国涛,李晓秀,王舒灏,杨维
(四川大学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四川成都 610065)
《墨经》有言:“行,为也。”“行”乃行动,“为”系作为;行与为可互训。凭借行动,人有所为或有所不为,如此,谓之行为。在心理学中,行为是指有机体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心理和生理变化的外在反应。国内对学习行为的定义也大同小异,姚纯贞等人指出[1],学习行为是个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主导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学习过程和学习活动。因此,学习行为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与学习成效的达成,是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的考量因素。
2019 年,“00”后作为主力军迈入大学校门,为结合“00”后大一新生特点,加强思想引领,提高学习成效,养成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笔者从“00”后大一新生的学习规划、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几个维度,深入探究学习行为现状,并针对性的提出对策以促进其学习行为养成,从而促进学校教学目标的达成及“00”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1 传统工科专业的特点分析
随着高新科技的迅猛发展,特别是5G 时代的到来,使得软件工程、计算机应用、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等专业成为热门,同时也催生了如生物仿生学、机器人工程等新兴专业的诞生,这些均成为“00”后学子追捧的热点。与这些热门专业和新兴专业相比,传统工科专业的社会认同度、学生热爱度相对较低,主要原因在于:第一、传统工科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覆盖面较窄、社会适应度不足,与新工科面向产业未来发展、学科交叉融合等理念相距较远[2-4]。第二、专业分类与国际未接轨,专业的科学内涵不够清晰,以及本科生与研究生“贯通式”培养衔接错位等,使得学生对专业前景迷茫,限制了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第三、学生高考时志愿报考率低,大部分学生经调剂进入传统工科专业学习,其学生本人与家长对传统专业的心理接受度低,从而从内心深处产生了对专业学习的抵触情绪,导致学生学习过程迷茫、学习动力不足等不良学习行为的形成。因此,针对传统工科专业学生进行学习行为调查,并通过各种途径予以改进是改善“00”后大一新生学习行为的有效途径。
2 “00”后大一新生学习行为调查分析
图1 您有明确的生涯规划吗?
本调查的研究对象为传统工科专业2019 级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结束后通过电子问卷和个人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研。本次问卷共回收307 份,有效问卷100%。此问卷从生涯规划篇、学习态度篇、学习习惯篇以及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篇四个方面进行设计,共39 个题目,平均需耗时15 分钟。通过问卷调研,发现“00”后大一新生学习行为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2.1 有方向,无规划;有意愿,无行动
在生涯规划篇中,当被问及“您有明确的生涯规划吗?”,只有10.42%的学生对未来发展有明确规划。48.86%的学生对未来发展有大致的方向,但没有明确规划;27.69%有近期规划,对长期规划模糊。余下13.03%的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其原因包括对自己、对专业认识不清,还有极少数表示“从来没有想过这方面的问题,走一步看一步”(如图1)。
在确定未来发展目标中,绝大多数(83.06%)学生具有继续深造的意愿,但现阶段多数人(67.75%)并没有为此方向做相关的准备,原因包括不知如何准备、了解相关信息较少、认为现在为时尚早;有少数(32.25%)正在准备中,但也没有具体的可行性措施(如图2.3)。
