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学科融合式教学法的应用策略

2021-05-13吕涛宇易谦柳

教学与管理(理论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学科历史融合

吕涛宇 易谦柳

摘   要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就学科的融合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历史课程的设计,既要注意与思想政治、语文、艺术(或音乐、美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课程的关联,又要有助于学生对其他课程的学习,力图使其与相关课程发挥整体作用。”本文立足于课程标准要求和课堂实践,提出在历史教学中实施“学科融合教学”这一理念,主张在历史学科教学中通过融合多门学科知识与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讨论了历史与思想政治、语文、地理、美术等多门学科融合的具体策略,试图通过发挥历史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的整体作用,丰富历史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关键词

高中历史教学  融合式教学法  学科融合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融合了历史、人文地理、社会、政治、经济等多学科的知识,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因此在历史教学中要使历史学科综合性这一特点发挥到最大,就应加强历史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以历史知识为主干,打通各学科严格的壁垒,模糊知识具体的学科界线,从而促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掌握其学习方法、对知识进行联想与迁移,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深刻性与批判性,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发展和创新。

学科融合式教学法具有非常突出的教学成果,从而引起了学界的关注并引发了新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学历史学习方法的改革。本文拟以学科融合式教学的实例为线索,对不同学科间的学科融合式教学法进行分析研讨,以提出学科融合式教学法的范式和策略。以下为笔者基于对学科融合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可行性、应遵循的原则和课堂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所作出的关于学科融合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如何实施的具体阐述与案例分析。

一、政史融合的策略

“历史是一门政治性、思想性很强的学科”[1],内容涉及大量的政治知识,因此历史和政治联系十分密切。二者都以坚持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为基本理念,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高为共同目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同时从教学内容和指导思想来看,高中历史和思想政治两门学科可契合的点、面较多。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重要内容,而 “历史学是在一定历史观指导下叙述和阐释人类历史进程及其规律的学科”[2],要求高中生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中,需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大趋势,这就需要借助思想政治的相关理论和知识进行融合教学。

1.运用哲学理论探究历史发展的规律

运用哲学去解读历史,可以使人在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前透过现象抓住本质,进而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3]。高中生需要运用一些重要的哲学理论来理解一些典型的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和造成的结果。例如:运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的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4],可知为何在15世纪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各地出现了人口的迁移、动植物的大交流、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甚至世界各地之间形成了广泛的直接联系,在人类历史逐步从分散走向整体的进程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如今,随着信息时代的深入发展,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日益加深,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发展的主要趋势,这都离不开用联系的眼光看问题,因为“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用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可以揭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抗日戰争的胜利到新中国的成立无不都蕴含“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的道理;在评论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给世界带来的影响,以及对秦始皇、汉武帝、拿破仑、马克思等重要历史人物评价时,教师应融合辩证法中对立统一的矛盾观点,在分析历史问题时应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一分为二的看待问题。类似于以上所说的哲学内容能与历史融合的知识点还有很多,历史教师可以合理地运用哲学理论去探究历史发展规律,从而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

2.借助政治学理论分析与论证历史的因果关联

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借助政治学理论能分析和论证历史事件出现的原因及结果,可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历史知识。例如,学生在探究造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分析冷战形成的原因以及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兴力量的崛起再到苏东剧变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等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时,离不开政治学科中 “国家利益”与“国际关系”的阐述:“国家之间出现分离聚合、亲疏冷热的复杂关系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而利益对立则是引起国家冲突的根源”。融合这些政治学理念有利于学生掌握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各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的,其实质是帝国主义之间趋于国家利益的争夺引发的世界大战;二战时期美苏基于共同利益,对抗法西斯国家,由此携手联盟,二战后由于共同利益的消失,美苏的国家利益对立,最终造成美苏关系破裂、形成美苏争霸的局面;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兴力量的崛起再到苏东剧变后多极化趋势的加强都离不开“国家利益”的推动。教师适当融合这些政治理念能使学生突破历史知识重难点的学习。

