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儿钢琴“慢练”的指导策略初探

2021-05-14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练琴乐句耳朵

王 鑫

(上海市虹口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上海 200081)

慢练的科学定义,即慢速练习,是以低于作品要求的速度进行练习,它是解决快速的、节奏复杂的或复调类钢琴作品技术难点的首选方法,是最基本的科学练习方法之一。

1 少儿钢琴慢练的优势

1.1 功能性强

慢练可以是使人的运动神经有充足的时间,根据视觉、听觉反馈来的信息,调整和改正演奏上的缺点和不足,使之更符合预定的设想要求和最终演奏目标,从而建立起运动神经的正确习惯反应和条件反射。

1.2 有效性高

利用慢练的“功能性”,解决弹奏中出现的若干问题是有据可循的。实践证明,在其基础上建立起科学的练习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目的,效果是显著的。以此来培养音乐的耳朵、锻炼手脑协调、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1.3 技术面广

众所周知,钢琴演奏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且学习周期又是漫长的,而慢练则是可以贯穿整个练琴过程,克服一切技术障碍之本的方法。钢琴家郎朗曾说过:永远不要放弃慢练。

从慢练的优势中不难看出,“慢练”作为提高练琴效率的重要途径是具有实践意义的。但在面向少儿实施时,却遇到了阻碍。就是有那么多小朋友不愿意慢练,“慢不下来”的现象是令一线教师头疼的大问题,更是钢琴教学无法回避的现实。

2 少儿钢琴慢练中应克服的几个障碍

2.1 生理排斥——主观意识控制的时限

慢练是需要主观意识控制的,但处于少儿时期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自控能力差,要求其打“持久战”——难!

2.2 智力排斥——认知能力的局限

慢练造成的节奏,乐句的变形给听觉带来的障碍是客观存在的。但处于少儿时期的学生,音乐智力尚未完全开发,听觉记忆的空间有限,要求其“假想”似的,放大各种音乐元素聆听——难!

2.3 心理排斥——心理思维的有限

“声断气不断”,思绪在、聆听在、呼吸在,练琴之“根本”在,慢练才是有效的。但处于少儿时期的学生,感性思维是心理思维的主导,他们所能接受的是“具体形象”的音乐,要求其在慢练“无形”的音乐中“打开心扉”——难!

如何化解“慢练”这一好方法和孩子“不愿意慢练”二者间的矛盾,是值得大家探讨的,也是钢琴教师必备的教学技能。

3 指导少儿钢琴慢练的有效策略

3.1 唱游设计慢中作“乐”

心理学证明,兴趣是儿童主动学习的唯一动机。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可以做上好几个小时,甚至是一天。由此足以证明,兴趣的提升可以延长主观意识控制的时间。因此,少儿钢琴教学的设计,必须以兴趣为抓手。

(1)游戏:比如,躲猫猫——小心翼翼,轻手轻脚;学猫叫——喵、喵;拥抱互听心跳——咚…咚…,这些方法可以解决幼儿练琴时快时慢,又不愿意跟节拍器的问题,让其心甘情愿的“控制”、“慢下来”、“稳得住”。

再配合生动形象的肢体语言,都是培养孩子内心节奏感的好方法。让孩子们体会“快不赶,慢不拖”的“平稳”“准确”的节奏。

(3)儿歌式记忆法:把慢练的要点步骤编配成儿歌,有助于知识点的牢固记忆。比如:慢视奏,细读谱;多分解,慢慢合;多聆听,勤思考;抓重点,攻难点等等。虽然学琴前期,许多学生犹如“小和尚念经”似的有口无心,但只要坚持,这些儿歌的强化记忆还是能起到心理暗示作用的。

(4)故事记忆法:把“慢练”编成一个战斗故事,大脑是指挥官、眼睛是侦查员;耳朵是检验员;手指是士兵,要打赢这场仗,故事里的每个角色都要积极备战,相互配合!这种拟人化的方法既激发了学习兴趣,又让孩子们懂得了每拿下一个新作品就像打赢一场仗一样,培养了他们勇敢克服困难的优良学习品质。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曾提出:“少若成天性,习惯成自然”,这说明幼年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既容易又牢固,犹如人的第二天性。教师要擅于利用幼儿期的智力发展最快、最佳这一优势,从孩子们的生活中获取方法融入游戏中,让他(她)们在毫不费力的状态下学到本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2 化整为零,慢中解“锁”