从以上调研数据及个人访谈中可以看出,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社会需要及个人需求等原因,大部分同学都有深造意愿,也因此对未来发展有大致方向,但有明确规划并真正付诸行动的同学却很少。并从所做的相关准备中也可看出,很多同学的目标和规划都没有具体化,无法落实。
同时,在了解学生“制定目标的主要依据”时,有67.01%的学生认为是“个人充分了解自我后做出的选择”,24.49%学生是依据“社会趋势”,4.08%学生依据“父母要求”,极少数是随便确定并没有经过自己的思考。但在实际访谈中发现,很多同学自认为充分了解自我,但其实不然,如将兴趣与能力混淆、将外界评价和真实自我混淆等。因此,“00”后大一新生有自己独特的想法,勇于表达自我,尽管想法不一定和现实契合。
2.2 学习动力有待增强
在学习态度方面,回顾第一学期的学习生活,超过半数的同学表示不是很满意,50.81%的学生对上学期的学习态度是“一般”,20.2%的学生“不满意”,5.86%的学生“十分不满意”,只有约23%的学生表示“满意”。而在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时,按严重程度递减的顺序为:“缺乏学习动力”;“浮躁不踏实”;“满足于现状,进取心不强”;“高中太严太累,到了大学就自由了”等。当被问及“在学习中感到苦恼的问题”时,排在第一位的也是“学习动力不足”。有72.64%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也意识到大学学习其实比高中更难,对自我的要求更多(如图4.5)。
大一新生经过竞争激烈的高考,进入大学后,失去了高考指挥棒的牵引、苦读三年高中后报复式的放松以及大学学习方式的转变等,致使其突然迷失了方向、放飞了自我、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同时,很多同学对大一的通识课程、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认为可有可无,与将来专业学习不相关及学习方式枯燥等,也导致了其学习动力不足。
2.3 良好的学习习惯亟需养成
在学习习惯方面,首先从作息时间来看,65.8%学生在7-9 点起床,21.5%学生在9-11 点起床,只有11.73%学生在7 点或7 点前起床;晚上就寝时间在23-24 点的占49.84%,43%学生在24 点之后就寝,只有极少数的同学在23 点或23 点前就寝。如果以7 点之前起床、23 点之前休息为早睡早起,那么大部分同学未能做到早睡早起,晚睡现象更为突出。不规律的作息直接导致学习精力缺乏,学习效率降低(如图6.7)。
图2 本科毕业后,您的目标是?
图3 您是否已经开始为上述目标做相关准备
图4 您对自己上学期的学习态度是否满意?
图5 您认为自己在学习态度方面存在哪些问题?(按问题严重程度排序)
图6 上午没课时一般几点起床?
图7 学习期间晚上一般几点就寝?
在制定学期计划方面,84.36%的同学都有做学期计划,其中认真思考制定的占68.4%,随意制定的占15.96%。在认真思考制定学期计划的同学中,仅有12.05%的同学学期计划的执行率和完成度高,而超半数(55.1%)同学的执行率和完成度低。可以看出,大一新生有效制定计划并进行严格自我管理的只有少数(如图8)。
从学习方式来看,大学需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课堂外的预习与复习为主动学习的主要途径。但在调研中发现,22.15%的同学没有预习的习惯,77.85%有预习的习惯,其中61.24%的同学只是简单浏览书本,13.36%的同学会认真阅读课本,标注不懂的知识点待上课解决,3.26%的同学会适当做题,增加印象(如图9)。
2.4 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升
在调研学生的不适应方面时,排在第一位的是“不知如何合理安排课余时间”,而在“学习上感到苦恼的问题有哪些”时,除了上述的学习动力不足外,第二位便是“时间安排不当”。当被问及“课余时间”做什么时,不少同学回答的是“参加学生活动”、“睡觉”、“打游戏”、“看剧”等。由此可见,“00”后大一新生刚从被老师、父母安排妥当的高中进入大学后,面对如此多的空余时间不知所措,面对个人的一日三餐不知所措、甚至面对全国各地的同学不知所措,充分暴露出其个人的时间管理能力、生活管理能力与人际交往能力严重不足,由此对其个人在大学的安全感、归属感与融入感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3 “00”后大一新生学习行为养成的对策研究
3.1 以生涯规划指导引领学生科学制定学习目标
图8 您有制定学期计划的习惯吗?