3.基于现实政治问题的历史考察

高中历史教学要求教学内容要做到贴近学生的思想、学习与生活实际,现实生活中许多事物可成为历史教学的材料,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现实政治问题。现实的政治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溯源、对历史的追问,因此,时政新闻也可以作为史料研究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以“时政热点”为教学的切入对象既可以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提高学生对课堂的关注与学习热情,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历史时代感,加强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引发学生对历史、对现实的思考。例如教师可以用“英国脱欧”事件回溯欧盟的成立时间、背景;利用“一带一路”为切入点梳理中国对外开放的过程或者探索世界多极化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利用“五四运动”100周年忆起百年前的5月4日,一群爱国学子、各界仁人志士英勇地走到“反帝反封建”爱国运动的前列;利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主题教育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切入新中国的成立、发展的艰难岁月,拉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二、文史融合的策略

语文学科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5]。这两大基本特点不仅有益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有利于历史学科的学习。“工具性”指的是,对语文的学习是我们读懂历史、探索历史的前提。我们现在之所以能够了解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很大部分的功劳源于史学家的文献记载,“因为文学家的笔墨,能美术地描述历史的事实,绘影绘声,期于活现当日的实况”[6]。在历史教学中,史学家书写的语言文字成为我们研究历史的工具,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史料”。史料是人们了解过去、认识历史的重要依据和基础。“人文性”指的是文学无论是以哪种样式呈现,都是对现实社会的艺术反映,不同阶段的文学内容反映着不同阶段的历史情景,有着鲜明的时代烙印[7]。如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文学、唐宋文学、明清文学等,说明文学与历史发展具有深远的联系。

1.巧用文学作品解读历史的背景

文学作品的创作离不开特定的历史环境,科学、合理地利用文学作品来解读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例如《烛之武退秦师》可以让学生充分理解春秋时期秦国、晋国、郑国三者之间强弱、敌友的关系;《邹忌讽齐王纳谏》叙说了战国时期齐国一场重要的政治改革的由来;《荆轲刺秦王》记述了战国时期荆轲刺秦王的悲壮历史故事。这些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历史教材所没有书写的故事,学生也更容易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动荡;同时还塑造了烛之武有勇有识、荆轲英勇无畏、邹忌善于进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生动的历史人物形象,从而使学生明白春秋战国期间这些“士”为捍卫国家,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爱国情怀。

除了中国古代文言文,还有许多外国文学作品,如维克多·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揭示了15世纪法国教会的黑暗腐朽;普希金的《致大海》反映了沙皇俄国的黑暗统治;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展示了20世纪美国黑人为追求自由平等,开展的反歧视斗争。这些文学作品让学生了解世界历史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8]。对马克思的《共产党宣言》和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学习,能使学生认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从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运用诗词创设历史的情境

古诗词属于文学作品,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而无论诗词还是歌赋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某一历史事实。而透过诗歌,我们能了解到史书中记录不详的历史事件、人物活动,还可以认识到一定时代的社会环境、生活风貌、心态流程、理想情趣等,从这个角度看,有些诗歌具有史的认识意义。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可以运用小说、古诗的融合,创设一定的历史情镜,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例如利用《过秦论》中的“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创设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的情镜;利用“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创设秦始皇统一六国、修筑长城、创置郡县制度、建立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情境;还可以用“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坏宗庙与民,更始作阿房之宫;繁刑严诛,吏治刻深;赏罚不当,赋敛无度。天下多事,吏不能纪;百姓困穷,而主不收恤。然后奸偽并起,而上下相遁;蒙罪者众,刑戮相望于道,而天下苦之”“ 然陈涉率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鉏耰白梃,望屋而食,横行天下”创设秦二世实施暴政、百姓困苦、怨声载道,陈胜吴广揭竿起义、秦朝灭亡的情镜。利用古诗创设情境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3.借助文学人物形象正确解读历史

