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产融结合研究的脉络与趋势
——基于CNKI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021-05-14武雪婷孟新悦
武雪婷,魏 遥,孟新悦,钟 涛
(阜阳师范大学 商学院,安徽 阜阳 236037)
产融结合是产业资本发展到一定程度寻求经营多元化、资本虚拟化,从而提升资本运营档次的一种趋势,是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必然结果。[1]目前产融结合研究更多的是对动因的挖掘,落脚点多集中于其经济后果研究,对产融结合研究成果进行脉络梳理的文献鲜为少见。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文献数据来源于CNKI数据库,检索时间为2019年8月6号,选用高级检索,设置主题为“产融结合”,时间跨度设置为1989—2019年,共获得1 315条检索结果。为了保证数据的精确性,手动剔除报纸、会议报告等,最终整理得到1 043篇相关文献。借助CiteSpace软件中的发文作者(Author)、发文机构(institution)、发文国家(Country)、关键词(Keyword)、文献共被引分析(Cited Reference)等分析功能,选用Pathfinder、Pruning sliced networks、Pruning the merged network算法,绘制产融结合研究的知识图谱。
二、整体分析
(一)研究文献发表趋势分析
时序上,产融结合研究可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89—1997年,即萌芽阶段,产融结合研究刚传入国内,学者对产融结合研究关注较少且均为理论研究,年度发文量均在6篇及以下,发文数量增速极为缓慢。这一阶段的产融结合有着较强的政策影响,政府严格管控产融结合,且在法律上明确禁止银行投资实业;第二阶段1998—2013年,即缓慢发展阶段,发文量相较第一阶段有明显增长。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影响,我国实体经济受到威胁,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逐步放松了对产融结合的限制,2010年底,国资委首次明确支持产融结合,更是掀起了产融结合的一次小浪潮。[2]另外,产融结合领域有很多新的学者加入,他们不再只满足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开始出现,学者们开始从不同视角去看待产融结合问题。2014—2019年为第三阶段,即快速发展阶段,国内产融结合层次愈加深化。2013年是产融结合研究的重要节点,2014年开始产融结合领域的研究蓬勃发展,呈指数增长趋势。这一阶段,产融结合领域的实证研究已经较为成熟,纯粹的理论研究较少。
(二)研究者与机构分布
使用CiteSpace对产融结合领域相关文献的发文作者进行分析,高频发文量作者图谱共有138个节点,44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47。相关学者均对产融结合领域有一定影响,其中不乏一些领军人物。其中节点最大的是谭小芳,发文量11篇;其次是王秀丽、贾吉明、冯嗣全,发文量5篇;发文量4篇及以上共有10人。从整体上来看,中心密度为0.0047,7条连线,网络密度较低,连线较少,该领域学者之间合作较少、组成的团队规模较小,研究较为分散。从部分来看,图中比较明显的节点谭小芳、张伶俐、刘何川等人之间连线较为密集,说明他们有着相对频繁的团队合作。但发文机构方面的图谱显示出节点不集中、中心密度极低的表征,反映出产融结合领域机构之间缺乏合作。
(三)文献共被引分析
产融结合研究被引频次前10的文献可以看作产融结合研究历程中重要的知识基础,后续研究文献多在此基础上继续、应用、发展或评价。10篇高被引文献中,6篇是针对产融结合有效性的实证研究,4篇是对产融结合的理论阐述。李革森提出“临界值”概念,认为参股比例超过临界值时,企业绩效会随参股比例的增加而显著提高,张庆亮等人的研究证实了该结论。但他指出,产融结合存在大量的无效和负效应,蔺元基于参股非上市金融机构视角进一步指出这种无效性会损害企业价值。[3-4]姚德权引入风险因素,指出参股不同金融机构类型的上市公司运营效率不同。[5]李维安等人探寻产融结合的微观经济效应发现,其降低了企业的投资效率,而万良勇等人则发现产融结合可以缓解融资约束问题,降低企业贷款成本。[6-7]由于产融结合实施时间以及企业参控股金融机构的数量和类型不同,学者们对产融结合的有效性存在争议,领域内多数学者认同产融结合的正效应。
目前,国内产融结合理论的研究多集中于产融结合的模式、动因以及效应问题。产融结合作为一个“舶来品”,如何在我国长久立足是学者们关心的问题。张建刚、张云凤和康宏深度剖析了产融结合的内涵和模式,指出我国金融资本只有与产业资本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沿着“一带一路”走出去。[8]许天信等指出产融结合的动因是为了降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缓解融资约束,降低交易成本,而支燕等从竞争优势论的视角阐述了其动因是外取资源、整合能力和打破路径依赖。[9-10]傅艳则对产融结合的有效性进行了深入分析。[11]高被引文献涉及了产融结合的模式、动因、效应以及企业进行产融结合的经济后果即产融结合的有效性问题,从多方面延展并拓宽了产融结合研究的深度和广度。
三、研究主题
(一)研究内容