实践证明,“局部”的慢练可以有效的弥补幼儿由于暂时的智力局限导致的手指弹奏能力问题。慢练好比一把“金钥匙”,再难的作品只要速度放慢,难度就降低了,这是慢练的“共性”。而每个作品就好比一把“锁”,有其特有的技术难点,即“个性”,用“共性”融化“个性”,再配与作品的合理分割,必要时甚至可以“碎片化”,化整为零似的练习,就没有解不开的锁。比如:车尔尼599第90条短琶音练习,对基础阶段的小朋友来说,大脑的逻辑思维还不能达到可以“指导”小手找到和弦转位规律的能力。此时,就要一个把位、四个音一组的去练,(要注意:“碎片化”后要及时“修复”乐句,乐句是乐曲的呼吸,就像人不能没有呼吸)然后慢慢体会,直到手指能将正确的信息反馈给大脑为止。

其间,若再采用多元的演奏形式,效果更佳。比如:师生同奏、生生互动。这个过程其实也减轻了大脑的压力。根据笔者的经验,有些学生只要一合手弹就会快,问题出在弹固定音型的那只手。重复弹奏的惯性会产生“滑铁卢”式的“往前赶”。这时,教师可以弹固定音型,让学生弹旋律,提示学生耳朵努力听老师的伴奏,当听觉神经作用于行为时,学生就会主动迎合老师的伴奏,速度自觉的慢下来。再利用“示范效应”请学生当小老师弹固定音型,老师弹旋律,“耳朵记忆”与“传统模仿”相结合,学生会自主意识的调整弹奏中的速度问题。这样的练习也适用于学伴间三三、二二的组合演奏,通过团队合作加强巩固。

3.3 聆听向导慢中悟“色”

教学中,笔者发现对幼儿进行符合其年龄特征的音乐情感培养可以缓解对“慢练”的心理排斥。首先,要尽可能的选择好听的作品,讨孩子们耳朵的“喜欢”,赢得学习的主观动力,让“态度与情感”去反作用于“知识和技能”,这在幼儿钢琴教学中效果是明显的!如,可以结合故事教学法的《快乐的农夫》、《美人鱼之歌》等,再比如从声乐作品改编来的作品《友谊地久天长》、《公爵之歌》等等,此类作品都具备开发少儿音乐情感的功能,同时由于其旋律歌唱性极强,也非常有利于弹奏音色的训练。将二者相结合,当孩子们“爱”上作品了,自然就有了要练好它的欲望和期盼,对于作品接下来“长途跋涉”的心理承受能力也就随之提升了。这时,老师要抓住契机,启发学生不是单纯的放慢速度分手练,而是赋予其内容的,用耳朵“告诉”手指,“情有所依”的慢慢把美妙的音色从键盘深处“挖”出来。用“情”去“填满”慢练中那部分“无声的空间”!让孩子们在“情感”的驱逐下,不由自主的发挥耳朵的“检验、向导”功能,达到辨别音色,把握风格、逐渐懂得耳朵才是判断音乐最佳导师的教学目的。

(要注意:并不是越慢越好,而是要积极调整慢的幅度,把握在孩子们听觉可控的范围,实现从慢到正常速度的自然过渡)。

3.4 怡入心门慢中求“和”

慢练貌似“静”的状态,其实是更高境界的“动”!每一个感知器官都在这“无声的空间”里忙碌着、调整着、待命着,随时接受大脑发出的指令,找到正确的“出路”。因此只有平和、从容的内心才能演奏出理性的音乐。生活中,我们不乏见过许多小朋友风风火火的来上钢琴课,有些前五分钟还在嬉戏玩耍,甚至打篮球、踢足球,顶着“蒸笼头”坐上琴凳拿起来就弹,这种心中空空,没有音乐的状态其结果就是让“慢练”陪着他(她)浪费更多的时间。有经验的老师会让其静坐小会儿,做做深呼吸,让心率先慢下来,把接下来要弹的曲子“过过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投其所好的跟女孩们说:“练琴时请穿上你的公主裙”;跟男孩们说:“练琴时请穿上你的燕尾服”。必要的仪式感会激发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和敬仰之心,让孩子们知道弹钢琴是件既严肃又神圣的事情,懂得“高雅之人做高雅之事”的道理。

