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年轻人为何不爱信用卡了?
2021-05-13南方周末研究员罗仙仙
南方周末研究员 罗仙仙
◀上接第14版
交通银行2018年以来先后推出程序员主题卡、高达主题卡、B站主题信用卡;中信银行在2018年发行大学生信用卡“校园i卡”,在申请和用卡环节为大学生提供优惠。
(3)增加特色消费场景、提升人均价值的方式被重视。
平安银行在2020年推出平安信用卡“天天8.8折”活动,折扣活动针对车主群体的加油、停车、洗车、充电以及日常消费品牌,还邀请大牌明星代言。多家银行也推出了主题卡、车主卡、折扣卡等类似信用卡。
实际上,信用卡作为商业银行开展消费金融业务的发力点,仍占据大部分市场规模。
信用卡是否真的需要贴合年轻人,才能在未来占有一席之地,这仍是个难以证实或证伪的命题。
央行发布的《中国普惠金融指标分析报告(2019年)》显示,2019年全国成年人在银行获得过贷款的比例为40.74%,在银行以外的机构、平台获得过借款的成年人比例为24.16%。这也意味着,我国三成左右的成年人仍未获得过消费金融。
在消费金融行业也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蛋糕足够大,尚不必内卷。”
监管机构对不同消费金融机构的安排,是不同产品服务不同人群。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就指出,“使得城乡各类低收入群体能够以平等的机会、合理的价格,享受到符合自身需求特点的、便捷安全的金融服务才是目的。”
当前整个消费金融业,不同类型的机构都拥有定位相似、服务相似的产品,种类的趋同反映出全行业在差异化商业模式的探索仍处于早期。
此外,前期互联网消费金融野蛮生长,也产生一系列安全隐患。部分小额贷款公司以大学校园为目标,通过和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进行诱导性营销,发放针对在校大学生的互联网消费贷款,引诱大学生过度超前消费,导致部分大学生陷入高额贷款陷阱,侵犯其合法权益,引起恶劣的社会影响。
2021年2月24日,银监会、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央行等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生互联网消费贷款监督管理工作的通知》,将严厉打击针对大学生群体以套路贷、高利贷等方式实施的犯罪活动。
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将是消费金融的主流。可预见的是,在这一轮新型消费中,消费金融的每一种参与主体,都需要形成独特竞争优势和壁垒,银行不会落下,信用卡也不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