文学形象是在一定语言环境、社会环境中诞生的,可分为人物形象、时代形象。对于高中生来说,文学形象并不陌生,我们提到秦始皇可能会联想到他的专制独裁,是一个“暴君”形象;想起曹操我们脑海里呈现的是“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奸雄”形象;说到岳飞则是精忠报国的“忠臣”形象;谈及王昭君则是个为国家利益、远嫁胡地的“悲惨女子”形象……教师可以灵活地借助这些文学人物形象融入历史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注意的是文学历史人物与文学形象的描述有所不同,文学人物形象往往带有创作者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有一定的区别,因此教师在分析历史人物的过程中要注重根据历史史实重塑历史人物的形象。例如《三国演义》中塑造曹操的文学形象是一个生性多疑、阴险毒辣、狡猾奸诈的形象,较之刘备、诸葛亮等人实则为一大反派人物。曹操的文学形象成功地引起了许多人对三国这段历史的兴趣,如果仅仅依据文学作品将曹操定位为一个反派人物则有失公允,也不符合历史史实。教师可根据相关史实、史料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的人物形象,就拿官渡之战来说,曹操以少胜多战胜袁绍军队,是历史上著名的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足以反映曹操在军事上的才能。其次,他在北方广泛屯田,兴修水利,抑制豪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尽管曹操的文学形象塑造得非常成功,但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评价曹操这个历史人物时要区分文学形象与历史真实形象,不仅要借助对文学形象的准确理解,还要结合历史史实,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人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培养学生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能运用辩证的眼光看待问题,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

三、史地融合的策略

高中地理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关系的科学,具有综合性和区域性等特点,同时还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9]。不同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推动了历史进程。而自古以来,任何历史事件都有具体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这就决定了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产生的联系,如果不借助相关的地理知识,那么学生就不能很好地理解美洲玛雅文明的衰弱、楼兰古国的消亡、新航路的开辟给世界带来的影响等历史知识。地理因素影响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事件举不胜举。正如有人所说的:“一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以一定时空所在的地理环境为基础的历史。”[10]这充分表明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仅停留在“历史地图”的使用上,而认为在历史课堂中使用地图的讲解就是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的融合,则是我们的“刻板印象”。我们需要打破这种“刻板印象”,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

1.巧用地图培养历史的时空观念

“历史地图”是历史学科与地理学科融合的产物,对于辅助历史教学,促进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11]。学习历史自然少不了对地图的解读,尽管历史地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但许多教师仍会忽视它的使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五大核心要素之一的“时空观念”是指学生需要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12]。而教师如何将学生带入这个特定的时间与空间呢?历史地图是一个很好的选择。通过历史地图可以使我们直观地了解人类在各个历史时期自然和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变化,能使我们确切地了解一切与人类社会活动有关的空间分布和地域差异现象。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正确使用历史地图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讲述由秦朝的建立到明清时期中国历史疆域的变化和行省的划分都离不开历史地图的使用;又如在讲述抗日战争时,教师则可以使用几分钟的时间通过一幅日军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到1938年10月占领广州、武汉的入侵路线地图,使学生直观地了解日军不断扩大侵华战争的事实——战火在短短的时间里遍及近半个中国,从而还可引发学生的思考:为什么日军有如此嚣张的气焰?在日军入侵之时,中国的各界人士纷纷秉持什么态度、有何举动?如今我们应当如何看待“中日关系”等等。类似于这种军事地图还有许多,两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无不需要依靠历史地图的分析来了解战争爆发的背景、原因、经过、结果。除了军事地图外,还有政治版图的使用。历史地图的使用除了本身能使学生回到特定的时空,还能在历史课堂中融合地理学科“看图读图”的学科方法,是社会学科融合教学理论运用的典型示范。