通过对图1图谱分析,产融结合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共有221个节点,351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144。关键词在图谱中表现为大小不一的节点,出现频次越高节点越大,出现频次越低节点越小。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各关键词共现的状态,网络链接越紧密说明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越强。一般来说,出现频次较高和中心性较强的关键词是学者们研究的热点。[12]
图1 产融结合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关键词“产融结合”在图1中节点最大,出现频次最多,高达858次;“企业”“企业管理”“金融资本”“产业资本”“金融业”“财政金融”等也是较为明显的节点,出现频次较高;中心度大于0.1的关键词说明对该研究领域贡献较大,去掉“产融结合”这个最明显的主题词,学者们对“企业”“金融资本”“产业资本”“财政金融”和“融资约束”较为关注,这说明学者们研究视角较为分散。但图中大节点分散开来的小节点也显示了当前产融结合研究的热点,如“投资效率”“股份化改造”“直接金融”,等等。从关键词的起始时间来看,“企业管理”“产业”和“金融业”等关键词出现较早,是最早的研究热点;“融资约束”“融资租赁”和“协同效应”等关键词出现时间较晚,其中“协同效应”和“融资租赁”的起始年份为2015年,距今最近,因此这两个是产融结合领域目前最新的研究热点。
在图1的基础之上,对关键词加以聚类,选用MI算法从关键词中提取名词命名聚类,共导出12个聚类。
1.发展与监管。主要包括#1“实体经济”、#3“国有资产监管”。子聚类#1“实体经济”的关键词有经济、融资性贸易、战略审计等,子聚类#3“国有资产监管”的关键词有战略意图、多层次资本市场、集团管控等。国内学者初探产融结合之路,研究的重心在于产融结合在中国该如何发展,并且如何才能长远地发展下去。但由于自身经验不足,学者们多将目光投向美日德这类产融结合已较为发达的国家,期许结合中国国情找到适合我国的发展模式。面对资本“脱实向虚”以及实业资本错配的双重困境,赵通和任保平提出结合产融结合的路径选择,壮大以政府为主导的大型企业和扶持中小企业两种产融结合发展模式可突破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和障碍。[13]产融结合是一个“中性概念”,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很多风险,为了其良好发展,有效监管是必不可少的。多数研究从金融监管的视角提出建议,从法理层面研究产融结合如何有效监管的文献较少。孙晋将法律和经济结合起来研究产融结合,指出产融结合的多元跨业经营和规模庞大的混合合并等法律特征决定了对其法律规范的主要路径是金融监管和反垄断规制。[14]
2.机制、动因、风险、效应。主要包括#4“控制权”、#5“业务协同”、#8“财务绩效”、#11“运作机理”。子聚类#4“控制权”的关键词有持股金融机构、市场化水平、股权结构等,子聚类#5“业务协同”的关键词有转型发展、服务实体、债务重组等,子聚类#8“财务绩效”的关键词有代理问题、投资管理、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等,子聚类#11“运作机理”的关键词有资本配置、行业差异性、模式等。产融结合发展前期,研究较为全面,往往在一篇文献中涉及到其机制、动因、风险以及效应。随着产融结合的深入以及研究视角的扩大,研究开始细化,但完全将这四个部分割裂开来单独研究是不可能的。产融结合在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很多风险,如投资组合风险、内部交易风险、财务杠杆风险、利益冲突风险和道德风险。赵通和任保平对这些风险加以研究并提出了产融结合风险的防范策略。[15]刘亮和朱慧敏分析了由产及融的动因,并通过实证研究2002—2016年我国沪深两市公告进入金融业的非金融上市公司,考察了上市公司进行产融结合的财务效应和股票市场反应。[16]
3.实质性行业研究。主要包括#7“工商”、#9“产融结合的有效性”、#10“能源金融”、#12“加工行业”。子聚类#7“工商”的关键词有证券公司、信托基金、物流行业,子聚类#9“产融结合的有效性”的关键词有途径、金融控股公司模式、竞争能力等,子聚类#10“能源金融”的关键词有卫生资源、产业分工、能源巨头等,子聚类#12“加工行业”的关键词有制造集团、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等。产融结合多分布在农业、制造业、能源行业中。随着国家逐渐放松对产融结合领域的限制,我国产融结合单方面限行局面得以缓解,出现了由产及融和由融及产两种模式,但主要研究仍然是由产及融。在产融结合发展的三个阶段中对于有效性问题的实证研究一直贯穿始终。庄仲乔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产融结合对新能源产业的影响较为显著,其他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融结合对企业成长并无促进作用。[17]盛安琪等以制造业为样本,发现民营样本组中产融结合的竞争力更易凸显。[18]
(二)研究趋势
在图1关键词共现图谱的基础上,选用Burstness,利用突变检测算法,从关键词中提取短时间内出现且使用频率高的突变词,来展现产融结合领域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图2中包括突变词、突变的强度和突变的起止时间等信息,从整体来看,产融结合研究的演化路径经历由宏观到微观、粗放型向精细化、合规性向战略化的转变。
