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的影响

2021-05-14刘力铭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21年9期
关键词:凝血因子功能障碍红细胞

刘力铭

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河南平顶山 467000

大量输血是指一次性输血量大于自身血容量的1.0~1.5倍或60 min内输血量超过自身血容量的50.0%或输血速度大于1.5 mL/(kg·min)[1-2]。近年来,随着外伤及大出血发生率的升高,大量输血患者比例也呈明显增高趋势。输血可挽救患者生命,但大量输血后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凝血功能紊乱、高血钾、酸碱失衡等一系列并发症,降低手术成功率[3-4]。因此,关注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变化,探讨维持凝血功能的措施是现阶段临床需要研究的重点。相关研究显示,输注悬浮红细胞的同时输注适当比例的血浆,对减少凝血功能紊乱具有积极作用[5]。然而关于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临床研究较少。为进一步验证,本研究选取63例大量输血手术患者,探讨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的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5月本院大量输血手术患者63例,其中输注悬浮红细胞的31例患者为对照组,输注悬浮红细胞及血浆的32例患者为联合组。纳入标准:1 d内输注红细胞≥10 U;符合输血与手术指征;心、脑血管相关指标检查无异常。排除标准:存在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禁忌证者;合并肝、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者;血液性疾病所致凝血功能障碍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术前3 d使用抗凝药物治疗者;合并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或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者;合并恶性高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者;重度失语症、严重听力障碍或精神行为异常者。本研究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研究对象均知情同意。两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受伤至入院时间、尿量、急诊手术比例、心率、体温、手术原因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在两组间比较

1.2方法

1.2.1输血方法 两组均开展外科手术治疗,进入手术室后运用监护仪对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脑电双频指数进行持续监测,并予以吸氧,建立静脉通道(2~3条),通过乳酸钠林格溶液维持血容量。对照组在1 d内输注悬浮红细胞11~18 U,在此基础上,联合组输注新鲜冰冻血浆300~1 000 mL。两组输血速度均保持在6~9 mL/min,可结合患者临床表现、耐受度及出血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1.2.2凝血功能检测 空腹抽取肘静脉血3.0 mL,加入枸橼酸钠0.3 mL混合、摇匀,置于离心机2 500 r/min离心10 min,取血浆放于-20 ℃冰箱低温保存。运用全自动凝血分析仪(型号XT200i)检测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严格参照德国西门子公司提供的仪器及配套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2.3血液流变学指标检测 通过全自动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购自深圳市库贝尔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检测血液流变学指标[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

1.3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输注前,输注后24、72 h的PT、FIB、TT、APTT变化情况。(2)比较两组输注前,输注后24、72 h的PLT、Hb、HCT。(3)比较两组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

2 结 果

2.1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两组输注前PT、FIB、APTT、T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注后24、72 h PT、APTT、TT较输注前延长,FIB水平较输注前下降,输注后72 h PT、APTT、TT较输注后24 h缩短,FIB水平较输注后24 h升高(P<0.05)。联合组输注后24、72 h PT、APTT、TT短于同时间段的对照组,FIB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2.2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两组输注前HCT、Hb、P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注后24 h HCT、Hb、PLT较输注前下降,输注后72 h HCT、Hb、PLT较输注后24 h升高(P<0.05);两组输注后72 h HCT、Hb、PLT与输注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输注后24、72 h PLT高于同时间段的对照组(P<0.05);联合组与对照组输注后24、72 h HCT、Hb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3两组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 两组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

3 讨 论

输血是挽救手术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但相关数据显示,输血>2 500 mL可能增加出血的发生风险,>5 000 mL会导致1/3的患者有出血倾向[6]。同时,有学者指出,短期内输注大量悬浮红细胞会引发PLT减少、凝血因子稀释性减少等一系列问题,从而增加凝血功能障碍发生风险,甚至导致患者死亡[7-8]。另有研究认为,悬浮红细胞温度低,抑制凝血因子活性,这也是大量输血后凝血功能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9]。及时补充凝血因子或血小板有助于降低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

有研究指出,10~15 mL/kg血浆可维持成人30.0%的凝血因子,减少凝血功能障碍发生风险[10]。温俊杰[11]研究认为,胃肠道肿瘤围术期大量输血患者输注血浆与红细胞比例为1∶2~1∶1,可有效缓解患者凝血功能障碍,促进预后改善。APTT、TT、PT、FIB是临床检测凝血功能较为常用的指标,可有效、精准反映机体内外源凝血途径[12]。本研究对输注前,输注后24、72 h凝血功能、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两组输注后24 h PT、APTT、TT较输注前延长,FIB、HCT、Hb、PLT较输注前下降,可见大量输血会影响患者凝血功能。而两组输注后72 h PT、APTT、TT较输注后24 h缩短,FIB、HCT、Hb、PLT较输注后24 h升高,说明输血后72 h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出血情况得到有效控制。进一步对比两组输注后24、72 h凝血功能、PLT发现,联合组输注后24、72 h PT、APTT、TT短于对照组,FIB、PLT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输注一定比例血浆后可缓解凝血功能障碍,减少凝血因子消耗。分析原因:血浆中富含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包括血浆蛋白、FIB、补体及Ⅶ、X等凝血因子,能激活内源性凝血途径,加快凝血,与悬浮红细胞联合输注能发挥协同作用,有效控制出血,消除凝血因子的稀释因素,增强血小板聚集功能,诱导骨骼生成大量血小板,进而纠正凝血功能异常。由此可见,大量输血手术实施的同时,应密切监测机体凝血4项指标及PLT,必要时可采用血栓弹力图进行实时监测,并及时输注血浆补充凝血因子,提高输血安全性。此外,本研究还发现,两组住院时间、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不会增加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且住院时间短,这可能与及时补充血小板、出血被完全控制等因素具有一定关系。

综上所述,悬浮红细胞及血浆输注对大量输血手术患者凝血功能、PLT的影响较小,有助于预防凝血功能障碍的发生,且住院时间短。

猜你喜欢

凝血因子功能障碍红细胞
红细胞的奇妙旅行
控制冷沉淀凝血因子在室温下制备时长的临床意义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少见凝血因子缺乏症3例
冷沉淀凝血因子临床应用调查分析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诊断方法的研究进展
猪附红细胞体病诊治对策探讨
羊附红细胞体病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