2.借助地理空间环境强化历史理解

在历史教学中重视对历史事件产生的历史环境的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这里所指的历史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而地形地势、山川河流是自然环境的重要因素,由此重视自然地理的分析有利于历史教学的开展,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如古希腊城邦林立与其先天的地势地形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要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古希腊为何实行城邦制度以及城邦政体为何体现“小国寡民”的政治特点,学生就要对古希腊的地理环境、地形地势有一定的了解。古希腊的地势地形——“地势崎岖不平,仅有小块平原,山脉、山岭将这一块块平原分割,处于彼此分离状态”。学生有这样一个认知就能很好地解决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除了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分析,我们往往会忽略历史遗迹旧址的运用。如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河姆渡文化遗址、半坡遗址等历史遗址形象、具体地展示了人类在开拓史前文明时留下的足迹,有利于学生直观感受我国是古人类的发源地之一,体会古人的智慧;商代都城遗址、安阳殷墟、丰镐遗址是了解商周时期国家形态的直接途径;灵渠的修建、秦始皇皇陵与兵马俑坑的旧址是学生了解秦王朝兴亡、秦始皇的人物性格的重要史料……总之,在历史课堂中对历史遗迹旧址、历史遗物、图片的使用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历史时空观念。

3.引入地理环境保护意识培育人文情怀

在地理学科中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这里所谓“地理意识”是指“人类对自下而上环境的认识,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意识,一种对人类的自身生存观念和生产方式产生的意识”。通常情况下,许多一线地理教师、研究者一般把高中地理学科包含的地理意识分为“区域意识”“资源意识”“全球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意识”等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融合地理意识,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在历史教学中讲述两次工业革命造成的环境污染,反法西斯战争中美国投放日本的两颗原子弹带来的弊端均可以融合“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使学生明白人口、资源、环境和历史发展进程的重要性,能够独立探究历史上的人地关系问题,关注现实,具备应有的人文追求和社会责任,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四、多学科融合的策略

多学科融合指在历史学科与某单一学科融合的基础上,在一节历史课堂中不仅是历史与某单一学科知识融合的运用,还包括历史与多门学科知识的融合进行教学,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方法以及角度来分析、探索历史问题,从而共同完成历史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立体思维的习惯和能力。多学科融合教学的关键在于多学科知识的融合运用,在认真研究历史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历史学科知识的内容与主体框架,有目标、有方向地選取最具代表性、典型性和关联性的其他学科知识与历史知识融合,切实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使历史教学更具针对性,有的放矢。

1.在知识的关联处融合

历史学科明显的综合性使得历史学科与政治、地理、语文、美术、音乐等学科之间存在很多可契合的知识点,如能在教学过程中找到这些关联点,会使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也能使历史教学更加顺利地开展。以下为具体的案例分析。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这一课中,与高中思想政治、地理学科可契合的知识点非常多,特别是政治学科知识,教师在讲述时可以在学科知识的关联处灵活融合,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了解更深入,另一方面加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2.在教学的重难点处融合

历史教学过程中的教学重点是根据教学目标学生需要掌握的最基本、最主要的学科内容,常见的教学难点则为一些理论性较强的问题、抽象的概念、超越学生认知水平的内容等。突出重点、解答难点成为历史课堂的关键,对历史教师也是一种挑战。选择在历史教学的重难点处融合多学科知识可有效突破、化解历史重难点。

高中历史思想史从内容上看比较枯燥乏味,教师在讲解这部分内容时往往只是罗列课本的知识点,缺少对其内在逻辑的挖掘,难以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如何梳理思想史的发展脉络,建构知识网络,厘清不同阶段思想的内在历史逻辑成为高中思想史的重难点。在实际教学操作中教师如果能融合思想政治学科的相关理论去解读思想史,将会使学生轻松把握各个阶段思想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譬如,探索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其演变脉络时,教师可借助“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

(1)春秋时期由于周王室式微,礼崩乐坏,诸侯争霸,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孔子创造了儒家学派,推行“仁政”。

(2)战国时期,铁器、牛耕推广、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私学的兴起,新兴“士阶层”的出现都体现了这一时期经济基础发生了巨大变革,意识形态的形成则表现为“百家争鸣”,各阶级、阶层针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各种方案,宣传自己的主张。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与荀子补充了孔子的思想,为新兴的地主阶级提供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得到进一步发展。

(3)到了汉武帝时期,社会安稳、经济发展,政治皇权得到加强,这一时期儒家思想也融合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一些思想,适应了西汉政治、思想、社会的发展潮流。汉武帝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采取董仲舒的建议,一改汉景帝时期的“与民休息”的黄老无为思想,尊崇儒术,确立儒学的独尊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