表1

3.5 层层递进慢中成“全”

3.5.1 视觉引领,演奏之表

尽可能的慢到手指来得及反应由眼睛传递过来的正确音符信息。因为存在个体差异性,这阶段对于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适当的忽略节奏不计。

3.5.2 听觉辨别,演奏之里

在上一层面的音符“熟练功”之后,大脑有余力腾出部分空间,再“邀请”耳朵的加入。在足够的“聆听空间”里去察觉由耳朵传递的除音符以外的一切音乐信息(要注意:一切音乐信息中“节奏”当先,在第一时间把之前“人为忽略”的节奏找回来,因为它是音乐的灵魂。)。

3.5.3 表里合一,演奏之本

在“视听通感”的作用下,进一步要求学生体会演奏中遇到的障碍,常见的问题:纠正错误指法、不同的触键辨别不同的音色、乐句的走向、力度的控制、节奏匀速等,在能把握住节奏、乐句的前提下,学生会更加注意“准备时间”的去练习。

3.5.4 由浅入深,演奏之道

在基本达到“正确”境界下的演奏后,继续深入要求学生准确的表现作品风格。在肢体表达与手指弹奏动作磨合、协调的过程中,让学生懂得所有的技能都服务于音乐的目的。实现完全意义上的演奏。

比如:我们在练习以音阶为核心技术的练习曲时,肯定是指导学生先看清调号,将音符一个个独立不依的弹清楚,然后结合耳朵判断是否有漏升降号,确保音都正确的前提下再请小朋友“汇字成句”反复操练,有熟练感后再强调拍号、强弱、乐句上、下行的“语气”、“逻辑重音”等等。其实,就跟幼儿学说话一样:字—词—句—学会用形容词的表达。

案例:《简易汤普森钢琴教程》——十个小印第安人

【教材分析】:

此曲选自《简易汤普森钢琴教程——第二册》,由民谣改编,其对称、重复的曲式结构特点非常适合作为幼儿钢琴启蒙的慢速练习。

【学情分析】:

参与此课程的教学对象均为幼儿钢琴启蒙班学员,已完成《简易汤普森钢琴教程》》第一册的学习,能辨别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对钢琴这一乐器有最基本的认识。

【教学设计】:

教学活动以学生的活动为主线,通过看(读谱)、听(自听、互听)、合弹的学习活动,逐步感受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节奏变化,建立匀速概念,体会合作之乐。

【教学目标】:

此课程在让学生经历了故事导入—看谱模仿—游戏互动的教学环节后,用律动更好的体验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节奏变化,在启发学生内心听觉的同时提升对重复乐句速度的掌控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在实际演奏中养成看谱的习惯,以及内心听觉的建立。

难点:对重复乐句速度的掌控,匀速概念的初步形成。

【教学过程】见表1。

笔者强调:“递进式”的慢练方法更适用于基础阶段的琴童。由于学琴时间短,运动神经的正确习惯反应和经验的积累都缺乏,如若要求其“发散性思维”似的同步落实到每个点事实上是勉为其难的。实践证明,由浅入深的一个一个解决问题的做法更靠谱。

4 结语

慢练的过程是艰辛的,如何注入更多的艺术性,改善其过程的枯燥、乏味,是值得一线钢琴教师思考的。笔者很喜欢跟学生打这样的比方:“就像放风筝,慢练是“线”,音乐本身是“线轮”,目标是“风向”。线不是越长越好,而是要辨明风向、紧握线轮,掌握逐段放线、收线的技巧,才能使风筝随风飘动,展现出在天空自由翱翔的千姿百态”!真心希望执着追求在一线岗位的钢琴教师们在教学实战中创造出更多、更新的教学方法手段,让孩子们在“艰辛的旅途”中收获快乐,让我们的钢琴课堂绽放出更多的如“放风筝”般美丽的智慧!

猜你喜欢

练琴乐句耳朵
一生为客恨情多
奇妙的大耳朵
闪亮亮的耳朵
耳朵在哪里?
练琴记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练琴
借我用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