图2 产融结合研究关键词突现排序图谱
从突变的强度来看,“银企关系”最大,高达15.1811。其突现时间为1996—2002年,说明在产融结合研究的早期阶段,“银企关系”受到广泛关注,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研究热点。与此同时,排除“产融结合”这个最大的主题词,“金融关系”和“融资约束”的突变强度也很明显,分别为14.0074和11.0358,是产融结合研究的重要领域。“金融机构”(9.2027)和“银行”(9.0691)的突变强度也较高。综合来看,产融结合研究中企业资本流向银行之类的金融机构,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结合的动因是产融结合的主要研究热点。
从突变的起止时间来看,“企业管理”和“企业”这两个突变词出现时间最早(1993年),是最早的研究前沿热点。突变年度大于八年的主题词有“企业管理”“企业”“金融机构”“银行”“资本”“财政管理”“产业资本”等,其中“产业资本”的时间跨度最大,为十三年,说明其受到的关注最久。“融资约束”这个突现词从2017年持续到2019年,距今最近,是产融结合领域最新的研究前沿。
此外,研读产融结合领域最新发表的文献发现,产融结合与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投资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该领域的研究前沿。
四、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1.从文献发表数量来看,产融结合研究大致经历了萌芽阶段(1989—1997年)、缓慢发展阶段(1998—2013年)和迅速发展阶段(2014—2019年),尤其是2013年以后,该领域相关研究成果迅速增长。综合来看,产融结合的理论研究受政策导向影响,相关政策的出台以及对产融结合的限制的放松,使得该领域受到了学术界更多的关注。
2.从关键词图谱来看,产融结合研究主要围绕“企业”“金融资本”“产业资本”“金融业”“财政金融”等展开,关键词网络密度较低,网络结构较为松散,未来学者们可加深对研究内容的纵向挖掘。这些关键词聚类成发展与监管,机制、动因、风险、效应及实质性行业研究等三个方面,其中,当前研究以实质性行业的有效性研究为主。
3.从研究力量来看,谭小芳、王秀丽、贾吉明、冯嗣全等为主要研究者,但其合作较少,研究较为分散;高校机构是产融结合的主要力量,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有待加强。
4.从高频被引文献来看,被引频次最高的10篇文献,是产融结合领域的重要知识基础,涉及到产融结合的多个主题,如产融结合的动因、模式、有效性、融资约束、绩效,等等,从不同方面延展和拓宽了产额结合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5.从关键词突变检测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机构、银行和产业资本在产融结合研究中的热度不减,是产融结合的前沿主题,产融结合研究的演化路径经历由宏观到微观、粗放型向精细化、合规性向战略化的转变。融资约束、产融结合与企业技术创新、创新投资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该领域现阶段的研究前沿。
(二)研究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从高速发展到中高速发展、从外需要素型增长到内需创新型增长、从高速度增长到高质量发展,未来产融结合研究呈现新的研究趋势:
1.就研究内容而言,深化产融结合理论基础的研究。加强“产”“融”“产融”内涵外延、“产融结合”的演化机制等理论的深度挖掘与拓展;从“产融结合”到“产业金融”,从产业链、价值链和要素分工视角研究产融一体化;深入推进金融促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产融结合促进创业发展、新产业新业态创生机制研究;产融结合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促进先进制造业、高端服务业和现代金融业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体制机制研究,构建完整的产融结合理论体系。
2.就研究视角而言,基于交叉学科、边缘学科寻找产融结合研究的新视角和新方法。金融信息化、互联网金融及共享金融的发展,从公司金融、投融资体系视角推进产融结合的演进路径和执行模式;产融结合是一个开放系统,从系统工程、产业生态链及其协同发展视角丰富产融结合的成长机理和盈利模式;产融结合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多个学科,可以从扎根理论、田野调查和口述史等方面深化产融结合的实质性行业的实证研究、案例研究和制度演化史研究。
3.就其研究群体而言,需加强学者及研究机构之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学者之间加强校际合作、校内合作、跨学科合作及国际合作;完善学术会议、科研团队及相关论坛等学术交流平台和机制;支持高校研究院所、政府职能部门、产融结合产业机构和实质性产融结合企业之间多维信息沟通、联合项目研究和协同咨政建言,提升我国产融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以无锡上市公司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