(4)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封建经济高度发展,民族融合加强,对外交往频繁,思想活跃,宗教呈现多元特征,儒学受到佛教与道家的威胁,到了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提出“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维护封建统治,巩固儒学的主流思想地位。

(5)宋明时期儒家经学发展遇到瓶颈,佛教、道家呈发展趋势,儒学的地位受到打击,因此为巩固儒学地位,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称为理学。

(6)明清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逐渐达到巅峰,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经济上,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后期社会动荡不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因此思想领域上出现了反对君主专制独裁、否定“存天理,灭人欲”的传统儒学、主张“经世致用”等思想的新儒学思想。

儒家思想从春秋的产生到宋明理学的演变都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的发展变化密切相关。归根到底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任何阶段的文化必然是此阶段政治、经济的反映。

五、相关学科融合的思路

前文所阐述的内容都是在历史学科为主体的历史课堂中融合其他学科内容的具体策略,除了能在历史课堂运用学科融合教学,同理在其他的学科课堂里也能使用学科融合教学。

在高中美術课堂中教师除了教授基本的美术知识与专业技能之外,可以通过融合相关美术作品的历史背景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丰富个人情感,培养正确的价值观。例如教师讲解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的著名陶器作品——人面鱼纹盆时,除了欣赏其生动的线条、均衡又有运动感的画面之外,要使学生体会人面鱼纹盆更深层的人文精神,教师应结合历史知识讲解人面鱼纹盆诞生的时代是距今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属于仰韶文化时期的代表作,在当时的社会生产力下其表现的工艺水平非常高超,也反映了我们祖先的审美智慧、艺术创造才能与认识世界的过程。在欣赏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最后的晚餐》、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雅典学院》等作品时,都要注重画家寄寓画作的心境与情感,更要注重分析其所暗含的现实意义与时代精神,那如何窥探这些呢?这就需要了解画家创作所属的历史背景。无论是达·芬奇还是拉斐尔都是处于文艺复兴时期,其作品无论是刻画历史事件还是人物都带有文艺复兴时期的烙印,表达浓烈的人文主义精神,赞颂人的美、追求个性解放和自由,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与神权等。在美术课堂中能与历史知识融合的点还有很多,二者的融合发挥了课程的整体作用,推动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综上所述,学科融合教学不仅仅反映时代、教育理论的要求,而且为丰富历史教学方法提供了多种路径。笔者提出学科融合教学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在遵循科学性、主体性、适度性、选择性等原则的基础上打破学科界限,科学、合理地融合多门社会学科知识或方法的教学方法,以有效地解决历史问题、更好地达成历史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思维、锻炼学生核心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学科融合式教学法本质上是一种知识结构迁移的学习迁移方法,有助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和课程标准形成线索,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内涵及不同学科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历史学科教学融入高中阶段的教育教学,对深入推进中学教育改革、完善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赵秀玲, 楼建军, 高臻.历史教育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7:6.

[2] 周銮君,黄晓坚.潮侨文化融入高中历史课堂的探索——基于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视角[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19,40(05):80-85.

[3] 肖和平.高中思想政治知识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中学教学参考,2013(15):41-42.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思想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94-95.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2.

[6] 于西友.中学历史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87.

[7] 李淑蓉. 中学历史教学文学性渗透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1:17.

[8] 谢雯.“创智课堂”实践与高中历史思维能力培养[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9:12.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10] 银俊峰.新理念下高中历史教学融入地理元素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17-18.

[11] 刘彦芬.在历史地图教学中培养“时空观念”[J].教育现代化,2019,6(81):87-88.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1.

[作者:吕涛宇(1998-),男,河北邯郸人,华中科技大学历史研究所,硕士生;易谦柳(1997-),女,广西桂林人,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硕士生。]

【责任编辑  郑雪凌】

猜你喜欢

学科历史融合
【学科新书导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
“超学科”来啦
新历史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