图9 您的课前预习方式
在相对自由的大学中,大一新生没有了类似于高中阶段唯一的学习目标“高考”的牵引,每位学生的个人规划应根据本人特点与外界环境进行个性化定制,这就要求高校应对大一新生进行全方位的生涯规划指导,使其通过对自我认知和对外部世界的探索,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根据生涯规划理论,自我认知主要包括对自身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四个主要因素的探索;对外部世界的探索主要是对现有自己所学专业前景、职业方向、职业目标的探索,由此作出自我认知与外界环境的有效匹配,从而形成科学的生涯规划与各阶段学习目标。
针对“00”后大一新生的特点,高校可通过以下方式开展生涯规划指导:第一、以《职业生涯导航》课程的理论教学帮助学生全面分析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尤其以霍兰德职业兴趣理论、荣格的心理类型理论以及职业锚等理论为基础,将理论学习与个人分析相结合,以全面客观认知自我。第二、以新生专业教育帮助大一新生认知所学专业。在第一学期中,通过新生研讨课、参观实验室、校友论坛等方式,从不同视角介绍专业内涵与专业就业前景,让新生对所学专业有深入了解与认识。第三、以“专业+”第二课堂活动开展为体验式认知专业的重要途径。学院依托专业特色,定期举办“皮革文化月”、“食品安全月”、“纺兴未艾、织行天下”及“衣秀杯服装设计大赛”四大特色活动,通过科普讲座、亲自体验、设计制作以及服务于人民生活水平提升的实践应用等方式增强传统工科专业学生的专业认知。
3.2 以学习目标路径图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动机始终与学习行为相伴相随,学习动机主要源于对目标的追求。从上述调研不难发现,很多同学缺乏学习动力是因为目标不明确,规划路径无具体化。因此,将学习目标路径化,以此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重要途径。
为帮助“00”后大一新生根据既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目标路径图,学院采取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老师协同管理机制,共同做好大一新生明确的目标路径图。辅导员主要从目标路径实现的可行性、合理性给予指导;班主任主要从目标路径实现的专业知识结构完整性、能力素养提升的可操作性给予指导;专业老师主要从目标路径实现的专业能力的拓展性、创新创业能力的可量化性给予指导。而且辅导员、班主任与专业老师需加强沟通协调,保证目标路径图的方向一致性、督查力度一致性与操行实施的协调性,避免多重管理对学生目标要求不一致造成的实施困扰。
3.3 以内生学习动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
学习动力是学生养成并保持良好学习习惯的先导。在学习习惯调研中,当被问及“是否有制定每日清单”时,仅12.7%的同学有制定每日清单的习惯,60.59%的同学仅偶尔有,而26.71%的同学从来没有此习惯。据调研发现,此学习习惯对学习成绩有正向影响关系,在“制定每日清单”的同学中,成绩占前40%的有62.9%,在“有时有制定清单”的同学中,成绩占前40%的有43%,在“没有制定每日清单”的同学中,成绩占前40%的仅26.4%。因此,指导并督促学生保持制定每日清单是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对课前预习方式的调研中,不同投入度的预习方式与学习成绩亦有正向影响关系,在“几乎不预习”的同学中,成绩占前40%的有35.7%;“简单浏览书本”的同学中,成绩占前40%的有39%,“认真阅读课本,标注不懂的知识点待上课解决”的同学中,成绩占前40%的有55.2%,“适当做题,增加印象”的同学中,成绩占前40%的有50%。故培养学生养成课前预习习惯并不断深化预习程度是重要手段之二。
同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还需严格制度的约束与第二课堂平台的实施。如在低年级学生中严格执行上课考勤制度与晨读制度,并与评奖评优相结合。通过第二课堂在低年级中实施“成长蜕变计划”,以“早起打卡”、“晨读打卡”、“学习打卡”、“运动打卡”等的实施督促“00”后大一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重要手段之三。
3.4 以良好学习习惯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步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的基本素质,自我管理能力的提升是学生个人主体自律与内省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完成依赖于主体自身对其全面发展的认识和领悟程度。对追求自我个性的“00”后大一新生来说,自我管理能力最重要的是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基础上加强个人的时间管理、人际关系管理及个人情绪管理的能力。
在时间管理中,教会学生通过“要事优先原则”、“时间思维导图”以及学习日志与清单等方式,对自我时间分配与精力分配做到心中有数,高效完成既定学习任务。在人际关系管理中,教会学生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学会接纳、学会欣赏、学会尊重,以换位思考、善解人意的准则处理双边及多边关系,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态度限制对他人的要求,以此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网络,更有利于自身学习行为的良性循环。在个人情绪管理中,引导学生通过6H4AS(6H(happy);4AS(A:ASK;S:STEP))情绪管理法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保持个人良好的情绪状态。6H4AS 是指用增加快乐,减少烦恼,保持合理的认知、适当的情绪、理智的意志与行为以调节个人情绪。
综上所述,针对传统工科专业存在的社会与学生认可度不高的现实与“00”后大一新生在问卷调查中所反映出的不适应现状,高校应主动作为,利用高校的育人功能与资源优势,以生涯规划指导引领学生科学制定学习目标,以明确的学习目标路径图激发学生的内生学习动力,以十足的学习动力塑造学生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并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与综合素养,以培养适应传统工科行业升级改造所需的综合性、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